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的修炼方法?什么著作最详尽通俗易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9收藏

西藏密宗的修炼方法?什么著作最详尽通俗易懂?,第1张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设定。

最正统的无疑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 这是古籍中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网络写手自然不敢乱改,只有照抄的份。这类修炼方法大多应用在那些东方色彩很强的小说里,作者也要对自己的情节文笔把握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因为只有区区几个等级,显然实力划分比那些动辄十几二十级的要难得多。

像飘渺里面大多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些发挥,但也正因此,飘渺成了近代修真小说的开山奠基之作,1旋照2开光3融合4心动5灵寂6元婴7出窍8分神9合体10渡劫11⑴大乘⑵散仙 12仙人13金仙14洞仙 (罗天上仙)(天君)—按实力的称号 (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修仙者-古仙人) 15始隐者 16偏神17大神18主神19天神20古神21天尊 这些东西用着爱怎么改怎么改,看哪个名字顺眼就抽出来用就好了。但元婴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还是不要乱设定的好。

另外假如你要写书的话,建议去找道教的书籍看看,毕竟还是要有一些真东西才让人觉得不会太肤浅。

光凭大家回答的这些东西你是绝对不可能写出来的,最起码一定要去好好研读一两本小说。设定比较权威的有《飘渺之旅》《凡人修仙传》《佛本是道》,希望你早日成功……

额,没想到又多了新问题了,继续完善答案:

其实现在构架中国神话体系的几本书主要是《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

,山海经应该比较好用,因为就是列举了一些地名怪物名,附加几句介绍。西游记一般没人用了,因为实在是太深入人心,除非像是徐公子胜治这种大神才用的游刃有余。封神演义貌似是洪荒类的小说用的比较多……

道德经可以去看看,里面的话语挺玄的,可以作为一些心法口诀

佛教建议看看有关密宗的一些知识,因为确实相当吸引人。各种明王佛母佛陀法王等为玄幻小说提供了极大地发挥空间。

在我们那,有一种人是谁都不敢得罪的,那就是会“下部鲁班书”的人。

民间术法鲁班书,一般要有师父传授,“过教”后才能用。此为师徒传承。除此之外,就是家里长辈或者亲戚有修习鲁班书此道的,进行内传,此为血脉传承。而还有少部分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后期自学鲁班书,此为祖师传承或叫阴传。

图中右下角的字为 玄奇阁  且如图中的可以修炼鲁班术的鲁班书都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可以去看一下

“下部鲁班书”是非常奇怪的一个流派,从名字来看,大概是以鲁班为鼻祖的——这个没法考证,因为真正了解这种法术的人非常非常少。

下部鲁班书这种法术很奇怪,既不要修炼,也不要设坛做法。听说只要正式拜师,念念口诀就行。但是要学这种法术,有一个要求,就是“绝后”。

如果没结婚的人去学,注定一辈子无儿无女;要是有儿有女的人去学,儿女也会夭折死光——试问谁愿意去学呢?不过,如果你学会,就几乎无所不能了——类似于西方**里的先知了。

道家的养生修练方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

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4、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

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即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彻命功。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法”。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

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的修炼方法,一般都从意守膻中“炼体”入手。

5、辟谷断食类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道教兴起后,接过辟谷之法,不仅把辟谷实践推向纵深,而且还予理论上赋予一种神秘色彩。

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其中辟谷服药法有百种之多。这三种辟谷法,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6、滋补服食类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成仙,已被实践证明属谬误之谈。但所服草木之类药物,多有滋补作用,服食得当,当非无益。比如适量的服食大枣、灵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参、干地黄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

7、房中养生类

中国医学把男女的性生活称为房室生活,也叫房事、行房或入房。凡有关医学性保健的方法,中国古代称之为“房中术”。古人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杀人”,所以道家比较注意房中养生的研究。房中养生类的修炼方法就是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及锻炼方法。围绕着“养精、固精、保精”的过程,摸索、总结出了交而不泄,并能使精气上行补脑。具体方法有“独卧法”、“御女术”、“采战术”、“采补术”、“四季节欲法”、“求子术”、“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余家之多,不管是补救伤损,攻治诸病,还是采阴补阳,增益年寿,关键都是落在“还精补脑”上。

8、起居摄生类

道家养生修炼之术,除内丹、行气、存思、服饵、房中、导引等法之外,还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杂修之法,这就是起居摄生类修炼法,可谓博大精深,网罗无遗。它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

9、香汤沐浴类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

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的总称。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

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调汤之人,功德无量。

10、指印符咒类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样,也有手印、咒语。道教的手印称“诀”、“手诀”,手指做成诀的姿势叫“掐诀”。诀的种类有数十种,其作用与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则相异。道教的咒语,称为“祝”或“咒”。大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韵文,第二种是无韵的短语,第三种取自佛教咒语。

道教在修炼时,多用咒语,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气一类,在开始做功及做功结束时,都要掐诀念咒。内丹修炼中亦往往用咒语。念咒时不但要掐诀,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诀同时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应。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炼时,还常书符。符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用场,虽召神制鬼自属无稽,但符篆的实际运用,都与气功修炼密切相关。

前些年,一提掐诀、念咒、画符,人们自然就和封建迷信联在一起。随着气功科学的深入发展,随着练功实践的普及和增加,人们开始注意到诀、咒、符这些神神怪怪的现象里面,居然还大有文章。尤其是密宗三密的发扬光大以及被人体科学界的认可,更使人们重新审视道教中的诀、咒、符。当然要擦去污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有一些已被解放出来,如“吹”、“呵”、“嘘”、“呞”、“呼”、“嘻”这六字诀的治病、养生显著效果已被公认,并普遍使用;“握固”这种手印能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也被公认:“剑指”这种手诀在发气和治病上的显著作用亦被公认并广泛使用。

如何品鉴道教的十大类修炼方法?其层次高低如何判断?李道纯在《中和集·试金石》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即把修炼方法分为傍门九品、渐法三乘以及最上一乘这样三个等级。

以直接修性还虚的顿法(意念修炼法中的炼神)为最上一乘。

内丹周天为渐法三乘,三乘中又分为初乘、中乘、上乘。百日筑基阶段的炼精化气修炼为人仙小成,得的是金丹为初乘层次;十月养胎阶段的炼气化神修炼为地仙中成,得的是神丹,为中乘层次;三年哺乳阶段的练神虚还修炼为天仙大成,得的是大丹,为上乘层次。

11、其它各类修炼方法均属不入乘的旁门。用现代语言来讲,也就是这类方法均属普及健身型的气功或养生方法,还够不上谈修炼的资格,不够档次。

李道纯的品评鉴定方法在道教中是具有代表性,也是被各家基本认可的。

据我所知在东汉魏伯阳的《参同契》中隐约可以找到类似的术语,《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魏伯阳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丹经修炼方法,系统总结了关于炼丹的所有东西,是后世金丹大道的起始点,后世基本的修炼方法与此无异。在这之前,有文字可考的,老子的《道德经》中也隐晦提出了精、气、神的看法,其实在《庄子》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只是古语大用隐晦之词,或谐音通假很难分辨原意。到了唐代,这些语句基本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包括《吕组》一书,是吕洞宾的个人修炼体会,而在后来宋代王重阳的《五篇灵文》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找,

历史上有争论太极拳究竟是张三丰所创 还是陈清平所创的问题,事实证明应该是张三丰所创,以下是证据:

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文字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早于清初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及其子黄百家《内家拳法》的史料。这两种记载应该同出于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源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过去唐豪、顾留馨在创立"陈王廷创拳说"之时,抓住所谓"夜梦玄帝授拳"等"荒诞"的说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实在武当山从古至今,历来就有道士们习武的传统,而且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假如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那么请问,张三丰作为武当山的道士,他习武、练拳是不是迷信?荒诞吗?武当山道士们秉承传统,将武当山道士们所继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传播到民间,从而发展成为中华武术中一大名宗--武当派武术,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这些都不是迷信的话,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将唐豪、顾留馨所否定过的客观事实予以澄清,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清光绪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极拳小序》开宗明义就说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李氏又于光绪七年将开头所作改作:"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为何作此改动?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于宋张三峰与明张三丰故而未作定论;其二,当时有陈系(陈、杨、武等派)以外的太极拳流派在民间沿袭着,而这些流派自云早于张三丰。李亦余可能有所耳闻,故认为太极拳起源有可能早于张三丰。

关于这一点,可举一实例为证: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间太极拳(功)已经在金陵流传。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笔者与此派传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传谱记载,金陵太极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可谓早于张三丰。另外,从从此派内容及其特点来看与陈系诸派大异,可断其绝非由陈系诸派所派生。夏桂勋与李亦余为同时代人,李亦余闻知金陵太极功及其源流,也是极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说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这里虽未提及蒋发,显因系略笔之故。巧得是,禄禅师之弟子王兰亭以师兄弟名义所传授的师弟李瑞东,曾经在光绪七年七月也写过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张三丰创拳和传拳的问题。《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至此,本门拳术始大盛矣。实为武术中内家嫡派"。

这里,李瑞东先生说太极拳始于轩辕黄帝,系因道家崇尚黄老,而太极拳传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之故。这里的轩辕黄帝应该理解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称。而古人观蛇鹊之战,悟化出一种原始拳术,这绝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这种原始的拳术迨至宋元,就成了张三丰进一步创造的蓝本。这说明张三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武当内家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要比所谓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说法真实可信。

李瑞东在《序》中所言,张三丰为宋元时人,客观地看张三丰从宋代活到明代颇为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专门练习长寿之术的高道张三丰来说,并非不可能的,因为古有彭祖八百岁之说。

张三丰创太极拳还是内家拳?内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极拳同源?其实,张三丰创太极拳和创内家拳并不矛盾,二者皆为张三丰所创,而且早期内家拳和太极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称不同,这是由于传人不同,从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称而已。或者是由于拳法套路不同,因为张三丰所创绝非单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种套路和各种辅助功法、内功修炼方法。由于传人所承袭的套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称谓。类似情形在传统武术的沿袭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不足为奇的。另一种可能是:太极拳曾经作为武当派内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一起沿袭了下来,以后由于在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与内家拳的其他内容发生了分离。分离之后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拳种的内容以丰富、完善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拳种。至于何时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的,这正是我们所应该深入研究的。

内家拳的概念和内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原有的内容(含太极拳)还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种内功拳种。然而,内家拳原来的内容只是"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黄百家《内家拳法》),即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代名词。

关于太极拳曾经作为内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据有二,其一、太极拳和松溪派内家拳的相同之处,根据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在《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与发展》(见《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阐明的拳理,简要地对比一下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松溪派内家拳讲:"拳有阴阳才能有变化,有变化才能有刚柔";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万法万事之宗祖。

松溪派讲:"拳起于易";太极拳各派皆以易理说拳理。

松溪派讲:"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此乃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传统太极拳讲:气沉丹田,内气潜转,练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领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而这正是传统太极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领。

此外,松溪派讲:"下腭微收";太极拳也讲下腭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讲"后发制人,后发先至";太极拳则讲"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恰好是前者的诠释。此外,松溪派在技击上上讲"抓筋拿脉,打穴击要";这在传统太极拳的技击上也有若干体现。

总之,由于传递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内家拳同今天的太极拳相比较,肯定会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拳势名称上区别较大,这也是很自然的。绝不可以把这些不同之处用来否定松溪派内家拳和太极拳的渊源关系,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抛开历史于不顾,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这无疑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造和传播的道家功夫,在当今某些流派所继承下来的传统太极拳内容里,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据。清朝著名的太极拳家李瑞东先生随其师兄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术,艺成之后,又遇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为师,得其"江南派"太极拳之传。所谓江南派太极拳实为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俗称,此派内容十分丰富,拳法分为武两类,文架讲"沾"、"粘"、"连"、"随"之打法,武架讲"离"、"粘"、"随"之打法。其风格特点与陈系诸派大为不同。李瑞东先生后来综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陕西派"太极拳之精华,熔于一炉,创李派太极拳,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李派除了有李瑞东先生所创的各种拳械套路以外,还继承了许多传统太极拳套路、器械、内功修炼和多种辅助功法。其中就有许多由李瑞东先生传递的内容(非先生自创),其中可以找到太极拳属于道家功夫以及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证据。

其中的"太极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极拳术。它之所以称之为"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李瑞东先生所传的"太极十三丹",与武当道教的内丹功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是直接沿袭下来的丹功称谓。所谓道教内丹功,其实就是道士们所修炼的内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炼成"纯阳之体",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服食外丹来达到目的;其二是通过修炼内丹功来达到目的。一般来说道士们通过炼丹炉所炼就的外丹,多含铅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还会中毒,于身体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还有贪图长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内丹功则不同,因为内丹功按通俗的说法就是道家"养生气功",修炼内丹功不但于身体无害,而且低则益寿延年,高则可修炼成"纯阳之体",从而"得道成仙"。因此,历史上绝大多数道士都修炼内丹功。因为内丹功也是气功,那么气功就有动静功法。

太极十三丹即是道家内丹功的一种,太极十三丹的动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种动物的动作之仿生功法。总体来说十三丹就是一种功拳合一、内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传统太极拳的相同之处就是,皆有技击的性质。李瑞东先生的这套"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早期杨禄禅先生也曾经传授过。

太极十三丹动功中有蛇鹊两形,道家太极拳传人认为蛇、鹊两形为太极拳各势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势则是由这两形衍生出来的。

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七年《序》中所谈到的,轩辕黄帝在常山观蛇鹊之战,而悟化、创编了一种原始拳法。李派太极拳谱中有一首《太极拳发源歌》云:

昔日轩辕到常山偶见蛇鹊斗坡前鹊啄蛇头蛇尾应鹊啄蛇尾头相连鹊啄蛇腰首尾应黄帝因见非偶然细观二物尤相斗始此留传太极拳

无独有偶,北京白云观道士们中间流传着一种"原始太极拳",此派也有类似的《太极拳发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歌中所说的"蛇鹊相斗"的特点,在太极十三丹的蛇、鹊两形的对练中体现的活灵活现。蛇形柔软而缠绕,鹊形迅捷而刚硬,蛇缠鹊跃,两形阴阳相济,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笔者以为,这的确是太极拳的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最为原始的形式传至宋元时代的张三丰,经过再创造,得以扩充、发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朴素形式--太极十三丹动功。太极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为:狮、熊、虎、猿、鹤、蟾、马、鸡、凤、猫、龙。每一种形象代表了若干势单练动作,每一势单练动作,都有其专用的名称。比如"长蛇串珠"、"灵鹊起尾"、"熊罴漫步"、"鹤舞松荫"、"金蟾望月"等等,而这类名称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与陈氏家传长拳的拳势名称不同。这一点恰恰证明太极拳并不是由陈氏九世祖陈王廷依据戚继光《拳经》图势所创,而是另有源头的。

个别人曾经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而这种说法也是同样不足取的,它的依据仍然是对照近代陈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家传长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所发现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陈式太极拳与陈长兴时代的太极拳比较,其内容肯定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陈氏家族原有拳术的成分。这样,陈氏太极拳中有一些陈式长拳、戚继光《拳经》中若干拳势名称,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证过分地偏重于拳势名称的对照,自以为从中找到了陈王廷创拳的证据,殊不知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乃是陈氏族人结合了家传拳术进行了改造的结果。比如现代陈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浓,但是又很突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十分明显,这是用太极拳的劲法、原理对陈氏原传外家拳进行部分变革的结果。这个问题历来困扰了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考证。使许多学者误以为沿陈氏近代太极拳--陈王廷《拳经总歌》--戚继光《拳经》这条路,就可以找到太极拳的源头,从而把陈王廷作为中国最早的太极拳创始人,或者把戚继光、陈王廷作为太极拳的中间传递者。

研读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当时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内家拳或太极拳成分,也仅限于一两个拳势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图势绝不可以视作为太极拳,戚继光、陈王廷也绝不是太极拳的创造者和中间传递者。尽管戚氏在《拳经》篇内也曾经提"常山之蛇说",但是《孙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作为熟读兵书的杰出军事将领,戚继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孙子》一书,而与太极拳无关。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如长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长江的源头,尽管那些支流同样丰富了长江的流量。那么,太极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事实证明:内家拳及太极拳系统的产生与道家及道教的内丹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丹功既有动功,又有静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应俱全。其动功与民间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雏形。这一结合,不仅使内丹功的动功具备了新的功能--技击,而且还使外功拳术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在技击实战中威力巨大的内家拳术,这无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上述说法绝非臆测,依据很多,比如太极十三丹动功这种太极拳的早期朴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征及其拳术的属性就是活的证据。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记载了从道家丹功、民间武术的结合到内家拳乃至太极拳形成这一历史过度。

李派传谱中有一段太极十三丹的说明文字:"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势、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错综运用变化之道与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势",这段文字不仅说明太极十三丹就是道家内丹功,而且也说明它同时也是丹道动功向太极拳术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内容发现,原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的太极拳十三势,就融会在十三丹的各式动作中!它之所以称之为"十三总势"意即各种太极拳套路,均以此为母体,由此衍化而来!!!王宗岳《十三势歌》中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过去,王宗岳究竟传授拳架没有,曾受到唐豪的怀疑,现在看来,李派所继承的"太极十三丹"(十三总势),就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河南温州县的太极拳拳架之一!它与陈氏长拳、戚继光《拳经》图势完全不同,却与各派所传的太极拳有着本质的相同。它虽经历代多人传递至今仍保留着古老朴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内丹功动功的特征,为太极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绝不是简单地对照一下拳势名称,而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辅助功法,尤其是可以从太极拳的各种内功修炼方法中进行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法,在它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内功修炼方法的传递,往往拳架发生了极大的演变,而内功修炼方法并无多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内功的修炼很容易导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历代传人必须慎重。

李派传人将多种太极拳的内功修炼方法沿袭至今天,其中还有"太极钓蟾功"、"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等。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讲究在修炼过程中要"安炉立鼎"、"采药"、"烧文火"、"烧武火"、"阴阳交媾"、"产婴结丹",其功理、功法与《武当修真图》相一致,而且,李派历代传人均以《武当修真图》为练功指南,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内功修炼与道家的内丹功起码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近亲功法。就是当今各派的内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说法。目标就是所谓的炼成"纯阳之体"拳法和技击不过是"技艺之末",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太极拳及内家拳起源于道家内丹功与原始拳法的最初结合形式,而宋元时代的张三丰创造内家拳及太极拳是完全可能的。

从张三丰所在的时代到如今,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因素,已无连续、严密、完整的传递程序可供我们参考了,而太极拳的连续传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间的王宗岳。据李派残存的拳谱资料记载,与王宗岳同时代擅太极拳者,尚有甘凤池、张凤仪、李凤元、乔三秀、陆凤治、陈凤山、黄凤歧等人。

张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号"铁蟾子")、王道宗(道号"金蟾子")、张清修、李静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传陈洲同,以下与内家拳源流交叉(见《王征南墓志名》),至王征南断代,后为王宗岳、甘凤池、张凤仪、乔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一体的,而征南以后则从内家拳里分离出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拳种。传至清朝康熙、乾隆间,是太极拳的中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太极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蒋发广为传播,在河南温州一带兴起,清代称之为"河南派"或"温州蒋派";甘凤池、张凤仪等人将太极拳传播于江南部分地区,清代称为"江南派",也称"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钓蟾功是该派的绝技。清朝光绪年间,一百零八岁的甘淡然,字霈霖,为甘凤池之曾孙,将"金蟾派"完整地传给了李瑞东先生,并且沿袭到今天。

众所周知,河南派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杨禄禅到北京广为传播,从而衍化出杨、武、李、吴、孙各派。

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沿袭着。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金陵谷宗云、谷宗秀兄弟擅长"金陵太极功",谷氏兄弟传河南李六如,李传北京夏桂勋,夏传恒寿山(大力恒),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区流传。

此外还有许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书铭传承的三十七式太极拳;由道士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传递程序,而大部分都与河南陈家沟毫无瓜葛。因此,"天下太极出陈沟"的说法,是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的。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中兴者?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的。然而,张三丰曾经扩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曾经传播了太极拳术,这却是不能随意否定的。因为太极拳这种源于道家内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许多证据。

修行混俗且和光

园即圆兮方即方

显晦逆从人莫测

教人争得见行藏

物分五行,神分五种,丹生其中,仙佛无宗。阴神,阳神,元神,玉神,圣神,下面逐一介绍。

第二节 阴神悔出

阴神——阴神代表的就是母系遗传中的部分信息。阴本身主静,其性质是储存性。阴神本身所携带的能量较低,但是当其迁出体外时,他能提供给人体的宇宙真气那是非人为吸提采炼能相比的。因为阴神居内,处外时则处于阳位,由于属性相反,阳性的真气就被其大量吸附带回到体内来。相反则相存。这些过程的完成不是靠人的主观意识的调动。而是靠一种法使人进一种状态后达到采气补元的目的。

当练功人的慧眼睁开时,你的肉身在气功态中可以看得见阴神的颜色是趋于灰兰色的。初期阶段很难看到光,只是一个影子或形似自己。一 的情况之下阴神出入的路径是在身体前方,就象整个前身脱下来一个影子一样。

元神还在体内时,阴神是绝对服从下意识调遣的。当元神练出身体之后,阴神将服从体外元神的指挥。由于阴神能采抬到大量的真气,因而初练功时首先能够自动出壳的是阴神。“阴阳先后乘”可谓如此。

阴在‘先‘出是处在阳的时空,‘先’属阳时,因此自然会得到道的暗助。反之则道动之。

另外,由于阴神的存储特性,因此阴神也携带着练功人身体上的一些疾病信号。阴神的迁出,将疾病信号在体外与真气作了一定的置换,所以阴神的迁出是练功初期调整人的身体平衡而臻健康的必由之路。

阴神能将致病的信息因素带到虚空之中,而这些信息因素是人致病的内因,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均生活在各种细菌的包围之中却大部分人健康自在,其原因就是健康人体内的阴性物质(肉眼看不到)一面没有病信号与细菌的运动信号共振。

怎样才能使阴神出壳呢?这是每一个练功人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也是法术上抵御万邪的根本大法,这就是悔过迁善法。

当然悔过和迁善是两个不同的方法。悔过是使人的诸神所累所缚得到解脱而至虚空。迁善则是继续提高诸神的能量,使其能常居道乡,常明己心是一种方法。明已者,自知心在何处想,行在如何做。

悔过:

古人云:“未至真空,阴神也难出”。何谓真空?当你心空及致无碍时,就是真空。当你心中为往事所累时,则不能使其得到解脱。消除所累唯有悔过一法。

悔过其实质就是向后看自己的一生所经历过的的事情并对其中违背“道德”的事情予以定性。人的识心是活动的,属阳性。当其产生在现时空时,证明识神已经获得了定数的能量和机缘。向没有发生的时空(未来)运动,所获得的能量就耗散。向已经发生过的时空(过去)运动,则是在寻找相反的物质和相反的位置形成阴阳成对。过去做的错事、坏事、歹念,这些都是处在阴性位置(过去)的相反物质(相比较于求道的规范)。就象一盒录音带录下来的错误信号只有重新输进一截正确的信号予以替换该错误的部分才能使这盘录音带取得完整一样,现在的阳性意识场回忆过去所做的错事,明白了过去的错误之处,实质上就是确定了其性质而给予了置换。这种置换的结果是“德”的自生。阴神由此取得阳性(现在的识神之思虑)意识的补充而活动性增强。加上外来意识能量(暗示、导引、诱发等)——显态和隐态的师傅的帮助,你的阴孽就会由于你的悔过而消失致尽,阴神调出体外就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阴阳的云层碰到一起会产生出雷电来,生物的阴阳相合能产生新的生命来,人的意识的阴阳相交能给人带来性、命的新生。因此很多世人患疾求医而不能断其疾根,一旦能悔过迁善其所患之病则不治而愈.其理不外乎药只能治病,而不能疗(了)心。心乃藏神之处,膏育尚且难以施药,而况心中所隐乎!《黄庭内景经》悟成子曰:“魄为阴神”,古语曾云:“魂望生,魄望死”。由此可知,阴神为魄并非望死,而是为罪孽所累死。绝其所累和除其所累,则魂魄得以相交而生元神,则去仙不远矣。

问:“我如果没有开天目,看不到出阴神的经过,我怎么能知道自己的阴神是否出壳呢?”这个很容易判断。“阳为灵觉虚玄,阴为梦想颠倒”,若一个练内功的人他做的梦不再象平常人那样是颠倒反复的,(好的预示坏的结果,坏梦结果是好的)那他的阴神一定处在阳性的位置或者处在非常活跃的时期。

阴神善御慧眼,因此当你空及无碍并把自己置于一个无事系心的境界时你对未来之事会非常敏感。只可惜这种敏感的出现无连续性,非常分散地出现这也是阴神的特性所致。

很多神汉及神婆类的人修的是阴神。他们具备一定的眼功,能替人查病因查原因,却并不能帮助求治者在不动用法术的情况下根除,原因之一是阴神的能量很低,只能借助于法术解决问题。第二个原因是阴神主静,非运动性的物质组成。但是阴神却能客观地反映隐态与显态世界的联系。

阴神的存储特性也容易给人造成很多幻觉。出阴神的练功人凭功能看到的各种景象和境,就象一个人睡觉所做的梦一样,是很难达到全真境地的。因为阴神在外,它造成的信息场还会影响到周围,使周围的人接受到信号的暗示和同步而产生相同的幻境,这一阶段很容易使人掉到宗教迷信的泥潭不能自拔,大家尤其要注意突破假幻,立足真空。

迁善——随时的善意:

迁善是使我们修真者的思想和行为往修道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上去想去做。迁善是提高自己修为的过程。但是作为随时的善念,那范围就相当广大了。定境、观心、止念、反省、观想的五转玄功是随时的善念的五个重要环节。

吾对善念的定义如下:

无处不以道莅天下,

无时不以上德对人间,

修行中以无为去生活,

做人至处下而无争。

人易随景而易其心。不易由反思而“德”其心。这是一个灵性的问题,也是人的本性问题,牡丹好孤芳自尝,公鸡好自鸣得意,狐狸好自作聪明,狡兔好穴住三窟,朽木好自怨自艾,人心向外,好完美至极。人如果把万物作镜子实质就是常备道心。道藏于至朴至简的万物万象中,而人却很少有留心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做到这一点,随时的善念就在其中了。

第三节 阳神激出

阳神——在人大脑的遗传系统的密码中,阳神所代表的是活动形的物质,因此阳神所携带的是父系遗传密码。在修炼出元神之前如果能够看得见阳神的运动过程,而且有时能与其对话,支配其完成有限的动作,比如说让其到较远的地方去采集真气,那将是一个炼丹的前兆。当然我指的这种机会也是在潜意识非常活跃下产生的。并非你时刻想如何都办得到。因为阳神不受识神的调配,只受元神驱使。

阳神为阳者,是因为它存在于阳性的物质中,主动,因此其能量是较高的。你如果想分辩出阴阳二神来,你只要看到的是红色而有光的自我之形那就是阳神。而且有一个处于功态下特别的现象,当你命其到较远的气场很强的地方采气后,阳神在回到体内时其颜色光亮的程度较出去前一定有很大差别,也就是采气后能量增高。

阴阳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两个对立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存在单独生化的纯阴或纯阳之物,因此阴神和阳神都只能依身体修炼的顺序有限地存在于空中,并不能永久的停滞。纯阴和纯阳在真空中都不能分神化气。也不知是概念的区别还是实质的差别,历史上对于阳神和元神的概念一直都混而不清,各论已见。

万物的生发都有一个顺序。

为什么是先出阴神而后出阳神?这也是符合自然生发的原则。天地未判之前为静而处阴,人生身之前抱元而守阴。按传统的阴阳学说判断先与后,则先为阳,后为阴,因此阴神在阳神之前先出壳,则形成反相。“反之,则道之动”。道动,主吉,万物相生,何况是区区人体之神。修行者首先要分辨而归类的应该是阴阳范畴。修炼的大的内容我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掌握。

一、 先性后命

师父曾告日:“性命双修是根本。性者人之本,命者神之根,修性不修命则落于空茫,终致神无其根,如良种而乏沃土,终会种枯性竭。修命不修性者,弃本求末,功夫下得不少,却终难见人生真谛,饶君虽有百年数,寿夭穷通难预知。”

吾有一道友,修行数十年,丹功命法钻研得极有城府了。且能著书立说。唯欠性修之数,观其人红光满面,精神耀烁,非古稀之象,然而有一天,大祸加身而不预通,走路被汽车撞断肋骨数根,卧床数月,前功尽弃,究其根本,皆因性未明而神难预兆。此即光修命者则性为命累。故性命双修不能偏颇,又要辨明下手之先后。

见性者,命功的火候自在明心之中。不靠明心见性为基础,修丹功不是落于幻丹就是形成死丹。这是历史上很多事例证明过了的。然而死丹不死无,幻丹真可怜。

性为阴而命为阳,性修在前则得阳位为道所助。

修行中不但是有形的东西是阴阳相合则生(有出路),就是时间、位置和性质交叉地交换这些无形的内容,方能容之为全方位地认识阴阳。因此古人说:“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绿叶阳先倡,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即斯为己用,真源反此有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绿叶为阴先发则得阳气所倡,草木尚且如此,修道之人为何不常判阴阳而返求真源?

象先炼神后炼形,先炼阴雨后炼阳,先以虚下手,而后落实到身体变化的实上来,先有意识的良性引导而后进行灵动修命的基础之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

二、先中后督

这个问题特别要单独地提出来。先炼中脉而后炼督脉,这是道家几千年来难传之秘。所谓难传者,言者有心而听者无意也。

黄庭线——从百会到会阴的一条线,叫黄庭线:黄庭线宜称为中脉,它是人体对称的中心。如果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椭园的球体的话,黄庭线就是轴心的一条直线。

印度的瑜珈功所说的中脉,以及道教有些门派流行说法的中脉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将中脉理解为脊柱。在修行的高层次透视来源,此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也可能是翻译者的实践经历影响造成了这个结果。

例如瑜跏称中脉为金刚脉、光跃如日,具有明王之威德。金刚脉内又有一脉称心识脉,心识脉内有一极细之管,称为梵净脉。

丹功实践的经历一直都很重视黄庭线的透视当修到三花聚顶之后,人体中线确实能五光具足,万法~身。因此看到的是一条两头尖中间粗的光柱,其色由外向里呈红、黄、绿、兰紫排列、光柱的中心则是一条既黑且明的亮线。说其黑是因为该线没有光可言,说‘明’是因为这条线看得很清晰。这条线在人体的功能态中的能源走向作用原理上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因此我不能贸然将其说成就是督脉和脊柱。然而神修丹法之妙也全在此脉之先倡。

历史上金丹之道难成者,这种将中脉与脊柱的混而为一的理论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得人们在命功上下了很大功夫,大部分人都知道小周天中的三关九窍。人心固守其外而从有形入手。一开始没有得到天地之真气补充就妄想气冲三关,还丹采药,结果是心不能守中,志不能精一。要想完成天人合一之大成,首先就得溶人体这一“开放的巨系统”于天地。而起步之功就在于守中和精一。巨大的能源(真气)在外。你只知意守外在的皮毛,那所得到的也就只是皮毛之补。很多人枯守下丹因而望真气运行,那也是守株待兔之弊,人的天门未开,你就是守上几十年,也只会顾此失彼。详细的功理和功法将专篇讨论。“天人合一金光法”的理妙玄通就在此中脉上挥洒尽演。

这条线经过大脑左右半球的交界面,同时该线穿过了额叶区,而该区的功能正是大脑整个功能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性线对人的神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人刚出生时两眉间有缝隙,那个时间内的小孩是敏感的,因为靠的是元神的支配。后来随年龄增加长到一起。当你炼功时又得重新开启这个区域。先是将该区练软.次则将该处练穿形成一个内外的通道。好像存在一个洞一样,应该与额头部位其他区域有区别。相当于气海穴的位置,与尾闾关作条连线称之为修命线。修命线贯穿下黄庭。而下黄庭正是人体的重心所在。此重心与地气之衔接关系最大,故古人曰:“久视于下丹田,则形长生,”处下之下黄庭,乃是先天真气所生之处,宜是元气屯聚海,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像回转的球体,当你离开球心越远你所处的线速度也就越大,离心力也相应增加。你这时就要付出与之相应的向心力与之平衡,因此,在修习内功的入门初期一段时间内,要意守下黄庭,为的是尽量使自己处于球心,免除自身真气内运所产生的干扰因素。

因此,初涉丹功的学子,勿以文分辨而守下丹田,因为下丹田在历史上的位置说法大多。与其自我不如他(下意识)定。

由膻中到夹脊的一条连线称壮气线。过去此线所处之位为保气化神之点。气壮则神生。如何生神?古人又将该处喻为玄牝、祖气、黄庭等等。为了统一概念和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将重点放在壮气线所穿过的黄庭中。

从脐(神阙)至命门的一条连线叫先天线。这条线的后端命门处有阴阳二门接通肾藏,当修炼到能判明此二门的位置时,生死之柄自然操握在手,返老还童更不在意外。当然这种判明是指在透视状态下看到的与心、肾、脑“三藏”的整体结构。

脐是人先天养形生形之根,也是人运化自然之真气的最大通道。涉其妙处,就连今天的医学也无法详知其作用机制。脐的运行精华尽藏于胞中,人一出世即断此通道而进入后天运行。因此练丹功至臻者其神门自开,为的是所育五神的进出和真气的大周天循环。

故古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因此脐的作用重新发挥是修命的目的。此处所说的作用并非指胎息之功,而是一种全自动的作用机制由脐而生。

然而打通脐至命门这条通道,并非儿戏也非人为,就是翻遍典籍也找不到现成的可寻。人生命的再造之机就在此一举,人能再生者,为其不自生方能奏效。“神门九道坎,坎坎鬼门关”。这一点毫不夸张。练得人死去活来,九死一生的机会不是师父亲自掌握和扶持,恐怕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休嫌吾在此再提尊师重道的话题,师父的再造之恩永世都难以报尽。劝君及早重修德,圣恩普照玉光明。

在这一点上古代的修炼过来人也曾传下口诀,以志其幸。他们将脐号为死户,

有诗为证:

须将死户为生户,

莫执生门号死门。

若会杀机明反覆,

始知害里却生恩。

至此由性生命,由命养性的一个大循环才算画了一个整园。

以上介绍的人身体中的几条线,都是围绕“先中后督”这个主题展开的。先修中脉(黄庭上至百会,下达会阴的一条线)是修真的下手原则。调动了人的真气与天地之真气相接之后,阳神的作用就在其中了。

其次的过程自然是修通督脉,将脊髓的整个结构予以调整,这个过程如果在被动的情况下完成只需坐享其成,参进了识神的进退捉闭之举,非但无利,反而生害。无为之举在生活中提倡,练功态更是首先要遵守的。

除了“先中后督”这个原则外,还有诸如“先内后外”、“先骨后皮”都说明了练功的发生顺序和变化顺序。

“先向后外”是概指修炼过程中的意识注意点从内向外转移。比如,修有些功法,人们总是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到透三关的目的上,有时似乎的确能得到一些感觉,但这种感觉就象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体与外界的交换隔的只剩很小的空间,无形中也损害了成仙了道的大好前途。

“先骨后皮”。身体的实际情况在修炼中的变化是人首先接到的信号。例如疼痛感如果是从骨头开始的,那是好兆头。因为肾是主骨的,骨一疼,说明肾气充溢,能动命本。肾水走在前,是阴居阳位。这种交叉换位没有不生利的道理。由骨而筋,由筋而皮,再由皮而筋,由筋至骨地变化回去,人体的整个玉形的调整也完成了一个大的周期循环。这里,谈的都是原则和现象、过程,有一种方法是意识信号经常依循的,那就是“隔物传功”。师父在火候关键之时,总会给出一定的事物信号让你定在此事物上,一是传功,二是定性。

传功是给你施加能量,定性是抑制修真者的魔意识随机增长。

第四节 元神炼出

西藏密宗的修炼方法?什么著作最详尽通俗易懂?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