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紫阳小学的学校历史
吴山,作为“三面云山” 入杭州市区唯一的山峦,它左挹钱江,右揽西湖,既是西湖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能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地区。紫阳山,乃吴山的分支,紫阳山之巅有江湖江观亭(清代为大观台),登亭四眺,钱江如带,平湖镜浮。前则市廛栉比,烟火万家;后则绣岭如屏,堆青泼黛,。“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确有洋洋大观气象。清乾隆时钱塘(今杭州)人柴杰,有《吴山大观》诗,描述这里的风光:
山实东吴秀,江湖满座看。
烟霞交隐映,城阙郁盘桓。
律应三阳首,心知万井欢。
会当凌绝顶,玉辇步云端。
著名的紫阳书院就座落在紫阳山的东南麓。至今,在紫阳山摩崖上,尚留有活泼飘洒、清秀俊逸的“紫阳书院”题刻。
书院或称别墅、精舍、书堂、学庐。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朱熹建立起来的,但用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紫阳书院旧址,原为凤山门内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捐钱购地,增筑书院。盐商汪鸣瑞,与同业者,醵财以襄厥成。据《康熙钱塘志》记载,高熊徵“公号渭南,广西岑溪人”。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由明经令井陉,超擢莅浙,恤商爱民,暇即优接生徒,特建书院以为课士会文之所,延师以饩,月必躬率校艺,吸引成材者,指不胜屈,士林戴德。”
紫阳书院“因其地为紫阳山麓,适与朱氏(朱熹)之紫阳字同名”(《杭都杂咏》),初定名为“紫阳别墅”,又称紫阳祠或朱子祠。紫阳别墅的开办费,以及其后一段时期的经常岁费,都出自当时在杭取得商籍的安徽盐商们的集资捐款。因为盐商们取得了商籍,其子弟可以进杭城书院读书和参加各项考试,获取功名,入仕做官,所以肯破私囊,来输财于书院。未几,紫阳别墅正名为紫阳书院,为生童肄业之所。全国以“紫阳”名书院者,除浙江外,还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西、贵州等地,几乎都与纪念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有关。
紫阳书院初建时,书院“中为乐育堂、奉考享朱子(朱熹)位。后有五云深处、簪花阁、近水楼诸胜处,凡十有二景,皆极岩泉之美”(《杭都杂咏》)。张泰交在《紫阳别墅碑记》中极状书院建筑景观之清幽:“枕山面江,中有层楼,楼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涟可爱。后有花厅,红绿参差,掩映阶砌。再折而此,渐登吴山高处,凭而远眺,钱江、圣湖悉在几席间。又有石门天成,石径迂折,古木森阴,花香鸟语,饶山林之趣,而无城市之嚣。”
雍正三年(1725),宁绍副使徐有纬捐俸重修。乾隆年间,紫阳书院费用增加,单靠商捐是不够开支,才在两浙盐务项下拨下官款,以资应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浙江盐驿道原衷戴,捐资佐膏火,严订课程,开设监院,经理诸务。乾隆三十八年(1773),护巡抚布政使王站桂重修之。嘉庆八年(1803),因生徒日增,达328人,席不敷坐。于是,巡视盐政延丰,复于看潮台故址,建高楼五楹。浙江巡抚阮元作《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曰:“生徒之登斯楼者,莫不志于大道,成章乃达。”观澜楼楹联集朱子(朱熹)句云: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任杭嘉湖道,对杭州敷文、崇文、紫阳等书院,贯彻“随课升降发津贴”的制度,使士风为之一变。咸丰五年(1855),监院陈其泰,谋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龄,蠲廉任之,并建昭忠祠于书院后山巅,别建昭忠于院左。既落成,王有龄为紫阳书院题写楹联:
圣代重儒风,教秉新安,趋步定知歧辙少;
名臣留讲舍,政传渤海,补苴当念善成堆。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在两军激烈的攻防战中,敷文书院、崇文书院和紫阳书院均毁于兵燹。
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拨用官款,重修紫阳书院。监院陆宗翰,拆去昭忠祠 ,改揭紫阳书院额。同治五年(1866),按察使杨昌浚,以俸钱买地,与运使高卿培,请于巡抚兼管两浙盐政马新贻,出公帑,增屋二十楹。同治七年(1868),布政使蒋益澧,请于盐耗项下,提款拓造楼厅斋房共三十八间。至此,紫阳书院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当时的一流书院。徐恕在《重修紫阳书院记》中无不自豪地说:“武林(杭州)三书院,皆踞湖山之胜,代钟伟人杰士。紫阳独在城南山之麓,为地较近,士之秀而能文肄业其中者亦较盛。”
光阴荏苒,2001年春,紫阳小学出土了刻有“紫阳书院”四字祭祀活动用的石香炉,为全国书院所罕见。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媒体均作了报导,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曾专程来紫阳小学考察。 书院选址,必择形胜之区,书院建筑讲究“善美同意”,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书院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具有它的特点。紫阳书院,地临吴山,环境幽雅,旁多名胜。书院依山而筑,建筑古朴,风光秀丽,楼台亭阁,点缀其间,富有江南庭园特色。山坡上桃李成片,梅竹成林;山坡下假山水池,绿树掩映。傍山循径而入,为层梯叠 ,俯视城市,万屋鳞次,远眺钱江西湖,如在襟带之间。
书院内有乐育堂、南宫舫、五云深处、春草池、凌虚阁、簪花阁、别有天、寻诗径、巢翠亭、螺泉、鹦鹉石、笔架峰、垂钓矶、校经亭、观澜楼、景徽堂、看潮台、听经岩等景观。至今,部分胜迹仍依稀可辨。“紫阳别墅”为清代杭州“西湖百景”之一,也是清代杭州“城中十景”之一。清代著名的西湖十八景“吴山大观”之“吴山十景”,其中“瑶台万玉”(通玄观竹)和“鹿过曲水”(通玄观鹿泉)都在紫阳书院内。清代诗人柴杰《西湖百咏》有《紫阳别墅》五律诗,描述书院风光和人文之盛:
连峰青嶂合,志向紫阳君。
飞阁临芳树,高窗度白云。
清襟蕴秀气,淳意发高文。
一一思乐育,儒风蔼典坟。
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有《紫阳别墅十二咏》歌之:
《乐育堂》
登堂肃冠绅,前修缅矩 。俯仰尽君徒,吾岂忘吾乐。
《南宫舫》
不踏计然舟,来就萧然艇。一幅米家山,仿佛春帆影。
《五云深处》
矫首望三台,奎光映斗北。 身至五层,青云绕人足。
《别有天》
一径入青山,四面青无数。举头云汉律,别有桃源路。
《寻诗径》
行行不数武,诗思乍相亲。此径亦常有,来寻得几人。
《看潮台》
白水卷青天,不辨天与水。陆海接潘海, 洞原如此。
《巢翠亭》
夕阳明星角,飞翠映山拗。坐拥鸟皮儿,真同太古巢。
《螺泉》
群山若螺髻,勺水滴螺涎。先生正渴饮,红螺酌自便。
《鹦鹉石》
古人日晤语,舌本阴而腐。石果代人言,空山调鹦鹉。
《笔架峰》
飞梦绕三山,飘然天外落。醒来诗已成,宜把吟毫阁。
《垂钓矶》
左手把修纶,右手摊书卷。拈丝百尺长,会心不在远。
《簪花阁》
山阁玉兰开,恍疑坐玉署。看尔阁中人,簪花上林去。
(《两浙盐法志》)
1985年,吴山范围的名胜古迹,又被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时人戴盟有《吴山天风》诗云:
立足吴山顶上头,天风拂雨晚来秋。
钱塘涌潮声如吼,万壑生雷叶满楼。
紫阳书院旧址,系南宋“通玄观”所在地。至今在紫阳小学内,尚存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通玄观造像”。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内侍刘敖,入道修真,结庵于此,(宋)高宗御书‘通玄’二字榜之,赐名能真。内有寿域楼、万玉轩、望鹤亭、谒斗坛、白鹤泉、鹿泉。”“观中修竹荫庭,赤日无暑。”故通玄观又名“通玄避暑”。
明代虞伯生有诗描写通玄观的旖旎景色:
仙坛遥接上真宫,楚越闽洋一望中。
南北高峰云杳霭,东西天目雨溟蒙。
金轮旋动仙音作,楼阁萦回复道通。
云鹤仙人无定迹,飙轮时转望三峰。
紫阳书院的对面,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之一的“南宋太庙遗址”。紫阳书院的左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和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感花岩诗刻”。紫阳书院的后面,是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石佛院造像”。这些胜迹,都是杭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紫阳书院学府胜景,风光明秀,山水宜人,气象无限,儒雅雍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其隽永的文化品味和不朽的人文精神,令人倾倒。漫步书院,那飘溢书香的石碑、匾额、楹联,使人陶醉。如今,当我们走进紫阳书院旧址庭园,见那历尽沧桑、饱受风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池,一物一景,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的陶冶之力。因此,这里确实是士子讲肄会文的理想地,读书养性的绝佳处。
为弘扬中国书院文化,继承和发扬紫阳书院的优良传统。2001年冬,趁校舍整修之际,特延请著名书法家刘江、吕国璋、朱关田、郭仲选等名家,为紫阳小学教学楼题额“景徽堂”、“凌虚阁”、“观澜楼”、“乐育堂”,以教育学生知国知乡、爱国爱校。
书 院 教 学
紫阳书院,岁延耆宿主讲席,朝稽夕改,日有课,月有程,一秉朱熹亲自制订的白鹿洞规则。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书院教育制度,包括办学宗旨、教学方式、院长和教师的选聘、经费来源、组织管理、图书收藏等,皆有明确规定。管理严格,是书院的又一特点。
紫阳书院的规章制度和对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清朝乾隆年间,陈宏谋有《紫阳书院约言》:“一、学者之心思,日用则日出,不行札记,必致遗忘”。“一、凡晏游交际,不但有妨正业,亦且渐长浮夸”。“一、凡人之品望,由乎素养,偶有失足,物议随之,殊可畏惧。”并指出:“以上数条,粗立纲纪。若夫立志省身、居敬穷理、应事接物之惟寸阴是惜”(《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约言,也作学观,内容包罗甚广,约略而言,则有三端。一是确立办学、讲会之宗旨,宣示书院教育的方针,为诸生树立鹄的,为同仁确立目标,意期立志高远,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规定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与规劝,更重日用伦常规定的建立,言者谆谆,无非是想为学者提供更多至善达德的帮助。三是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多为山长半生攀登书山,畅游学海经验的总结,出言肺腑,语凝心血,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反面的戒饬,皆得视作书院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此类学规,不仅当年奉为院规、校训,至今尚有高揭吟诵以警学子者,其影响既深且远。
又如清代康熙年间,张伯行的《紫阳书院示诸生》记载:“爰设紫阳书院,俾有志之士讲求正学,今四方向学者接踵而至,意亦转移风化之一机欤?余维:所以教导诸生者,不出经义、治事二者之外,惜乎安定遗规仅存大略,其中节目,不可尽考。今谨师其意而增益之,立为课程八则,具列于左,愿诸生遵守力行,潜修勿怠……”(《中国书院史资料》)。此类章程,不同于学规的远大追求,强调细密的做法和可操作性,内容多是山长的择聘、待遇、责任;生徒的甄别、录取、分级、考课,以及考课的日期、内容、奖罚;教材的选择、教学组织的课时安排;经费的筹措、管理与开支;图书的征集、整理、编目、借阅等等,皆是具体而硬性的规定,意在从各个方面去维系书院的正常运作。它是书院制度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体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紫阳书院的课艺也相当完备,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光绪十八年(1892)间,刊行《浙江紫阳书院课艺》八集。据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巡抚叶赫崧骏作序的《紫阳书院课艺八集》中说:“今复裒已丑以来,课艺将拜八集,监院事者朱吟棣(文炳)许子社(郊),两广文援故事,索序于予,夫予所望于院中,生者岂能于结朱子外,更置一词哉,惟即朱子之教后世。”学生们读些什么书呢?从课艺目录内容来看,为儒家尊为经典的《十三经》之类,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书院之制起于唐,所以名书院者,以其中多聚书,可供士子博览也。紫阳书院十分重视图书的搜集整理,汇印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书籍,曾连续刻印《铁桥志书》二卷,《文嘻堂书集》三卷,《婺源山水记》二卷,都是清刻本中的善本,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献。
紫阳书院和敷文书院、崇文书院性质相同,不特秀才可以考之,即未入学之童生,寄可应考肄业,名日童卷。紫阳书院院长,由官厅聘请翰林、进士或有名之文人主之。其下有监院,以司院事。院中多设斋舍,以供肄业者之寄宿。杭州本城人寄宿者虽少,而外府外县之寄宿者则多。凡本省之人,皆可来投考肄业而寄宿也。院长例须住校。生徒优秀者之奖赏,名日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考试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课,由抚、藩、臬、运四署轮流命题。仍为二文一诗,限一日一夜缴卷。十六日曰望课,由院长命题,两日缴卷。二月二日之朔课,名曰甄别。书院皆有一定的名额,而应考者多,必须有所淘汰。
考试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日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优多,特等次之,一等则无膏火矣。朔课由官厅主考者,于超等前十名别有加赠,名曰加奖。其数远较膏火为多。
2001年9月,紫阳小学校史编写组徐守成和王旭华一行二人,到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古籍部,在图书馆资料库房里,查找有关紫阳书院资料,意外发现两帧紫阳书院童生和生员课试原卷。课卷,考课试卷纸。明清尤其是清代书院多行考课,每课发试卷纸。课试原卷存世不多,仅湖南图书馆馆藏清代岳麓书院的课试原卷外,浙江图书馆藏清代紫阳书院的课试原卷,弥足珍贵。紫阳书院童生徐履庄和生员王云卿之朔课、望课试卷,系土纸,淡**。卷长106厘米,阔26厘米,共九折。每卷皆有封页,上填生徒姓名、类别、等第名次,盖有“紫阳书院”监院印钤图记。考其“紫阳书院”的字与紫阳小学最近出土之石香炉的“紫阳书院”的四字楷书,竟完全相同。课试卷中有教席圈点和眉批、评语。封面上还刻印对考生的要求:遵奉盖喻,“割换卷面,涂改姓名”者,必须除名的图记。说明当时紫阳书院对考试制度的管理,是相当规范的。
紫 阳 师 生
书院院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又称山长,也谓掌教、主讲,是主持教学工作的。紫阳书院,“适当都会之中,观江山之壮丽,足以壮其文澜,浸*恣肆。”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书院重视“尊师重教”、“尊师爱生”。书院的教授多为“崇正学,黜异端,通高德厚,明体达用”的学者担任,受到学生的爱戴,百姓的尊敬。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紫阳书院历来的院长,大都是名士宿儒,学者名流。如雍正时的傅王露,为康熙已未进士第三人,授编修。是西湖古来今往第一书《西湖志》和《雍正浙江通志》的主编和总纂,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乾隆时的卢文弨,为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仅据赵吉士《卢抱经先生手校本拾遗》所载,达210多种,所校勘、注释的经子诸书汇刻为《抱经堂丛书》。道光时的龚丽正,为清代著名文字家段玉裁之婿,著有《国语补注》;其子龚自珍,是近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著作宏富,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共同开后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他倡言改革,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清代著名数学家项名达,在几何、三角函数领域功力尤深。他的关于“割圜术率”的论述,已具有初步的微积分思想。论著颇丰,今仅存《下学庵句股六术及图解》一卷,另著《象数原始》,未成而卒。光绪时的夏同善,为翰林院编修,和内阁学士翁同和任毓庆宫授读。曾为“杨乃武、小白菜”一案平反。同治时的孙衣言,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之父,官至太仆寺卿,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宣宗实录》编纂,任国子监琉球官教习,是重振永嘉经世之学的巨子,著有《逊学斋文钞》十卷。
这些儒学泰斗,一代鸿儒,以书院作为传播学术观点的基地,对浙江学术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故紫阳书院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桃李遍江南。时人有诗赞曰:
文藻平分星斗光,英才萃处尽圭璋。
鹅湖鹿洞千秋帜,正学何人继紫阳。
(《西湖渔唱》)
江湖襟带紫阳山,山麓亭台别墅间。
乐得英才宏教育,远来多士共跻攀。
春风化雨陶成后,苏海韩湖指顾间。
更读晦翁题句在,观澜楼即圣贤关。
(《紫阳书院》)
紫阳祠内郁葱葱,秋祭齐严拜舞同。
常愿武林贤弟子,清修能继古人风。
(《紫阳秋祭》)
理学儒宗首紫阳,轩窗爽垲俯兰塘。
花阴不减鹅湖滟,草色犹今鹿洞香。
九考退休甘著述,千秋俎豆重胶庠。
我来底事生惆怅,为忆岿然崇道堂。
(《紫阳别墅》)
据孙延钊《浙江紫阳书院掌故徵存录》(温州图书馆稿本)关于“生徒名录”的记载,紫阳书院莘莘学子中优秀者,有“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父亲,山阴(今绍兴)秋寿南,于同治十二年(1879),“肄业于杭州紫阳山东南麓之紫阳书院,受业于宿儒朱端甫(《秋瑾年谱》)”。秋南寿对秋瑾革命的一生,有较大的影响。定海黄以周,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曾在一些府县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执教江阴南菁书院。汪康年,钱塘(今杭州)人,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变法图强,参加上海强学会,与夏曾佑办《时务报》,约梁启超为主编,宣传变法,提出育人才、兴商务、讲武备,以及君主专制下“参用民权”等主张。
紫阳书院的学生究竟有多少?嘉庆八年(1803),浙江巡抚阮元《紫阳书院观澜楼记》有确切的数学记载,谓生徒有“三百二十八人”。同治六年(1867),山长孙衣言选刻课艺序说,“当时外郡学者,往来省垣,三书院(敷文、崇文、紫阳)学舍既不能容。紫阳在城内,尤为多士所辏,弦诵之声彻 市,夜则林樾镫火荧然;每朔望考校阅卷”,达“六七百篇”之多,它从侧面说明紫阳书院学生之众多。同治十二年(1873),山长沈墨庄选刻课艺三编序,称“紫阳为浙垣人文渊薮,士人肄业其中者,较蕺山(书院)倍之。”山阴蕺山书院是明末刘宗周所创浙江著名书院,而紫阳书院的学生,竟是蕺山书院的一倍。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浙江四大书院中,紫阳书院的生徒最众,远胜其它三书院。敷文书院(今万松岭)两次毁于兵燹,重建后始终未能恢复旧观。加之地处城外,去听课的生童日少,屋宇渐次荒芜。光绪年间,在杭城葵巷东面(今杭七中地),另筑“敷文讲学之庐”,因场地所囿,规模不大。崇文书院(今西湖跨虹桥旁),由于城 隔越,诸生以往返为艰,肄业者少。西湖孤山照胆台之西的诂经精舍(今西湖美术馆),督学阮元聚诸士子于此辑《经籍纂诂》,所考者非八股试贴,而为经义、史学、词赋,应者廖廖,生员不多。
改 制 终 结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解体,一步步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是各类新式学堂渐渐兴起,逐步代替了儒学和书院,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被废除。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从此开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将各州、县书院改办为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后,省、府、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代、现代,得以贯通中国教育的血脉。
近代杭州最早的一所官办小学,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八日(阴历),由太庙巷的紫阳书院院长王同,禀经杭州仁和县萧治辉详准,将紫阳书院改制为仁和县学堂(县属官立小学堂)。它比西湖金沙港之崇文书院改制的钱塘县学堂,还要早二个月。仁和县学堂经费由原书院款项拨充,每年六千二百元。王同为首任堂长,招生一百三十名,分成四等,四年毕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原在西湖金沙港的钱塘县学堂(前身是崇文书院),迁至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合并,成为仁钱县学堂。翌年(1906)正月,钱塘县学堂从中分出,至今惠民路附近的周公井民居,单独设立,更名为钱塘县高等小学堂。而仁和县学堂则改名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经费同藩司统筹支配,每年约五千元。
从紫阳别墅的创建到紫阳书院的终结,共达199年之久,经历了从商办到官办的过程。书院是文明进步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近二个世纪内,紫阳书院,翰墨飘香,桃李芬芳,为浙江培养了大批人才,造福于民。杭人受书院熏陶,感其恩德,在紫阳书院内树碑刻铭曰:
凤山之门,有墅翼然。枕山之麓,江带其前。清池涌地,古木参天。石门曲径,屹立盘旋。经之营之,以诵以弦。额题紫阳,志景前贤。匪辞是工,惟道之肩。日将月就,裁狂激猥。国之四民,士为首焉。型方善俗,风教所先。予实有心,往复勖哉后人,视此铭镌。
(《紫阳别墅碑记》)
中国的书院,兴于中唐,晚唐至五代已具雏型,鼎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结束于清末。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院随着理学的兴盛而发展,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而结束其历史使命。但它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原理,教学方法,办学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来说,仍有所启迪,值得借鉴。
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古籍珍善本10726种,36578册件,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志颇具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列宁著作、斯大林著作、毛泽东著作等;
二、哲学:
世界哲学、中国哲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
三、语言、文字:
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常用外国语;
四、文学:
文学作品综合集、儿童文学作品、散文作品、小说作品、诗歌作品;
五、综合性图书:丛书、百科全书、类书、辞典、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杭州紫阳小学的学校历史
本文2023-10-10 23:29: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