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何时开始吃蜜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7收藏

古人是何时开始吃蜜的?,第1张

我们都知道,蜜蜂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大规模的养蜂场出现,不管是养殖技术还是产蜜技术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资源。尤其是蜂蜜,在我国的应用更是历史悠久,在很多古书中都有关于蜜蜂养殖技术与蜂蜜生产以及应用的技术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中关于蜂蜜入药的记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很多方法直到今天也还受用,可见古人的智慧并非一般。虽然古人智慧我们不得不佩服,但是古人还是有错误的时候,比如古人吃蜂蜜的时候就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究竟是什么呢?

新鲜蜂蜜

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了蜂蜜高温以后营养会变差,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并不知道高温会使蜂蜜的营养成分散失,但是就算是经过高温的蜂蜜,对于古代人来说还是相当好的入药材料。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古人吃蜂蜜的时候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的呢?这与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

我们都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作品,里面的很多方子现在还在使用,但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一句话也透露出了古人吃蜂蜜的特点,那就是:“蜜为蜂液,食多则令人毒,不可不知,;炼过则无毒矣”。很多朋友受到这句话的影响至今都还将蜂蜜高温后吃,最后吃到的蜂蜜其实已经失去了蜂蜜原有的营养成分。但是这句话也充分证明了一点,古人吃蜂蜜的时候都是要将蜂蜜经过高温以后再吃的。虽然说高温后的蜂蜜营养成分不高,但是在落后的古代来说应该也算得上是上好佳品。

李时珍可是著名的古代医学家,严格说关于生蜜熟蜜的这点他会进行大量研究,不会轻易说出蜂蜜需要高温以后再吃,但是毕竟他仅仅是医学家,而不是养蜂人,自然不知道其中道理,否则可能在那个时代蜂蜜就已经只吃原蜜了。那么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吃蜂蜜要先经过高温处理以后再吃呢?

其实这点我们可以从蜜蜂的特点和取蜜方式来进行推断。李时珍也是中国人,所以当时饲养的蜜蜂必然是中蜂,而且当时并没有活框养殖技术,以桶养和野外收捕为主,而取蜜的方法也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有专业的离心分离机,而是我们今天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养蜂人在用的洗干净手,拧!这样的蜂蜜自然是原生态的,按理说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会有毒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连现在很多传统饲养的人在取蜜的时候都是用拧的方式来取蜜,对于边角蜜含有幼虫和幼蜂的也是一起拧,这难免会让蜂蜜中含有少量的蜂蛹以及幼蜂的体液,而古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卫生环境,难免对蜂蜜造成污染,长期下来少量的生蜜是对人没什么影响,但是大量的蜂蜜却让人中毒。

经过大量的实践后古人发现了经过高温的蜂蜜没有毒,于是采用高温的方法来对蜂蜜进行灭菌使用,于是就形成了古人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的习惯,也就有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蜜为蜂液,食多则令人毒,不可不知,;炼过则无毒矣”这句话。

蜂蜜是蜜蜂科小昆虫“中华蜜蜂”所酿的蜜,人类食用蜂蜜的历史很悠久,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已经知道可以从蜂巢里取蜜,养蜂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了!

古籍《神农本草经》称蜂蜜是一种“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延年益寿”之佳品!

喜欢“蜂蜜”是一种情怀!但还有这一层原因……

印度人视蜂蜜为“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和医生 希波克拉底 在医学实践中认为,“蜂蜜和食物并用可滋补和促进健康,还能防治疾病”,而他本人经常食用蜂蜜,活到了107岁高龄。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蜜国家,上海产的“紫云英蜜”被誉为上品,含水量少、油性、稠如凝脂,以连续不断、味甜不酸、气味芬芳的独特优点显著,是重要的价值之物!但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蜂蜜中所含的单糖能直接供给人体热能、补充体液、营养全身!对贫血体弱的幼儿及孕妇有着滋补、润燥等作用!

举例

1、蜂蜜香油

取蜂蜜15g,滴入适量的香油,用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连饮数日可治肺燥咳嗽。

1 形容”蜜蜂采蜜勤劳“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蜜蜂采蜜勤劳“的诗句: 《咏蜂》 唐五代·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川,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见蜂采桧花偶作》 宋·陆游来禽海棠相续开,轻狂蛱蝶去还来。山蜂却是有风味,偏采桧花供蜜材。

3《咏蜂》 宋·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4《咏蜂》 明·王锦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5《蜂儿诗》 宋·杨万里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

蜜蜂(Bee/Honey bee)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己大量发现,蜜蜂科的许多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蜜蜂及其用途的记载。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参考资料:

-蜜蜂。

2 关于“蜜蜂在花下采蜜”的古诗有哪些

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唐代 罗隐

2“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寒蜂采菊蕊》唐代 耿湋

3“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题水墨蓼花草虫》--明代 刘基

4“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蜡梅三绝》明代 陈棣

5“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咏峰》宋代 姚勉

1《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赏析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2《寒蜂采菊蕊》

唐代:耿湋

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3《题水墨蓼花草虫》

明代:刘基

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

寻香粉蝶应随梦,采蜜黄蜂不趁衙。

络纬语残凉露滴,蜻蜓立困晚风斜。

画图水墨惊初见,却似扁舟过赤沙。

4《蜡梅三绝》

宋代:陈棣

蜂采群芳酿蜜房,酿成犹作百花香。

化工却取蜂房蜡,剪出寒梢色正黄。

5《咏蜂》

宋代: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3 形容蜜蜂采蜜勤劳的诗句

解题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1]。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2]

注释

[1] 占:占有,占据。这两句说,蜜蜂占尽春光,到处辛勤采蜜。

[2] 为(wèi未):替,给。

简析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这可算是一篇寓言诗。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劳动,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洁者掠夺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结句用反问式,说明辛勤酿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劳动却劳而不获,这就暗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使诗的寓意深刻、有力。

4 形容”蜜蜂采蜜勤劳“的诗句有哪些

1、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朝诗人的《 蜂》, 这首诗以洗炼的语言,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2、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出自唐朝耿讳的《寒蜂采菊蕊》,诗人选取了蜜蜂为采蜜从空中落下到开始采集的这一个瞬间,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似乎看到了它那在香气氤氲中时隐时现、紧张忙碌的身影。

3、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出自明代诗人王锦的 《咏蜂》,蜜蜂们不辞辛劳地采蜜、酿蜜,却不知他们纯粹是在做无用功。千辛万苦采来的蜂蜜成了人类口腹之欲的牺牲品,真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们却还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怜悯同情之心。

4、采酿春忙小蜜蜂, 何消振翅蛰邻童。应愁百卉花时尽, 最恨烧烟取蜡翁。出自明朝诗人王欣的《咏蜂》。

5、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当代诗人葛显庭的《咏蜂》,赞美了 蜜蜂的勤劳。

扩展资料:

蜜蜂(Bee/Honey bee)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蜜蜂完全以花为生,包括花粉及花蜜,有时酿造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

参考资料:

-蜜蜂

5 描写蜜峰采蜜的句子

口器舌昆虫的嘴,蜜蜂的口器属于咀嚼式口器。它的口器保持着一对左右对称刀斧状的上颚,具有咀嚼固体花粉和建筑蜂巢的本领。而下唇延长,和下颚、舌组成细长的小管,中间有一条长槽,有助于吸吮的功用。如果把这小管深入花朵中,便可源源吸取蜜汁。蜜蜂有了这样的口器,既能采花粉,有能吸吮花蜜。

非洲菊的雄蕊较多,但是蜜蜂并不会因此而乱了阵脚。当蜜蜂飞落到花盘上时,是从外向内一层一层地进行采蜜。它将小管沿雄蕊底部插入,吸取花蜜,采完一朵后再接一朵。在一盆花中,蜜蜂一般只采三四朵,而后飞向另一盆花,并且两者的颜色不同。在将所有颜色的花采过一遍后,蜜蜂又飞回第一盆花,将已经采过蜜的花重新细致地再采集一遍(就盆栽花而言)。它动作轻盈持续。欣赏蜜蜂采蜜,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蜜蜂不仅采蜜,而且采集花粉。它的脚就是它的好帮手。

在千姿百态的昆虫脚中,蜜蜂的后脚跗节格外膨大,在外侧有一条凹槽,周围长着又长又密的绒毛,组成一个“花粉篮”。当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往来采集花粉花蜜时,那毛茸茸的脚就沾满了花粉,然后,由后脚跗节上的“花粉梳”将花粉梳下,收集在“花粉篮”中。最后用蜜将花粉固定成球状。蜜蜂的这种能携带花粉的脚,叫携粉足。

小蜜蜂嗡嗡嘤嘤的,浅唱出一支和谐的歌曲。

6 写蜜蜂采花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扇动着金翅的蜜蜂像阳光的万颗金点在云絮间放射着闪烁不定的光芒。

2,小蜜蜂嗡嗡嘤嘤的,浅唱出一支和谐的歌曲。 3,扇动着金翅的蜜蜂像阳光的万颗金点在云絮间放射着闪烁不定的光芒。

4,在群芳争艳的花丛中,蜜蜂时上时下的飞舞,为大自然增色。 5,春阳三月,蜜蜂如落英,如流云,时而嬉戏追逐,翻飞于万绿丛中百花间,时而婆娑起舞,轻盈柔美。

6,蜜蜂无疑是昆虫王国的美人。如果王国选美,她可以稳坐皇后的宝座,或被命名为“昆虫**”。

7,阳光是这样的美好,花朵是这样的鲜妍,小蜜蜂兴高采烈,嗡嗡嗡地飞着。 8,小蜜蜂迅速地扇动它的翅膀,转动它的复眼,快乐地张合着它的口器,挥舞着它的六只小腿。

9,小蜜蜂是一个高级的建筑师,它建造的正六角形的房子,像一座座精致的小别墅。 10,小蜜蜂还是一位勤劳的酿造师,它把跑尽千里路,博采万朵花得来的花粉,精心酿制成甜甜的花蜜,贡献给人类。

11,只见它不停地从一朵花飞向另一朵花,一会儿把头伸进花里,拼命地吸着糖汁,一会儿用嘴在花里舔来舔去,然后用它的六只脚在花蕊刷着。 12,只见它肚子吸得饱饱的,腿上还带着两个黄粉团,停在花叶上直喘气。

13,小蜜蜂在每朵花儿中采集花蜜并传播花粉,忙碌极了。它把花蜜吸进自己的肚子里,把花粉一点儿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3396433一点儿扫进腿上的花粉篮里。

14,在那花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些小小的身影,哦那是蜜蜂,蜜蜂很勤劳无论在哪里都会有那勤劳的身影。 15,蜜蜂唱着歌在花丛中采蜜。

7 关于蜜蜂采蜜的佳句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寒蜂采菊蕊

唐耿湋

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

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

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

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蜜蜂

无名氏

腰肢何纤纤,惯向花底潜。

勤劳成蜜后,辛苦为人甜。

唐诗人孟浩然有这样的诗句:“燕入巢窝处,蜂来造蜜房”。(意为燕子筑巢的邻近之处,蜜蜂也造起了酿蜜的蜂房)。

唐诗人杜甫在《徐步》和《秋野》诗中,曾用如下诗句描述蜜蜂:“花蕊上蜂须”和“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其意思分别是:蜜蜂的触角上沾满花粉及风停了,收拾粉子;天寒了,采割蜂蜜)。

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糖份后,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使人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达到兴奋的目的。如今,各种甜品比比皆是,应有尽有,在古代,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来的呢?

蜂蜜往往和甘甜划上了等号。事实上,蜂蜜的采集经历了野生、半野生和家养三个阶段。最早食用蜂蜜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礼记·内则》中称:先秦时期 “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 当时吃的蜂蜜完全依赖于野外采集。

到了东汉,《山海经》中有 “平逢之山,蜂蜜之庐” 的说法,既明确表示了蜂蜜的存在,又指出了最早家养蜜蜂的大致年代。学者皇甫谧撰写的《高士传》指出: 姜岐“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 姜岐开启了驯化蜜蜂的序幕,被称为“中华养蜂第一人。”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博物志》显示: “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

南北朝时,蜂蜜质量渐入佳境。思想家陶泓景看到长安街头出现的家采蜂蜜,“白如凝酥,质量甘美,耐久储不坏”。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文学家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 蜂蜜的性状应该“散似甘露,凝如割脂”。

与此同时,养蜂业渐渐走上了“技术流”路线。刘宋学者郑缉之在《永嘉地记》记述: 每年七、八月间,人们“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 这是人为诱蜂分群的最早记录。唐初,河东裴明礼善于采蜜 养生 ,他的秘诀是 “乃缮甲第,周院置蜂房,以营蜜。广栽蜀葵杂花果,蜂采花逸而蜜丰矣。”

北宋王禹偁颇好养蜂,他在《小畜集》中提及:“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他认识到了蜂王对蜂群的重要性,还发明了刺台控制分蜂技术。南宋文人罗愿撰写了《尔雅翼》,对家养蜜蜂的饲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此后,元朝司农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明初刘基的《郁离子》、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朝郝懿行《蜂衙小记》等文献,均对养蜂采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时代的推动下,蜂蜜在 社会 经济、饮食文化、医药保健等领域成绩斐然,成为古代 “甜蜜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饴饧,也是古代一大糖源。乍一看,人们对饴饧很陌生,其实它就是大多数人吃过的麦芽糖。饴饧 历史 悠久,《诗经·大雅》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诗句。《周礼·天官·疾医》将“饴蜜即甘”列为五味中“甜”的代表。

《说文解字》有云: “饴,米蘖煎也。” 它由米曲发酵后榨汁煎熬而成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饴饧的制作过程: “用粱米、稷米者,饧如水精色。” 唐人韩鄂编写了《四时纂要》,他总结出“煎饧法”制饴饧。入宋后,人们对饴饧提出要求更高,药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觉得制作饴饧的原料最好是 “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明清以后,制饴工艺的成熟精进。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言: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 说明当时五谷杂粮都可制饴。这里的“饴饧”有什么区别吗?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中华蔗糖史》中解释: “清者也就是软一点、湿一点、稀一点的”叫做“饴”,“稠者也就是硬一点,干一点”称为“饧”, 不过各地风俗各异,饴饧分类略有不同。

饴饧制作简单,甘甜味美,在唐朝较为常见。武后时期,文学家张鷟(音zhuó)称赞: “江淮果物,荔枝、龙眼之珍;河济饴饧,米蘖、马鞍之妙。” 唐末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大扁饧、马鞍饧、荆饧之分,显然前两种按形状命名的,后一种是按产地命名的。以唐朝为分界点,饴饧的命运由盛转衰,日渐式微,令人惋惜。

饴饧的衰落,归咎于蔗糖的兴起。战国时期,甘蔗进入人们的生活。《楚辞·招魂》中有 “腼鳖炮羔,有拓浆些” 的诗句,“拓浆”指的就是甘蔗汁。西汉学者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有载: “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 据此推断人们食用蔗糖已有2000年的 历史 了。

用甘蔗汁做成的蔗糖,古称“石蜜”、“糖霜”、“沙饧”等。从名称可以看出,石蜜是块状蔗糖,糖霜和沙饧是结晶状蔗糖。东汉南海人杨孚所著的《凉州异物志》所说: “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 表明甘蔗汁曝晒凝结后形成石蜜。唐人邹和尚在四川遂宁发明“窨制糖霜术”,通过甑蒸、釜熬、煎蒸、灌瓮相接和取霜等工艺,制成了糖霜。

蔗糖需要植蔗、压榨、取汁、熬糖、结晶等流程。北宋初年,甘蔗种植面积开始扩大。四川遂宁“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南宋王灼编著了最早的甘蔗制糖专著《糖霜谱》,他总结出了 “藏种法”、“治田法”、“种蔗法” 等甘蔗种植方法。

唐宋时期,人们采用甘蔗过蒸取汁的方法。 在元代,截蔗压榨法成为主流。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带有木制轧辊系统的糖车,大大提高了榨汁效率,糖车直到建国初期,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成了现代榨汁机的雏形。

为了能够熬出更好的糖浆,唐太宗派人远赴印度学习制糖术。用这一技术制成的蔗糖,“色味愈西域远甚”。宋朝的福建糖农,用黄泥覆盖法做出了白色蔗糖。至元朝,人们发明了加灰凝固法,不但能去除蔗糖酸性,还能加快凝固。明朝时,宋应星总结出了“黄泥水淋法”,进一步提高了蔗糖的数量的和质量。

据《史学杂志》显示,1637年至1683年,福建销往日本的蔗糖年均达169万斤。清人在东南亚垄断了当地制糖业,并对欧洲现代制糖业发展提供了帮助。蔗糖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逐步替代蜂蜜和饴饧,成为人们依赖的主要糖源。

除了这三大糖源之外,人们还用甜菜制糖。甜菜集中种植于北方,起初充作药用。据农业专家唐启宇推测,甜菜制糖技术最早起源于清末,其影响微乎其微。纵观古代糖史,是一部糖源竞争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味觉进化史。

参考资料:

1刘 丹 《中国古代糖史研究》

2杨东甫 《制糖话古》

3张宗栋 《石蜜考辩》

4陈 磊 《唐人饮食中的石蜜、甘蔗和饴糖》

5龚一飞 《中国养蜂史述要》

6张平真 《甜蜜事业的回顾》

7徐晓望 《福建古代制糖术与制糖业》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时有蜂蜜。

战国时期有条件的人通常在夏天喝混合蜂蜜的“蜂蜜水”。直到三国时期,仍然有人爱蜂蜜水。相传袁术死前想喝一碗蜂蜜水,但军中并无蜂蜜,他只能长叹一声,咽血而终。

蜂蜜的历史和记载

关于食用蜂蜜的记录,最早记录在西班牙的一个洞穴之中,考古学家在洞穴中发现了一幅公元前7000年所作的壁画,该壁画由红石绘制,主题为“峭壁上的蜂蜜采集者”,反映了当时人们采集蜂蜜的情景。

在公元3200年的埃及,蜜蜂是法老与国王的代表是权力的象征,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得知,蜂群中只有一个蜂王,最不可思议的是蜂蜜的杀菌功效在古埃及就已经被运用得当,古埃及人会利用蜂蜜的杀菌功效制作木乃伊。

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蜜蜂被认为是圣洁的象征,那个时期,古希腊的妇女就已经开始将蜂蜜作为护肤品使用了,自然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编写了最早的,关于正确养蜂和采蜜的专业书籍,古希腊人有将蜂蜜放入死者坟墓习俗,他们认为将蜜蜂放入蜂蜜可以让死者灵魂得到永生。

我国驯蜂养蜂的历史较久,所以价格相对来说并不会太高,令人无奈的是,现如今的蜂蜜市场鱼龙混杂,各种“科技蜜”“水蜜”充斥着市场,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挑选到一款真蜂蜜好蜂蜜成了难度不小的事情。

古人是何时开始吃蜜的?

我们都知道,蜜蜂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大规模的养蜂场出现,不管是养殖技术还是产蜜技术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资源。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