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熊猫的有趣记载,古代的熊猫有什么用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有关于熊猫的有趣记载,古代的熊猫有什么用途,第1张

其实国宝从古代就有很多的记载,也算是一种珍奇异兽,有非常多的称谓。我们来看看大熊猫在古代的称谓。

既然是奇珍异兽,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山海经》,同一种生物居然在一本书里有不同的叫法。虽然不能说山海经记载的就是大熊猫,但是还是能看出个大概。

“猛”

《山海经·西山经·南山》:“兽多猛豹。”

晋人郭弘农注:“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郝懿行疏证:“猛豹即貘豹也。尔雅云:貘,白豹。郭注云:似熊,小头瘅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

“猛氏”

司马相如《上林赋》:“格蠛蛤,铤猛氏”

《汉书注》引晋人郭璞日:“今蜀中有兽,状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名猛氏”

“貘”

《尔雅·释兽》云:“貘,白豹”。

晋人郭弘农注:“似熊,小头,瘅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

这个注解和“猛”的注疏是一样的,都有”能舐食铜铁“。可见“貘”和”猛“都是大熊猫。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广志》日:“貘大如驴,色苍白,舐铁消十斤,其皮温暖”

宋代罗愿《尔雅翼》称:“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 ⋯ 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

可见,这大熊猫吃铜铁已经是越来越神了,原来还是“能舐食铜铁”,到了宋代已经是“舐铁消十斤”。

“狛”(bo)

《山海经·中山经·崃山》晋人郭弘农注:“山有九折坂,出狛,狛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

李贤注引《南中八郡志》日:“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

晋代左思《蜀都赋》:“戟食铁之兽。”

唐代刘良注:“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

熊猫很早之前就有了,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有熊猫这个动物了。当年皇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蚩尤的坐骑就是熊猫。所以熊猫其实在很早就有了。

但其实在历史资料或点击中,很难看见有熊猫的名字,也许之前熊猫并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人们对熊猫的了解比较少,人们只知道熊猫是上古战神蚩尤的坐骑。而且其实熊猫在早年并不叫熊猫而是叫做猫熊。

熊猫一般出现在陕西和四川两个地方,嗯,这两个地方一般文人都很少去的,因为这两个地方交通非常不便。我们从《蜀道难》中就可以看出四川那个地方真的是交通很不便利。而且这两个地方本来自然条件就不好,也没什么人去,主要是一些诗人被贬去这两个地方所以才做了一些诗。而这些诗人写的诗,都是说四川,陕西任何地方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生存,都在怀念自己的故乡和自己原来过得好生活。

其实看着熊猫是有一点傻傻的感觉,但其实熊猫是非常聪明的。在古代,猎人设陷阱也无法捕捉到它。所以大熊猫一直都不被人谈论,都是感觉很低调的那种感觉。唯一让很多人记住的就是,他是蚩尤当年的坐骑。

而现在熊猫成为中国的国宝,可谓是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很多国家的人都非常喜欢熊猫,甚至有些国家还出大价钱租熊猫让其他国家的人观看。而人们追溯熊猫的历史的时候人们第一时间反映的就是熊猫是当年秋的作息,所以中国古籍记载的最详细的,可能就是熊猫当过时候的坐骑吧。

食铁兽。一种说法是因为大熊猫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时,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它的习性,误以为是在吃铁。

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的内容记载:“南方有兽,名曰啮铁。”“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上古时,大熊猫称为貔貅,象征意义是骁勇之士,是猛兽与猛虎一样都是勇敢战士的代称。

大熊猫别名:花猫、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

想必提到大熊猫,大家都不陌生,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它憨态可掬,瞬间让人感觉到人间美好,而且它的简单几个动作就能吸粉无数。那么现在大熊猫在我国是国宝,那么它在古代呢,它在古代也叫大熊猫吗?它在古代又是像现在一样的珍惜吗?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详细讲一讲。首先我们知道大熊猫有另一个名字叫食铁兽,那么也就是说它在古代其实并不是被称为大熊猫的,而是被叫做食铁兽。而他被叫做食铁兽的原因,肯定也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大熊猫在古代经常出入民居,并且它主要是为了啃食铁锅,在同治4年间就有一种不伤人的貘兽 ,当它跑到了县城边的时候,它抱起大门就开始啃,并且喜欢吃老百姓的刀,犁等一些农具,最爱的还是铁锅,就像吃货啃饼一样,因为它啃的大部分都是生产工具,所以让百姓感到十分的头疼,并且将它称为食铁兽。

在峨眉山上大熊猫也很常见,并且还有史料记载说,乾隆年间有一位僧人,曾经对人说,他们这里一个野兽,野兽天天啃东西,从来不伤人,僧人们一直将这只野兽养着,并且将这只野兽当成是山上的护卫。那么根据记载,也就是说在这个寺庙里面,将大熊猫当作门卫。并且我们可以知道大熊猫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比较强悍的,别看它们现在吃的是竹子是素食,但是其实它们在之前吃的都是肉,而且它在古代也并不算是十分珍惜,并不像现在一般,需要保护起来。甚至来说,在民国时期,还有外国人到我国来偷走大熊猫。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大熊猫,但是这个行为受到了我国的严厉抵制。而正是有着人类的滥捕滥杀,才造成了大熊猫像今天一样的珍惜,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一起保护好大熊猫。

你想干什么呀 是不是需要大熊猫的全部资料呵?

大熊猫是食肉目大熊猫科的1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或竹熊。

大熊猫体长12~15 m,体重50~80 kg,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 m,体重近200 kg;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大熊猫是一个孑遗物种。曾有活化石之称,但不确切。据古生物学研究,它起源于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诸省,在陕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伴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一块块地消失。据文献考证,直到公元前,在中国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还都有大熊猫分布,但目前大熊猫已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凉山,沿邛崃山向北至岷山和甘肃省白水江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等少数地区。

现代大熊猫的典型栖息环境特点是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大熊猫虽属食肉兽,却喜素食,据调查,它们取食的植物有50多种,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植物,尤喜吃这些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虎、豹等天敌无法钻进茂密的箭竹丛追猎,而它们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围袭,还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乔木,隐身于枝杈间,此刻,其黑白花纹还可起到保护色作用。大熊猫在形态构造上,以及生态和生理上都有不少与这种独特生存环境相关的适应特点。譬如,裂齿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适于压咬和嚼碎竹秆;竹类较难消化,而且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兽一样,肠道短,盲肠不发达,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较粗糙,因此它们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频繁,当它们在竹丛中穿行时,常边走,边吃,边排泄,在其栖息地几乎到处可见到一团团长约10~15 cm,直径5~7cm,长圆形,两端稍尖,由一段段碎竹片构成的粪便。

大熊猫既怕酷热,又畏严寒,冬季不蜇眠,一年四季活动,有随气温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习性。夏秋季节多在中山带以上活动,而在冬春时节则向低山区积雪较少的向阳山坡或溪边转移。常到河溪边喝水,饮水量很大,冬春季节常把肚子喝得很胀而行动蹒跚。大熊猫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有剥树皮行为。

野生大熊猫多在春末夏初发情交配,此时可听到它们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晚秋产仔,每胎产1~2仔。初生幼仔很小,仅100 g左右,不睁眼,体裸露无毛,死亡率高达30%~50%。幼兽生长发育较慢,半年后始能独立取食。6~8岁性成熟,由于发情期持续时间短,多数只有10天左右,常出现雌雄发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寿命约25到30年。

现代大熊猫属残存分布的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只有几十个互不相连的斑点状分布区,估计总数仅有几千只,而且每逢其栖息地竹类因自然开花而大面积枯死时,都有大批大熊猫死亡,其分布点也随之减少。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内因是其器官结构功能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较多依赖特化的外界生存条件,应变能力很差等;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则是致使其濒危的重要外因。

为救大熊猫,延缓其自然衰亡进程,中国将它们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65年以来,先后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宝兴、马边、美姑,甘肃省文县和武都,陕西省佛坪等县建立了十几个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还在卧龙和白水江两个自然保护区中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是延续其种系的又一重要途径。1963年北京动物园首开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纪录,昆明等地动物园的大熊猫也相继繁殖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动物园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温贮存大熊猫精液的成功经验,为延续大熊猫种系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这里还有一篇《国宝---大熊猫》看看你用得上不?

国宝——大熊猫1980年11月5日下午3时,德国柏林机场铺了红地毯,挂起“热烈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标语,机场上挤满了手捧鲜花的欢迎人群和记者。来自中国的专机刚刚降落,人们企盼已久的中国“贵宾”终于露面:黑眼圈,黑耳朵,一身乌云盖雪的皮袍!哦,来自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名叫“天天”和“宝宝”。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的笑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善了。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兰兰”在东京不幸病故时,3000万日本人向“兰兰”致哀。日本首相也发表讲话,痛悼“兰兰”离世!在动物园里,大熊猫成了最受宠爱的“贵宾”。熊猫馆宽敞幽美,竹翠水清,安装空调,照料周到,可是大熊猫总不习惯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气候不同了,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食物条件跟野外也有很大的差别,养活大熊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繁殖就更困难了。那么,大熊猫在自然界里的环境和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大熊猫如今在我国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四川省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岭。那里人烟稀少的森林地带,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入云,但有的却是缓坡连绵,起伏不绝。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杂以多种竹类。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产仔成了大喜事。1982年9月,西班牙国王睡得正香,忽地电话铃声大作。国王知道,如果不是发生紧急大事,部下不会半夜打扰他。一听电话,国王乐不可支,因为首都马德里动物园里报告,那里的中国大熊猫“绍绍”刚刚分娩,生下双胞胎!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翌日,来自西班牙的喜讯,传遍了全世界。如今,中国的大熊猫专家们逐渐掌握了大熊猫生殖规律,已经有上百只仔熊猫在繁殖中心诞生。

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已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细心呵护,以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促使大熊猫繁衍复壮,家族兴旺。

大熊猫最初的名字叫“食铁兽”,相传是蚩尤的座驾,平常吃的东西不是清脆的竹子,而是生铁,吃生铁就跟啃甘蔗似的容易。

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古代就是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国宝—大熊猫》课文说明顺序

  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歹顷序来安排组织材料。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第二部分和文章的第三部分看,文章在介绍大熊猫作为一般动物的概念,介绍了大熊猫生活习惯和繁殖情况之后,又特别介绍了大熊猫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价值是为一般到特殊的介绍方法。就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 。

有关于熊猫的有趣记载,古代的熊猫有什么用途

其实国宝从古代就有很多的记载,也算是一种珍奇异兽,有非常多的称谓。我们来看看大熊猫在古代的称谓。既然是奇珍异兽,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