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乾隆行宫的云龙山行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徐州乾隆行宫的云龙山行宫,第1张

云龙山是苏北名山,由九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上巨石嶙峋,林色幽美。全长3公里,北毗连市区,海拔142米。苏东坡在徐任知州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书写的“放鹤亭记”碑现仍存山中。 乾隆皇帝为何四次来徐州 ?这不能不讲到千百年来古城饱受水患的历史,今天,流经徐州的黄河故道仍比地面高出4至6米。关于徐州水患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记者查询到一处颇有意趣的记述。北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于澶州决堤夺泗,徐州城水深二丈八尺。苏辙目睹兄(苏轼)率众抗洪业绩,以兄为豪,与兄共游洪水后的防洪河段,便赋《陪子瞻游百步洪》诗记事,其中“轻舟鸣橹自生风,渺渺江湖动颜色”两句,形象地让我们看到当时三水(黄河、汴水、泗水)于徐州城下汇合后形成的宽阔水面(江湖),一些专家认为“这句诗同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

因此,饱受水患的徐州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洗礼,逐渐形成了城下城、街上街的叠压层。其中最惨烈的当属明天启四年的黄水毁城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整个徐州城被埋在了地下,洪水退去,人们只得重建新城。可是,康熙七年因受郯城强烈地震波及,满城房屋又一次坍塌殆尽……到清高宗时,皇帝都受不了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一带又一次漫溢决口,微山湖水去路受阻而倒灌,徐属各地均遭水灾。乾隆皇帝闻讯后,急命主管工程的董役在徐州修筑堤岸,堵塞决口,并于次年(1757)四月莅临徐州视察灾情,当时随驾的大臣劝他不必亲自前往,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乘船北上,至宿迁县顺河集码头弃舟登陆。水灾刚过的徐州,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乾隆皇帝下令测河身,涮河道,以使河道复旧。

徐州饱受黄河水灾,不断加高的河床使黄河成了一条悬河,城如仰釜,一旦发生汛情,就有倒灌之险。乾隆下令加固增筑河堤,并在徐州城北门外河堤上设立测水标志,以监视黄河河水的涨落,同时颁旨减免百姓的赋税,以工代赈,向百姓发放除疫药物等。

此次视察以后,乾隆看到黄河对徐州的威胁非短期可以缓解,便指示地方官修建行宫,以便日后来徐“阅河”时居住。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亲自查勘,选定了行宫的地址。他在奏折中说:“有地数十丈,高爽平坦,可建行宫。其在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远近适中。臣相度再四,此地最为妥协。”乾隆批到:“行宫之事,不必另择地,此不过在(龙神)庙旁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行宫虽是扩建,仍反映了皇家宫殿与气派。乾隆皇帝看后,十分高兴,亲笔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想见当年行宫秀丽宜人的景色。

试衣亭里三题诗

在徐州,流传着许多乾隆四巡徐州时的传说,但有证可考的却不多见。据《徐州府志》记载,乾隆一生四次来到徐州,除第三次外,其余三次在徐停留期间,均游览了云龙山,而且都创作或题写了试衣亭诗。试衣亭是根据苏轼的一首诗建造的。苏轼的诗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由于前一年黄河铜山北岸孙家集河水漫溢,灌入微山湖及荆山桥河,铜、沛、桃、海、沭诸州县被淹,乾隆看到灾后徐州人民缺衣少食的情景,心情比较沉重。他在游云龙山时写的《试衣亭用苏轼韵》,也体现了这种心情。乾隆第二次来到徐州,看到徐州人民一番安居乐业的景象,心里甚感欣慰,兴致勃勃地游览云龙山,写下《试衣亭用苏轼韵二首》,其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欢快的情调:“放荡云龙试点衣,故人赴选趁行晖。临期那契立京国,一片心随去马飞。”“稍喜徐民足食衣,马头莫漫颂宸晖。前巡茕状犹满眼,祗觉流阴迅似飞。”乾隆四十九年,他最后一次游览云龙山,这年,他已七十四岁,大概是由于年高,精力已不如前,他没有再创作有关试衣亭的诗,而是仿效苏轼的笔迹将苏轼的诗题写了一遍,并命“仍勒壁间,以存胜迹”。

乾隆行宫位于云龙北麓,现存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二座,1975年辟为市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其中以汉代画像石最珍贵。东院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碑园,小七玲珑,典雅秀丽。碑坊壁上嵌苏轼、岳飞等名人的石刻多处。 乾隆行宫改造项目2011年9月开工,行宫大门口的建筑原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重建的是清代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整体风格与行宫仅存的大殿更加协调。乾隆行宫的主体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屋檐彩绘。图案以龙凤为主,还有牡丹、水仙、山水、亭台楼阁、蝴蝶、孔雀等,屋檐的正反面都有,彩绘细腻,富有美感。大殿外有22根粗大的立柱,工人全部用生漆加麻布包裹了3层,还要涂三四层油漆,保证不腐烂、不遭受虫蛀。另外,大殿一根4米多长的横梁出现弯曲,用了10道铁箍进行加固。把以前的水泥柱、水泥房梁等全部改成了木结构。

隆行宫的殿门里最长的横梁有4根,每根长65米,高45厘米,宽22厘米,每根重约1000斤。陆先生称,项目总共用木料100余立方米。在乾隆行宫大殿东侧的碑园内,陈列着唐代石幢和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帖刻石近百方。这次还对碑园内建筑风格进行重新改造,与大殿南侧的新建建筑风格一致,成为一组清幽典雅、秀美的清代园林式建筑。增加了一座小拱桥,一座曲桥,一座平桥。还重新修砌了临水平台,对水池进行了改造。届时,水池内将放入水和鱼,在水池边堆砌假山。主体和碑园改造主体已经完工,乾隆行宫和碑园预计2012年7月底全部完工并免费开放。

乾隆行宫始建于乾隆22年,是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时,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现仅存行宫大殿,为市级文保单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133米,进深91米,檐高68米。行宫大殿1959年辟为徐州博物馆,以后进行过5次维修。1980年对大殿进行翻修,1990年对屋面进行维修,1992年对大殿屋面进行维修,1997年拆除了厢房,2006年对彩绘、梁架、油漆、地面、基台进行了维修。

改造全面完成后,乾隆行宫的庭院部分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场所,碑园后楼展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展示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参观者在欣赏碑园优美景色的同时,感受徐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徐州市民将又多了一处以园林景观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免费休闲场所。

1 于清端公传译文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思,名进士,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易》行于世。渊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调泾州录事,坐高庭玉狱,几死。后改东平,河朔重兵所在,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间多画渊像,虽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寻迁东阿令,转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应奉翰林文学。拜监察御史,言五事称旨,又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奸豪不法者立杖杀之。至蔡州,杖杀五百人,时号曰“雷半千”。坐此为人所讼,罢去。久之,用宰相侯挚荐,起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翰林修撰。一夕暴卒,年四十八。

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交,凡当涂贵要与布衣名士无不往来。居京师,宾客踵门未尝去舍,家无余赀,及待宾客甚丰腆。莅官喜立名,初登第摄遂平县事,年少气锐,击豪右,发奸伏,一邑大震,称为神明。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四十八)

参考译文]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亲雷思,是著名的进士,官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释《易经》流传于世。雷渊是偏房所生,年龄最幼,兄长们都轻视他,父亲死了以后无法在家中安居,于是发愤进入太学,衣破鞋烂,坐榻没有席子。因为光着双脚,经常一人端坐读书,不迎送宾客,别人都以为他傲慢无礼。他的朋友商衡了解他,就为他辩护,并且周济他。后跟随翰林李之纯交往,于是知名于世。金卫绍王至宁元年考中词赋进士甲科,调任泾州录事,因高庭玉一案获罪几乎丧命。后来改任东平,黄河以北地区为重兵所在,骄将悍卒凭借外敌自重,从行台以下都尽量抚慰他们,雷渊出入军中则安然不被他们屈服。没有几个月,里巷之间的平民大多悬挂他的画像,虽统兵大将也不敢以新进书生对待他。不久升东阿县令,转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年,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应奉翰林文学。授为监察御史,对五件事提出进谏都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检举官吏过失,不避权贵要人,出去巡察郡邑,所到之处都受到称誉。对于奸豪不法之辈,立刻将其杖杀。到蔡州,杖杀五百人,当时号称“雷半千”,由此被人起诉,罢官离职。许久以后,由于宰相侯挚的推荐,起用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翰林修撰。一天晚上突然死亡,时年四十八岁。

金哀宗正大七年倒回谷之战,雷渊曾经上书反对朝臣所谓孤注一掷的不当言论,征引根据深刻切实,明白易见。掌管军事的大臣加以阻止

2 古文《徐稚传》的翻译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扩展资料:

籍贯考证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南昌府志》、清朝乾隆年间《南昌府志》、清道光年间《南昌县志》、《名山胜概记》、《豫章续志》、《寰宇记》、宋代曾巩《重修后汉徐高士祠堂记》、《水经注》、康熙《四库全书》、光绪《江西通志》、民国《南昌县志》、《南昌城迁考》、中华境内所有徐孺子后裔家谱等书记载,徐孺子故里在东湖之南完全吻合。

据历代地方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赣水北经南昌县,西历白社,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

现结合所有历史文献,均确定徐孺子故里在南昌东湖一带,所有资料均证实孺子亭公园一带即孺子宅、孺子故里,南朝宋时期毁于战火。

徐孺子宅《水经注》称在南塘东,南唐徐廙续《豫章志》称在南塘东百步,则应在今孺子亭公园东百步范围之内,而此为陈蕃后迁之宅,最原始的孺子宅依南唐徐廙续《豫章志》及《洞仙传》则在洪州东北三里,梅福宅之东。

杨守敬考:《寰宇记》:“梅福宅在洪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遗址犹存,在今南昌县东北”。

参考资料:

徐稚——

3 崔子忠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译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东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县学读书时,(家境)很贫穷。他写的文章很奇崛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很洒脱地放弃科考离开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门土墙,(但是)洒扫得很整洁干净;冬天穿一件粗布袄,夏天穿一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袄,很勤勉劳作,(他的)三个女儿也能读书识字;虽然没有可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生计,但他很愉快。他善于作画,(常常)画一些与世隔绝之地的绝美之景,经常借助不俗的匠心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画人物 ,没有不逼真的。当时身份尊贵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欢饮酒,两三个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一起聊上一整天也不离开。很多士人从各地赶来,都仰慕他的为人,(但他)大多推辞不见。有人责怪他,他笑着说:“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视为私结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派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就是如此过人!他所作的诗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而已。董其昌(谥号文敏)先生曾经称他的为人、文章、绘画,都不是近代以来所常见到的。

4 紧急,文言文翻译《周书,列传第二十九》

原文::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

祖见远,齐治书御史。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

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

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

协不得已,乃应命。梁元帝后著《怀旧志》及诗,并称赞其美。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

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

我求才子,鲠慰良深。”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

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

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

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

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昭,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

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

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

在州清静,夷夏悦之。明年代还,遂优游不仕。

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

有文集十卷行于世。翻译: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

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

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

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

父亲颜协,因为见远蹈义触犯时政权要,因而不任官职。梁元帝做湘东王,推荐颜协任其府记室参军。

颜协不得已,只好赴任。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

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

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

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即使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

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

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

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

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

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

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

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

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

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黄河行原文:

黄河水,水阔无边深无底,其来不知几千里。或云昆仑之山出西纪,元气融结自兹始。地维崩兮天柱折,于是横奔逆激日夜流不已。九功歌成四载止,黄熊化作苍龙尾。双谼凿断海门开,两鄂崭崭尚中峙。盘涡荡激,回湍冲射,悬崖飞沙,断岸决石,瞬息而争靡。洪涛巨浪相豗,怒声不住从天来。初如两军战方合,飞炮忽下坚壁摧。又如丰隆起行雨,鞭笞铁骑驱奔雷。半空澎湃落银屋,势连渤澥吞淮渎。天吴九首兮,魌魋独足。潜潭雨过老蛟吟,明月夜照鲛人哭。扁舟侧挂帆一幅,满耳萧萧鸟飞速。徐邳千里半日程,转盼青山小如粟。吁嗟雄哉!其水一石,其泥数斗。滔滔汩汩兮,同宇宙之悠久。泛中流以击楫兮,招群仙而挥手。好风兮东来,酬河伯兮杯酒。

黄河行注释

1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2纪:基也,基址。3元气:指天地未分前混一之气。4地维:古时以为大地四方,四角有大緪(粗绳)维系,故称地维。天柱:古人相传,天有八柱承之,故称天柱(《山海经·神异经》)。5九功:九职之功。《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职任万民。」包括三农、园圃、虞衡、薮牧、百工、商贾、嫔妇、臣妾、闲氏。四载:古时的四种交通工具。《书·益稷》:「予乘四载。」谓禹治水时,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承輴,山行乘樏。6「黄熊」句:指鲧、禹治水事。相传鲧被天帝所诛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其子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7谼:大谷。海门:通向海的大门。8鄂:边际。崭崭:突出貌。9争靡:形容两岸碎石土块被河水冲刷,争相坍塌。靡,倒下。十豗:撞击。⑾丰隆:古代神话中的云神。一说雷神。⑿渤澥: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淮渎:淮河。⒀天吴:古代传水中的水神。九首:《道光中卫县志》(标点注释本)作:「八首」。⒁魌魋:大禹化作熊,凿山开路,驱逐鬼神。魌,即魌头,古时打鬼驱疫时用的面具。魋,兽名,似小熊,喻大禹。⒂鲛人:传说中的人鱼。⒃徐邳:黄河下游经徐州、邳州。⒄汩汩:水流声;急流貌。⒅酬:报谢。河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名冯夷。 诗词作品: 黄河行 诗词作者: 元代 贡泰父 诗词归类: 黄河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徐州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徐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参考资料:

--徐州

黄 楼

梅守德

高城楼阁出层霄,柳色烟光望欲饶。

远岫逶迤云日乱,平芜弥漫海天遥。

残碑古堞功仍在,霸业雄图事已消。

自古此中戎马地,只今谁是霍嫖姚。

注:

  ①梅守德:安徽宣城人。明嘉靖进士,任徐州监仓官,曾纂修《徐州志》十二卷。

  ②黄楼: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徐州大水,刚到任三个月的知州苏轼,率领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经过数十天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城池安全。为庆祝抗洪的胜利,苏轼于次年在东门外建造高楼,表层涂以黄泥,取"土实胜水"之意,名曰黄楼。重建的黄楼矗立在庆云桥东侧的黄河南岸上,金碧辉煌,格外壮观。

  ③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

上吕梁洪

胡 俨

乱石穿空叠浪惊, 乌犍百丈上洪轻。

扁舟载雨西风急, 试问徐州一日程。

注:

  ①胡俨(1360—1440),字若思,南昌人。历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讲、太子宾客。善诗词。有《颐庵文选》。

  ②吕梁:位于徐州城东南20公里铜山县境内。吕梁历史悠久,春秋时吕国在此筑城建都,吕亡后为宋国吕城。古时流经这里的泗水(后黄河夺泗入海),出现"悬水30仞,流沫40里"的奇异景观。周游列国的大教育家孔丘,慕名带领众弟子到此观景,不禁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后人在孔丘观洪处建起孔子观道亭。现境内有吕城遗址、孔子行教图碑、孔子晒书山、岳飞和文征明碑刻,以及淮海战役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吕梁一带文化底蕴丰厚,生态保持完好,风光优美宜人,奇石精妙独特,已被列为市级风景区,成为徐州的后花园。

  ③ 乌犍:水牛。

  ④扁舟载雨:指船在雨中行进,像载雨而行。

彭 城 驻 辇

爱新觉罗·弘历

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

注:

  ①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是数得着的。在位期间曾六下江南,四过徐州,四次上云龙山,三次登黄楼。他到徐州主要是视察黄河的水情和河防工程。徐州地区有三处乾隆行宫,云龙山北下坡的行宫仍在(博物馆内),茅村和新沂市马陵山的行宫已毁。乾隆的这首七律,原为云龙山顶御碑碑文,碑毁于"文革"。

  ②廑:通仅

  ③辇:多指皇帝、皇后坐的人力车子。

  ④ 苏张:即苏轼和云龙山隐士张天骥当年的遗迹。

户部山探梅

李 蟠

空山无伴已多年,独有寒梅傍我妍。

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来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

纸帐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注:

  ①李蟠(1656—1729),字仙李,徐州人。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三十八年,李蟠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因错案被贬至沈阳,三年后还乡。康熙帝南巡过徐州,知李蟠赋闲在家,遂传其入宴,并委至山东放粮。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才华横溢,有遗墨《白燕诗十首》长卷和大量诗词传世。李蟠74岁过世,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东麓。

  ②户部山:原名南山。明天启四年,徐州大水,户部分司署移其上,遂称户部山。李蟠的状元府在户部山南麓。

  ③罗浮: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县,山上多梅树。

登云龙山晚眺偶成

陶 澍

青山两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头。

霸气久随王偃尽,城名犹为老彭留。

关津有险当淮泗,乡里无情斗项刘。

斜日云龙闲眺望,古今何限水东流。

注:

  ①陶澍(1778—1839),湖南安化人,清嘉庆进士,官至两江总督。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罗輶日记》等。

  ②王偃:指徐偃王。春秋时徐国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

  ③斗项刘:可能是民间以项羽、刘邦各为一方的斗勇,反映了秦汉以来徐州人的强悍性格。

九 里 山

宋作梅

烟树空蒙合,模糊见渔村。

九里足远势,不辨水与云。

山头留片石,慨想樊将军。

注:

  ①宋作梅:字宜园,铜山县人。乾隆年间进士。

  ②九里山:位于城北郊,东西绵延九里,故名。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在此设十面埋伏围困项羽,并命樊哙在山顶矗起大旗,左右挥舞调动军队。至今九里山上仍存有那块长3米、眼深12米的磨旗石。

  ③樊将军:即刘邦的大将、沛县人樊哙。

拔 剑 泉

邵大业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皇遗迹尚森然。

一泓暗泻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

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

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注:

  ①邵大业:大兴人,字厚庵,雍正进士,乾隆年间任徐州知府。为政清廉,曾捐俸修复苏堤,维修荆山桥。有《濂受堂集》。

  ② 拔剑泉:位于城西南30里的铜山县汉王镇丁塘山下。据说在楚汉相争时,刘邦的人马被项羽追到这里,饥渴异常,刘邦万分着急地将宝剑向下猛一插,清流顺剑喷出,人马酣然畅饮,从而脱险。拔剑泉泉眼为菱形,恒温摄氏16度,昼夜出水2500多立方米,清流顺着玉带河汇入云龙湖。

王陵母墓

鰲图

一剑惊三楚,激成安国侯。

心终归赤帝,坟不怕黄流。

麦饭何须祭,碑文自可留。

今经燕许笔,忠孝教千秋。

注:

  ①鰲图:清代汉军镶红旗人,字伯麟,号沧来,嘉庆年间任徐州知府。有《彭门诗草》存世。

  ②王陵母墓:相传王陵与刘邦同为沛县豪杰。楚汉相争时,王陵带一帮人马归附刘邦。项羽将王陵母亲劫持到徐州,逼她劝儿子归楚。王母反而传信给儿子,要他忠心辅助汉王,不要顾念老母,说罢自刎身亡。王陵母墓现在云龙公园内。

  ③三楚:即西楚、东楚和南楚。西楚约相当于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之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东楚则跨江逾淮,东至于海。南楚北起淮汉,包括江南。

  ④安国侯:王陵协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功勋卓著,被封为安国侯,惠帝时又加封为右丞相。吕后称制后,夺了他的相位,改任太傅。宁折不弯的王陵称病不去就职,十年后去世。

  ④ 燕许笔:唐代在燕许为官的大手笔。

挂 剑 荒 台

〔清〕 孟安世

我剑千金挂树轻,昔人生死允交情。

可怜此道今如土, 霜刃磨来大不平。

注:

  ①孟安世:怀宁人,曾任邳州儒学学正。

  ②挂剑台:公元前544年,季札代表吴国宗室,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徐君视季札为上宾。徐君甚爱其剑,但未言出。而季札已明徐君之意,暗自许之。待季札结束使命返徐时,徐君已逝,季札在悲痛之余,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去。徐人深感季札谦让信义美德,遂建挂剑台纪念。挂剑台原在古徐州城南一里处,清代仍完好。上世纪50年代曾加固,后因城建拆除。重建的挂剑台,位于云龙山西麓杏花村,是游人乐到的景点。

过 徐州

郁达夫

红羊劫后几经秋,沙草牛羊各带愁。

独倚车窗看古垒,夕阳影里过徐州。

注:

  ①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与郭沫若发起组织创造社。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杂志。"七·七"事变后,他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曾来徐州、台儿庄慰问抗日军民。之后,他去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有《郁达夫文集》行世。

  ②红羊劫:1919年是丁未年,丁为火,未为羊,按传统说法,是大灾大难的年头,故称"红羊劫"。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开会,要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年的九月二十九日,郁达夫从日本回国路过徐州,眺望古战场,欣然写了《过徐州》一诗。

榆 庄 隐 居 图

〔民国〕 张伯英

垂荫能遮数亩田,村前榆老不知年。

于今近水枝柯盛,坐听斜阳噪乱蝉。

门左新开十丈沟,荷花未长长鸡头。

静观亦有濠梁趣,队队鲦鱼时出游。

野水盈盈绿到门,不嫌鹅鸭闹声喧。

凌晨策杖西园去,手摘新蔬唤稚孙。

注:

  张伯英(1871—1949),出生于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原名启让,字勺圃,别号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是我国近代名重一时的书法家、碑帖学家、方志学家、诗人和学者。有《法帖提要》、《阅帖杂咏》、《小来禽馆诗草》等专题著作存世。其书名曾倾动京城。他主持修编的《黑龙江省志汇稿》一书,62卷,可谓煌煌巨著。

  由民营企业家王昌庆出资8000万元创办的张伯英艺术馆,坐落在城南虎头山西麓,一组组仿明清建筑依山势错落展开,是一处亭台楼阁俱全的艺术殿堂。有文豪殿、墨缘阁、藏书楼、小来禽馆、汉石堂、碑廊、天水砚、群羊坡等。馆内设有张伯英艺术研究会和张伯英著述编辑委员会以及两汉文化研究所、彭城书院国学培训基地,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和艺术教育为一体。该馆以其丰富而有特色的艺术藏品,优美诱人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过 微 山 湖

陈 毅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注:

  ①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遗作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军事文选》等。

  ②横越江淮:陈毅于1943年11月25日由淮南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出发,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一路北行,途经睢宁县古邳、铜山县吴桥,跨越敌伪严密封锁的陇海铁路,夜渡微山湖,在沛县的丰乐村登岸。

  ⑤ 微山湖:位于鲁南的微山县与苏北的沛县、铜山县之间,面积1200平方公里。湖中的微山岛有微子墓和张良墓,此处曾是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铜山县的名称得自湖中的铜山岛。铜山岛一带的珍珠女、十八连城、姜公台等景点,有着许多美妙神奇的传说。微山湖钟灵毓秀,物产丰饶,名胜众多,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态公园。

银 缕 玉衣

 郭沫若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注:

  ①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考古学家。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②银缕玉衣:汉代王侯葬服,此系彭城王葬服。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玉衣全长17米,共2600块玉片用银丝编织而成。1973年4月此文物赴日本等国展出,郭沫若于4月11日为之题辞。

  ③错金:以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器物表面,作为纹饰或铭文。

始皇帝赵政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3][4][5],名政(亦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其麾下,号称“沛公”;前207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定国号为“汉”);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后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汉武帝刘彻

汉世宗孝武皇帝即刘彻(前156年—前87年),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

,文学家。汉族。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的孙子、汉高帝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武帝概况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

晋武帝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大隋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称为天朝的“圣人可汗”。

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

隋明帝杨广

隋明帝

隋明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

隋明帝604年登基后,动用200多万民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洛阳城,并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百万军队攻打高句丽。隋明帝在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引发贵族大规模的叛变。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

唐太宗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生卒时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2岁)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唐高宗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谥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历史地位:民族英雄、天可汗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

北宋除赵匡胤外,其他皇帝为其弟赵匡义(宋太宗)的后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为赵匡胤之后代。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又称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颜(起延)部人。而按照蒙古起名传统,铁木真全名应为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钦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成吉思汗死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选拔、拥护自己的三哥。征服中国金朝后,拖雷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宰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时间内,无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宦官也没有形成唐末的气候,党争现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

徐州乾隆行宫的云龙山行宫

云龙山是苏北名山,由九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上巨石嶙峋,林色幽美。全长3公里,北毗连市区,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