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反经:《知人》全文阅读
(《人物志》曰:“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诈施似惠而无终,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权似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实也?”)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长,音竹两反。),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音汗)。”
太公曰:“士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威威而无成者,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倭倭迤迤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内怯者,有梦梦而反易人者。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见其际。”此士之外貌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桓范曰:“夫贤愚之异,使若葵之与苋,何得不知其然?若其莠之似禾,类是而非是,类贤而非贤。”扬子《法言》曰:“或问难知曰:‘太山之与蚁蛭,江河之与行潦,非难也。大圣与大佞,难也!于乎!唯能别似者,为无难矣!’”)
知此士者而有术焉。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谋,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又曰:委之以财,以观其仁;临之以利,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又曰:悦之以色,以观其不。);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又曰:告之以危,而观其勇。又曰:惧之,以验其特。);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又曰: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又曰:醉之以酒,观其不失。)。
《庄子》曰:“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吕氏春秋》曰:“通,则观其所礼(通,达也。);贵,则观其所进(又曰:达,视其所举也。);富,则观其所养(又曰:富,视其所与。又曰:见富贵人,观其有礼施。太公曰:富之而不犯骄逸者,谓仁也。);听,则观其所行(行则行仁);近,则观其所好(又曰:居,视其所亲。又曰:省其居处,观其贞良;省其交游,观其志比。);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言则言道。);穷,则观其所不爱(又曰:穷,则视其所不为非。又曰:贫,视其所不取。);贱,则观其所不为(又曰:贫贱人,观其有德守也。)。喜之,以验其守(守,慎守也。又曰:喜之,以观其轻。);乐之,以验其僻(僻,邪僻也。又曰:娱之以乐,以观其俭。);怒之,以验其节(节,性也。又曰:怒之仇,以观其不怨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哀。);苦之,以验其志(又曰:检之,以观其能安。)。”
《经》曰:“任宠之人,观其不骄奢(太公曰:贵之,而不骄奢者,义也。);疏废之人,观其不背越;荣显之人,观其不矜夸;隐约之人,观其不慑惧;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人物志》曰:“夫幼智之人,在于童[齿乙],皆有端绪。故文本辞繁,辩始给口,仁出慈恤,施发过与,慎生畏惧,廉起不取者也。”);壮者,观其廉絜务行而胜其私;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乡党之间,观其信义;君臣之间,观其忠惠(太公曰:付之而不转者,忠也。)。”此之谓观诚。
(傅子曰:“知人之难,莫难于别真伪。设所修出于为道者,则言自然而贵玄虚;所修出于为儒者,则言分制而贵公正;所修出于为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九家殊务,各有所长,非所谓难。所谓难者,以默者观其行,以语者观其辞,以出者观其治,以处者观其学。四德或异,所观有微,又非所谓难也。所谓难者,典说诡合,转应无穷,辱而言高,贪而言廉,贼而言仁,怯而言勇,诈而言信,而言贞。能设似而乱真,多端以疑暗。此凡人之所常惑,明主之所甚疾也。君子内洗其心,以虚受人,立不易方,贞观之道也。九流有主,贞一之道也。内贞观而外贞一,则执伪者无地而逃矣。夫空言易设,但责其实事之效,则是非之验立可见也。”
故韩子曰:“人皆寐,盲者不知;人皆默,喑者不识。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穷矣。发齿吻,视毛色,虽良、乐不能必马;连车蹴驾,试之行途,则臧获定其驽良。观青黄,察锻销,虽欧冶不能必剑;陆断狗马,水截蛟龙,虽愚者识其利钝矣。是知明试责实,乃圣功也。”)
《人物志》曰(凡有血气者,莫不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也。):“骨植而柔立者,谓之宏毅。宏毅也者,仁之质也(木则垂阴,为仁之质。质不宏毅,不能成仁。)。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火则照察,为礼之本。本无文理,不能成礼。)。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为信之基。基不贞固,不能成信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金能断割,为义之决。决不勇敢,不能成义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水流疏达,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
故曰:直而不柔则木(木强侥讦,失其正色。),劲而不精则力(负鼎绝髌,失其正劲。),固而不端则愚(专己自是,陷于愚戆。),气而不清则越(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不平则荡(好智无涯,荡然失绝。)。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也。),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精清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也。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机。故骨粗则植强,骨细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惨怿之情在于色(色者,情之候。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也。),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故哀动则容哀,态正则容度也。),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故心恕则言缓,心偏则言急也。)。
若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崇容直,则纯粹之德也。”
夫人有气。气也者,谓诚在其中,必见诸外。故心气粗讼者,其声沉散;心气详慎者,其声和节;心气鄙戾者,其声粗犷;心气宽柔者,其声温润。信气中易,义气时舒,和气简略,勇气壮立。此之谓听气。
(以其声,处其实。气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咸发乎声。听其声,察其气,考其所为,皆可知矣。)
又有察色。察色,谓心气内蓄,皆可以色取之。夫诚智,必有难尽之色(又曰:诚智,必有明达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又曰: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又曰:诚勇,必有矜奋之色也);诚忠,必有可观之色;诚絜,必有难污之色;诚贞,必有可信之色。质色浩然固以安,伪色曼然乱以烦。此之谓察色。
(《人物志》曰:“夫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夫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理;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已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虽欲违之,精色不从,威愕以明,虽变可知也。)
又有考志。考志者,谓方与之言,以察其志。其气宽以柔,其色检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每自见其所不足者,是益人也。若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胜人以言,防其所不足,而废其所不能者,是损人也。(太公曰:“博文辩辞,高行论议,而非时俗,此人也。王者慎勿宠之也。”)
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者,是质人也。(又曰:与之不为喜,夺之不为怒,沉静而寡言,多信而寡貌者,是质静人也。议曰:太公曰:“朴其身头,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得,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之。夫质人之中有如此之伪者也。”)
若其貌曲媚,其言谀巧,饰其见物,务其小证,以故自说者,是无质人也。(议曰:晏子云:“谗夫佞人之在君侧,材能皆非常也。夫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此难得而知也。荀悦曰:“察人情术,观其言行,未必合道,而悦于己者,必佞人也;观其言行,未必悦己而合于道者,必正人也。”此察人之情之一端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以事而志不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者,是平心固守人也。(又曰:荣之以物而不娱,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迁,临货而不回者,是果正人也。议曰:孔子称:“取人之法,无取健。健,贪也。夫健之弊有如此者矣。”)
若喜怒以物而心变易,乱之以事而志不治,示之以利而心迁动,慑之以威而气恇惧者,是鄙心而假气人也。(又曰:若格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而不决者,是情弱之人也。)
设之以物而数决,惊之以卒而屡应,不文而慧者,是有智思之人。(议曰:太公云:“有名而无实,出入异言,扬美掩恶,进退为功,王者慎勿与谋。夫智思之人,弊于是矣。”)
若难设以物,难说以言,守一而不知变,固执而不知改,是愚佷人也。(议曰:志士守操,愚佷难变。夫不变是同,而愚智异者,以道为管也。何以言之?《新语》云:“夫长于变者,不可穷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故君子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目不炫耀之色,耳不乱阿谀之辞。虽利以齐鲁之富而志不移,设以松乔之寿而行不改,然后能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观其道业。”此其所以与愚佷异也。)
若屏言而勿顾,自私而不护,非是而强之,是诬嫉人也。(议曰:刘备以客见诸葛亮而贤之,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形外露,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后果然。夫人容止,大抵如是。
何晏、夏侯玄、邓扬等,求交于傅嘏而不纳也。或怪而问之,嘏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也;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败衅,妒前而无功。以吾观此三人,皆败德也。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后皆如嘏言。夫妒者之行,有如此者。)
此之谓考志。
(《人物志》曰:“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宏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堪物侄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心小也;‘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志大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
又有测隐。测隐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隐于仁贤。(孙卿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
若问则不对,详而不穷,貌示有余,假道自从,困之以物,穷则托深。此隐于艺文也。(又曰: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人物志》曰:“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者;有因胜情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可屈者。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
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而称说,以诈气临人。此隐于廉勇也。(议曰:太公云:“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
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饰其见物而不诚于内,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此隐于忠孝也。此谓测隐矣。(《人物志》曰:“尤妙之人,含精内真,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而人之求奇,不以精微测其玄机,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何自得哉?故须测隐焉。)
夫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而立假节以惑视听者,曰毁志者也。(《人物志》曰:“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计讦善;纯宕似流,不能信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观其依似,则毁志可知也。”)
若饮食以亲,货赂以交,损利以合,得其权誉而隐于物者,曰贪鄙者也。(太公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慎勿使也。”)
若小知而不大解,小能而不大成,规小物而不知大伦,曰华诞者也。(文子曰:“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诚其大略非也,闾里之行,未足多也。”)
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无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贵恭俭而能威严,有礼而不骄,曰有德者也。(议曰:鱼豢云:“贪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处所然耳。”是知别恭俭者,必在于富贵人也。)有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勋劳而不变,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爱以事亲,情乖而不叛,力竭而无违,曰忠孝者也。此之谓揆德。
(桓范曰:“夫帝王之君,历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贤,恶亡国之失士。然犹授在凶愚,破亡相属,其故何哉?由取人不求合道,而求合己也。”故《人物志》曰:“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诡;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识策略之奇而或失遵法之良;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趋之功而不信道德之化;言语之人,以辩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慧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凡此之类,皆谓一流。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矣。”又曰:“夫务名者不能出陵己之后,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此又同体之变,不可不察也。”)
夫贤圣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又曰:夫天下之人不可尽与游处。何以知之?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必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务以流数,抒人之所长,而为之名目。如是者,谓兼也;好陈己善,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谓偏也。)是故,仲尼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率此道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便浊 5 浊病·便浊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便浑浊的方剂 2 治疗小便浑浊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便浑浊 1 拼音
xiǎo biàn hún zhuó
2 英文参考turbid ur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小便浑浊为病证名[1]。出自《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 又称“便浊”[2]。指尿液浑浊不清的表现[2] 。
4 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便浊便浊为病证名,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3]。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3]。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3]。有虚实之辨[3]。实证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证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3]。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3]。治宜燥湿化痰。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3]。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3]。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3]。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3]。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3]。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3]。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3]。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3]。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3]。
5 浊病·便浊便浊为病证名,又名赤白浊、二浊[4] 。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3]。《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
1指小便浑浊。见《丹溪心法》卷三。小便浑浊,色赤或有血者称赤浊,无血而色白者称白浊。《时方妙用》卷四:“浊者,小水不清也。”由湿热下注则为浊病。湿胜于热则白,热胜于湿则赤,治宜导其湿热为主。[4]
2指精浊。《证治准绳·赤白浊》以“浊病在精道”,其症窍端常有浊物,淋漓不断而小便自清。随浊物有血、无血,而有赤浊、白浊之分。[4]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淋证·淋沥 5 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淋沥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淋沥的穴位 2 治疗淋沥的方剂 3 治疗淋沥的中成药 4 淋沥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淋沥 1 拼音
lín lì
2 英文参考dribbling ur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淋沥为病症名。1淋证;2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
4 淋证·淋沥淋沥为病症名。即淋证。[1]
淋证为病症名。又称淋沥。指以小便频急短涩、淋沥痛涩,甚或小腹胀满为主证的一类病症。多因膀胱湿热或肾虚,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临床上常依病因及症候的不同,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等类型。热淋者,湿热下注,小便频数热痛,尿色黄赤、小腹坠胀,或伴寒热。石淋者,又称砂淋,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血淋者,热伤血络,尿中带血,热涩刺痛。气淋者,肾气虚所致者,老人多见,排尿艰涩而余沥不尽;气滞所致者,小便涩滞而少腹满痛。膏淋者,脾肾两虚,清浊不分,尿如米泔,或如膏脂,排尿涩痛不畅。劳淋者,过劳伤及脾肾,久淋不愈,遇劳则发,小便涩而淋沥。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多属本病范畴,可参考本条施治。针灸治疗: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热淋加合谷、昆仑、外关;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血淋加血海、三阴交;气淋之气滞者加肝俞、太冲;气淋之气虚者加灸气海、水道;膏淋加灸气海俞、百会;劳淋加百会、气海、足三里。耳针:取膀胱、肾、下脚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选2~4穴,中强 。[1]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
5 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淋沥淋沥为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见浊、精浊条。本证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61柴胡·药源:为伞形科草本植物柴胡的根或全草。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功效:和解退热,舒肝解郁,升举阳气。
2升麻药源:为毛茛科革本植物升麻的根茎。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3知母药源:为百合科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4栀子药源:为茜草科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5黄柏药源:为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6龙胆草药源:为龙胆科草本植物龙胆的根。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胃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7生地药源: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根。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胃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8赤芍药源:为毛茛科草本植物毛果赤芍和卵叶赤芍或芍药的根。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9蒲公英药源:为菊科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10野菊花药源:为菊科草本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清热解毒。
11大黄药源:为蓼科草本植物大黄的根及根茎。性昧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12茯苓药源:为多孔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3猪苓药源:为多孔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
14泽泻药源: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15玉米须药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性味归经:甘,平。归膀胱、肝、胆经。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1] [2] [3] 下一页
16车前子药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17滑石药源: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18瞿麦药源:为石竹科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19篇蓄药源:为蓼科草本植物篇蓄的全草。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20通草药源:为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脱木的茎髓。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21苹薜药源:为薯蓣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绵萆薜和粉背薯蓣的根茎。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胃经。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22陈皮药源: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橘成熟果实的果皮。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23川楝子药源:为楝科乔木川楝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功效:杀虫疗癣,行气止痛。
24蒲黄药源:为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香蒲的花粉。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经。功效:化瘀止血,利尿。
25乳香药源:为橄榄科小乔木乳香树皮部渗出的树脂。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心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26没药药源:为橄榄科没药树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性味归经:苦、辛,平。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27丹参药源:为唇形科革本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
28桃仁药源:为蔷薇科植物木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性味归经: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29红花药源:为菊科草本植物红花的花。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30益母草药源: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31泽兰药源: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效: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
32牛膝药源:为苋科草本植物牛膝和川牛膝的根。性味归经: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
33王不留行药源:为石竹科草本植物麦蓝菜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经。功效: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34穿山甲药源:为脊椎动物鲮鲤的鳞片。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功效: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35石菖蒲药源: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胃、心经。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36人参药源:为五加科草本植物人参的根。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气,生津安神。
37黄芪药源: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益胃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38白术药源:为菊科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39山药药源:为薯蓣科草本植物薯蓣的根茎。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40甘草药源: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脾、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41益智仁药源:为姜科草本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肾经。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42菟丝子药源:为旋花科寄生草本植物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脾经。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43续断药源:为川I续断科草本植物川续断的根。性味归经:苦、甘、辛,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1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44当归药源: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当归的根。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45熟地药源: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46枸杞子药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明目。
47龟板药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肝、。肾、心经。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精止血,养血补心。
48五味子药源:为木兰科落叶乔木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遗,宁心安神。
49五倍子药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功效: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50山莱萸药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胃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51黄芩药源:为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的根。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52乌药药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古籍之反经:《知人》全文阅读
本文2023-10-11 00:05: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