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5收藏

阳跷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阳跷脉循行路径 4 阳蹻脉交会腧穴 5 阳蹻脉经脉病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跷脉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阳蹻脉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阳蹻脉 已经自动替换为 阳跷脉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yáng qiāo mài

2 概述

阳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跷者足也,奇经涉及足者之名,阳者以其所行循阳经也,故阳跷者是谓循足诸阳经而行,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也。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3 阳蹻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3]。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2]。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4]。

《中医大辞典》:阳蹻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1]。

阳蹻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蹻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蹻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蹻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蹻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蹻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奇经阳蹻脉经筋图

阳跷脉

循行路线: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从胁上行

循肩入缺盆

入颈上出入迎之前

属目内眦

上行下耳后

入风池穴而终

奇经阳蹻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 阳跷脉交会腧穴

阳跷脉交会腧穴有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膀胱经)、居髎(足少阳胆经)、臑俞(手太阳小肠经)、肩髃,巨骨(手阳明大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胃经)、睛明(足太阳膀胱经)[5]。

阳蹻腧穴总图

5 阳跷脉经脉病

阳跷脉主要病候为目痛从内眦始,不眠[5]。

阳蹻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2]。

阳蹻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眦始等[1]。

男人这两个字出生就给我注定今生需要有阳刚之气,每个男人都有阳气,阳气可以通过是五谷杂粮进补调理也可以通过健康运动来进行获取,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身体健康超级棒,然而阳气不足的人则面无光彩,给人的感觉就是软绵绵,说话说的好:男人的阳气就是身体的活力,精力!

我们天天见到的太阳也能为我们人体创造阳气,简单的说这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我们使用,需要获取大自然的阳气还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我们最初的早晨红日当头的时候最好,可以让我们的手掌心劳宫穴(如上图)适当的审核呼吸,这样可以让我们养心又养阳!

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顺时养阳

根据阳气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调节起居饮食,顺时顺势而为,阳气才能旺盛。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提出了适时养生的概念。中医古籍《素问》提出,“春天应调畅情志,养护肝气;夏天应控制怒火,养护心气;秋天开始注意休息,收敛神气,养护肺气;冬天注意保养身体ti,无动欲望,养护肾气。”

阴阳,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道家修炼也强调“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万化一掌中”。认识纷纭复杂、万别千差的万物,古人提出“得其要者,一言而中,不得其要,流散无穷”。那么,认识世界的要点,就在于阴阳。在不同的层面上,阴阳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这也是在学习古代文化中阴阳概念容易混淆的。

以中医中所谈及的阴阳观念为例,最高的层面所言的阴阳,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二种存在状态,而不是有二种不同的能量。阴,是生命能量的收藏、敛伏状态;阳,是生命能量的生发、表现状态。“阴成形,阳化气。”说的是,能量呈阴性状态,较能被认识到,因为它是偏于有“形”的。能量呈阳性状态,则不容易被认识到,因为它偏于无形的,像“气”一样。生命能量的收藏(阴)就是所谓的精(包括无形的及有形的一切体液);生命能量的生发(阳)比较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它的表现就是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活力,诸如温度、声音、体力、思考等等。

道家所谓的精气神,其实就是这一气的变化:其凝聚曰精;其流通曰气;其作用或功能曰神。以水来作比喻:水凝结为冰为精的状态;冰化为水为气的状态;水蒸发为蒸汽后的种种功用为神的状态。神者,妙用无穷,神不可测也。水较冰更加变化万端,但较之水蒸汽,水就显得很局限。水蒸汽,它不像冰或水一样有形,但它的作用非常巨大而且神妙难测。比如,蒸汽的爆炸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蒸汽能推动蒸汽机,进而产生机械能以及电能,而电能的传变作用更是变化万千、作用无尽。无味、无嗅、无声、无形的电却能产生有味有嗅有声有形的作用。这种神妙的作用,古人无以名之,故曰神。虽有精、气、神三个名称,其实只是一水的变化而己。人体生命的能量也是如此。

人有有形的身体(包括体内的体液、肌肉、内脏、骨骼等),这都是广义的精;身体的活力、动作、行为、声音话语、乃至精神活动的思考、想像、分辨等,就是神;而这一切生命活动的背后的能量支援谓之气。就好像一部**。银幕比之为身(精),银幕上的光和情景镜头为神,支援镜头发生作用的电称之为气。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的见闻觉知,作用施为等等“神迹”,是靠气的支援,由健全的身体来完成。

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而构成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生命现像,就是同一种能量的变化所成就,中国古人名之曰“元气”或“元神”(毕竟,总要给一个可称谓的名字才好说明)。言其体则为“元气”,言其用则为“元神”。

还有一个浅显的比喻可说明阴阳一气的道理。比如,人睡觉的状态就是阴——收藏、敛伏的状态;人醒来活动的状态就是阳——生发、作用的状态。睡下的和起来的是一个人,不是睡下去一个叫“阴”的人,而醒来后又换了一个叫“阳”的人。阴阳只是一个人生命呈现的二种不同的形式。

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说:治病不难于施药,而难于辩证,不难于辩证而难于识阴阳。《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最高层面的阴阳有了会心把握之后,从其变化出来的“不可胜数”的阴阳概念就自然可一而贯之。

阳虚,就是能量沉潜伏藏太过,需要生发提升;阴虚,就是能量的沉潜伏藏不足,需要收藏敛下。而药物的作用只不过帮助身体来完成这个升、沉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的观念,要好好把握“道从一气生阴阳”的道理——阴阳只是一种能量的二种存在状态而不是有二个东西的存在,就不致于遇到阴阳的概念就如丈二金钢摸不著头脑了。

但阴阳二种状态又不是各自绝对独立存在的,而是互涉互依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而述之。好比一杯热水,水为阴,其中的热能为阳,此时的阴阳是互存的。没有离开阳的阴,也没有离开阴的阳,它们是互存的。绝对的阴就成了冰,而纯阴不生;绝对的阳就化为了气,而纯阳不长。正是阴阳互涉、互依、互变,才成就了应用万方的水的状态及其功用。

阳跷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阳跷脉循行路径 4 阳蹻脉交会腧穴 5 阳蹻脉经脉病 6 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