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李商隐)全诗解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锦瑟(李商隐)全诗解读,第1张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终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笔者认为,此诗之所以脍炙千古,一是它抒发了作者爱情、理想破灭后的极度哀伤,一是它潜蕴着哀伤之后的禅学顿悟。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的他有着“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只可惜时运不济,他始为“牛党”令狐楚父子奖拔,后为接近“李党”的王茂元之女婿,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二十年, 仕途坎坷,横遭谗毁 ,如萍飘梗泛,升沉无定。正如崔珏《哭李商隐》所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无故地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的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为排遣愁绪,原本对佛老倾情的李商隐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所谓“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这种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内容更多取向内心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悲哀伤感、典丽精工、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禅悟自适的诗风。《锦瑟》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绘有锦缎般美丽花纹的瑟,据说原先有五十根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声调悲凉。诗的开头作者不写他物,以“锦瑟”开题,以“无端”发问,而后以“思”引出对“华年”的叹息,看似刻意为之,实是自然而成。瑟的锦缎花纹,不就是自己的花样年华?瑟的悲凉声调,不就是自己的痛苦一生?华年已逝,如锦瑟有五十弦没有理由、无须解释,即使解释也无从说起,而锦瑟的一弦一柱弹出的一音一节,却不能不勾起作者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叹年华盛景已逝,寓心中难言之悲,音繁绪乱,怅惘难奈,发为首句,感人至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佛经云:“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云“求不得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深谙无常之理的诗人清楚地知道,锦瑟华年的一切,终将离己而去,替代它们的将是凄迷欲断的蝶梦,椎心泣血的鹃啼,寂寥映月的珠泪,随风而逝的玉烟……果然,人生无常,疾如川驶。刹那间理想破灭、刹那间追求落空、刹那间欢爱如烟,刹那间青丝成雪。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让诗人陷入“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感情体验,感悟到了色相俱空、有求皆苦、无常幻灭、求不得苦的佛教真谛。只是,诗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他明知追求幻灭,色相皆空,却仍然跳不出世俗的牢笼,仍然对理想、青春、爱情执着沉迷、热情讴歌、无比眷恋,走向了与佛学离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径。也难怪在诗的结尾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编撰者是南宋的王应麟,《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注释: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简析: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 ,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周汝昌)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539_1

1 关于两首《诗经·邶风·谷风》

一个是在变风,一个在小雅。题目都是谷风,开篇都是习习谷风,不过是以谷风起兴而已,不足为奇怪。秦风和小雅还都有黄鸟篇呢……

按照毛诗的说法,邶风中的谷风是刺卫国失政,后一篇则是刺幽王失政。前者地方性,后者是周天子。

另外关于风雅颂的划分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是按照音乐划分的,这么说来两篇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即使是按照无产阶级的说法都是弃妇诗,也许两篇也足以区分了吧。

以上,先秦古籍无法准确解释的很多,自己选一个说法就好了,没有那么确切的答案的。

2 诗经邶风谷风的大意

译文: 山谷中大风飒飒作响, 阴云满天雨水流淌。

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 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 采来蔓菁和萝卜, 却将根茎全抛光。

不要背弃往日的誓言: “与你生死相依两不忘。” 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 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

只求近送几步不求远, 哪知仅送我到门旁。 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 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 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 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不要把我来诽谤。 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 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

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 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 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 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 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 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

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 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 凡是邻居有了难事, 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

你不能体怜我也就算了, 反把我当作仇敌孽障。 拒绝了我的一片好心, 就像货物无法脱手交账。

以往生活在忧虑和贫苦中, 与你一起患难同当。 如今家境有了好转, 你却把我当成毒物祸殃。

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 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

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 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 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 “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3 《诗经

原文] [译文]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呼啸, 维风及雨。

风恶雨势凶暴。 将恐将惧, 祸患惊惧飘摇日, 维予与女。

唯我为你分忧劳。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女转弃予! 你竟将我抛弃掉!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怒号, 维风及颓。

风旋地动山摇。 将恐将惧, 忧患恐惧飘摇日, 置予于怀。

你把我紧搂怀抱。 将安将乐, 眼看时光乐逍遥, 弃予如遗! 将我遗忘脑后抛! 习习谷风, 山谷狂风不停, 维山崔嵬。

袭击崇山峻岭。 无草不死, 百草槁伏无幸存, 无木不萎。

林木摧折尽凋零。 忘我大德, 不念如海恩爱情, 思我小怨。

专把小错记在心。

4 诗经国风中的《谷风》的内容

(一)《诗经·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1]。黾[mǐn]勉同心[2],不宜有怒。

采葑[fēng]采菲,无以下体[3]。德音莫违[4],及尔同死[5]。

行道迟迟[6],中心有违[7]。不远伊迩,薄送我畿[jī][8]。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9]。宴尔新昏[10],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shí]其沚[11]。宴尔新昏,不我屑以[12]。

毋逝我梁[13],毋发我笱[gǒu][1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15]。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16]。何有何亡[17],黾勉求之。凡民有丧[18],匍匐救之[19]。能不我慉[xù][20],反以我为雠[chóu]。既阻我德[21],贾用不售[22]。昔育恐育鞫[23],及尔颠覆[24]。既生既育[25],比予于毒[26]。我有旨蓄[27],亦以御冬[28]。宴尔新昏,以我御穷[29]。有洸有溃[30],既贻[yí] 我肄[31]。不念昔者,伊余来墍[jì][32]。

5 诗经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 周南 关雎 2 求之不得 国风 周南 关雎 3 悠哉悠哉 国风 周南 关雎 4 辗转反侧 国风 周南 关雎 5 逃之夭夭,桃之夭夭 国风 周南 桃夭 6 忧心忡忡 国风 召南 草虫 7 日居月诸 国风 邶风 柏舟 国风 邶风 日月 8 谑浪笑敖 国风 邶风 终风 9 新婚宴尔 宴尔新婚 国风 邶风 谷风 10 委委佗佗 国风 鄘风 君子偕老 11 如切如磋 国风 卫风 淇奥 12 如琢如磨 国风 卫风 淇奥 13 肤如凝脂 国风 卫风 硕人 14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国风 卫风 硕人 15 信誓旦旦 国风 卫风 氓 16 投桃报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国风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 荡之什 抑 17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 王风 采葛 18 孔武有力 国风 郑风 羔裘 19 舍命不渝 国风 郑风 羔裘 20 风雨凄凄 国风 郑风 风雨 21 风雨潇潇 国风 郑风 风雨 22 邂逅相遇 国风 郑风 野有蔓草 23 婉如清扬 国风 郑风 野有蔓草 24 劳心忉忉 国风 齐风 甫田 25 硕大无朋 国风 唐风 椒聊 26 涕泗滂沱 国风 陈风 泽陂 27 衣冠楚楚 衣裳楚楚国风 曹风 蜉蝣 28 七月流火 国风 豳风 七月 29 万寿无疆 国风 豳风 七月 小雅 鹿鸣之什 天保 小雅 白华之什 南山有台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信南山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30 风雨漂摇 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国风 豳风 鸱枭 31 寿比南山 小雅 鹿鸣之什 天保 32 杨柳依依 小雅 鹿鸣之什 采薇 33 雨雪霏霏 小雅 鹿鸣之什 采薇 34 忧心忡忡 小雅 鹿鸣之什 出车 35 春日迟迟 小雅 鹿鸣之什 出车 36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小雅 鹿鸣之什 鹤鸣 37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小雅 小旻之什 小旻 38 战战兢兢 小雅 小旻之什 小旻 小雅 小旻之什 小宛 39 如临深渊 小雅 小旻之什 小旻 40 如履薄冰 小雅 小旻之什 小旻 小雅 小旻之什 小宛 41 惴惴小心 小雅 小旻之什 小宛 42 巧言如簧 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 43 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 44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小雅 北山之什 北山 45 高山仰止 小雅 桑扈之什 车舝 46 绰绰有余 绰绰有裕 小雅 桑扈之什 角弓 47 小心翼翼 大雅 文王之什 大明 48 天作之合 大雅 文王之什 大明 49 不可救药 大雅 生民之什 板 50 进退维谷 大雅 荡之什 桑柔 51 必恭必敬 必恭敬止 小雅 小旻之什 小弁 52 兢兢业业 大雅 荡之什 云汉 大雅 荡之什 召旻 53 小心翼翼 大雅 荡之什 烝民 54 爱莫能助 爱莫助之 大雅 荡之什 烝民 55 明哲保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大雅 荡之什 烝民 56 穆如清风 大雅 荡之什 烝民 57 於乎哀哉 大雅 荡之什 召旻 58 高高在上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敬之。

6 《邶风 谷风》和《卫风 氓》是《诗经》弃妇中的名篇,请比较鉴赏两

同:《谷风》和《氓》就是通过婚姻关系这一社会生活的侧面揭示了奴隶制 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二 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和《氓》尽管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但二者所产生的思想意义及 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的为丈夫持家,也曾经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是在丈夫娶了新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1313838人之后,把她看做眼中钉将她驱逐在丈夫的暴怒之下,她只是低低的哀求并凄切的陈述自己心中是如何的痛 苦离开夫家时如何的难合 对她原来的那个家具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直到最后还 重提旧情,割不断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在她身上体现 出来的反抗精神较为薄弱有的只是对丈夫或多或少的怨恨而已因此,《谷 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淡薄的而《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 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初恋时,出子对氓真挚而深厚的爱,这位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其叛逆反抗精神,实在难能可 贵,令人钦佩!当丈夫对她百般折磨和虐待,最终又把她遗弃时,她的恨又是 强烈而鲜明的,对氓愤怒谴责,并从自己 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一条沉痛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男女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地位最 后愤然与氓决绝可见《氓》一诗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强的,且具有斗争精 神总的说来,《氓》一诗通过弃妇从受骗婚嫁到受尽折磨最后决绝出走的痛 苦经历,极为真切的展示了在旧礼教毒害下酿成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这 应该说是时代使之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 此,《氓》一诗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也远 在谷风》之上

就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言,氓比谷风较为细腻,动人《谷风》是用深沉凄婉的笔触描写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 己丈夫始终如一爱的倾吐又有对丈夫喜新厌旧的哀怨,既有对自己善良心情的表白更有对过去生活。但立足点单一,没有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强烈变化而《氓》一诗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描写人物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 追求,在这些一愁一喜的感情渡澜中得到了体现

7 诗经邶风击鼓的名句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百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度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道兵踊内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容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作者:三种不同的红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26572/answer/411649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谣谶。它象一个幽灵,悄无声息而又如影随形地和中国历史相伴而行,既无审其所来,又不知其所往,只是频繁出没于宫廷、朝堂与民间,大到朝代兴亡治乱,小到个人悲欢离合,都可以它而改变。

两千多年来,从最古老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一直到当代某警卫部队的番号,谣谶就一直为所有人津津乐道。谣谶究竟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谣谶流传?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为大家粗浅地作一介绍。

一、 什么是谣谶

“谣谶”一词,广泛见于各种古籍,清修《古今图书集成》曾专立“谣谶”一目,那么究竟什么是谣谶呢?

谣者,谣歌也。《诗经•魏风》“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引《尔雅•释乐》注云:“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简而言之,谣就是一种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的歌谣,老百姓随兴而作随兴而唱,一般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类似于当今社会上“一等男人,家外有家”的顺口溜,正因为其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在社会上极大范围内流传。

谶者,验也,就是能够灵验的预言或预兆,这是谶的基本含义。由此引申为预言之书,即所谓“图谶”、“谶纬”是也。

因此,从狭义的角度,“谣谶”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歌谣形式流传于民间的预言。但广义的来看,谣谶并不仅仅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出现的。相反,它的面目极其繁多,除歌谣外,还有诗词、金石铭文等形式。

二、谣谶的历史

1、谣谶的起源

人类在蒙昧时期,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因此谶语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比如甲骨文中大量的卜辞,就可以看做是谶言的一种。但谶言和民谣相结合,这却是古代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后才出现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谣谶,是据说为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倘若其果真出自周宣王时代,那么谣谶的历史可上推至西周末年,即使其为后人所伪造,以《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出现。——总之一句话:谣谶起源于先秦时代。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檿”、“箕”,都是树木的名字,弧,即是弓;服,即是箭囊,“檿弧箕服”的意思就是“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

根据《国语•郑语》的叙述,周宣王时,国都内有这个童谣在流传,正好这时有夫妻二人卖檿弧、箕服,于是就把二人抓起来,责骂一番。而此时王宫内有宫女无夫而诞女,并把幼女抛弃在路边,被这二人捡到了,就带到了褒国。后褒君因罪被天子所拘,遂以此女进献,并为幽王所宠幸,——这女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最后果然因为她而灭亡了西周。

至于褒姒的来历。据《国语》解说,夏朝的时候,曾经有两条龙出现在王宫内,自称是褒人的两位先祖。夏王占卜,无论是杀之、留之、还是送之离开,都不吉,最后留下了二龙唾液(龙漦),藏于盒中,经历商周两朝近千年,未曾打开。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发而观之,结果龙漦流淌于地,化为一玄鼋,有女童见之,及笄之后便有了身孕,至宣王时方诞下一女,因她无夫而孕,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所抱养,最终灭亡西周。

《左传》中也记载了一些谣谶,譬如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这条谣谶预言的就是那场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战争,当时晋军包围了虢都,晋献公问卜偃能不能取胜,卜偃引用了这条童谣回答。这条童谣中包括了很多的天文知识,“龙尾”、“鹑”、“天策”、“火”都是星宿名,解释起来相当麻烦,按照沈玉成《左传译文》直接翻译,就是“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了虢军的旗号。鹑火星象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人欢马叫,虢公就要逃跑”。从童谣中,虢国失败的结局,甚至亡国的时间,都已经预言出来了。

不过这个故事是有破绽的,首先,谣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而在天文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春秋时代,儿童居然能传唱这样的童谣,难道晋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贯彻地居然如此之好?其次,既然有谣谶在先,虢公为什么不预作准备?要知道晋、虢相距只不过一、二百里,实在不算是远。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记录了其它一些谣谶,但总的来说,先秦时代的谣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文辞艰深难懂,不排除作者自己创造的可能性。《左传》本来就好作预言,那么作者在其中加入几条谶语童谣,也不是不可能的。

2、谣谶的盛行

谣谶的盛行是从两汉开始的,——或者严格说来,是从武帝后期开始的。高惠文景四朝,谣谶尚不普遍,但随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以及武帝寻仙好道的示范,西汉后期,谣谶遂大行于天下。

汉代谣谶流行,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谶纬的大行其道。所谓“纬”,就是纬书。汉代儒家认为,既然有“经书”,自当有“纬书”,《辞海》解释说:“‘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其起源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总而言之,纬书是汉代儒家将儒学神秘化、宗教化和神学化的结果,而其又与预言性质的谶相结合,遂成“谶纬”,其中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为怪诞无稽之谈。至隋朝时,炀帝禁毁,其学始微,而纬书也基本上全部佚失,荡然无存。

正是由于汉代谶纬学的盛行,使得谣谶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点,并极大地影响了政治走向。我们知道,王莽之所以篡位成功,靠的就是谣谶。据说有人挖井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遂以此为据,悍然居摄。后来又有人造铜匮,内有两题签,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言王莽当为天子,莽遂据此登基。

此后王莽失政,群雄并起,也多以谣谶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如公孙述称“废昌帝,立公孙”,又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后来刘秀中兴即位,依旧以谣谶为依据,这就是著名的《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在刘秀的《即位告天文》中,采用了另一版本,表述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谣谶之一,我们后文还要详细讲述。

刘秀称帝虽然更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武力征服,但和王莽相比,他却更加迷信谣谶,王莽对谣谶不过是利用,——我们知道,王莽那些所谓的符命,很多是自己伪造的。——而刘秀对于谣谶,几乎是真诚的相信。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之初,即以名不见经传的王梁为大司空、平狄将军孙臧行大司马事,因为《赤伏符》中有“王良主卫作玄武”之语,而孙臧名亦见于谣谶,曰“孙咸征狄”。结果“众大不悦”,咸曰:“吴汉、景丹应为大司马。”刘秀不得已,才以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有流行即会有反对,就在谣谶之说高唱入云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其的批判。比如桓谭,他曾上书刘秀,反对谣谶,云“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直指刘秀“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后与光武议事,帝谓其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识谶。”几乎被暴怒的刘秀斩首。

还有一人叫尹敏,这是个妙人,刘秀派他校勘图谶,他便极力向光武言说谣谶之非,曰“谶书圣人所作,然其中多近语别字,颇类俗人之辞,虚实难识,恐误后生”,刘秀不接受,他便在谶书空白处写上“君无口,为汉辅”的自创谣谶。“君无口”者,尹也,这就是说他姓尹的,注定要在汉朝当大官。刘秀发现这句话,叫他来问,他回答:“臣见前人多增损图书,是以因自着。”——偶看前人的那些谣谶都是这么出来的,所以我也给自己弄一条。——颇有东方朔之遗风啊。刘秀当时没有责怪,但从此就不升老尹的官了。

当然,最系统的反对谣谶的,还是王充的《论衡》,不过这题目说起来就大了,暂且不谈。

到东汉末期,谣谶依然风行不衰。灵帝登基时,有“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和谐”之谶。十常侍之乱,有“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之谶,董卓之死,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之谶,刘表将亡,有“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年无孑遗”之谶,等等。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会对这些谣谶感到很熟悉。

两汉之后,曹魏开始对谶纬之学加以限制,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谣谶依然持续流行。王濬平吴,有“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谶,——王濬小名阿童是也。东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之谶,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条谣谶。冉闵杀胡,据说多年前,佛图澄也曾做出过“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的谶语,冉闵小名棘奴是也。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谣谶流传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自皇帝而下,君臣相与造谣传谶,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社会上谣谶蜂起,大行其道。

3、谣谶的衰落

随着隋朝的建立,谣谶乱飞、人心惶惶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为了安定人心,隋朝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禁毁谶纬之学,炀帝甚至发使四方,搜取与谶纬有关的图书而焚之,至此,从西汉开始流行的谶纬之学,终于灰飞烟灭,彻底寿终正寝了。与之相应的,谣谶也随之受到禁止。

赵翼曾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这么轻松地从外孙手中夺取天下,恐怕杨坚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只好找些天命来为自己辩护了,于是谣谶再次粉墨登场。

不过隋文帝的谣谶,很有特色,几乎都是金石刻文,一是发现了几块石头,上面都有文字。其中一块上面有个“坚”字,下面有“八方天心”四字;还有一块从表面看来是块顽石,但剖开来,里面则有花纹,是黄根紫叶的一棵杨树。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石龟,上有“天子延千年,大吉”字样,与之相配,又有一只活乌龟,肚子上有“天卜杨兴”四字。三是发现了一块大铁板,上写着“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只是这等遮羞布,终究难以挡住天下老百姓的眼睛,他夺天下于外孙之手,之后又杀尽其家的行为,并没有因为王八肚子上的几句鬼话而变得高尚起来。倒是民间另外流传的一条谣谶,更加反应出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好个“只有阿舅无外甥”啊。一笑~~~

隋文帝可以利用谣谶为自己的篡位行为涂脂抹粉,可同样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那是坚决不答应的,估计这就是隋朝禁止谣谶的原因。——由此也可得知,隋文帝是深知谣谶的真相和本质的。

此外,隋朝的几次造反,都和谣谶有关,汉王杨谅反,有“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之谣,——杨谅小名阿客,量与谅同音。杨玄感造反,有“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之谣,——杨玄感造反时,太白入于南斗。这两次大的造反都和谣谶有关,估计这也是隋炀帝下狠手整治谶纬的一个原因了。

当然,隋朝最有名的谣谶,莫过于那个“桃李子”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谣谶之一,后文我们还要详细讲到。

经过隋朝的整顿,到了唐宋元明清,谣谶影响力大为减弱,这时候很多皇帝明确不信谣谶,譬如唐敬宗时,李逢吉与裴度不和,于是散布谣谶曰“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非衣者,裴也。坦其腹者,谓裴度已经暴露了其腹中阴谋是也。至于“天上有口被驱逐”则是说吴元济被平事。而敬宗“虽少年,深明其谤,奖度之意不衰,奸邪无能为也。”宋太祖见到《推背图》,也不认为这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反而认为它祸乱了民心,于是下令错乱其顺序,糅杂其内容,以消除影响。明太祖也不信谶,据沈德福《野获编补遗》记载:洪武五年,有人在建昌做歌,曰“龙盘虎踞势岹峣,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终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大臣奏之,“上以事涉妖妄,不之信”。

既然皇帝对谣谶的态度如此,那么其他人对谣谶的敬畏,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这一时期,谣谶多是被某些人利用,或者用来打击政敌,或者干脆作为起兵造反的一种号召。前者入前面所说的“非衣小儿坦其腹”,后者如元末红巾军起义时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

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对神秘的谣谶的敬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就算是对谣谶的本质心知肚明的统治者,也很难完全对谣谶的传播嗤之以鼻。但以正史中记录的谣谶而言,这一时期的确收录极少,《宋史》为24史中篇轶最为浩繁的史书,但其所记载的谣谶却寥寥无几,和《后汉书》、《晋书》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谣谶继续在社会上悄然流传,但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了。

三、谣谶的分类

古人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谣谶不是凡人所创,而是荧惑(即五大行星中的火星)从天而降,化为小儿,在儿童中传播的“天籁之声”,其皆是天意,非人所教。当然,我们今天知道这不过是无稽之谈,所有谣谶,尽皆为人所创造。那么,都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而创作了如此层出不穷的谣谶呢?下面我们就以创作者的动机为依据,对谣谶分门别类的说一说。

1、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最早也最出名的,莫过于篝火狐鸣了。当年陈胜起义,使吴广深夜于丛祠旁燃起篝火,做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结果士卒惊恐,次日皆指目陈胜,于是陈胜和吴广振臂一呼,数百人揭竿而起,从此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此外,还有元末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谣,朱元璋之平河北,有“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之谣,这些当然都是韩、朱等人自己伪造的。

南齐时,张恭儿(小名猪儿)、张敬儿(小名狗儿)兄弟二人想造反,因家宅前有地名曰赤谷,遂作谣谶,云“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在乡里小儿间传播,最后被齐武帝所杀。

除了这种杀官造反的事情之外,在平常的政治斗争中,也经常有谣谶出现,打击政敌。如前所述李逢吉以“非衣小儿坦其腹”来打击裴度。其实,这条谣谶并不是李逢吉原创,而是抄袭骆宾王。当年徐敬业造反,骆宾王为其拉拢中书令裴炎,制作谣谶云“一片火,两片火,非衣小儿当庭坐”,裴炎闻之大喜,据说就和徐敬业合谋了。

南朝刘宋明帝虑太子年幼,怕自己死后贵戚将帅谋反,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杀,弓长射杀人”,一士者,乃一“王”字,弓长者,“张”也。这首谣谶指的就是外戚王景文和累经军旅的张永,王景文听闻谣谶后,大惧,“乃自陈求解扬州”,明帝临死前,赐景文死。这是皇帝制作谣谶以图臣子的例子。

北齐斛律光一代名将,北周大将韦孝宽畏其英勇,遂使人作谣谶云“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者,一斛也,而斛律光字又叫明月。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高山指北齐皇帝姓高,槲树又与斛律光姓名同音。而斛律光政敌祖珽、穆提婆也对其恨之入骨,闻听后,祖珽又续两句“盲眼老公背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穆提婆告诉其母陆令萱,陆氏以为“饶舌老母”是自己,而“盲眼老公”是祖珽,大怒,遂相协谋,最终杀害了斛律光。这是以谣谶内外勾结陷害忠良的例子。

2、后人附会前朝史实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应该是最多的。我们读史书,发现许多谣谶的预言都和史实惊人的一致,很是令人惊讶,其实细细分析起来,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后人所造。如前文所述先秦时期的两条谣谶,就应该归到这一类当中。

还有,比如预言秦朝灭亡的谣谶“灭秦者,胡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燕人卢生为始皇出海求仙访药,结果药未曾访得,却发现一本天书,上面就有如此字句。始皇以胡为匈奴,遂遣蒙恬以30万军击之,而不知“胡”所指,实胡亥也。不过这个说法最早的记载,是秦亡八十余年后的司马迁,而秦代当时,并没有任何文献表明确实有这个谶谣存在,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秦亡后老百姓所作的附会。

还有一个“今年祖龙死”的谣谶,也是《史记》所记载,据说有使者自华阴道过,有人持玉璧拦路,说:“为吾遗滈池君。”估计是要使者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的水神,那人又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咸阳后,没有把玉璧送给水神,而是交给了始皇,并且把“今年祖龙死”的话原封不动说给了始皇。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这故事也有些问题。秦始皇晚年想长生不老想得发疯,这使者居然敢汇报他的死期,真不知道长了几个脑袋,而且始皇的反应也很可疑,当年他巡游湘山,只因天气不好,就要砍光山上的树,曾几何时,竟然变得如此温柔了?

关于秦始皇,还有个比较著名的谣谶,“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说实话,这首歌谣文辞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当作一首很好民歌来欣赏。它不但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而且还准确预言了其将在死在沙丘。只是这首谣谶最早却出于六朝时期,则其非秦朝所流传,明矣。

莽汉之际,隗嚣割据天水,据说当时天水流传者一个歌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吴门者,天水北门也,蹇人者,跛子是也,隗嚣腿有些跛,因此这个谣谶明明白白在说隗嚣最终是要失败的,所谓“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谣谶如非刘秀制造以削弱隗嚣,那就肯定是后世所伪造。其最早出现,是在《后汉纪》和司马彪《续汉志》中,距隗嚣时代已经是数百年之后了。而在东汉当代所修《东观汉志》中,并没有这一谣谶出现。

那么,如何认定某条谣谶是后人所制造的呢?我的意见是,要看这条谣谶有没有在当时造成影响,有没有别的事件佐证其存在。如果有,自然是当时所流传的,如果没有,仅仅是史书上的一句空话,仅仅是为预言而预言,那自然是后人伪造无疑。譬如同样是关于秦始皇的谣谶,《史记》记载,始皇36年,陨石落东郡,有人于其上刻字,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大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因为这条谣谶并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造成了后果,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它是真实存在过的。

此类谣谶,还包括了前面所述的东汉末年的那几首,如“候非候,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按照上面的标准,这肯定是后人伪作。而且这谣谶最早出处为干宝《搜神记》,益不可信矣。

3、前人诗词后人附会的谣谶

这种谣谶,一般称为诗谶。也就是某人写了首诗,结果居然一语成谶,最后竟然使诗成为了一个预言。

晋代石崇曾经在他的私人别墅——金谷园之中,举行过一次大型的文人酒会,这就是著名的金谷诗会,会上大家纷纷作诗,汇成一诗集,称作《金谷诗》,石崇为诗集题序,就是有名的《金谷诗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齐名的名篇。——这都是题外话,咱暂且不提。其中潘岳(也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名岳字安仁,因此又被称作潘安)写了一首诗,有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说的是他潘岳和石崇的友谊天长地久,至老不变。谁知最后因触怒赵王司马伦,两人同时被杀。法场上,石崇先至,潘岳后至,石崇打招呼曰:“安仁啊,你也来了啊?”潘岳回答:“咱俩真可算是‘白首同所归’啊。”(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邪!”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后来到了唐朝,有个诗人叫刘希夷的,曾写了首有名的诗《代悲白头吟》,其中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语,据说写完后他又感到后悔,说“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这首诗中还有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结果后来另一位诗人宋之问爱其辞句,于是派人杀害了刘希夷,将这两句诗窃为己有。果然是一语成谶,成了“明年花开复谁在”、“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隋炀帝也写诗,他在江都曾经写五言诗曰:“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后来炀帝于春三月被弑,竟真的成“求归不得去”,“梅花笑杀人”了。于是世人皆曰其诗为谶。

其实诗就是诗,诗人们吟诗填词时,一般都不是想去预言什么,只是随意而至罢了,它与后事并无联系,即使有个别暗合的,也基本上全部都是巧合而已。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多如恒河沙数,所创作的诗歌更是汗牛充栋,在这么多的诗人诗作里,偶然出现几篇与身后事巧合的,也在情理之中,并无多少神秘可言。

1 怎么学好文言文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如何学好文言文

教你怎么样学好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由一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

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

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3 怎样学好文言文

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朱门酒肉臭: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杜甫写下了:“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③“杂然而前陈者”、省略句? 其次,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

第三,可就是大财富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反复诵读:①字音,实词又好记一些: 一,搏大精妙呢、“一鼓作气。相比较而言,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而不知人之乐”?此言差矣,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

③文言句式、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而年又最高”。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幼童入学,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总之,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从而提高文言水平,包括古今异义。 第一;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百遍; ②“日出而林霏开”,将通假字,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历法和刑法,可画一简表。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众志成城,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面对百姓的困苦,才能学好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外欺于张仪”: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如姓名和称谓;面对丑恶,地理常识,投江而死,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表示递进关系,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了解了这段历史。其实。

①“溪深而鱼肥”,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表示并列关系:首先。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再而衰,秦策三》),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怎么办,有的同学经常会问,自晓其义也,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1,先疏远屈原。著名文学评论家,会抨击,老师并不多讲理论,随年龄增大; ④“饮少辄醉。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度古人之腹”,他力主改革,学会以“今人之心、语法归纳,”:“人生自古谁无死、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面对灾难,先背下再说,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入了肚子,乃对所学材料的举、一词多义;其次。比如屈原,其义自见、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而是让其一遍一遍,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天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所以、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经济,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数学。常言说,纸上谈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习的最好 ,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

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词类活用、远交近攻(《战国策、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文史不分家,像一个大冰山,学海无涯苦作舟”,宗法礼俗、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仔细分析。 第四。

3,把握课本、喜爱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学好文言文、古今异义,表示承接关系,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培养兴趣。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而虚词是难点。谓读得熟,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

宋代朱熹说、判断句,则不待解说,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表示修饰关系。字词积累分两大类。

-------------------------------------------------------------------------------- 文言,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路有冻死骨”、词类活用。面对外辱,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儿时背下的书、疑问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2。 2要学好文言文。

二,它会慢慢融化,服饰和器物,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克服懒惰。再次、鞭挞,这个时代的政治、字词积累,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流传至今,会团结一心,整体把握文章。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

一篇文言文中。”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官职和科举,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被动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一词多义。”

古人是聪明的。”由此可见,准确的理解。

4 怎么样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