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和李世民的比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杨广和李世民的比较,第1张

  导语:对于隋炀帝杨广的认识,我们大多将其定位为昏君,事实并不完全如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鲁迅有篇文章,说一户人家生了孩子,亲友去道贺,有的说,这孩子能当官,有的说,这孩子能发财。家人很高兴。有个人说,这孩子迟早会死的。被扁了一顿。你要既不想说假话,又不想说实话,那你就说这孩子,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哈哈哈哈哈。

 和李世民比较起来,杨广并不坏,和古中国的许多帝五比过来,杨广更不坏。杨广是个苦孩子,因为他遇到了表侄李世民了。杨广口碑越坏,声名越狼藉,越能说明历史的虚伪和丑恶。胡适比较文雅,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更像一个婊子,有时甚至还不如。分析杨广和李世民,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时,顺便可以了解一下历史是如何被强权宽衣解带蹂躏的。

 第一,从做好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多

 从政绩看,李世民除了早期出征以及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外加一些听得魏征意见以显英明的故事外,其它没有什么建树,而杨广呢结束了从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实现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大统一;他复开学校,创置了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后世提供招贤纳士的经验,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原色之一;他整理古籍、经通西域、抚御外患、宽减刑罚,功不可没。特别是用6年时间完成了开凿运河,全长5000华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为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给运输和水利带来无限便利,润泽后世,时至今日不竭。

 杨广顶着滚滚骂名干了一件大事,我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说过咬牙也要搞,因为对子孙后世有好处之类的话,但他出发点绝对不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方便。杨广干这件事,对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它谤毁自身,苦难当代,利润的是千秋后世,包括李世民都是受益者,一边得到了坐江山的种种实惠和便利,一家歪曲事实修史骂人家不是东西,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有失厚道。要论胸怀气度和目光,杨广更胜一筹。我们不能因为役民辛苦甚至累死,就全盘否定决策者。时至今日,修路架桥还有事故还有人不幸遇难呢,何况是有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第二,从干坏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少

 说杨广为了当太子,虚伪矫饰,处心积虑,这未免有点求全责备,站着说话不腰疼。选拔知县知府的'科举考试,还得寒窗苦读若干年,竞争还那么激烈呢。何况是当太子,谁不想坐江山,作些努力做些手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杨广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而且杨广夺嫡的酷烈程度远不及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

 说杨广弑父,正史上没有记据。《隋书》是李家王朝编的,有骆驼绝对不说成马,该书都没有说他弑父。司马光根据野史的记载,在《资治通鉴》里面说杨广夺嫡很血腥,目的是警示后人,事实不一定如此。为增强教化效果而歪曲基本事实的事情并不少见,倒也没必要太较真。

 杨广杀了大哥杨勇,而对几个弟弟并没有下刀子,小弟杨谅起兵谋反,按律当斩,被他打败后也不过把他幽禁起来,并没有杀死。看看李世民呢,玄武门兵变,用箭射死了大哥和三弟,不仅如此,将年幼的侄子也喀嚓了,李渊“两子十孙同日并命,不得己而禅位”。

 杨广三征高丽、三幸江都、两巡塞北、三临涿郡、一游河右,还亲自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好大喜功,消耗民财,破坏生产,人民痛苦不堪。李世民也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两次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在第三次出征筹备中身亡。史书没有关生产破坏人民痛苦的记载,但估计不能少,难道李世民打仗的成本会比杨广大幅度降低

 杨广杀高颎,李世民毁魏征墓碑,赐刘洎自杀;杨广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李世民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因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提出要用童子的骨髓入药,杨广大怒,立即将其处死,李世民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杨广的孙子被李渊拥立为恭帝,不久篡位。李世民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却被小老婆武媚所篡。

 在奢侈程度上,李世民比杨广也好不到哪去。杨广迁都洛阳,不是单纯为了享乐,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原因,开凿运河同样如此。如果是爱下江南是为了看琼花纳美女,可他还去了山东,还去了塞北,还去了辽东,难道也是为了旅游观光李世民呢,他干预史官修史,后人看不到太多他的劣迹。但屡偶也能窥见一斑,贞观二十二年,他快死了,对太子李治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人即将死,其心也善,其言也切呀。

 第三,从个人能力素质看,杨广比李世民强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排行老二,都是从兄长那里夺嫡当了太子。立长子为太子,是祖制和习俗,隋唐也不例外。但后面事情有变,不管是皇帝老子改变主意,还是其他皇子威逼改弦更张,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其他兄弟才能和实力超过了长子,而且超出许多,不仅是奥迪和奥拓的差别,甚至是汽车和骡车的分水。李家老大和杨家老大当太子时,他俩岁数都不大。年纪小,阅历少,谁高谁下还看不出来。随着岁月流逝,诸皇子逐渐长大成人,高下就分出来了。

 李世民有列土开疆的万丈雄心,杨广难道没有李世民有显赫军功,先后平定了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塔、萧铣、薛仁杲等武装集团,杨广难道没有李唐的人有目光,发现李老二比李老大出色,杨隋的人就是瞎子聋子 哑子外加傻子,放着现成的太子不拜,吃饱撑的非要冒风险把杨老二架弄成太子

 我们再来看两人的业余爱好。李世民爱好比较单一,最擅长弓马骑射。杨广兴趣爱好比较多,善词诗,能草书,擅飞白,工丹青,富收藏。他在洛阳观文殿后修妙楷、宝迹两台,里面藏法书和名画。杨广的文学修养挺高,也过不少豪放雄浑的诗,后人认为唐诗受隋朝影响较多。

魏征给唐太宗提过一个基本用人识人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这个建议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看人识人的“八观”要诀。魏征的“六观”是“八观”的简化,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在看人上的基本态度,就是看行为、看表现,通过行为和表现去推断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行动。

八 观

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包括:

(1)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2)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5)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6)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7)穷则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八观”中至少占六条,才能算本质好;占五条算及格;五条以下就太可怕了,不能考虑。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讨平梁师都,前后整整18年,是为风起云涌的隋唐争霸。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终致天下变乱。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后,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

  杨广的暴政不仅导致了农民起义,被他所打压的政敌也相继发难。尤其以因征高丽引发的官军不满,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举叛兵于黎阳,揭开了随朝内部官员和地主阶层起义的开端。至此使得中华大地更加的风起云涌,而且最终也是于大业十三年起兵于太原的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夺得天下。

  这些起义军先后反隋朝征剿的同时也相互兼并起来,最终形成这几大势力:

  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

  李密据洛口(今河南巩县)。

  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

  徐圆朗据鲁郡(今山东滋阳县)。

  刘武周据马邑(今山西马邑县)。

  高开道据北地

  梁师都据朔方(今陕西横山县)。

  薛举、薛仁杲父子据天水

  李轨据武威

  萧筅据江陵

  林士宏据鄱阳

  朱粲据南阳

  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县)

  陈稜据江都(今江苏扬州)

  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武进)

  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年南下江都

  窦建德在高士达为杨义臣剿灭而死后聚集余部占领乐寿,号长乐王,时615年。先后消灭隋河间守将杨善会、代县马贼魏刀儿及其将领宋金刚、济阴孟海公,终定河北。后迫使山东徐圆朗降之。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后李密,在随杨玄感败亡后加入瓦岗军,使得瓦岗军改变了农民军固有的局限。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后瓦岗军攻下荥阳,西进东都洛阳,天下震动。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洛阳战役历时久长,但没有攻下。后宇文化及弑隋炀帝立秦王浩北上,而王世充也立越王侗,为抗击宇文化及,李密遂与王世充联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采用速定关中之策略,先后击败隋将屈突通、宋老生而攻破长安,奉西京留守代王侑为恭帝,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先平定陇西薛仁杲、李轨,后因刘武周犯太原,灭武周,武周遁突厥。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李渊遂废恭帝而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宇文化及弑隋炀帝而背上,避王世充与李密联军,进河北,为窦建德所败而亡。

  而后,李密中王世充计为其所败,遂降唐。然借名收抚山东,出关复叛,为唐所斩杀。王世充弑越王而自立,号郑帝。

  而在南方,朱粲于武德元年降唐复叛,为唐所灭。此时萧筅灭林士宏。陈稜、沈法兴为李子通所灭,而李子通为杜伏威所灭,于是杜伏威占江淮之间,而萧筅占巴蜀、荆南、江西。

  武德四年(621),唐发几路大军:一:唐秦王李世民终围王世充,窦建德援世充,李世民据虎牢关而迎击之,生擒建德,世充亦降唐,北方略定。围王世充时,世民遣使劝说杜伏威降唐,伏威入朝长安。二:唐发柴绍定巴蜀,李靖征江陵,终灭萧筅。南方亦定。

  武德五年(622年),建德部将刘黑闼复叛,而已随建德降唐的徐圆朗亦叛。太子李建成讨之,破。而重占幽燕的高开道在武德七年(624年)为部下所杀,散。同年,刘武周投突厥后因欲归马邑,为突厥所杀。其部将苑君璋,因突厥政乱,亦于贞观二年(628年)降唐。而在同年,太宗讨平梁师都,消灭了隋唐见倒数第二个军阀(最后的就是李唐自己了,哈哈)。天下终鼎定。

  而期间的武德九年,秦王世民在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部将尉迟敬德的帮助下于玄武门伏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迫高祖李渊退位,是为唐太宗。

  隋唐争霸短短十多年历史中,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史,亦有勾心斗角集团内斗史,历大业、武德、贞观三朝乃成,不可谓不状哉。所憾乃李唐进兵过快,实力过强!

  详细可参考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讨平梁师都,前后整整18年,是为风起云涌的隋唐争霸。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终致天下变乱。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后,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

  杨广的暴政不仅导致了农民起义,被他所打压的政敌也相继发难。尤其以因征高丽引发的官军不满,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举叛兵于黎阳,揭开了随朝内部官员和地主阶层起义的开端。至此使得中华大地更加的风起云涌,而且最终也是于大业十三年起兵于太原的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夺得天下。

  这些起义军先后反隋朝征剿的同时也相互兼并起来,最终形成这几大势力:

  窦建德据乐寿(今河北献县)。

  李密据洛口(今河南巩县)。

  杜伏威据历阳(今安徽和县)。

  徐圆朗据鲁郡(今山东滋阳县)。

  刘武周据马邑(今山西马邑县)。

  高开道据北地

  梁师都据朔方(今陕西横山县)。

  薛举、薛仁杲父子据天水

  李轨据武威

  萧筅据江陵

  林士宏据鄱阳

  朱粲据南阳

  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县)

  陈稜据江都(今江苏扬州)

  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武进)

  隋炀帝于(大业十二年)616年南下江都

  窦建德在高士达为杨义臣剿灭而死后聚集余部占领乐寿,号长乐王,时615年。先后消灭隋河间守将杨善会、代县马贼魏刀儿及其将领宋金刚、济阴孟海公,终定河北。后迫使山东徐圆朗降之。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后李密,在随杨玄感败亡后加入瓦岗军,使得瓦岗军改变了农民军固有的局限。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后瓦岗军攻下荥阳,西进东都洛阳,天下震动。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洛阳战役历时久长,但没有攻下。后宇文化及弑隋炀帝立秦王浩北上,而王世充也立越王侗,为抗击宇文化及,李密遂与王世充联合。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采用速定关中之策略,先后击败隋将屈突通、宋老生而攻破长安,奉西京留守代王侑为恭帝,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先平定陇西薛仁杲、李轨,后因刘武周犯太原,灭武周,武周遁突厥。明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李渊遂废恭帝而自立,国号唐。

  唐武德元年(618),宇文化及弑隋炀帝而背上,避王世充与李密联军,进河北,为窦建德所败而亡。

  而后,李密中王世充计为其所败,遂降唐。然借名收抚山东,出关复叛,为唐所斩杀。王世充弑越王而自立,号郑帝。

  而在南方,朱粲于武德元年降唐复叛,为唐所灭。此时萧筅灭林士宏。陈稜、沈法兴为李子通所灭,而李子通为杜伏威所灭,于是杜伏威占江淮之间,而萧筅占巴蜀、荆南、江西。

  武德四年(621),唐发几路大军:一:唐秦王李世民终围王世充,窦建德援世充,李世民据虎牢关而迎击之,生擒建德,世充亦降唐,北方略定。围王世充时,世民遣使劝说杜伏威降唐,伏威入朝长安。二:唐发柴绍定巴蜀,李靖征江陵,终灭萧筅。南方亦定。

  武德五年(622年),建德部将刘黑闼复叛,而已随建德降唐的徐圆朗亦叛。太子李建成讨之,破。而重占幽燕的高开道在武德七年(624年)为部下所杀,散。同年,刘武周投突厥后因欲归马邑,为突厥所杀。其部将苑君璋,因突厥政乱,亦于贞观二年(628年)降唐。而在同年,太宗讨平梁师都,消灭了隋唐见倒数第二个军阀(最后的就是李唐自己了,哈哈)。天下终鼎定。

  而期间的武德九年,秦王世民在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部将尉迟敬德的帮助下于玄武门伏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迫高祖李渊退位,是为唐太宗。

  隋唐争霸短短十多年历史中,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诸侯争霸史,亦有勾心斗角集团内斗史,历大业、武德、贞观三朝乃成,不可谓不状哉。所憾乃李唐进兵过快,实力过强!

  详细可参考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爱历史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