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疼痛发生的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手臂、手指者,为虚损已显,邪阻已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病性:年壮初痛者多实证,应辨别属痰浊、阴寒、瘀血;久病年老者多虚证,应辨别属气虚、阴虚、阳虚。
2.治疗原则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急性发作时可选择以下药物;心痛舒喷雾剂,对准舌下,每次喷雾1~2下;速效救心丸10~15粒,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3~5粒,舌下含服;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12~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4.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主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地奥心血康胶囊,每次200mg,3/d,连服2周后改为每次100mg,3/d;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3片,3/d。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0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桔梗6g。
(2)阴寒凝结
主证:胸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加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自,脉弦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3/d。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药用薤白10g,枳实10g,桂枝10g,炮附子10g,细辛3g,干姜6g。
(3)痰浊壅塞
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寒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咳吐痰涎;苔白腻或自滑,脉滑。
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用瓜蒌15g,半夏10g,薤白10g,石菖蒲10g,枳实10g,厚朴10g。
(4)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或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
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6g。
(5)心肾阴虚
主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无苔或有剥裂,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淮山药15g,茯苓15g,甘草6g。
(6)阳气虚衰
主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自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肉桂6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枸杞子12g,当归10g,杜仲10g。
若出现心阳欲脱之危候,急用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每次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5.针灸疗法主穴心俞、厥阴俞。每次取主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1/d,12~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虚寒者配内关、通里穴,针后加灸,寒重时加灸肺俞、风门穴,肢冷重时加灸气海或关元穴;痰浊者配巨阙、膻中、郄门、太渊、丰隆穴,针用泻法;瘀血者配膻中、巨阙、膈俞、阴郄穴,针用泻法。
预防注意避免寒冷刺激;注意养性怡情,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起居有节,不可劳累或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禁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久病年迈应加强体育锻炼。
您好,一般来说,如果是急性病,当针感达到,手法做好之后,就可以起针了,如果是慢性病,时间较久的病,一般都留针半个小时,每个大夫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您说的这个大夫这种针法,也是对的,有时候,只要针感达到立马起针,比留针效果还好呢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胸膺 1 拼音
xiōng yīng
2 注解
胸膺 前胸部。《素问·刺热篇》:“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古籍中的胸膺 《丁甘仁医案》:[卷一]湿温案候,有汗不解,早轻暮重,口干不多饮,红疹白,布于胸膺之间。脉数,苔灰黄,伏邪湿热,蕴蒸气分,漫布三焦
《张聿青医案》:[卷十六]瘰汤。张(左)盘颈痰已久,兹则内热连绵,时见咯血,胸膺酸痛,日来腹痛便泄。脉细弦而数。阴虚木旺,虚火上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胸胁痛
下满痛。膻中、(百。)天井、主胸痹心痛。大泉、主胸膺痛。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陵、主
《普济方·针灸》:[卷十三针灸门]胸胁痛壮治胸下满痛。穴乳根中灸百壮治胸痹心痛。穴天井治胸膺痛。穴太渊治胸中痛。穴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
《松峰说疫》:卷之一·述古为了继承现代名老中医学的学术经验,总结学有卓识的中年中医师的学术成就,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组织全国中医师编著了《黄河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南方医话》、《北方医话》,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医话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外科、儿科、方药、针灸……,凡能用医话形式表达的,皆可撰写。
《五部医话》运用医话随笔体裁;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
南方医话
祖国南方历来名医荟萃,人物辈出。所有医话作者中,有浙、闽、粤、桂、黔、台及港、澳地区饮誉杏林,蜚声南北的名老中医,也有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中年、壮年中医骨干。马来西亚的名中医、有识之士也欣然命笔,积极撰稿。所有稿件,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南方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长江医话
《长江医话》收集了长江流域八省一市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燕山医话
京畿之地,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中医 在这块有着悠久传统文化氛围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气息,对全国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燕山医话》收集了北京地区中医医家撰写的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北方医话
祖国北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北方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为我国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祖国医学宝库中至今仍不失其光辉。该书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新疆、天津等五省一市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黄河医话
《黄河医话》收集了黄河流域八省区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目录
南方医话
漫谈胸痹心痛与痰浊…袁家玑
学中医之门径…郭梅峰
温病之真面目…郭梅峰
谈谈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及方法…班秀文
伤寒辨证应注意“三定一宜”…俞长荣
谈“治风先治血”…陈全新
谈补、泻…陈全新
谈“治痿独取阳明”…陈全新
察下诊病之妙义…杨干潜
热传营,舌不尽绛…杨春波
王聘贤先生论中医 之研究…杨越明
临证二三事…陈真一
从中医的整体观谈起…邹卓群
脾阴小议…黄建业
谈有关表证的误文两则…徐学义
用甘温除热宜有胆有识…谭学林
漫谈中医治法警句…谭学林
上病下治,便通衄止…陈国信
伤寒与杂病的关系…杨泽君
厥阴病的病理特征浅析…杨泽君
从邪正关系谈“合病”“并病”“直中”“两感”…杨泽君
伤寒六经气化俗解…杨泽君
“阴阳气不相顺接”浅析…邓兴学
长江医话
中医发展与科学假说…詹文涛
博览与精专…马有度
诊余话借鉴…江尔逊
学习中医话难易…宋少僧
留心与创新…吕敬江
习医说“度”…杜方步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杨炳初
医理与临证…戴会禧
有感于“不引古经一语”…廖伯筠
赞“计算机中医”…王占彬
中西医印定成俗戒…胡翘武
众里寻他千 度,却在灯火阑珊处…李锄
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西医…干祖望
批卷审稿难…干祖望
错…干祖望
脏腑“藏”“泻”辨…张六通
《伤寒论》的前身…姜春华
“正气”刍议…董胡兴
《内经》教学漫谈…李济仁
简谈《金匮要略》的特点…王廷富
沈括测雨…李克光
记解放前成都的中医院…李克光
燕山医话
郗霈龄医论三则…高益民
岳美中医话二则…江幼李
金书田医论…宋祚民
卢冶忱先生论病能…胡庚辰
论脉…赵绍琴
察舌失误有感…朱建贵
真心痛舌诊浅谈…林兰
话四诊合参…周志波
专精与涉猎…刘弼臣
学医先奠基,基坚医能博…刘韵远
文是基础医是楼…刘弼臣
学会从博览中提高临证水平…余瀛鳌
脾主涎…王洪图
肺和大肠相表里,并非虚设;心和小肠相表里,亦是真言…陈子富
“三焦有二”说的启示…马继兴
论“荣卫”…方和谦
西北多燥亦有湿…宗修英
“伤寒由毛窍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之我见…王为兰
谈治病求本…方 中
治病切忌“八股”…宗修英
从虚寒性胃痛的治法谈治病要有层次…施奠邦
详察虚实,圆机活法——杨子谦医话…张忠
北方医话
北方医话目录
诊余论教…勾直平
运用比较,搞好教学…于沧江
考试方法琐谈…张金良
名医轶事…彭静山孙启凤
治医之道在于精医理笃实践…孟庆云
医之基,在习文…韩 灵
医之精,在于勤…韩 灵
西为中用小议…姚生林
仲景学说浅议…张绚邦
医易同源话阴阳…孟庆云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郝洪江
“木克土”小议…郝洪江
养生静坐法…彭静山
漫话养生延寿用 …杨书章
阴火新解…南征
五脏生理制约小议…任继学
医暇随笔谈脑神…杨书章
漫话升降开阖…王廷璋
生血之源的管见…任继学
“怒则气上”琐谈…查文安
黄河医话
论医者当通哲理…张灿玾
整体观念不能抛弃人与社会的关系…傅贞亮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王与贤
时间变化节律与疾病之证治…石冠卿
肺与皮毛…李心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疏证…牛东生
气为人体一切物质之帅…尹锡泰
“四肢为诸阳之本”辨…刘昭纯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辨…张珍玉
正气存内,邪亦可干…傅贞亮
“有故无殒”非指孕妇…傅贞亮
“有故无殒”…臧郁文
五夺并非皆不可泻…杜雨茂
壮火食气…张裕晨
肠澼解…张珍玉
释“辛润”…张登本
浅谈三素七元之说(蒙医)…苏荣扎布
伤寒留邪非内伤杂病…何中州
伤寒“阴阳易”解…肖康伯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肌萎缩…朱亚民
小青龙汤之变通…曹其旭
小青龙汤中麻黄、干姜的运用经验…周连三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任,有担当,任受的意思。
任脉循与腹部正中线,多以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一身之阴脉。
故又称“阴脉之海”,所有的阴经像河流,任脉像大海,河流总会流入大海。
任又以“妊”意义相同,任脉起于胞宫,女子能怀孕全靠任脉。
任督二脉交会在鼻子人中穴这边,当舌头抵到上颚的时候,任督二脉是相通的。
所以在打坐或者站桩,都要舌抵上腭,目的就要连接任督二脉。
任脉失调会出现的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各种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白带过多,小便不利,疝气,小腹皮肤瘙痒,阴部肿痛,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疾病等。
上腹部消化系统以及胸部呼吸系统也会受影响:腹胀,呕吐,打嗝,食欲不振,慢性咽炎,哮喘等。
任脉一共24个穴。
1会阴穴:多用于急救,百会与会阴相对,会阴痛可以在百会处治疗。
2曲骨穴:下髎加曲骨可以用于妇科男科的很多问题,比如外阴瘙痒,滴虫,小便不利膀胱疾病与尿道发炎HPV等。
3中极穴:膀胱募穴,膀胱的问题用募治疗法。如小便不利,子宫内膜薄,导致的不孕也可以用中极穴。
大多数的月经不调痛经,都是因为气血虚导致的,可用中极和关元穴。
4关元穴:小肠募穴。一个大穴,经常用到。
小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小肠由关元穴来管,进取穴可治疗腹部的问题。
灸关元可生精助孕,男女保健都可用关元穴。
如果一个人常年的脚都是冰冷的,表示他一天24小时在不断的制造血块,可以灸关元。加强小肠的功能。
孕妇不可用关元穴!妊娠期腹部的穴位最好不要用,医生诊断除外。
5石门穴:三焦经募穴,三焦的疾病可在石门上灸。
石门与关元的中间有一个经外奇穴:绝孕穴,坚持灸或者针刺可导致不会怀孕。
想怀孕做针灸拔罐时需要注意避开它们。
6气海穴:人体元气之海,艾灸可治疗腹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赢瘦。
此穴有强壮作用,孕妇禁用。
7阴交穴:任脉,冲脉,肾经的交会处。
治疗腹痛,水肿,疝气,阴汗湿痒。
重点说下阴汗湿痒:就是阴部有很多汗,很多津液,而且会痒,导致这种情况是有寄生虫,此时在阴交穴上做艾灸。
8神阙穴:可灸不可针,身体的第一大穴,补益第一穴。
小朋友可以多多灸灸神阙穴,提高免疫力,调理脾胃。
神阙穴可以双向调节腹泻与便秘。
9水分穴:打水分开的意思。
食物里含有水分的东西,可以进入小肠。
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不会直接进入小肠,喝的水在水分处就会被气化进入身体变成汗和小便。
如果水不分了,会混入大便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此时就灸水分穴来治疗。
10下脘穴:进取穴,治疗腹部问题。
下脘穴在胃的下口,这个地方常常容易发炎,下脘痛就是发炎了,灸它就好了。
11建里穴:胃脘疼痛,进取穴治疗胃部,腹部问题。
12中脘穴: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
一起胃病都可以用到中脘穴。
脾胃相表里,强脾也可以用中脘穴。
复习下八会穴: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腑会中脘,脏会章门。
13上脘穴:
介绍一个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以中脘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各一寸。
注意,当胃部出血时不可以艾灸。艾灸可活血,会导致出血量增加。
14巨阙穴:心募穴。
心脏有问题是会穿心痛,主要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是因为痰饮造成的。
治疗心脏问题,可以用心脏三穴:天突巨阙关元。
15鸠尾穴:此穴不可受重击,会导致内出血。
鸠尾是膏之源穴:身体里的黄油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16中庭穴:主治心痛,梅核气。
17膻中:心包的募穴,气会膻中,
治疗气喘呼吸短促,产后乳汁少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噎嗝。
气是阳,所以强心脏强肺气都可以用膻中穴。
18玉堂穴: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两乳肿痛。
19紫宫穴:华盖穴与璇玑穴都可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其实也很少用,因为有比它们好用的穴,刮痧会刮到,艾灸基本上灸不着。
20天突穴:大穴,近取穴治疗咽喉问题,咳嗽梅核气,还有之前提到的心脏三穴。
天突穴,我最爱用懒人贴,昨天邪风入体,导致晚上发烧,今早上起来咽喉痛,一个懒人贴搞定。
21廉泉穴: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治疗舌头问题比如舌强不语,中风失语舌下肿痛,舌纵流涎。
22承浆穴:治疗口歪,齿龈肿痛,流涎。
吃东西或者喝东西时会漏出来,就用承浆穴。
肚子饿时点按承浆可以减少饥饿感。
吃饭前点揉承浆穴,可以减少饭量,减肥可以用它。
临证实录一 肺系病证
咳嗽案
哮喘案
肺痈案
肺痨案
悬饮案
发热案
临证实录二 心脑病证
心悸心慌案
胸痹心痛案
眩晕案
中风病案
失眠案
癫狂痫案
脏躁案
郁证案
梦游案
临证实录三 脾胃病证
胃脘痛案
呕吐(吐酸、嘈杂)案
呃逆、嗳气案
噎膈(反胃)案
腹痛、腹胀、痞满案
泄泻案
便秘案
食少案
便溏案
痢疾案
肠痈案
临证实录四 肝胆病证
黄疸案
胁痛案
鼓胀案
疝气案
少腹痛案
临证实录五 肾、膀胱病证
水肿案
淋证案
癃闭案
遗精、阳痿案
不育案
临证实录六 气血津液病证
血证案
汗证案
消渴案
低热案
虚劳案
内燥案
脱发案
临证实录七 经络、肢体病证
头痛案
痹证案
痿证案
振颤证案
腰腿痛案
麻木案
面瘫案
脉痹案
临证实录八 五官诸窍病证
耳疾(耳鸣耳聋)案
目疾案
口鼻Ⅱ因喉疾病案
肛门前后二阴疾病案
临证实录九 肿瘤(肿块)病证
肺癌案
肝癌案
乳腺癌案
肿块案
临证实录十 妇科病证
闭经案
痛经案
月经不调案
不孕案
产后案
带下案
妊娠案
妇科杂病案
临证实录十一 儿科病证
发热案
麻疹案
喘咳案
呕吐案
泄泻案
夜寐不安案
腹痛案
抽搐案
自汗盗汗案
口疮案
卧后露睛案
项软案
胎黄案
尿血案
眼睑下垂案
振颤案
临证实录十二 外科病证
斑疹案
隐疹案
面疹案
……
临证实录十三 急症
临证实录十四 疑难怪病
胸痹心痛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本文2023-10-11 02:03: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