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丹台玉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丹台玉案简介,第1张

《丹台玉案》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由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所著,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年)。

这部书积累了作者平日的治验,主要讲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的75门病证以及脉形、脏象图说、各脏用药治法。在结构上,卷1首先论述了脉镜诊断,并列出了调摄养生的16条建议,接着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卷2到卷6则分别介绍了伤寒、温病、瘟疫、杂病、妇人、小儿、五官、外科的多种病证。

此外,《丹台玉案》的附方广泛,叙述较为具体。作者孙文胤在晚年学佛,其医学思想深受佛道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古籍的准确解读需要专业人士的研究和校注。

《伤寒论》六经是阐述外感热病规律的理论框架,明确六经涵义是把握《伤寒论》的关键所在。各家对此争论已久,莫衷一是。

欲明六经,得从张仲景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入手,但更深层次的开掘,还得从《周易》之理分析,才能解说得透达。因为,连《黄帝内经》也是以《周易》为框架建立起的理论规范,张仲景的时代正是易学大兴,数学、天文、地学、化学、文学等都援用易理来建构本学科理论的时代。

《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乃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具体来说,是对乾卦初九到上九的模拟。病的表现也是“象”,为了使“立意尽象”能“象其物宜”,《伤寒论》没有选择八卦模式而选择了六爻。因为,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变化的特征最为明显。发病时为太阳病,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乃至厥阴病演化。与《易传·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相似,而六爻,可表示天地阴阳之多少,也能表示人在疾病过程中阴阳之多少,即《易传·说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伤寒论》贯穿了人与天地节气相合的思想,开宗明义地道出六爻和一年季节的关系:“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伤寒论》之六经,其六种病象,正合三阴三阳,与《易传·文言》及《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一年六节一致:阳气外盛为太阳,故高热在体表,是为太阳;阳气内外俱亢,体内外高热,则为阳明病;而少阳时节阳气初生,时冷时热,故当有往来寒热之特征为少阳病。六经之太阴,象于长夏,长夏多雨湿,故以水泻为主之病象为太阴病;少阴象初夏,初夏火热益升,故少阴病象常伴烦热失眠。厥阴象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时节,故厥阴病以寒热错杂为特征。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论医易的关系时,就指出《伤寒论》六经对《周易》六爻模拟的特征,他以此说:“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类经图翼·医易义》)

以病象模拟六爻,还能在时间顺序上合六节,即《黄帝内经》所谓的“和于术数”。《周易》的“数”,表示一定的规律。《伤寒论》主要引用了“天以六六为节”和“七日来复”的《易》数。六经的病象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如以一日分六节言,中午为太阳本气之旺时,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9~15时)阳明之气旺于下午,故“阳明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少阳之当令时间是上午,故“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而晚上是太阴之旺时,故“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时);子夜是少阴经之当令之时,故“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时)厥阴旺于黎明,故“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时)。《伤寒论》吸收了《周易》的时象观念,而推导出六经时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疾病的病情变化趋势。

《伤寒论》在客观记述病象的传经特征的同时,还以“七日来复”为据,判断六经病的转归。复卦、震卦、蛊卦、巽卦、既济卦的卦辞、爻辞中记述了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来复”的小周期,《彖传》称此为“天行也”。在人体上,妇女行经期为七目,急性炎症经变质、渗出、增生到愈合也七目,这是由“近取诸身”而认识到的“易数”。《伤寒论》以“七日来复”为据,据少阳、老阴之数推论病愈的时间,在《伤寒例》中说:“病发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虽是一种“和于术数”的推理,但可以说明《伤寒论》六经和《易》数的关系。反映《伤寒论》在六经辨证时具有“象以定数”“数以征象”的特征。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古籍中的丹台玉案简介

《丹台玉案》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由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所著,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年)。这部书积累了作者平日的治验,主要讲述了以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