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归类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归类方法?,第1张

其实提问者已经知道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只是不了解如何去归类。

其实归类的思路与阴阳和五行的思路是一致的。

根据颜色和气味(以及形状)把药物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这种法象药理学的思维并不严谨。

药性中的甘、辛并不是指甜味和辣味,当然有很多味道和药性的确是相近的。举例:药性中的苦对应心,心属火而火能炎上,所以对应的苦味是有向下的功能,一般说苦降。

最后说一下水和火,寒和热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

各花入各眼,人体的构造和组成是复杂的,你可以外感风寒,明明是寒,但是却会发热发烧表现为热。所以五行或五味给了你用药的方向性,比如说外来之寒,温必兼散,那么你用药会用到温或热性的,并且需要辛散味的。

中药用法中有一个“去性取用”,意思是我需要这味药的功效,但可能它是寒性却不是我所需要的,那么可以佐一到两味温热性的药,把这味药的寒性给中和掉,而功效却仍在。当然这是方剂学把药组成方的问题。所以水和火,寒和热在许多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共用甚至会有奇效的。

 中药学药性记忆口诀,历史新知我整理,欢迎阅读!

 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0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037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038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039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040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042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下利,其功不缓。

 045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痛,嗽呕堪入。

 047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048槟榔味辛,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049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050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051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052扁豆微凉,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053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054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055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057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058威灵苦温,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风湿皆用。

 059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060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061沙参味苦,消肿提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062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063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064龙胆苦寒,疗眼赤痛,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065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066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067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068茯苓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

 069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070酸枣味酸,敛汗驱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071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072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扶阳,更疗惊悸。

 073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溺遗精,呕逆皆治。

 074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治体香肌,心腹痛已。

 075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痛,调中暖胃。

 076大茴味辛,疝气脚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077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热尤甚。

 078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有功。

 079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痛,破积之物。

 080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风能调,行肝泻肺。

 081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底,卫气为佳。

 082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胃可晓。

 083砂仁辛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通经破滞。

 084荜澄茄辛,除胀化食,消痰止哕,能除邪气。

 085肉桂辛热,善通经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086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087吴萸辛热,能调疝气,心腹寒痛,酸水能治。

 088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089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090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痢不休,功可立等。

你好,我是医生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鼎叮尺顾侔该踌双穿晶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这样解释你能明白么?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正邪斗争,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故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扶正驱邪、消除病因、纠正紊乱的脏腑气机及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现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都不同。到底它的行走方式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又有哪些不同的行走方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这就涉及升降浮沉和归经的问题。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降气之最———沉香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辛凉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水渗湿之最———茯苓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

1甘遂甘寒,破症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2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胀症坚,其功瞑眩。

3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

4商陆辛甘,赤白各异,赤者消风,白利水气。

5海藻咸寒,消瘿散疬,除胀破症,利水痛闭。

6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癖,散滞除壅。

7葶苈辛苦,利水消肿,痰嗽症瘕,治喘肺痈。

8瞿麦辛寒,专治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9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痛,虚者当忌。

10五灵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莪术温苦,善破痃癖,止渴消淤,通经最宜。

13蒲黄味甘,逐瘀止崩,补血须炒,破血用生。

14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月经,兼治扑跌。

15桃仁甘寒,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16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结痛,下气最捷。

17郁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18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19漏芦性温,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20藜芦味苦,疗疮瘙痒,白癜头疮,翳除目朗。

21白芨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22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23天麻味辛,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24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25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歪斜,风痫发搐。

26蝉蜕甘平,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27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28蜈蚣味辛,蛇虺恶毒,止痉除邪,堕胎逐瘀。

29木鳖甘寒,能追疮毒,乳痈腰痛,消肿最速。

30蜂房咸苦,惊痫锲丛,牙痛肿毒,累疬肺痈。

31花蛇温毒,瘫痪歪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32蛇蜕辟恶,能除翳膜,肠痔蛊毒,惊痫抽搐。

33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34鼠粘子辛,能除疮毒,阴疹风热,咽痛可逐。

35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36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37蔓荆子苦,头痛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可除。

38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39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40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41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42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咳喘,补劳除烦。

43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44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少。

45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46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善除热利。

47瓜蒌仁寒,宁嗽化痰,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48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速效。

49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有功。

50木贼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51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痛收泪,仍止鼻血。

52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53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却惊解毒,神智能安。

54龟甲味甘,滋阴补肾,逐瘀续筋,更医颅卤。

55鳖甲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祛痞除崩。

56海蛤味咸,清热化痰,胸痛水肿,坚软结散。

57桑上寄生,风湿腰痛,安胎止崩,疮疡亦用。

58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59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60益母草甘,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祛瘀。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 健康 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艾草:天然 养生 “舒肤佳”。 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枸杞子:古人的四季 养生 不老丹。 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百年还是黑发飘飘。

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中药药效的确定有说是古人反覆试验所得的。但世上草药种如此之多,总不可能靠试去试出所有功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才是找出药效的根本。

只要有仔细读过古代本草专著的人就知道,古人是靠药物的生长形态,味道,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用药的部位而去分析药物所得的"天赋",因此会出现不同医家对同一种药物的作出不同解读。

而以前的本草书多数言及药物所治的症状,即分析药物可以对人体产生什麼作用,后世的人再根据其所治去归纳去得出功效及归经。当然,药物的炮制也是有理论去支持。

你提出现代的肥料改变的问题是对的, 现在的中药质量肯定不及以往,但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药效基本变动不大,然而药力跟以往可能有所差别。

现代的中药书只道出中药最简单的功效,根本不能指导临床,如果想对此有所提高,请多读以前的本草专著,但因多涉及阴阳五行及其他中医理论,所以若你想自学中药的话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再细读本草。

 学习中药,不仅要记住各类药物,还需要记住各类中药的药性,中药药性是中药有别于现代药物的根本属性。下面由我给你带来关于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速记中药药性的方法1、安神药

 朱砂--清新镇惊,安神解毒

 住啥地方都行,只要空气清新,环境真静,就能安神读书。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琥珀针按活鱼鳞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磁石(某学生的外号)在比赛前镇静地说:俺要凭聪明拿到这个船(船型的奖杯)。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龙骨若是真的,在暗瓶里都能看到“兽色”。

 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龙骨功效+软坚散结,“散结”用数字“8”代码,下同)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枣仁酸,养心肝,神志安,津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吃柏子的羊,暗藏着密信。(**《鸡毛信》里的情节)

 首乌藤---养血安神,驱风通络。

 首乌养靴俺去乐。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这一片合欢树是姐姐与俺合伙种植的。

 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这个院子里的椅子,弹琴敲鼓时用。

 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灵芝不起俺刻船。

 缬草---安神,理气,活血止痛。

 缬草安理合同。

速记中药药性的方法2、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紫贝齿---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石决平,清肝平,珍珠贝齿加安惊。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我把家传的古瓶捐赠给了博物馆,馆长说:“这是瓶中的珍品,就奖励你两只鞋吧。”--------为什么奖鞋呢没办法,赶上“凉血止血”这个音了。

 刺蒺藜---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

 对于酒鬼加赌徒,这个刺激也太厉害了;酒瓶喝干了,钱也输干了;回去就疯了,瞑目死了。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把萝卜掏空做成瓶装热尿。

 生铁落---平肝震惊。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领洋(人看)评戏(到)清明寺。

 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

 牛皇帝边弹边敲只有两根细丝的乐器。

 僵蚕---祛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僵蚕取镜取桶,谈吧。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珍珠吃了安定片,立刻瞑目睡眠,小姨很妒忌。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金色的(Golden)热水瓶装洗洁精。 天麻洗瓶去了

 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地龙请媳妇订了船尿(素)。

 蜈蚣、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全蝎两个和尚喜欢读真经,攻读了三个春节,感觉心里通了通(开窍)。

速记中药药性的方法3、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摄像的人要瞧合同,必须经老总同意。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姓常的仆人瞧着画师说:“荷花为您移植到这儿了,供您写生。”

 苏合香---开窍醒神,避讳止痛

 蟾酥---开窍醒神,解毒止痛。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叔叔冰,敲醒童。和氏璧,蟾有毒,冰清热。

速记中药药性的方法4、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联想链:人身---下焦--中焦---上焦--口--头脑

 动作:用手从下到上指自己的身体

 ①指指小腹(下焦),说:“大补元气”;(元气在下焦)。

 ②指指上腹(中焦),说:“补脾”;(皮在中焦)。

 ③指指胸部(上焦),说:“益肺”;(肺在上焦)。

 ④指指嘴,说:“生津止渴”。

 ⑤指指头顶,说:“安神益智”。(与头脑有关)。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党参脾肺气血津。

 动作:党参与人参功效相似,但没有“大补元气”之功,所以从中焦开始:

 ①拍拍上腹(中焦),说:“补脾”。(脾在中焦)

 ②拍拍胸(上焦),说:“肺气”。(肺在上焦)

 ③拍拍脸,说:“补血”。(血虚脸白,血足脸红)

 ④拍拍嘴,说:“生津”。

 太子参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金妃叫太子去见她,太子不去。(**《黄金甲》的情节)

 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黄芪脾中,升降浮沉

 动作:①手指上腹(中焦),说:“黄芪脾中---健脾补中”

 ②手向上一指,说:“升阳举陷”;(升举治脏器下垂---气向上升)

 ③手向下一指,说:“利水消肿”;(利尿通小便---气向下降)

 ④手向外一推,说:“托毒生肌”;(托毒治疮面不溃---气向外浮)

 ⑤手相内一合,说:“益卫固表”;(固表治自汗---气向内沉)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姓白的术士一生气,拔剑劈了早市的“水旱台”。

 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三人合股在山腰一起养蚯蚓,由于上头不批,这事成了废事,股金各自带走了。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蔺相如对赵王说:“有个叫‘甘草’的人,他从不发脾气,派他去谈判,可换回秦国四条河”。

 饴糖---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一堂不重换人课。

常见食物的药性及治疗作用

 食疗的组成原则--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药膳配药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与适宜的食物相配合,使之成为与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盛衰、寒热虚实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药膳。

 升降并举:葱豉汤加食盐,防辛温发散之性。

 散收同用:芫爆里脊,香菜防猪肉滋腻碍胃。

 寒热相佐:炒苦瓜佐辣椒。

 2 药膳本身也是一种膳食,必须选择适宜的食物和调味品,使之具有色、香、味、形。

(一) 常用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性味。滋补食物的性主要是指四气,即寒、热、温、凉。平性居多,温热次之,寒凉最少。

1 温热的食物:

 ⑴ 肉类:狗肉、牛肉、鸡肉、龟肉、羊肉、雀肉、虾肉、白花蛇肉,乌梢蛇肉等。

 ⑵ 菜类:黄豆、蚕豆、刀豆、淡菜、胡萝卜、葱、蒜、椒、韭菜、芥菜、油菜、香菜、胡椒等。

 ⑶ 其他:红糖、糯米、面粉、羊乳等。

 2 寒凉的食物:

 ⑴ 肉类:猪肉、鳖肉、牡蛎肉、鸭肉、兔肉、鹅肉等。

 ⑵ 菜类:菠菜、白菜、豆芽、芹菜、苋菜、冬苋菜、竹笋、黄瓜、苦瓜、茄子、冬瓜、紫菜。

 ⑶ 水果类:梨、西瓜、柑、橙、柚、柿子。其他:大麦、小麦、绿豆、小米、白砂糖、牛乳、生蜂蜜等。

3 平性的食物:

 ⑴ 肉类:鲤鱼肉、墨鱼肉。

 ⑵ 菜类:赤小豆、黑豆、四季豆、丝瓜、木耳、百合、莲子大枣、花菜、土豆、黄花等。

 ⑶ 其他:鸭蛋、山药、杏仁、葡萄、桃子、无花果等。

  (二) 常用食物的治疗作用

1蔬菜类

品种 性味 归经 功用 主治 饮食注意

旱芹 味甘、苦;性凉 归肝经 平肝清热、祛风利湿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尿血淋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 慢性腹泻者不宜多食

菠菜 味甘;性凉 归胃、肠经 养血润燥、敛阴止血、止渴润肠 便秘便血、头痛目眩、坏血病、高血压等病症 体虚便溏者不宜多食

白菜 味甘;性平 归胃、肠、肝、肾、膀胱经 清热除烦、利尿止渴、通利肠胃 发热口渴、便秘咳嗽、疮疡、小便不利等病症 气虚胃寒者不宜多食

冬瓜 味甘;性凉 归肺、大小肠、膀胱经 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水肿胀满、痰饮咳喘、暑热烦渴、泻痢痔漏、脚气、淋病等,并解鱼毒、酒毒 凡属虚寒者,如久病滑泻者忌食

丝瓜 味甘;性凉 祛风化痰、凉血解毒、利尿咳嗽痰喘、肠风痔漏、崩带、疔疮乳汁不通、腮肿等

南瓜 味甘;性温 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血吸虫、解鸦片毒、肺痈

黄瓜 味甘;性凉 清热,利水解毒,美容皮肤咽喉肿痛、火眼、烫伤、吐泻

茄子 味甘;性凉 散血止痛、清热消肿、收敛止血、利尿解毒热毒痈疮、皮肤溃疡、肠风下血

胡萝卜 味甘;性平 归脾、肺经 健脾胃、化积滞、明目养神、增加抵抗力、防止呼吸道感染、调节新陈代谢 夜盲症、小儿麻疹、水痘、消化不良、久痢、咳嗽

土豆 味甘;性平 归脾、胃经 和胃调中、健脾益气、滋肾壮阳、壮体 胃肠脘痛、体虚便秘、湿疹、腮腺炎、烫伤

蘑菇 味甘;性凉 归肝、胃经 益气除风、透疹、和血化痰、开胃止泻、抗癌、抗肝炎提高抗病能力 呕吐泻泄、动脉硬化、高血压、白内障、头发麻疹、血细胞减少症、肝炎

黑木耳 味甘;性平 润燥利肠、凉血止血、滋阴养肺、养胃生津痔漏便血、尿血崩漏、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血痢、高血压、血管硬化、癌症、眼流冷泪、月经过多、避孕

萝卜 味辛、甘;性平、微凉 归肺、胃经 健脾消食、顺气利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急慢性气管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矽肺、煤气中毒、脚臭、百日咳、浮肿等

西红柿 味酸、微甘;性平 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抗菌高血压、眼底出血、维生素缺乏

油菜 味辛;性温 归肺、肝、脾经 散血消肿 痈肿丹毒、疱疹、无名毒

苦瓜 味苦;性寒 清暑祛热、解毒明目、清心中暑、痢疾、红眼肿痛、丹毒肿痛、流感、阳痿、湿疹等

黄豆芽 味甘;性平 归脾、胃、膀胱经 除疣、健脾、利湿清热 寻常疣、扁平疣、胃中积热、水肿疼痛、湿痹痉挛、膝痛、妊娠、高血压

豆腐 味甘、咸;性平、微凉(不煮熟透有毒) 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消肿利水、生津润燥、解毒 解硫磺、烧酒毒、红眼消渴、痢疾、便血、白带、产后少奶

 2水果类

品种 性味 归经 功用 主治

西瓜 味甘;性凉 归肾、膀胱经 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宽中下气 高血压、肾炎、肝炎、胆囊炎、黄疸、口疮、浮肿

苹果 味酸、甘;性平 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止泻等慢性腹泻、神经性结肠炎、高血压

梨 味甘、微酸;性凉 归肺、胃经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清心、便秘、解毒疮、酒毒 热咳、便秘、感冒咳嗽、急性气管炎、痰喘气急

桃 味酸、甘;性微温 生津润肠、活血消积、镇咳、通经便秘、高血压、经闭、血丝虫

柿子 味甘、涩;性寒 清热润肺、宁咳化痰、健胃涩肠地方性甲状腺肿、桐油中毒、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

橘子 味甘、酸;性温 调中理气、燥湿、化痰、健脾顺气胸腹胀满、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不思饮食、解鱼蟹毒、慢性胃病、消化不良

柑 味甘;性寒 下气调中、上气烦满伤酒口渴、咳嗽痰多

香蕉 味甘;性凉 止渴润肺、清热润肠、解毒、降压便秘、高血压、痔疮出血、痈肿、久日咳

猕猴桃 味酸、甘;性凉 清热利水、散瘀活血、抗癌、催奶、消炎黄疸、痔疮、乳汁不通

核桃 味甘、平;性温 归肺、肾经 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益气养血、益命门、滋养强壮 久日咳喘、阳痿遗精、尿频、便秘、尿路结石、肺肾两虚

菠萝 味甘、微涩;性平 清热解毒、消食止泻、消渴伤暑、胃肠炎腹泻、热病烦渴

葡萄 味甘、涩;性平 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营养强壮之功能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贫血、头晕

山楂 味甘、酸;性微温 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散瘀、止呕、收敛 食积痞满、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月经过期不来、腰痛、疝气、恶露不尽

大枣 味甘;性平 归脾、胃经 脾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肠炎、出血、血虚面黄

3粮食类

品种 性味 归经 功用 主治

糯米 味甘;性温 补中益气消渴溲多、自汗、便泻等

粳米 味甘;性平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止渴止泻 脾胃不和、泻泄、烦渴

玉米 味甘;性平 归胃、肠经 调中开胃、利胆、利尿、降血压 食欲不振、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红薯 味甘;性平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通便湿热黄疸、便秘、褥疮、疮毒

大麦 味咸;性温 和胃宽肠、利水、益气调中食滞泻泄、小便淋痛、水肿、烫伤

小麦 味甘;性微凉 归心、脾、肾经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敛虚汗 外用消疮肿、泄痢、消渴、脏躁

绿豆 味甘;性凉 归心、胃经 清热消暑、解毒利尿 食物中毒、草药金石药毒、丹毒、高血压、农药及毒菌中毒急救

红豆 味甘、酸;性平 归心、小肠经 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 水肿、丹毒、疮疖、脚气、黄疸、泄痢、血便、催奶

黄豆 味甘;性平 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疳积瘦弱、妊娠中毒、腹胀、泻痢

豌豆 味甘;性平 利小便、解毒、和中下气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霍乱、脚气、痈肿

小米 味甘、咸;性凉 归胃、大肠经 和中益气、止痢、止渴、利小便、除热解毒、益肾 反胃呕吐、泻泄、脾肾两虚

 

4动物类

品种 性味 归经 功用 主治

羊肉 味甘;性温 归脾、肾经 补虚益气、温中暖下、开胃健力 体虚瘦弱、腰膝酸软、产后虚冷、寒疝腹痛、阳痿、带下

牛肉 味甘;性平 归脾、胃经 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消水肿 脾虚久泻、脱肛、体虚浮肿

猪肉 味甘、咸;性平 归脾、胃、肾经 补虚、滋阴润燥 热病伤津、燥咳、便秘、羸瘦

狗肉 味咸、酸;性温 补中益气、温肾助阳、暖腰补劳年老体弱、慢性疟疾、腰膝软弱、肾脾气虚、疮口久溃不收

鸡肉 味甘、咸;性温 补中理气、添髓、温中 胃呆少食、泻泄、下痢、消渴、水肿、尿频、带下、产后少乳、病后虚弱

鲫鱼 味甘;性温 温中下气、健脾利湿脾胃虚弱、痢疾、便血、水肿、痈肿、溃疡、食欲不振

鲤鱼 味甘;性平 归脾、肾经 利水消肿、下气通乳 水肿胀满、脚气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孕期浮肿、胎动不安

带鱼 味甘、微咸;性温 补五脏、滋阴养肝、和中开胃急慢性肝炎、急性白血病、癌症

甲鱼 味咸;性平 滋阴凉血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高血压、盗汗、结核、崩带、低热、脱肛、久痢

螃蟹 味咸;性凉 散瘀血、续筋接骨、解漆毒、催产跌打损伤、临产子宫收缩无力、胞浆破而不下,胎死腹中、胎盘残留、产后子宫收缩不全、漆疮、冻疮溃烂不敛、慢性化脓、寒性化脓、下肢溃疡、结核性瘘孔

我是魏医师说 养生 ,30年临床经验!

分享正统中医知识,喜欢的话,可以右上角的红色关注!

如果您有任何 健康 问题,都可以私信留言,我看到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归类方法?

其实提问者已经知道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只是不了解如何去归类。其实归类的思路与阴阳和五行的思路是一致的。根据颜色和气味(以及形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