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41 理中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6 备注 47 出处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4 出处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出处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出处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05 出处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14 出处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与主治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法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41 处方 142 功能主治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44 加减法 145 出处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出处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162 功能主治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64 出处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172 功能主治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74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182 功能主治 183 出处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192 功能主治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194 出处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05 各家论述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25 加减 226 制备方法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65 各家论述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292 理中汤的别名 293 组成 294 主治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96 制备方法 297 附注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理中汤 1 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li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理中汤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即理中丸作汤剂[1]。
41 理中汤的别名
人参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42 处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2]。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43 制法上药切碎。
44 功能主治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46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47 出处《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62 制法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63 功能主治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65 出处《普济方》卷三五五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72 功能主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74 出处《幼幼集成》卷五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82 功能主治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84 出处《医学心悟》卷六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92 制法上锉。
93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95 出处《普济方》卷四○四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制法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 出处《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112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114 出处《广嗣纪要》卷十二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22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123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25 出处《万病回春》卷三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理中汤
132 组成砂仁、炒干姜、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沉香(水磨)、木香(水磨)各五分[1]。
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133 功效与主治治寒喘[1]。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沉香、木香汁服[1]。
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
135 加减法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1]。
136 制备方法上锉1剂。
137 附注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141 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炒干姜、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官桂各二分[1]。
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142 功能主治理中汤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1]。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徐徐服[1]。
144 加减法若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朱砂、炒米[1]。
145 出处《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52 制法上锉1剂。
153 功能主治寒泻症。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55 出处《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162 功能主治脏腑寒结。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164 出处《点点经》卷一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172 功能主治疮疹吐利。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174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182 功能主治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183 出处《种痘新书》卷四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192 功能主治三阴自利。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194 出处《活人方》卷三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理中汤
202 组成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203 主治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205 各家论述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理中汤
212 组成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213 主治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理中汤
222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223 主治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25 加减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阳。
226 制备方法上为末。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理中汤
232 组成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233 主治吐蛔。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理中汤
242 组成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243 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理中汤
252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253 主治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理中汤
262 组成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263 主治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265 各家论述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理中汤
272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273 主治疮疹吐利。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理中汤
282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283 主治吐泻手足厥冷。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理中汤
292 理中汤的别名理中去术加桂汤
293 组成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294 主治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服。
296 制备方法上切。
297 附注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理中汤
302 组成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303 主治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05 制备方法目录 1 拼音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fú líng bái zhú tāng
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别名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3 处方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4 功能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5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6 各家论述
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7 摘录《金鉴》卷三十一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棱枝甘草大枣汤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甘草汤根据本方去芍药,名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
《医宗金鉴》:[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用药赋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扶元逐疫汤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扶元逐疫汤 1 拼音
fú yuán zhú yì tāng
2 处方黄耆(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
3 功能主治扶正托邪。主疫证。
4 扶元逐疫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 各家论述法东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于补中益气,复以玉竹、沙参以救胃津,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6 摘录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古籍中的扶元逐疫汤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状。每服半钱。温热水下。三因方曰。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佗。温疫也。
《寿世保元》:[卷一本草]药性歌括又名橘红。)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疫。(米泔水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浓朴苦温。消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皮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治痰中见血。血后倦弱,扶脾生脉大阿胶;扶脾生脉散人参、当归、白芍各一钱,
《先哲医话》:[卷上]荻野台洲吐水数升遂苏。台洲园有雉鸡误陷于井中,饮水数口,扶之出,殆绝。急将一角末五分,和水服之,须臾吐水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草部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31 术附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4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41 术附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功效主治 45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46 各家论述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04 各家论述 11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5 《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 161 组成 162 功效主治 16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8 《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 201 组成 202 功能主治 2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1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 211 组成 212 功能主治 21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14 制备方法 2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 221 组成 222 功能主治 2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2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术附汤 1 拼音
shù fù tāng
2 概述术附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
3 《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31 术附汤的别名近效术附汤[1]。
32 组成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1]。
33 制法上药为粗末[1]
3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35 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引《近效方》之术附汤主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及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1]。
4 《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 41 术附汤的别名白术附子汤
42 组成白术2两,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两(炙)。
43 制备方法上锉。
44 功效主治《金匮》卷上(附方)引《近效方》之术附汤功在暖肌,补中,益精气[1]。主治风湿痹痛,头眩肢重,及中湿泄泻,小儿慢惊;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寒厥暴痛[1]。
45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46 各家论述《法律》: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门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阴浊之气,尽陷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证除矣。
47 附注白术附子汤(《鸡峰普济方》卷五)。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 51 处方甘草(炒)二两,白术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
52 炮制上捣白术,甘草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5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术附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恻,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甚者不知食味。此药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5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5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 61 处方附子半个(炮)白术03克 干姜6克(炮)甘草3克(炙)
62 制法上药哎咀。
63 功能主治《活幼口议》卷十九方之术附汤主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64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手足暖,止后服。
65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九
7 《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 71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半两,白术6钱,人参(洗,去芦)2钱半,杜仲(去皮,姜炒去丝)6钱,甘草(炙)2钱半,官桂(去粗皮)2钱半,川姜7钱半(炮),当归(去土,酒浸1宿,焙干)1两2钱半,牛膝(去根,酒浸,焙干)半两。
7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四一引《海上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脚气,筋骨手足一切疼痛。
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8分,温热服,病在上者食后,病在下者食前服。
7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8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 81 组成大附子1个(炮),白术1两(煨),木香半两,肉豆蔻1枚(面煨),甘草半两。
82 功能主治《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之术附汤主治慢脾风,身弓发直,吐乳贪睡,汗流不已。
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半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服。
84 附注方中木香、甘草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 91 组成白术、生附子(须用好者)。
92 功能主治《校注妇人良方》卷八方之术附汤主治下痢,脾气脱陷,肢体不动,汗出身冷,气短喘急,或呕吐不食者。
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大枣,水煎,和滓服。如不应,倍用之。
94 制备方法上为末。
10 《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 101 组成生茅术5钱,人参2钱,厚朴3钱,生附子3钱,炮姜3钱,广皮3钱。
102 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 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
1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水5杯,煮成2杯,先服1杯,约3时,再服1杯。以肛痛愈为度。
104 各家论述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参、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姜、术补脾中健运之气,朴、橘行浊湿之滞气。俾虚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坠痛自止,胃开进食矣。
11 《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 111 组成苍术、熟附子。
112 主治《症因脉治》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成痹。
12 《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 121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术1两,甘草(炙)半两,茯苓半两,桂心半两。
122 功能主治《三因》卷六方之术附汤主治湿疟,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
1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两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124 制备方法上锉散。
13 《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 131 组成白术4两,芍药1两,附子1两半(炮,去皮脐),甘草2两(炙)。
132 主治《普济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之证。
13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1盏,去滓温服。
13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4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 141 组成人参,白术3钱,附子钱半,干姜1钱。
142 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术附汤主治命门火衰,中真寒而外假热,外热烦躁,腹痛胀闷,下泻而兼脓血,六脉无力,右尺更弱,或大而散。
14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冷服。
15 《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 151 组成白术2两,苍术2两,芍药3两,茯苓4两,附子1两,干姜1两。
152 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九引《仁斋直指方论》方之术附汤主治洞泄。
15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5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6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 161 组成白术2两(锉如麦豆),附子1枚(以半两为率,炮裂,去皮脐,锉如麦豆粒)。
162 功效主治《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方之术附汤功在温经散湿;除湿兼温里。主治寒湿身痛,腹胀,阴黄。
16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用4钱匕,水1盏半,煎及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凡言日进3服者,如疾势稍重,当促其数,服尽而未知,并当再作本汤剂。
164 制备方法上如法事治了,一处于杵臼中,良时治之,勿令作末。
17 《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 171 组成白术4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5钱。
172 功能主治《冯氏锦囊·杂症》卷九方之术附汤主治风湿相搏,腰膝疼痛,中气不足,四肢重著。
17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18 《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 181 组成苍术4两,芍药3两,茯苓3两,人参1两,甘草1两,附子1两半。
182 功能主治《十便良方》卷十一引《指迷方》之术附汤主治寒湿之邪客搏经络,阳气不得发泄,蕴于肌肉之间,但寒,头重则眩晕,肌肉酸疼,牵急不得转侧,漐漐汗出,恶寒,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短气眩晕,足寒,或时咽痛发热,其脉迟而小弦。
18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1盏,去滓温服。
184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9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 191 组成白术1两,附子1两(炮,去皮脐),桂枝1两,甘草半两(炙)。
192 功能主治《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方之术附汤主治太阳病与阳明合病,而自利者;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痒者,此久虚也;厥阴病,因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脉浮涩者。
19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194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20 《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 201 组成白术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桂1两。
202 功能主治《云歧子脉诀》方之术附汤主治心上寒,寸口脉迟。
20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煎1两,食前服。
21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 211 组成白术4两(去芦),绵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1两半,甘草(炙)2两。
212 功能主治《世医得效方》卷三方之术附汤主治中寒、中气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关紧急,痰涎壅盛,如中风状者。
21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10片,煎取8分,去滓后调苏合香丸2粒,并进2服。或气短头晕,手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心丹30100粒,不拘时候。
214 制备方法上锉散。
2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 221 组成苍术(盐炒)、香附(盐炒)、黄柏(酒炒)、青皮去白、玄胡索、益智、桃仁、茴香(盐炒)、附子(炮)、炙草。
222 功能主治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保命歌括》卷十六方之术附汤主治(疒颓)疝。
223 术附汤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茜梅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本事》卷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茜梅丸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茜梅丸的临床应用 78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茜梅丸 1 拼音
qiàn méi wán
2 处方茜草根 艾叶各30克 乌梅肉(焙干)15克
3 制法上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治衄血。
5 茜梅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乌梅汤下。
6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五
7 《本事》卷五 71 方名
茜梅丸
72 组成茜草根1两,艾叶1两,乌梅肉(焙干)半两。
73 功效凉血,行血,止血。
74 主治衄血无时。
75 茜梅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乌海汤送下。
7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7 茜梅丸的临床应用衄血:鞠运若茂之尝苦此疾,予授此方。令服后愈。
78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茜草根气昧苦寒平微涩,入手足厥阴;艾叶气味苦微温,入足太阴少阴厥阴;乌梅肉气味酸平,入足厥阴;血热妄行而衄血无时,乃阳胜阴也,厥阳上逆无制,以苦辛酸泄之,则阳气下行,而病自缓矣。
古籍中的茜梅丸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加郁金,或茅花、冬青子止之;久宜清肺生脉饮、茜梅丸、古天地胶;有郁者,古莎芎散;因鼻流涕久成衄者
《医学纲目》:[卷之十七·心小肠部诸见血门]衄血妄行,用百药煎半烧半生,和水酒调服。〔《本》〕茜梅丸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焙干,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或用生地、麦门冬等分,水煎服,治吐衄诸药不止。茜梅丸茜草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五钱,为末,蜜丸梧子
《医学入门》:[卷首集例]释方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茜梅丸二药酸以收之也。明目流气饮七情气攻眼,用药流利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诸血门]鼻久衄(附论)目录 1 拼音 2 《幼幼集成》卷二:桂枝防风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防风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大白》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加减 3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防风汤 1 拼音
guì zhī fáng fēng tāng
2 《幼幼集成》卷二:桂枝防风汤21 处方
嫩桂枝45克 杭白芍6克 北防风45克 炙甘草3克
22 功能主治治婴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烦闷。
23 桂枝防风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剂。加老生姜3克 大红枣5枚,水煎,热服。
有痰,加北芥子3克,有呕吐,加陈皮、半夏各3克,热多,加柴胡3克,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3克。
24 摘录《幼幼集成》卷二
3 《伤寒大白》卷四 31 方名
桂枝防风汤
32 组成桂枝、防风、桔梗、厚朴、苍术、甘草。
33 主治风寒湿热三气下利。
34 加减若风热、湿热,当以羌活易桂枝。
35 各家论述用桂枝、防风去太阳风寒;用苍术去阳明风湿。
古籍中的桂枝防风汤 《伤寒大白》:[卷四]下利恶风身痛,自汗脉浮,此风湿伤于太阳也,北方用桂枝防风汤,江南羌活防风汤。小便不利,苍防四苓散。若额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非搐]伤寒阳,急宜解肌,使表邪从外而出,斯无变痉之虞。桂枝防风汤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发热体重,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误搐服,仍欲微似有汗,则风邪自出,汗孔自闭。又,桂枝防风汤,见后乳子伤寒。治太阳伤寒,头痛身热,身体颈
《幼幼集成》:[卷二乳子伤寒证治]入方桂枝防风汤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顿闷,
《幼幼集成》:[卷二]乳子伤寒证治理中汤简介
本文2023-10-11 00:47: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