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皇位怎样更迭 禅让制有哪些优缺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的皇位怎样更迭 禅让制有哪些优缺点,第1张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皇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为人皆知。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糊涂令人捧腹发笑,《晋书》曾记,有蛙鸣于华林园,惠帝问左右曰:“为官乎?为私乎?”侍中贾允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30余位。最早者是西汉昭帝,最晚者是清代宣统皇帝。年龄最小为东汉殇帝,生下仅100多天就做了皇帝;东汉冲帝和东晋穆帝2岁做皇帝;北魏孝文帝和清宣统帝3岁做皇帝;清光绪4岁做皇帝;5岁者有东晋成帝、北魏孝明帝、南宋恭帝;6岁者有清同治和顺治帝;7岁有元宁帝;8岁有西汉昭帝、东汉质帝、清康熙帝;9岁有西汉平帝、明英宗帝。10岁以上未到成年的少年皇帝也实属不少。

据上可见,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出来,因为选择范围过窄,且有时有个人主观情绪掺杂其中,所以世袭制选择出的皇帝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覆灭,和一个朝代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有的是受命于王,还有的是抢班夺权、谋权篡位,故而不在世袭之例.

禅让制:

好处:禅让制是较为可靠的“圣人统治”,相比“圣君”世袭来得民主得多,也不会形成以君主家族为核心的权利集团。

缺点:所有国家权力机关全由“圣人”分别任免,政治体制分散,无法形成固定的政治系统,而天下事之定夺遂集于君主一人,这样不利于管理大的国家。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自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到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赶出中原,元朝对于整个天下的统治仅仅存在了不到90年。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可以说是威名赫赫,但是曾经强大的元朝政权为什么迅速崩溃了呢?不得不说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犯下了最大的错误。

都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而忽必烈就是在这上面摔了跟头。从1115年金朝建立开始,一直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这段时间内长城以南,长江、黄河流域地区一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按说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应该与民生息、专心治理国家。但是忽必烈太过于雄心壮志了,在北方不断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等独立的蒙古宗王国家作战,意图再次统一蒙古帝国;在东南亚地区连续发动针对日本、越南、缅甸、爪哇等国的远征,妄想建立超越成吉思汗的功绩。忽必烈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力,使得元朝刚建立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另外忽必烈专注征战使得国内的建设停滞,这些问题都留给了继任者使得元朝政变不断。

1、忽必烈明白元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汉化,因此提拔任用以许衡为首的大批儒学汉臣,并在朝廷内部进行汉化改革。但是忽必烈为了四处征战、赏赐拉拢蒙古王公、维持天朝上国气派等等,急需大笔财富,因此重用色目人阿合马等人帮助自己敛财,处于元朝社会最底层的南方汉人深受其害。这就在朝堂形成了儒臣派与理财派官员之争,也就是汉人和色目人之争,这种朝堂斗争影响元朝政局变换、皇位更替,1323年重视以儒治国的元英宗遇刺身亡就是典型的例子。

2、每一个皇朝建立过程中都会出现大批兵权在握的重臣,而建国初期收回这些人手中的兵权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忽必烈统治初期一心对外征战,还要依靠大将帮助自己作战,自然不能收兵权;而到了忽必烈统治后期,由于元朝吏治腐败、横征暴敛,江南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比如至元二十年爆发起义两百多起,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叛乱,忽必烈不得不授予地方更多的军政大权。等到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死后,权臣无人压制,甚至于参与皇帝的废立,比如1328年元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拥立元天顺帝阿速吉八登基,元武宗旧部燕铁木儿拥立元文宗图帖睦尔登基,河南行省丞相伯颜拥立元明宗和世㻋登基,一国三帝乱象频生。

3、元朝没有固定的皇位继承标准,一般皇位传承就是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无子就兄终弟及,但是忽必烈从一开始就没立下好头。1294年忽必烈驾崩,以立嫡立长的标准看继位的应该是晋王甘麻剌,但因为忽必烈更宠爱铁穆尔,使得铁穆尔登基,这样立嫡立长的规矩就算废了。

1307年铁穆尔死后,元武宗继位,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一旦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再将皇位传给元武宗的儿子。但是1311年元武宗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违背了约定,依仗皇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元朝弄到最后一切继位标准全没用,谁权利大、兵多谁就是新皇帝。而依照蒙古传统,所有的皇族成员成年后都要领兵、掌握大权,这政变、造反能少了么?

可以说元朝迅速灭亡的很多问题都是忽必烈埋下的。当然元朝曾经有过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就是忽必烈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孛儿只斤·真金继位。真金是忽必烈的嫡子,出身高贵、威望甚重,力压所有皇族成员,继位名正言顺;另外真金从小深受儒学教育,就是一个汉化的蒙古人,深受汉臣拥戴,一直致力于推动元朝的汉化进程;最后真金勤政爱民,反对横征暴敛、压榨民力。要是真能由真金继位可能元朝的很多弊政都能得到改变,可惜1285年真金因为“禅位风波”忧郁成疾英年早逝,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想来很多人都知道。而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亲弟弟。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般中原皇权的更替,父死子继是基本的传承顺序。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皇帝无子,近亲中也没有可以过继的。但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权利交替却十分奇怪,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当时是有儿子继承皇位。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宋初皇位交替十分感兴趣,做了很多种设想,各执一词。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世说纷纭。

其实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皇位,说白了就两种可能。第一,是宋太祖赵匡胤主动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第二,赵光义的皇位是他夺来的。随着这两种可能,后世也出现了两种故事。

第一,赵匡胤主动传位给赵光义——金匮之盟。

在这个故事中,宋太祖之所以主动传位给赵光义,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就是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

杜太后临死之前,将赵匡胤召到自己的床榻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儿子之所以能做天下之主,都赖于您老人家积累的慈德。”

杜太后摇头,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周国幼主当国。如果周国有年长的国君在的话,你是不可能得到这个天下的。所以你百岁之后,需得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这样咱们大宋才能避免走周国老路,万世长存。”

赵匡胤听了之后哭泣答应,随后令赵普写下传位给赵光义的诏书,藏在金匮之中,此为金匮之盟。

第二,赵匡胤的皇位是被赵光义所篡权夺取的——烛影斧声。

大宋开宝九年寒冬十月的一天夜里,正是大雪,当时重病的宋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朝,嘱托后事。

左右之人都被叫着推下,听不清两人在里面说了些什么,只看见烛光摇曳隐现身影,晋王好似离开席面,有逊避之状。

然后就看见宋太祖拄着斧头,大声的对晋王说:你好为之,不久之后宋太祖就驾崩了。

皇后原本是想将秦王赵德芳来的,但却见晋王率亲信站在外面,于是只能连连说:“我们母子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

晋王赵光义哭泣着说:“共富贵,嫂嫂不要担心。”然后赵光义就继承皇位,此后改名赵炅。

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有人说,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被赵光义给暗害了。皇后原本是急招秦王赵德芳入宫,继承皇位。不想赵光义早有准备,临到头只能转换求情。

两个说法,其实在后世都备受争议。金匮之盟,有人反驳没有看见所谓的遗诏。烛影斧声,则说当时赵光义并不在宫内,哪里去暗害赵匡胤。

争议纷纷,两种说法都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此案只能成为公案。不过个人认为,赵光义继位非正统可能性更大。毕竟如果当时他是正统继位的话,南宋之时也不会出现,赵光义一脉不正,需得还位给太祖后嗣的说法了。

毕竟有这种说法不是咱们这个时候,而是南宋之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一个国家由一家一姓管理,皇帝是一个封建国家的最好统治者。

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由皇帝来管,所以在皇位交接的时候政局最为不稳定,这段时间老皇帝驾崩,新皇帝根基不稳,大家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不仅仅是皇子争位,一些权臣也对于那个皇位也是梦寐以求。

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国之本,许多皇帝都会选择早早的立太子以让其他人断了对皇位的想法,但是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在先皇去世后哪怕是太子顺利登基,这个时候政局也是不稳的,那为什么少有皇帝提前几年退位让太子继位以帮新帝稳定政局呢?小编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皇权的诱惑,一个人一旦坐上了皇位想让他放弃谈何容易,如何舍得手上的权力,就拿乾隆帝来说,由于乾隆四处说自己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帝,于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也是依依不舍的让出皇位,但是他没有放权,太上皇或者皇帝都只是一个称号而已,只要能行驶皇帝的权力就够了。

所以没有哪个皇帝愿意早几年退位让权给太子。

其次就是皇位继承问题,古代皇帝是个高危职业,平均寿命连四十岁都没有,指不定太子坐上皇位后没多久就嗝屁了,那时候如果太上皇还在,皇位究竟是传给太上皇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历史上太上皇篡位的也有,比如明朝明英宗在明代宗一朝是太上皇,明代宗病重后太上皇明英宗就复位了,哪有明代宗儿子的事情。

还有就是皇帝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多少,如何能提前几年传位给太子?

有的皇帝活的比太子还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常有,比如明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就早于朱元璋去世,所以皇帝跟太子的寿命不是能人为决定的,皇帝无法确定该哪一年传位给太子合适,还不如自己做皇帝到驾崩,身后事也就不用自己管了。

中国历史出现多次王朝更替,周亡于分封;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征战;唐亡于割据;宋亡于安逸;明亡于腐败;清亡于固步。一个王朝的灭亡或更替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皇帝纵然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却没有生育儿子,最终皇权旁落他人。那么,如果真的碰到皇帝没有了儿子,王位他们都传给谁呢?

养子

代表人物:后周太祖郭威、宋仁宗赵祯、宋真仁赵构

郭威,系出将门世家,原为后唐庄宗李存瑁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官拜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功高盖主,令后汉隐帝刘承祐心中不安。刘承祐与大臣李业密谋,称契丹来犯,将郭威调往边疆。郭威到了边疆以后,根本就没有看到契丹兵马,也没有发现契丹入侵的蛛丝马迹,顿时明白了刘承祐的意图。可惜,稳坐京师的刘承祐趁郭威不在,以反叛为名,将杨邠、史弘肇、王章冤杀,并将郭威家眷子侄全部诛杀。郭威称帝后,已经四十八岁,就将妻子的侄子柴荣收为养子。三年,郭威病逝,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赵祯:系宋真宗之子,生母李氏为刘娥身边侍女,因刘娥没有生育能力,就安排李氏伴寝宋真宗而有孕。赵祯出生后,刘娥收为养子,刘娥“母以子贵”,被封为皇后。故后世演绎出“狸猫换太子”的闹剧。宋仁宗去世后,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一生共生育有十六位子女,除了有四位皇女长大成人,其余三位皇子、九位皇女全部夭折。公元1055年初,四十六岁的宋仁宗大病,三日不省人事。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包拯、吴奎众朝臣们纷纷上书朝廷,尽早确立太子之位。宋仁宗只好立宗室之子赵宗实(宋太宗赵光义曾孙)为皇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赵构:系宋徽宗之子,靖康之变时出使金国免遭被俘,归国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宋高宗原有一子,在南逃途中受惊吓而死,宋高宗又因临幸后宫之时,惊闻金兵来犯,失去了生育能力。只好立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退位当了太上皇,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

兄弟

说明:中国历史上弟弟继承哥哥(包括堂哥)皇位的情况很多,但有些并不表示哥哥没有儿子,比如,辽世宗耶律阮死后,即位者是辽穆宗耶律璟,当时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还未成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即位者是宋太宗赵光义,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均在世。

代表人物: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朱厚照,就是正德皇帝,也就是京剧《游龙戏凤》中那个调戏民女的正德皇帝:“扭扭捏捏风流样,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朱厚照在太监刘瑾的鼓动下,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广罗天下美女,其中还有番外美女。可惜,美女再多,也没能给他生下一男半女。三十一岁的时候就暴死于豹房,朝臣只好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拥立为皇帝,是为明世宗嘉靖帝。

朱由校:朱由校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公元1627年,朱由校与魏忠贤泛舟西苑而落水差点淹死,忙找来“仙药”不久就升天了,时年二十三岁。朱由校生有三子三女,除了两个女儿成年,其余三子一女夭折了。因此,在他死前,传位于朱由检为帝,是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载淳:载淳就是同治皇帝,系清文宗咸丰帝长子,母亲就是霍霍大清朝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同治皇帝死的时候年仅19岁,有的说死于天花,也有的说死于梅毒。死后无子,由慈禧作主,立其堂弟载湉,是为光绪皇帝。

孙子

代表人物:辽道宗耶律洪基、明太祖朱元璋、元世祖忽必烈

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唯一的儿子耶律浚早死,公元1101年,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终年七十岁,遗诏由孙子燕国王耶律延禧(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继承帝位。

忽必烈:1281年忽必烈妻子去世。五年(1286年)之后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早逝。自此以后忽必烈开始酗酒,并且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肥胖,并被因酗酒而引起的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公元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这就是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

朱元璋: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朱元璋这一决定也间接给“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汉文帝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登上皇位,深受人民爱戴,成为一代明君的过程更多的还是一个偶然加必然,偶然是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其次是刘恒本就为高祖刘邦之后,虽然出生卑微,但也名正言顺;二是刘恒从表面上看起来很是软弱,他们以为将来会比较好控制;三是刘恒为人很好,治理代国也颇有好名声。

汉高祖刘邦生有八子,长子刘盈为吕后所生,其后顺理成章的成了西汉的第二位皇帝。而汉文帝刘恒排行中间位置,为薄姬所生。刘恒能坐上皇帝宝座,运气成分很大,甚至可以说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偶然。其母薄姬本是魏王之妾,刘邦把魏王打败后尽收后宫,但一开始并未注意到薄姬这人。后来很偶然的一次,刘邦醉酒后宠幸了薄姬,此后薄姬便生下了刘恒,但刘邦事后每当回事,几乎忘了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

后来等刘恒稍长以后,便把他们发配到偏远的燕地,建立代国。刘恒与其他兄弟相比,出生卑微,且其母薄姬更是不受刘邦待见,帝位传承之事本与他无关,刘恒也从未想过自己能登上皇帝宝座。但后面又发生了预想不到的事,先是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后吕后把持朝政数年也撒手人寰,却并未确定继承人。吕后去世以后,周勃等老臣伙同刘氏宗族尽诛吕氏,天下再次平定之后,国不可一日无主,周勃等人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最后他们把目光汇聚在了刘恒身上。

自古有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汉文帝虽然出生相对卑微,不过却一直保持宽厚仁慈的理念,当然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明君而鉴定了基础。

原因一:新王朝刚刚建立,政局不稳,建立者为笼络人心大封侯王,建立者一旦去世,这些侯王就会功高震主,如魏、南北朝、唐李二、五代十国、清。

原因二:新王朝的建立者为巩固其统治,大肆杀害功臣,中央势力失衡,没有相互制约,给外人以可趁之机。如汉、明。

原因三:帝皇骄奢*逸,不知祖先创业艰难,最后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我们常说的败家仔。如秦、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