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四本古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四本古籍是什么?,第1张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四、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是古典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体裁。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五、南北朝民歌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六、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七、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宋词的派别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八、元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一说法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九、明清小说

在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的基础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小说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来。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明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文言小说自唐传奇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蒲松龄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宦味清于一杯水;

诗情逸似九溪云。

清·曾西溪赠知县徐邦光联。亦饱含称赞、劝勉其清廉之意。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林则徐赠湖南沅陵某知县联。赞扬、劝勉此知县清廉之情溢于词表。

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

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清·钱南园(沣)联。上联倡廉,下联倡勤。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 清·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作者认为,所谓贪,不仅在于贪利,而且在于贪名、贪虚名,主张“实干”;所谓俭,在于自己俭,莫苛敛或苛求别人,主张对人宽大。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 清·朱硅在浙江做主考官时自署大门联,表白自己不讲私情、不开后门,但凭试卷决定弃取。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清·四川蓬溪县令泮先珍自署衙堂联。他自惭办实事少已不简单,还能慨叹素餐尸位、效率极低的“旷官”太多则难能可贵。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

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清代贵州巡抚署斋联。“两袖清风”,是旧时代廉吏称道的标准;心净如月,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虽难于做到,但也说明他们不愿被人指为贪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自题的挂于厅堂的对联。表明了他自己的襟怀之大和无私之心以及禁烟决心之“刚”。

廉吏无宦乐;

达人不折腰。

古格言对联。言廉吏为宦,旨在清、勤,故不以宦谋乐,达人有气节,不为私利折腰。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贵阳图云关(图宁关)联。本联本记叙爬高山、过险关的实况,然寓深刻哲理:愈是“登高”任上,愈须防止误入歧途,只有高瞻远瞩奋勇前进,才会赶上前贤。

慈惠戒优容,总在诚心行实政;

利名都摆脱,本来廉吏即真儒。

清·姚步瀛撰联。步瀛曾任湖南慈利知县,有惠声。

百里才疏勤补拙;

一官俸薄俭能廉。

清·姚步瀛撰联。表明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为官准则。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古官署联。此联的作者把欺天、负民和负国等同起来,要求自己不欺负老百姓。

当官期于物不济;凡事求其心所安。

古官署对联。当官怎样做到不欺负老百姓,他们含混地强调一个“心”字。怎样才能心安主要强调省身克己,廉洁奉公。

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桂林抚署联。反映了廉洁奉公思想。

头上有青天,所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 这是两副官府的通用联。封建社会皇帝要求各级官员忠君爱民。所谓爱民就是“为民父母”。这父母怎么做这副对联作了回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江南各州县常有这样的厅事联。“父母”官应让老百姓有条活路,能够生活下去。虽然他们的目的同样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和不顾人民死活的贪官暴吏相比,总算还能想到老百姓。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这首官府联反映了百姓不可欺的思想。

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南宋理宗淳年间,余阶权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他入蜀后,立志清除积弊,在官署大门悬贴的一副对联,表示将以十年为期,决心把四川治好。

老子亦常来侍候;

诸公聊复忍期须。

这是清代余阶在招贤馆的一副书联,表示他愿意和儒士经常会见,欢迎他们。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两袖清风”,是一种美德,是对廉洁官员的褒语。据郎瑛《七修类稿》,这是明朝弘治年间,一吏部尚书在门上贴的一副对联。用对联公开表态,决心廉洁奉公。苞苴:礼物,指贿赂。

名场似弈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

古官署对联。作者强调为政应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有创造性,表达了官员为政的体会和感慨,这是一般因循守旧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古官署对联。作者身为封建官员,能知世上苦人多,也不容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 广州郡守署联。此联作者所说的“太要好”,是指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一味“建功”,向上级报喜。他认为这样做的人,也是出于私心,想借此一途向上爬。

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化,善人终比恶人多。

古官署对联。“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封建王朝的司法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不过,事情还有另外一面,确有少数清官能够执法严明,自觉不自觉地和贪官、豪强势力作斗争。此联作者相信大多数人是好的,主张德化,希望“无讼”。

有一日闲,且种汝地;

无十分屈,莫入吾门。

这是挂在讼堂上的一副对联,劝老百姓不要轻易来官府告状。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古官署对联。在封建社会要执法公道,是很困难的。此联作者决心为此而斗争。

凡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

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

清人梁章钜撰写的向水宰后堂联。作者认为办案人必须极为慎重,如果朱笔点错,必然会起到反作用;执法严明亦应如头顶“白日”,既照到显著的地方,也照到隐蔽的地方,谁也不能逃避。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浙江省庆元县吕璜所撰,悬挂在县衙大堂。吕曾因冤案坐牢15年,这副对联表达了自身的感受,将心比心,决心不判冤假错案。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福建贡院联。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实行以后舞弊的事不断发生,当时,学馆、贡院等处都有悬挂楹联的习惯,其中有些强调公正,严惩舞弊者。此联描述了科场的一派严肃景象。

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韭暮盐,我亦寒士;

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才。

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

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实于心不忍欺。

湖南贡院的两副楹联。作者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不公道将意味着什么,他们受护人才,对埋没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觉反对舞弊行为。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关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朝许会斯堂,务擅空群之织,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清初对联能手李渔为江南贡院撰联。他在明末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很遗憾。他把至公和偏颇的利害关系说得相当透彻,颇有启发性。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受贿,有位秀才在试场门题了上述一额一联,横额:“口大欺天”内嵌吴省钦三字,对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提出了抗议。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个得立姓名尊。

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花墩小洲上的包公祠对联。据说,宋仁宗赐给包拯巢湖,包公坚辞不受,只要合肥一段护城河。后人改此护城河为“包河”。实际上包拯当时已规定:此河子孙不得视为私产,不能分,不能卖。包公的执法如山、反对贪赃枉法的精神在封建时代的官员中是很少见的。

包拯 (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卒于位,享年64岁。谥孝肃。为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千百年来为人民敬仰。河南开封包公祠楹联,意境深邃,文字优美,书法遒劲。

下面是包公祠的一些楹联。

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

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

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

铁面无私,辇下豪门慑霜简;

镜心普照,旧邦黎庶护甘棠。

(注: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此指皇城豪门贵族之地。霜简: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亦称白简。包公在京师之地“立朝刚毅,贵戚权贵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镜心:高洁的心。旧邦:故国。黎庶;老百姓。甘棠:树名。古代有官吏叫召伯,舍于甘棠树下。后世用“甘棠”称颂有惠于民的地方官吏。)

御命赴强邻,樽俎严折契丹使;

施恩洽闾里,妇童喜称待制名。

包公受北宋朝廷之命出使契丹(契丹,后改国号为辽)。契丹王命典客挑衅包公,说北宋“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包公义正辞严地回击,令对方无言以对,不辱使命。樽俎;古代樽盛酒、俎盛肉。此处代称宴席。闾里:乡里,普通百姓居住区。包公刚直不阿,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赈灾黎、求民隐,断关节,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贤尹;

平冤狱,抑豪强,惩污吏,执法严峻,天下几人似我公。



正气上彤廷,辄法郑公三疏,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选将实边,奏议服他匡谏笔;

清风扬碧落,不持端砚一方,任刚毅、绝苞苴,威权贵,保民安业,丹青照我瓣香心。

(彤廷:皇宫。辄法郑公三疏:《宋史·包拯传》:“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征公三疏,愿置之座右,以为龟鉴。”匡谏:匡正谏诤。碧落:天空。不持端砚一方:包公曾任端州知县,端州出生一种名贵砚台——端砚。包公了解前任官吏借进贡朝廷之名敲榨百姓,“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他力除此弊,“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深得当地民众拥戴,百姓为表心意送他一方端砚,他却掷于水中。苞苴:礼物,也指贿赂。)

峭直传今古;

清廉著史乘。

(峭直:严厉、刚直严峻。史乘:史典。)

启正门,群奸丧胆;断关节,万姓开颜。

(启正门:《宋史·包拯传》:“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包公担任开封府尹,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旧制,老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走进衙门,必须把写好的状纸交给把门的衙役,再由衙役送上公堂。这样,衙役便乘机敲榨勒索,贪官也借此收贿行奸,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包公了解此情后,极为恼火,为便于群众告状,就命人把开封府衙朝北开了一个大门。包公倒坐南衙后,惩办了许多违法的皇要国戚和无赖之徒,做了许多深得民心的事情。)

欲奉箴铭上三疏;

思除弊政陈七章。

(上三疏:唐魏征三疏,“包拯置之座右常读之”,敢于上谏。陈七章:上奏皇帝的七件事泛指奏章。《宋史·包拯传》:“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山西介休县绵山介子推祠对联,晚清王执中作。

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为重耳充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介子推却不受封赏隐居绵山,而那些随从流亡的人都得到禄食,但却连姓名也被后人遗忘。

洁廉为心,忠信为仗;

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柳州侯祠联。柳侯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祠建在柳州园旁。柳在政治上反对官宦弄权和藩镇割据,也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为官清廉文才纵横。

撼山抑可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国家,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位于武汉蛇山中部顶端的岳飞墓碑亭对联。“三户”指楚地;“谠论”,指宋代陈次升所撰《谠论集》,该书计207篇,大抵直言进谏、弹劾污吏;“新猷”,谋划;“四维”,礼、义、廉、耻。此联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意思在于褒扬岳飞的清廉保国气节,激励人民抗战。

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者跽跪;

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河山。

杭州西湖岳墓联。歌颂了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命”的主张和不扰民、严军纪的清廉作风。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袁崇焕撰联。此联既勉己又励人。他不仅忠心耿耿为国挡敌,而且做知县时贫无盘缠回老家治母丧,可谓一生清廉照人。

持身勿使白璧玷;

立志直与青云齐。

古格言联。比喻身如白璧,切勿玷污,应志存高远、直齐青云。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古格言联。古之廉吏,从不言贫;古之勤吏,从不言苦,而是尊重所学所闻,恭行不已。

不能济变何须位;

位不宜民枉有官。

清·朱经畲联。朱为官正直廉洁,嫉贪如仇,职位一直不得升迁,以致于俸薄不足养家,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去。他真是不愧此联,坚持“宜民”,不枉为官。

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

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

清·姚文田,做主考官时署挂于考场之联。上联讲“小人”切勿舞弊,下联诫考生莫通关节,也是自励清白。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古格言联。上联意为少说多做,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下联意为无私欲才能有所作为。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纪昀联。只有无私、无欲、无求,才能刚正、廉明、崇高。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李啸村赠郑板桥联。李啸村是郑的朋友。郑板桥为官清廉、正直,因得罪上官和开仓济贫而被罢官后,生活更其清贫。但其诗、书、画均堪称绝技,以此三绝归田,亦如曾写《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之辞官归隐一样愉快和清白。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清·谭嗣同在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济阳会馆内住处的署联。“儋”为雨石。联意为家里粮食很少,斗志却雄于万夫。既是自励,也是这位志士生平的真实写照。

人谁无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

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清·周凤楞题学款经理处联。告诫管理人员对于学款不可糊涂乱来。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四本古籍是什么?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