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芳香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第1张

       

      在人类初期,便已由简单的生活经验中得知,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植物吃了会引起腹泻或呕吐,以及哪些植物可以止血止痛,甚至可以帮助消化。人类使用药草的时间甚至比用火更久远。无法考证人类究竟是由何时开始将植物运用在医疗上的,但在经过了数千年的演进,植物的疗效才被人们发掘和重视。

      在古代各宗教仪式中,燃烧芳香植物,也是进行祭祀神灵或驱魔辟邪活动必不可少的。现代仍有不少宗教在进行活动时需要燃烧芳香物质。如佛教常燃烧檀香。

    芳香疗法的历史源自人类用药草的历史开始,因为芳香疗法中所用的精油,源自于药草,属于药草治疗的一支。在早期人类用药草的历史中,可以处处看见精油隐身在药油膏或药剂中,发挥药效,为民服务。直到11世纪,由阿拉伯医生阿维西那(Avicenna)改良水蒸馏精油的设备以后,精油治疗才开始自药草治疗中区分出来。

    中国:中国医学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的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也记载了许多药草植物的治疗方法。明朝李时珍花了30多年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则介绍了1892种药材,其中植物占了1094种,有1万1仟多种药方。影响至全世界。

      埃及: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已在医疗、美容、宗教、以及木乃伊的制作上使用芳香植物。乳香、丁香、肉桂、没药、雪松等都用来为尸体进行防腐处理;芳香油膏也是古埃及人在社交、宗教、美容上常用的,类似我们现代的香水。

    印度:在印度古梵文(公元前2000年)的医典中也记载着,古印度草本医生运用檀香、姜、没药、肉桂、胡荽子等香油协同一些植物草药来治病,而这些古老的自然植物疗法记录已被现今西方自然疗法师推崇及研习。

  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意为“生命的知识、生命的科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治疗体系。

欧洲:1346年欧洲爆发鼠疫(又称黑死病),在短短4—5年间,鼠疫屠杀了至少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在瘟疫流行期间,政府命令每晚需在街头燃烧松木及迷迭香等其他芳香植物;教堂、医院也经常用芳香植物烟熏,包括蛇麻草、胡椒和乳香;医生穿斗篷,带口罩,在口罩内涂肉桂、丁香等植物油膏;也有制作香丸或花环挂在脖子上、手上,如薰衣草、迷迭香;用芳香植物制作蜡烛等。人们知道所有芳香植物都具有抑制病菌的功能。

    芳香疗法是20世纪的新名词,形容芳香药草内含的挥发油运用在美容、身心保健及治疗上。

    1926年法国化学家盖特(GatterFosse),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发生小爆炸,使他的手严重烧伤,他立即将这只手浸于纯薰衣草油中,后来发现,他的伤口有惊人的反应,不但没有受到感染,而且完全没有留下疤痕。盖特佛赛发现薰衣草的治疗作用,1928年发表论文《芳香疗法》,首创Aromatherapie一词,就是“芳香疗法”。被誉为现代“芳香疗法之父”。

  1950年—1952年间,尚瓦涅(Jean Valnet)担任法国驻越南的外科军医,以精油治疗许多疾病和创伤。1953年返回法国后一直运用精油进行医疗治疗。曾任法国植物疗法与芳香疗法学会主席。1980年出版《芳香疗法之临床医疗》一书。

    玛格利特摩利(Marguerite Maury)夫人是奥地利裔的法国外科护士。她发展出一套以按摩为基础的美容医疗疗程,并且将芳香精油在身体上、精神上及保养上做出更完整的研究。她将芳香疗法引进英国,并在美容与日常生活的应用中推广。1961年著有法文版《摩利夫人的芳香疗法》,英文译本为《生命和青春的秘密》。被称为美容界的“教母”。

    1977年罗勃特滴莎兰德的《芳香疗法的艺术》出版,是英语世界的第一本芳香疗法专著,也使他成为英国芳疗界的先驱。

    1985年英国创立IFA国际芳香疗法师联盟,主导英语世界芳疗教学的方向,影响深远。1993年是其全盛时期,当时英国约有90所大大小小的芳香疗法学校,60册以上的芳香疗法专书,5000名左右的执业芳疗师。

  1990年德国芳疗师协会(Forum Essenzia)成立,该协会由医师、化学家、自然疗法师、专业护理人员、植物学家组成,定期出版内容详实严谨的芳疗期刊,以及三年一次的国际芳疗学术研讨会。其他国外芳疗组织:美国整体香熏协会(NAHA)、加拿大芳疗协会(CFA)、……

  芳香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风魔起来,并已成为另类疗法中的显学,有愈来愈多的中、西医投身其中进行研究或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它也是休闲产业SPA与美容界的流行宠儿。所以,芳香芳疗在大众心目中的评价,仍视其认识深浅而在两极间摇摆。

    在中国,芳香精油最先藉由美容界进入大众的视觉,所以大家只知道精油的美容效果,在对人体的身心保健上的作用还没有更深的认识。由北京成人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提议的“芳香保健师”工种,得到国家劳动保障部认可,2005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宣布确立为新职业工种。也肯定了植物精油在日常保健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工合成药物副作用频频出现,人们工作压力、环境污染,食物农药化肥残留等,人类反思自己过去,对芳香疗法有了更进一步科学研究,美国一批医学家提出现代精油的概念,有别于传统芳香疗法,是由现代精油专业委员会提出的,根据现代精油芳香疗法的理论和天然纯正植物精油的科学知识,使用蒸汽蒸馏法或者冷压压榨法萃取的纯正、安全、有效力CPTG认证理疗级别的精油。可以熏香、涂抹、内服的纯天然精油。CPTG代表通过来源、萃取、检测、应用等四道关卡,确保天然质纯、安全无毒且效力稳定的高质量精油。现代精油自2014年进入中国以来,芳香疗法在中国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很多中国的老百姓对精油及芳香疗法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使用在家庭生活的保健美容方面。

注:香薷属于辛温发汗的药物,主要用于感受暑邪并且有表实的症候,在暑湿感冒中具有和中利水作用,用于风邪水肿,尤其是湿邪水肿的病人更为适合。

按语:香薷性微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用于解表发汗,不宜久煎,用于利水退肿须浓煎。临床用于:

1.治感冒风寒:取本品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与厚朴、扁豆等合用,如香薷散。

2.治水肿,取本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与白术等合用,治疗脾虚湿盛的水肿病,如薷术丸。

3.治吐泻腹痛、脾胃不适等症,可与厚朴、苍术等合用。

4 有报道本品可用治寒湿伤中的胃肠型感冒、肾炎水肿等。

5 用药体会:香薷具有辛温发汗功效,是夏季常用药物,尤其是夏季暑湿感冒兼有风寒表证更为实用。香薷具有贯穿上下之功效,治疗湿气最佳,肺得以则清化而泄热自下。香薷治疗伤暑以利小便。历代医家把香薷列为治疗暑病的要药,夏季乘凉过度,暑热过食冷饮,导致阳气被阴邪逼迫,导致头痛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和吐血。这个时候用香薷、干姜以发散阳气,散水和脾化湿。达到治疗目的;若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中暑出现大渴大热,汗出如雨,出现烦躁喘促,或者吐泻者属于劳倦内伤之证。就不适宜用香薷了,必须应用人参白虎汤以泻火益元。如果应用香薷就会导致汗出,伤其元气。香薷是夏季的解表药,故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香薷气味芳香,质地轻扬,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能通达三焦。输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香薷可以通阳气,可以温阳化湿,无如四肢厥冷,并不是加以干姜、附子、吴茱萸就能治疗,必须加以香薷效果才能解决,加以香薷可以开鬼门,使肺气开泄,清肃下降,通达小便,使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香薷配合倒扣草、益母草、生姜皮治疗肾病综合征导致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表虚有汗,阴伤者忌用。

药理研究:香薷挥发油有发汗退热作用,可刺激肠蠕动,有利尿、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和抑制真菌等作用。

香草,香料植物,代表植物有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藿香等,指一切具有特殊香气、口感的草本植物,大多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分为一年生和多年生2种。

由于香草内含醇、酮、脂、醚类芳香化合物,枝叶会发出怡人的香气,其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可供人类使用。

香草植物的枝叶常年溢香,枯而尤存,被人们称为四季飘香的“天然香水瓶”。

扩展资料:

在欧美地区,香草的运用就象中国厨房里必不可少的葱、姜、蒜,用于调理菜肴。

在我国香草植物也有一些传统的食用方法,可以作为主料入菜,比如芝麻菜、蒲公英、龙蒿、薄荷;也可泡茶饮用,如清凉醒神的薄荷茶、清爽芳香的柠檬草茶等。

人们利用芳香植物作为香料,战国时即用之蒸肉,掺饭食和浸酒以增进香味;还可以直接作为蔬菜水果食用,及做天然防腐剂加入到食品中。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石菖蒲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性味归经 12 功能主治 13 运用 14 化学成分 15 石菖蒲的药理作用 16 石菖蒲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6 浸出物 167 含量测定 168 石菖蒲饮片 1681 炮制 1682 浸出物 1683 含量测定 1684 鉴别 1685 检查 1686 性味与归经 1687 功能与主治 1688 用法与用量 1689 贮藏 169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菖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菖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菖蒲 1 拼音

shí chāng pú

2 英文参考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rhizoma acori graminei [朗道汉英字典]

acori graminei rhizoma,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Acoori GramineiGrassleaf Sweetfalg Rhizome

3 概述

石菖蒲

石菖蒲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rassleaf sweetflag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石菖蒲的别名

昌阳、尧韭、水剑草、菖蒲、药菖蒲[1]。

山菖蒲、石蜈蚣、水剑草。

7 来源及产地

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茎[1]。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1]。

8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香气。叶剑状线形,长30~50cm,宽2~6cm,无中脉。佛焰苞叶状,长7~20cm,肉穗花序狭圆柱形,长5~12;花两性,淡黄绿色;花被片6;雄蕊6。浆果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山沟、溪涧潮湿流水的巖石间,或泉水附近。

9 采制

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10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上方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有残存叶基;下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小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11 性味归经

辛,温[1]。入心、肝、脾经[1]。

12 功能主治

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和中,解毒的功效[1]。

1治热病神昏,癫痫,痰厥,健忘,耳聋[1]。

2治胸腹闷胀,中暑腹痛,呕吐,腹泻,噤口痢,风寒湿痹[1]。煎服:3~9g[1]。

3捣敷或研末调涂治痈肿发背,跌打损伤[1]。

石菖蒲为眼科常用开窍药,具有开窍宁神,芳香化湿的功效。用于目窍不利、玄府闭塞所致的目昏视渺,本品秉芳香清冽之气,振发清阳,宣通窍道,聪耳目,利玄府,可与远志配伍使用。

13 运用

菖蒲叶:煎水洗治疮疥[1]。

14 化学成分

根茎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丁香烯等[1]。

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α,β,γ细辛醚(α,β,γasarone),并有细辛醛(asarylaldehyde)、二聚细辛醚(bisasarin)、丁香酚(eugenol)及黄樟油素等。

15 药理作用

细辛醚有镇静、解痉、降温、祛痰、镇咳、平喘、一定的抗癫痫作用;β细辛醚还有扩张血管、抗性腺作用,亦可能有致癌作用;二聚细辛醚有降脂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及抗菌作用[1]。

16 石菖蒲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石菖蒲

Shichangpu

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162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163 性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μl,直径03~l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16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柬和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柬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步。纤维束和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淀粉粒单粒球形、椭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9μm;复粒由2~20(或更多)分粒组成。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呈多面形、类多角形、双锥形,直径4~16μm。分泌细胞呈类圆形或长圆形,胞腔内充满黄绿色、橙红色或红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02g,加石油醚(60~90℃)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放置约1小时,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以碘蒸气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H 第二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167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168 石菖蒲饮片 16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扁圆形或长条形的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及根痕。切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环纹及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1682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100%。

1683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7%(ml/g)。

1684 鉴别

(除横切面外) 同药材。

1685 检查

同药材。

1686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心、胃经。

1687 功能与主治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1688 用法与用量

3~10g。

1689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169 出处

藿香

[性味]辛、微温。

[功用](1)解暑祛湿: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鲜藿香解暑力较强。(2)和胃止呕: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3)芳香化浊: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症,常配砂仁、木香。

[用法]5~10克。鲜品加倍,后下。

佩兰

[性味]辛、平。

[功用]清暑祛浊,开胃和中:用于暑湿内阻引起的胸脘闷胀,以及湿浊困脾之食欲不振、口甜苔腻等症。鲜佩兰气味浓厚,作用较强。

[用法]5~10克。鲜品加倍,后下。

苍术

[性味]苦、辛、温。

[功用](1)燥湿健脾:用于湿浊困脾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水肿等症,常配陈皮、厚朴、甘草。(2)祛风湿:辛能发汗,苦能燥湿,用于风湿性关节肿痛,常配防己。治下焦湿热,常配黄柏、牛膝。

[用法]3~9克。

白豆蔻

[性味]辛、温。

[功用](1)温胃行气:用于脾胃寒湿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可配厚朴、陈皮。(2)芳香化浊:用于湿温病之胸闷不饥、舌苔浊腻,可配薏苡仁、滑石、通草。

[用法]15~5克,后下。

草豆蔻

[性味]辛、温。

[功用](1)健脾燥湿:用于脾胃虚弱或寒湿郁滞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木瓜。(2)温中止呕:用于寒湿郁滞中焦引起的胃痛呕吐,常配高良姜。

[用法]15~5克。

砂仁

[性味]辛、温。

[功用](1)行气开胃:用于气滞之胃腹胀痛,可配枳壳、木香;用于呕吐,可配陈皮、半夏。(2)温脾止泻:用于虚寒泄泻,常配干姜。(3)顺气安胎:用于气机不畅所引起的胎动不安,常配白术、桑寄生、续断。

[用法]15~5克,后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