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丁丑年48两大明元宝值多少钱?
正德十二年 万历五年 崇祯十年
这三个都是丁丑年,而且都有大明元宝发行。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
(1)明正德年间并未铸行年号钱,而今出土和传世的正德钱实物为后世补铸。旧日民间对正德钱有各种附会之说,如“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身边若有正德钱,赌钱就会赢”等等。因之明末清初以至民国,民间多有仿铸,数量颇多。另据1955年四川洪雅明墓出土实物,正德年间的银锭面文字属阴刻文,仍属早期的铸造形制,故可以推论明正德十二年铸造“大明元宝”的可能性极小,也不合明例。
(2)明万历年间铸有万历通宝铜钱,至今存世倘多。另有一种万历通宝银钱,传世较少见。据《续文献通考》引《春明梦余录》载:“万历中给事中郝敬钱法议曰:每钱一文。。。曰大明通宝”。然未见有实物出土。万历时,由于名臣张居正专权决断,厉行改革,尤其是推行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条鞭法”,封建经济内部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贵金属白银已普遍投入流通,正式取得货币地位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现已出土发现的万历年间大小不等的银钱、银锭为此提供了实物佐证。但那时的明政府、抑或地方与民间虽有铸行“大明元宝”银锭的时机与条件,但却无可能冒犯“大逆不道”之罪,讳太祖朱元璋之名铸造“大明元宝”的。
(3)明崇祯十年,连年灾荒,盗贼蜂起,“野无青草,十室九空”。而明朝官吏仍不顾人民死活严催赋税,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政府财亏气空,危机四伏,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更是对明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外族满清崛起,扣关内侵之势已成。明王朝军费开支巨大,在财政匮乏并日益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肆行搜刮金银,四处募集军饷以应连年不断的战事。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明末统治者是否有可能将搜刮的白银、募集的军饷铸成银锭。据《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载,那时的饷银名目是很繁多的,譬如“助饷”、“辽饷”、“剿饷”、“练饷”等等,种类博杂(7)。那时的商丘一带隶属河南布政司管辖,是明王朝调兵遣将围攻陕西农民军的后方,极有可能铸造“大明元宝”以充军饷;将宝文冠以“大明”虚张声势,在祈求国运昌盛的同时以掩国民之耳目。至于宝文上“元”字有讳太祖之名号,窃以为一方面因逢乱世,战事频繁之际明王朝的统治者已无暇顾及于此,一任地方所为了。另一方面钱文一改明初定制,以“元宝”称之,也许有一种在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之时,面对支离破碎的大明江山,一些地方官员出于对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怀念之情,属于一种回光返照的精神寄托罢了。
现在一般价格在4--8万元。
明朝从公元1368到1644年共276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这276年中有5个丁丑年,分别是: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 天顺元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五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 崇祯十年
这中间没有哪一年是某朝十九年,请检查是否有误
另外只有1421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是辛丑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呢
=========================================================
1368 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元年
1369 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年
1370 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年
1371 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四年
1372 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五年
1373 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六年
1374 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七年
1375 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八年
1376 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九年
1377 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年
1378 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一年
1379 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二年
1380 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三年
1381 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四年
1382 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五年
1383 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六年
1384 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七年
1385 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八年
1386 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十九年
1387 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年
1388 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一年
1389 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二年
1390 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三年
1391 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四年
1392 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五年
1393 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六年
1394 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七年
1395 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八年
1396 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二十九年
1397 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年
1398 戊寅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洪武 三十一年
1399 己卯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元年
1400 庚辰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二年
1401 辛巳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三年
1402 壬午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四年
1403 癸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元年
1404 甲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年
1405 乙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三年
1406 丙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四年
1407 丁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五年
1408 戊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六年
1409 己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七年
1410 庚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八年
1411 辛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九年
1412 壬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年
1413 癸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一年
1414 甲午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二年
1415 乙未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三年
1416 丙申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四年
1417 丁酉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五年
1418 戊戌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六年
1419 乙亥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七年
1420 庚子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八年
1421 辛丑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
1422 壬寅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年
1423 癸卯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一年
1424 甲辰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二十二年
1425 乙巳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元年
1426 丙午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元年
1427 丁未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二年
1428 戊申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三年
1429 己酉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四年
1430 庚戌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五年
1431 辛亥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六年
1432 壬子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七年
1433 癸丑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八年
1434 甲寅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九年
1435 乙卯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十年
1436 丙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元年
1437 丁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二年
1438 戊午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三年
1439 己未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四年
1440 庚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五年
1441 辛酉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六年
1442 壬戌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七年
1443 癸亥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八年
1444 甲子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九年
1445 乙丑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年
1446 丙寅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一年
1447 丁卯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二年
1448 戊辰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三年
1449 己巳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十四年
1450 庚午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元年
1451 辛未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二年
1452 壬申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三年
1453 癸酉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四年
1454 甲戌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五年
1455 乙亥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六年
1456 丙子 明代宗 朱祁钰 景泰 七年
1457 丁丑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元年
1458 戊寅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二年
1459 己卯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三年
1460 庚辰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四年
1461 辛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五年
1462 壬午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六年
1463 癸未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七年
1464 甲申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 八年
1465 乙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元年
1466 丙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年
1467 丁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三年
1468 戊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四年
1469 己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五年
1470 庚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六年
1471 辛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七年
1472 壬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八年
1473 癸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九年
1474 甲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年
1475 乙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一年
1476 丙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二年
1477 丁酉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三年
1478 戊戌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四年
1479 乙亥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五年
1480 庚子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六年
1481 辛丑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七年
1482 壬寅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八年
1483 癸卯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十九年
1484 甲辰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年
1485 乙巳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一年
1486 丙午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二年
1487 丁未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二十三年
1488 戊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元年
1489 己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二年
1490 庚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三年
1491 辛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四年
1492 壬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五年
1493 癸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六年
1494 甲寅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七年
1495 乙卯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八年
1496 丙辰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九年
1497 丁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年
1498 戊午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一年
1499 己未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二年
1500 庚申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三年
1501 辛酉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四年
1502 壬戌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五年
1503 癸亥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六年
1504 甲子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七年
1505 乙丑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十八年
1506 丙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元年
1507 丁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二年
1508 戊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三年
1509 己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四年
1510 庚午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五年
1511 辛未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六年
1512 壬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七年
1513 癸酉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八年
1514 甲戌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九年
1515 乙亥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年
1516 丙子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一年
1517 丁丑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二年
1518 戊寅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三年
1519 己卯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四年
1520 庚辰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五年
1521 辛巳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十六年
1522 壬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元年
1523 癸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年
1524 甲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年
1525 乙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年
1526 丙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五年
1527 丁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六年
1528 戊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七年
1529 己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八年
1530 庚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九年
1531 辛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年
1532 壬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一年
1533 癸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二年
1534 甲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三年
1535 乙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四年
1536 丙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五年
1537 丁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六年
1538 戊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七年
1539 乙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八年
1540 庚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十九年
1541 辛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年
1542 壬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一年
1543 癸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二年
1544 甲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三年
1545 乙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四年
1546 丙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五年
1547 丁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六年
1548 戊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七年
1549 己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八年
1550 庚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二十九年
1551 辛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年
1552 壬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一年
1553 癸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二年
1554 甲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三年
1555 乙卯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四年
1556 丙辰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五年
1557 丁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六年
1558 戊午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七年
1559 己未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八年
1560 庚申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三十九年
1561 辛酉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年
1562 壬戌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一年
1563 癸亥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二年
1564 甲子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三年
1565 乙丑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四年
1566 丙寅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四十五年
1567 丁卯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元年
1568 戊辰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二年
1569 己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三年
1570 庚午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四年
1571 辛未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五年
1572 壬申 明穆宗 朱载垕 隆庆 六年
1573 癸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元年
1574 甲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年
1575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年
1576 丙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年
1577 丁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五年
1578 戊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六年
1579 己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七年
1580 庚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八年
1581 辛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九年
1582 壬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年
1583 癸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一年
1584 甲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二年
1585 乙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三年
1586 丙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四年
1587 丁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五年
1588 戊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六年
1589 己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七年
1590 庚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八年
1591 辛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十九年
1592 壬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年
1593 癸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一年
1594 甲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二年
1595 乙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三年
1596 丙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四年
1597 丁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五年
1598 戊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六年
1599 乙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七年
1600 庚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八年
1601 辛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二十九年
1602 壬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年
1603 癸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一年
1604 甲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二年
1605 乙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三年
1606 丙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四年
1607 丁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五年
1608 戊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六年
1609 己酉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七年
1610 庚戌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八年
1611 辛亥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三十九年
1612 壬子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年
1613 癸丑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一年
1614 甲寅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二年
1615 乙卯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三年
1616 丙辰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四年
1617 丁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五年
1618 戊午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六年
1619 己未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七年
1620 庚申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四十八年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元年
1621 辛酉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元年
1622 壬戌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二年
1623 癸亥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三年
1624 甲子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四年
1625 乙丑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五年
1626 丙寅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六年
1627 丁卯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七年
1628 戊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元年
1629 己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二年
1630 庚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三年
1631 辛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四年
1632 壬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五年
1633 癸酉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六年
1634 甲戌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七年
1635 乙亥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八年
1636 丙子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九年
1637 丁丑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年
1638 戊寅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一年
1639 己卯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二年
1640 庚辰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三年
1641 辛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四年
1642 壬午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五年
1643 癸未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六年
1644 甲申 明毅宗 朱由检 崇祯 十七年
丁丑年
1517年 明正德12年
1577年 明万历五年
1637年 明崇祯十年
1697年 清康熙36年
1757年 清乾隆22年
1817年 清嘉庆22年
1877年 清光绪二年
1937年 民国26年12月南京大屠杀
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丁丑年是1997年
下一个丁丑年是2057年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将C选项中的解释“遵循”代入句中翻译为:我是遵循的人吗?很明显语句不通顺这里“循”解释为“遵纪守法”故选C;(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此题对象是“阳信父老”对“历届宣吏”的评议,③④不属于父老的评议,所以排除B、C、D,选A;(3)B项中“对于父母官的爱戴怀念”仅仅是评议的一方面,还有对其他一些父母官的痛恨,“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属于以偏概全故选B;(4)①要点:征,征收休休,悠闲的样子②要点:恶,同“乌”,疑问词,哪,何是,代词,这参考答案(1)C(2)A(3)B(4)①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②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参考译文 武乡人吴侯任山东阳信县令,以政绩优异出名他收集了阳信县历年的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等若干人姓名,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树在县衙听政堂的东侧,时间是正德辛巳年农历四月十五 很快,村里十几位眉毛长长的老人,拄着竹杖,聚在石碑前观看,用手摸着碑上的名字数说着数到了某人的名字,这些老人就面露惊奇之情,其中一位说:“这个人,真的是父母官啊我的祖父、父亲,曾经在他手下做事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我在小时候还见到过他如今从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当我们的父母官啊”说完,就已经感慨起来,接着唏嘘起来,抽噎起来,默默地流着眼泪老人带着惊奇的表情沉思着,手指摸着他的名字舍不得移动,恍然听到了这个人的咳嗽声,跟这个人在大堂上坐着,自己向他跪拜的情景一模一样又有人指着石碑上的名字:“某人,某人”但众人表情冷漠,好像没有听到过这个人又数到某人,某人,就说:“这个人,做过‘三老’,这个人,做过廷掾,他们也在这碑上留名了啊!”老人们彼此对视着直笑又数到某人的时候,老人们就出口唾骂,说:“这人名义上是做官的,实际上是一个强盗”说完,又瞪着眼睛看着这个名字,怒气冲冲,用竹杖戳着此人名字,像是要把它从石碑上铲掉一样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对此有所感叹,说:“唉!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又哪里用得着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啊!父老乡亲们的话已经把他们的为人都说得够详尽了啊虽然这样,可还是不可不记下他们的名字,不可不树起这块碑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后代做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人,走过这里时看上一看,去问一问父老:‘我是清官吗?我是好官吗?我会被你们想念吗?我是平庸的官吗?会被你们嘲笑吗?我是酷吏吗?是贪官吗?会被你们怒骂吗?’又想到:‘后代的父老会指着我的名字怒目相视吗?会唾骂我吗?还是冷漠地对待我而已?’后代为官者问答之时有感慨,观看这些人的名字的时候能让自己警惕,这可是吴侯的功劳啊” 吴侯,名琦,字汝器,丁丑年的进士他始终保持着直率的性格,他的操守正直而始终不变,他的为政仁爱而清明,有父母官的风尚因为政绩优异而被征召离开了阳信,我知道后代的父老观看这块碑的时候,一定会摸着他的名字想念着他,会为他流泪,会唏嘘,会感叹,会在春秋时节祭祀社神时纪念他,那就不止是恍然见到他坐在大堂上众人朝他跪拜的样子了。
2 陈循传明史文言文的译文文言文陈循传的翻译
文言文陈循传的翻译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跟杨士奇是一个市的老乡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乌刺部俘虏据载,英宗被掠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惶乱,不知所措有人主张南迁于谦那时是兵部侍郎,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8岁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其善诗文,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及铁岭咏诗多篇,他曾在铁岭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许多诗加以赞之
据《明史》载,陈循为官比较清正,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虽知反惹恼皇帝,多亏他为之辩才得免罪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建议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当时江南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予农,多为皇帝采纳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约卒明英宗天顺五年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希望对你有用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黄贞文传إ(清)杨凤苞إ黄淳耀答案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
(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答案解析小题1苟:苟且,随便小题1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小题1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小题1文言文翻译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
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
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
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إ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
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
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
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
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
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
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 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
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
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
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清答案小题1C小题1C小题1B小题1⑴(3分)(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⑵(3分)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⑶(3分)世人说(或: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小题1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后 数 日∕陵 败 书 闻∕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听 朝 不 怡。 答案解析小题1累:牵累,连累小题1②说明其刚强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小题1“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小题1(1)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德:感激,1分。
(2)语意通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3)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正确断开一处给0。
5分,满分3分;每错误断开一处扣0。 5分,扣完为止参考译文: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
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 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有能超过的。
附:文言文译文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
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
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 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
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
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 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
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
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
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 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
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 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不切实的言辞。
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选事简单,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收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小题1:①吃②回头看
小题2: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小题3:(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小题4: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顾”字的释义,常考。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为”字含义的掌握,“折处辄为潭”中的“为”可解释为:动词,是。选项中的“为”字分别解释为“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故选A,要求学生还应掌握,其、之、以等字的具体释义。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读出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情感,写出即可。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小题:C
小题: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
小题:无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 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小题1: (1)凭借,依靠。 (2)派遣,打发。 (3)超过。(4)快步走。
小题2:(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小题3:(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的通假。课下对“以”的用法作总结,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聚饮”“ 相咨”。2句中“连日”“以”“饮啖”的意思。3句中“匪”“智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8 文言文陈循传的翻译唔。
给你一个他的介绍吧,挺像的: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跟杨士奇是一个市的老乡。
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
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乌刺部俘虏。据载,英宗被掠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惶乱,不知所措。
有人主张南迁。于谦那时是兵部侍郎,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
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皇帝位。
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8岁。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其善诗文,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及铁岭咏诗多篇,他曾在铁岭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
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许多诗加以赞之。据《明史》载,陈循为官比较清正,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虽知反惹恼皇帝,多亏他为之辩才得免罪。
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建议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当时江南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予农,多为皇帝采纳。
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约卒明英宗天顺五年。
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希望对你有用处。
崇祯年间没有辛卯年。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一共用了17年,分别是: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年)、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年)、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年)。
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年)、崇祯五年(1632年,壬申年)、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年)、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年)、崇祯八年(1635年,乙亥年)。
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年)、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辛巳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年)。
扩展资料:
崇祯年间历史大事:
1、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是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
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
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
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初,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2、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次兵变。崇祯三年(1630年)一月,孙元化随孙承宗镇守山海关,三月加山东按察副使,五月升登、莱二州巡抚。此前,前督师袁崇焕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不久刘兴治等人又发动兵变,杀陈继盛。
明朝末年爆发的吴桥兵变席卷大半个山东,虽被平定,但最终以叛将孔有德渡海归降后金而结束。这次兵变不仅使正处于国力衰弱时期的明朝雪上加霜,更"是明清鼎革战争中胜负的重要关键之一",对明末清初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崇祯
——吴桥兵变
——己巳之变
明朝丁丑年48两大明元宝值多少钱?
本文2023-10-11 01:40: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