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多少字呢?
5,300余字。
2009年北大书西汉竹书《老子》现存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相传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经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经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将《道德经》译为梵语;唐玄宗时,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最早出自刘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严遵《老子指归》分为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有分章符号,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的格局。北大汉简本为德经四十四章,道经三十三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与“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理,而多以政治为旨归,对传统思想、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通行的注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传最广。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老子与《道德经》
一、老子概说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中,老子是古往今来是受争议最多的人物。对于老子的争议,集中在老子其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经》上。最早记录老子的古籍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子、庄子、申子和韩非子合为一传,代表了汉人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重要看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上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的记载出现后,对于老子的争论便也随之而来。下面,我们将对老子争论的分歧做简要介绍。
1.老子的身世
至于老子是谁,在司马迁的记叙中有些含糊其辞。由此也给后人带来了颇多疑问。其中,他在《史记》中列举出三个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是孔子曾问过礼的周守藏史,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一个是老莱子,也是楚人,与孔子同时代;一是战国时代的周太史儋。
现在大多数论者认为李耳为老子,即老聃。原因主要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太史儋”和“老莱子”都用了“或曰”,以示记叙的不确定性,而明言为李耳的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与世传的《道德经》相符。所以尽管司马迁的表述有所疑惑,但是思想倾向还是认为老聃即是老子。此外,关于孔老关系的记载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在《史记》中曾经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即“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却并没有指明老子即是老聃。不过根据高亨先生的考证,《礼记·曾子问》记载有老聃之言四事,其二事云:“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桓,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枢就道右,止哭以听变’。”而《庄子》、《天运》、《田子方》篇皆记载孔子见老聃的故事。由此可见,老子并非是老莱子或者周太史儋,而是老聃。
既已知老子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亳县。苦县原属于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后来便属于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认为老子是楚国人。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据《庄子·天道》所记载,“周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此时,老子开始了“隐君子”的生涯。
至于老子的生卒年已经不可确考,但是既然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便可推测老子必然年长于孔子,盖孔子青年时,老子已经是中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的生年据此可以推测指导。现在学术界一般都接受这样的推测,老子年长于孔子20岁,其生年为公元前571年。
2.老子的著述
上文中已经知道老子在朝廷做官,但是实际上,他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官职,而是借着做官的隐于市朝,修身养性,据说他最后西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求,“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著成《道》和《德》81章。其中论道说德,建立了道家学派的基本理论。这本著作被后人奉为道家的经典,也称之为《道经》和《德经》,合称为《道德经》。因他被尊称为老子,所以这本著作也被叫做《老子》。至于这本著作的产生年代,出现了一定的争论,我们在下一个小节中,再详细讨论,兹不赘述。
3.老子的事迹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主要掌管图书文献档案,“守藏史”又称“征藏史”、“柱下史”,属于周王朝的史官。古代官师合一,世传其学,由此便可知他的学问在当时的显赫地位。老子在任职周室守藏史期间,曾经会晤了前来问礼的孔子。老子和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会晤是历史上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在上文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可以看到孔子问礼的记载。对于这个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也出现了一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问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上。此处不作具体讨论。
4.老子的人格追求
至于老子的人格追求,老子在《道德经》十二章中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阐释的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妨害,显然是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对立起来,人对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驰骋田猎等的排斥,是以保持人的本性为前提的。在这一点上,老子并没有看到社会对人本性的适应性,而视社会生活必然伤害人的本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子说的很极端,在十九章中曾说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就要求人们超越社会,不仅要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相隔绝,而且要与人的才智和仁义道德相隔绝,这里的隔绝不会有害于人,而且是有利于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以上论述的是老子的人格追求,也就是他所认为的理想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其最佳的人格追求是上一章中讲到的“无为”。这里的“无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无功且无名”,其中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祸全身为准则的。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说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百姓无知无欲”。所以老子认为治民者让百姓无知无欲而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不仅如此,他还在《道德经》六十五章中说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一章中能看到老子主张百姓应该无智,而且统治者也应该无智,这样子才能达到和平与安定。
二、《道德经》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载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由此可知《道德经》共五千字,其 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道德经》可谓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一一介绍。
1.《道德经》的成书
关于《道德经》的成书,一直有所争议,主要有四个观点。第一种是以高亨、吕振羽为代表,他们认为老子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而且认为《道德经》是老聃所著。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但是主张将老子与其书分开,他们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中期,是老聃遗说的发挥,以唐兰、郭沫若为代表。第三种观点是以梁启超、罗根泽、冯友兰为代表,他们认为老子是战国人,而《道德经》也成书于战国时期。第四种观点认为《道德经》成书于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是顾颉刚和刘节。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道德经》的成书时代不晚于战国,而且是老聃所著。
2.《道德经》的版本
道教经典典籍有《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冲虚经》(即《列子》)、《清静经》、《关尹子》、《阴符经》等等。
1、《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3、《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4、《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5、《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道德经
-庄子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黄帝阴符经
-周易参同契
-清静经
《道德经》有多少字呢?
本文2023-10-11 00:56: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