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第1张

蝗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了,漫天的蝗虫过境之后,几乎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危害性极大,即便是现代社会,一旦遭遇大规模蝗灾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更不要说古代人了。蝗灾不仅现代有,在古代也有很多,但是我国似乎很少遇到灾难性的蝗灾,这是为什么?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些关于蝗灾的记载?历史上发生过的蝗灾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1历史上记载的蝗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

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

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2我国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中国人古代是农业民族,自然对蝗灾恨之入骨,对于如何防蝗也是绞尽脑汁,自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清初有大量的防蝗书籍,陈芳生有《捕蝗考》,分备荒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江苏泰州人彭寿山撰《留云阁捕蝗记》,浙江鄞县人陈仅撰《捕蝗汇编》,江苏无锡人顾彦撰《治蝗全法》分土民治蝗法、官司治蝗法、前人称说和救荒事宜四部分。

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中也出现过灭蝗的情节,动画片中展现地螳螂灭蝗也是一种可行的生物防治办法,所以在中国古代,螳螂属于益虫。

但,这些方法是不能根除蝗灾的,只能是迎战蝗灾,日本学者道家信道将中国治蝗史分为四期,古代靠祈祷,中古开始有方法,近代方法不科学,现代是科学驱除法的年代。清代则属近代时期。

最常见的迎战方法是什么呢?自然是最简单的捕杀了,考虑到效率,大部分是用火攻或者驱赶家禽前去迎击,比如道光四年旱蝗,官民协捕,且焚且瘗,寻有群鸦及虾蟆争食之,殆尽,禾苗获全。

可是,蝗灾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说法,一方面,干旱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使得蝗虫大量繁殖;而另一方面,干旱使草地稀少,蝗虫生存空间变小且密集。当密度达临界点,血清素会引发蝗虫群聚,由独居绿色转群居褐色,集体迁徙寻求新的食物来源,这边造成的蝗灾。

中国古代虫神庙(传说刘猛将军能驱蝗,有求必应。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遇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或请刘猛将军施展威风,灭蝗虫)分布地点,基本反映了古代蝗灾分布地,可见较为干旱的北方地区居多。

20世纪开始,由于近代科学传入,中国科学家开始对蝗灾进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而建国后,新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利益,深入指导农业生产,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1952年初,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马世骏接受了一项任务:解决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蝗灾问题。他和他的团队们,通过实地考察、定点观察、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次因是社会不稳定及贫穷落后;明确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演变的机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一方面通过化学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通过综合防治,大范围的蝗虫灾害在中国大地基本得到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

也就是说,我国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蝗灾阴影,与蝗虫的斗争仍然在继续,2001年,政府在山东、河北、新疆三个重灾区,投资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农用飞机喷洒农药,效果大,但成本也很高),现在每年基本在传统的黄泛区和草原地区仍然会有蝗灾,不过由于政府由能力应对,所以基本不会造成大量损失,所以城市居民很难从新闻看到相关报道,应该这压根不算个事儿了。可以认为,我国已经基本能控制危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蝗灾了,蝗灾基本可以算绝迹了,已经无法对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3靠吃真能解决蝗灾?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在自然界,蝗虫也是有天敌的,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蝗灾作为一种灾害,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小范围的蝗灾依然有,即使是发生小范围的蝗灾,也不会形成灾害,因为我们现在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蝗虫会造成粮食减产,但不会形成灾害,正如现在的水灾和旱灾一样,小范围内存在,但是不足以形成大的灾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应对这些传统的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21世纪的地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会出现蝗灾这样的传统的灾害的。

使用农药灭蝗,蝗虫会不会产生耐药性呢?蝗虫与细菌是不同的,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生物的繁殖速度快,意味着进化速度就快,人们频繁地使用抗生素,细菌会变异,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是,蝗虫、老鼠毕竟是多细胞动物,繁殖和变异的速度相对于细菌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只要人类合理使用杀虫剂、灭鼠药,昆虫和老鼠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现在没有蝗灾了,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与蝗虫是不是成为了一道美食无关。事实上,养殖蝗虫,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蝗虫逃逸。人类靠吃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蝗灾的,除非遇到了白鸟数千万、野禽群飞蔽空的情况,才能够依靠天然的食物链的办法解决蝗灾。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血月代表灾难与不幸。它的出现预示着饥荒、战乱、惨案、瘟疫,甚至是王朝覆灭与朝代更替。

血月,通俗点说就是天空出现红色的月亮,血月是一种奇观。红色月亮一般是发生月全食的时候会出现的。这是因为浓厚的大气层把紫、蓝、绿、黄光都吸收掉了,只剩下红色光可以穿透过来。月全食时的红月亮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气层将红色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上,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在地影里,红红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中国的神话史源远流长,比正史所记载的时间还要长很多;而在这起源于宇宙开荒时期的神话史中,一共发生过四次天地大量劫,每一次天地大量劫,对于传说中的仙佛而言,是一场灾难,同样也是一场机缘;渡不过者飞灰湮灭,但如果能得到机缘,则更进一步,享受天地大道带来的福泽;现在就来看看古代神话史上记载的是哪四次大量劫吧。

第一次:开天之战

说是开天之战,其实应该说这场大战其实发生在开天之前;开天之前,宇宙一片鸿蒙混沌,而在这片鸿蒙混沌中,却也是存在无数古怪离奇的生灵,它们虽然古怪,但实力无疑都极为强大,甚至还在后来的天道圣人之上,而鸿钧道人就是那个时期的佼佼者,先天之前便已经存在,故而不受天道的约束。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生灵开始互相征伐,在征伐中,有无数的生灵泯灭了,但也有些越发强大;其中最强大的莫过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五大种族,之后还有若干实力极为强大的个体存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盘古大神出现,盘古大神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绝世妖孽,短短时间内,实力便达到了当时的巅峰。

盘古大神靠一把斧头,战尽天下未逢对手;最终,这种大战在盘古大神的主持下被平息了,那些极为强大的种族离开了,以举族之力开辟空间,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小世界,而那些强大的个体,也是远离这片核心空间,在鸿蒙宇宙中不断的流浪。在完成这一切后,就是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在完成这一切后,意志化为天道,守护着他开创出来的世界。

第二次:巫妖大战

在开天之战最后的时刻,盘古大神也仅是将那些实力强大到破坏平衡的种族劝离了,而更多的普通生灵却是被保留了下来,毕竟盘古大神不想他创造的空间是一片荒芜。而盘古大神当年的好友鸿钧道人,也就成了大道的代理人,而且那些盘古大神在最后一刻,将自己的七魄化为七道鸿蒙紫气交给了鸿钧道人,这也是为何世间只有七位天道圣人,但鸿钧道人只发出了六道,还剩一道据说是最后给了孙悟空,但这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巫妖大战,就是天地间的第二次大劫;在大劫之前,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种族被称之为妖族,实力仍是极为强大,因而成为天地的主宰,并组建了天庭;但盘古大神身躯所化的巫族也是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但由于缺少神魂,所以只能靠身躯和本命神通作战,但却是不比妖族差了,因而有“妖天巫地”之说;但也因此,巫族成了妖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无时不刻不想把巫族抹去。

最终,在有意无意间,双方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其实这也算是上个时代大战的余波;此战打得山河破碎,无数妖族和巫族纷纷陨落;而在最终的大决战中,妖族的天帝帝俊和东皇太一陨落,巫族也是百不存一,当初的十二祖巫也仅剩后土祖巫了,而后土祖巫有感此次大战造成的罪孽太重,便化身为六道轮回,维持天地秩序。

第三次:封神之战

由于在巫妖大战中,妖族和巫族的顶尖高手皆死光了,故而人族大兴,人族在三皇治世,五帝为君后兴盛,开始了称霸洪荒的时代;与此同时,各个天道圣人遂开派立教。太上老君所创的人教、元始天尊所创的阐教、通天教主所创的截教兴起。三清继承盘古大弟子名号,是为亲传弟子,三清各自所创的人教、阐教、截教合在一起称为盘古正宗,也称玄门,后统称道教。

接引道人演沙门,立西方教,接引道人即为佛主阿弥陀佛,准提道人则为佛母菩提祖师。此时,正是仙道最盛之时,整个世界一片安详,但妖族的天庭仍是有存在的必要,毕竟天地需要一个权力中枢来维持平衡。故而三清推举鸿钧身边童子(昊天)为天庭玉帝、童女(瑶池)为天庭王母。

新的天庭虽然成立了,但着实缺乏人手,毕竟都去修仙去了,谁还来天庭打工啊?于是昊天上帝发下了“封神榜”,此举也是天地大势所趋,所以诸位天道圣人也是不能拒绝,最终协商给昊天上帝“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之后,封神之战爆发,人间周王朝代替了商王朝,而仙界原本实力最强的截教几乎被灭。此战结束后,天庭成为天地主宰,而原本的仙门,在鸿钧老祖的赦令下,退出了舞台。

第四次:佛道之争

而这第四次天地大劫相对来说就比较无聊了,无非就是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协商取经的事情,最后按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真经而已;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死了几个小妖精而已,这破坏力相比起前三次大劫来,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第四次天地大劫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按照天地规则,原本佛道之争,应该是东方仙界和西方佛界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佛界惨胜;但其实在封神大劫的时候,聪明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大劫中的漏洞,在佛道之争的时候,更是以一种近乎儿戏的方式和平度过,但天道也是无可奈何,不能因为解题者太聪明,就判断答案错误对吧。

第一次天地大劫最为惨烈,甚至打到需要重新开天的地步;而第二次也是比较惨烈,天庭都易主了;第三次相比起前两次来说,虽然惨烈,但也不过是几百人成神了而已,本质上其实没死几个。第四次纯粹是儿戏,就死了几个野生的小妖,用来给天道交差而已。也难怪第四次天地大劫之后便进入了末法时代,人类的聪明,已经远超天道的掌控,而且天道只是维持天地的平衡,只要这个平衡存在,那下一场大劫便永远不会出现……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78级大地震,震级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虽然地震时时刻刻地威胁着人类,但在科学已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从历史上看,四川是中国地震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我查了一下资料,有明确文字记载、震级在七级或超过七级以上的地震有过10多次——

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公元814年4月6日),发生在四川西昌一带;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公元1216年3月24日),发生在四川马湖一带;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536年3月29日),发生在四川西昌北;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725年8月1日),发生在四川康定一带;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公元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再次发生大地震,不过,震中南移;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公元1786年6月10日),发生在四川泸定一带;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816年12月8日),发生在四川炉霍一带;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公元1850年9月12日)。发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间,被砸死的有20652人;

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公元1870年4月11日),发生在四川巴塘一带;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93年8月29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乾宁一带;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1904年8月30日),发生在四川道孚一带;

每次大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其中在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发生在四川西昌、普格间的那场地震最厉害,砸死了20652人,外来人口还未算在内。实际上,四川地震死人最多的到底是哪次并不无法肯定,由于过去统计上的困难,史上记载的文字多很模糊,如“十分压死七八分”、“死伤不计其数”、“众多人畜死亡,损失惊人”、“压死人民无算”。

由于条件差,古代地震发生后,确实是灾难性的,不少因地震引起灾荒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仅以四川发生过的几场来说——

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发生在四川康定南的地震,据清张邦伸的《锦里新编》(卷14)记录,“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

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四川炉霍地震,“十月二十日丑时,章谷一带地震,喇嘛寺及各房屋猝遭倒塌,压毙汉、番男、妇大小人口甚多。……共压毙汉、番大男妇并大喇嘛一千八百一十六名口,小男女、小喇嘛一千三十八名口。”

在清朝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发生于四川西昌、普格间的那场地震,除了死了二万多人,时四川总督徐泽醇在奏折中还写道,“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城内城外及各乡场,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共计灾户二万七千八百八十家,灾民十三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名口,倒塌居民瓦屋、草房二万六千一百六间······”

因为地震发生较多,中国历朝历代对地震监测都相当重视,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地震观测和通过仪器准确测报地震的国家。东汉时的大天文学张衡,便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地震观测专家,除了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外,张衡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有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人立地上,如覆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阁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如此惊心动魄的景象出现在300多年前的山东郯城,这是康熙《郯城县志》对郯城大地震——— 这场既是山东也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有史以来最大地震的记载。

郯城大地震,发生于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波及陕西、山西、辽宁、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的410多个县及中国东部海域和朝鲜半岛,破坏区域纵长千余公里,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有感半径800多公里。郯城地震高达85级,这是我国东部唯一一次85级地震,也是中国3次85级地震之一(另两次为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及1950年11月18日西藏察隅85级地震)。因为郯城隶属临沂,又称临沂大地震,因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受灾最重,又称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因为地震发生在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古时的人们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而,这是一个人们正在准备睡觉或者已经入睡的时间,很多人是在睡梦中被顷刻坍塌的房屋砸死砸伤的,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也特别严重。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康熙时期山东鲁南地区仍是地广人稀,多层建筑物少,这样的数字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同时,由于消息流通缓慢闭塞,震后无法组织积极有效的救灾活动,适逢夏季又连降暴雨,导致了灾区瘟疫流行:“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虽然清政府在地震发生后便命令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并遣官赈济,但还是导致灾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震后,我国约500余种县志、方志,碑文、诗文等对这次地震作了详尽的记载,其中有破坏的记载达150余县,堪称是我国历史上史料记载最为翔实丰富的特大地震。这场突兀而至的大地震对建筑物的损毁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当时县志记载,莒县内“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内“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则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同时聊城始建于宋代的庙学在地震中“栋宇倾圮,门庑颓废益甚”;宁阳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大成殿毁于一旦;而滕县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城池“周五里许,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楼四,角楼四,堡二十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一丈五尺。地震城崩,砖石尽倾。”……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始建于唐、宋、元、明的学庙、牌坊等古建筑在这次大地震中几乎全体遭受重创,虽然震后有所修葺补救,但毕竟已不再是“古”时遗存,对山东地区的古文化保存流传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文环境遭受空前重创,自然环境则在地震中几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将之评述为“山川易景”毫不为过。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如江苏北部的赣榆县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30里。

除了县志之外,当时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地震记忆,最为著名的当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地震》一文中的描述,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细腻的笔调,客观地记录了康熙七年郯城地震发生时邹平县的情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长山县(即今邹平县)表兄家做客,两人秉烛对饮,突然听到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接着,“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他与表兄“相顾失色”,在短暂的惊慌茫然之后,才意识到发生了地震,赶紧跑出房间。室外呈现的景象让人目瞪口呆:“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安定了一些。再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惶恐不安地谈论着刚刚发生的地震,竟然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蒲松龄后来听人传说,有的地方“井倾仄,不可汲”,有的人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河塌陷出一个大的洞穴,有好几亩宽。蒲松龄于是在文章后面感叹地说:“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郯城地震在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不经意间创造了许多自然奇观。300多年来无数人都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郯城地震留下的山崩滑坡等自然遗迹,2000年春天在枣庄市山亭区发现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算是不枉现代学者的苦苦搜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就是这次大地震“山川易景”的极好见证。另一处保存比较好的大地震遗址是2006年被中国地震局批准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的“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该地质奇观也是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唯一的第四纪活断层的地貌景观。大地震过后的地质地貌保留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对环境的塑造,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85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令人敬畏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而且再也不可复生。

为什么中国很少发生蝗灾?史书中有哪些记载?

蝗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了,漫天的蝗虫过境之后,几乎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危害性极大,即便是现代社会,一旦遭遇大规模蝗灾也是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