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及译文,第1张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译文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

 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

 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注释

 (1)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2)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

 (3)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4)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5)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6)固:实在)真实。

 (7)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8)其孰能知之: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天赐的是性,顺性的是道,顺道修身的是道。道暂时不能离开,但它不能离开。因此,一个绅士应该在没有人看到他的地方小心,在没有人听到他的地方害怕和畏惧。

隐藏很容易被发现,最小的细节最臭名昭著,所以一个绅士独处时要小心。欢乐、悲伤和快乐的情绪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个叫钟。它出来了,但是根据干燥定律,它叫做和。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也是世界上共同遵守的法律。当中和达到时,天地回到各自的地方,万物生长和发展。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君子的言行违背中庸。”君子的言行都是中庸的,因为君子的言行总是不偏不倚。小人物的言行侵犯中间,因为小人物的言行无顾忌,无所畏惧。”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境界,很少长期实行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不能实行的,我知道: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了,愚蠢的人做不到。中庸之道是不能提升的,我知道:聪明的人走得太远,不明智的人做不到。就好像没有人不吃东西,但很少有人能尝出味道。”

孔子说:“我恐怕不能实行中庸之道。”

孔子说:“舜有多聪明?他喜欢提问题,检查最近的事,掩盖别人的缺点,赞扬别人的优点。他掌握了这两个极端,对他的人民采取了妥协。所以才叫他舜!”

孔子说:“人们说‘我是聪明的’,却被困在网、笼、阱里,不知道如何避开它们。人们说,‘我很聪明’,但他们选择了中间路线,不能坚持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做的。他选择了中间路线。只要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他就会把它放在心上,永不放弃。”

孔子说:“天国的治理是公正的;一个贵族的头衔和他的薪水将被免除;刀剑必被践踏。但是中庸之道并不容易执行。”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的。孔子说:“你是说南方的力量吗?还是北方的力量?还是和你想象的一样强大?以宽容和温柔教化人民,不报复无理的行为,是南方的力量,绅士们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头上戴着武器和盔甲睡觉,从不食言。这就是北方的力量,硬汉就属于这一类。

所以,君子应该随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独立公正,才是真正的力量!国家的政治诚信,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这个国家的政治是黑暗和顽固不化的。那是很强大的!”

孔子说:“追求异端是荒谬的,后人会说;但我不会这样做。君子走中庸之道,半途而废,但我不会停止前进。君子以中庸为本,虽为人少闻,为人少知,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所追求的道路是宽广而微妙的。民愚昧地知道这事。连圣徒也不知道至高的道。凡夫俗子没有智慧,也能行。至高的道,连圣徒也不能行。世界这么大,总有不满意的地方。

因此,绅士说“大”,世界负担不起;先生说“小”,世界无法理解。《诗经》中说:“风筝高飞,鱼儿跃入深水。”这就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明确的天地之间。摘要“君子之道”起源于民间,达到最高点,便在天地之间显露出来。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扩展资料:

中庸主义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流传了两千多年。它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四书”中居于第二位。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征、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哲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庸》是西汉戴生在《礼记》中整理编纂的。在魏、晋、南北朝,儒教和道教被集成的新趋势和佛教和道教流行,一些学者有关儒家中庸无为的道家学说支持节俭的原则,但它的影响是有限的。如刘劭在书中把中庸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加以宣扬,并将其列为最完美的“情感”。

据记载,随着“义”的普及,也出现了引用佛学来解释中庸的著作。唐朝的李敖把中庸奉为经典,写了《中庸》。他提出了中庸继承谱系,并将其与佛教心性研究相结合,对儒家中庸学说进行阐发和弘扬。

他将通过原则的意图说,促进生活为己任,混合佛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利用佛教“漠不关心”理论来解释儒家“诚信”的内涵,它不仅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与此同时,佛教和儒家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的理论建设,后来也有重要影响。

自宋代以来,《中庸》逐渐确立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真宗时期,《中庸》被用作科学考察的题目。宋仁宗时期,《中庸》被授予初学的学者。

程郝和ChengYi北宋首先对待大学的教义的意思是,《论语》,和孟子同样和并行,提高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均值和开放的原则意味着成为理论依据的出现在宋代和明代道教。

南宋朱熹所著《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合编《论语孟子注》。第五年的嘉定南宋(1212),四本书,章节和句子和注释被授予“汉学”的标题金王朝,和官方地位的四本书正式成立,因此中庸被正式提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

清朝第二年(1313年),朱熹的《四书四章四句》被授权为科举考试的书名。明朝成祖为《四书五经》作序,并向世界公布,成为明代科举选拔学者的唯一标准。在清朝,“四书五经”仍然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中庸之道作为“四书”之一,不断得到推广并达到最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中庸》全文原文带拼音如下可阅读。

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shuài xìng zhī wèi dào 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ào yě zhě,bù kě xū yú lí yě kě lí,fēi dào yě。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kǒng jù hū qí suǒ bù wén。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mò j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gù jūn zǐ shèn qí dú yě。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āilè zhī wèi fā,wèi zhī zhōng。fā ér

jiē zhōng jié,wèi zhī hé。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zhōng yě zhě,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yě。hé yě

zhě,tiān xià zhī dá dào yě。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zhì zhōng hé,tiān dì wèi yān,wàn wù yù yān。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作品:《中庸》

简介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⑤,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⑥,货财殖焉。《诗》曰⑦:“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豫:同“预”。 ②跲(jiá):绊倒,出差错。 ③赞:辅佐,帮助。 ④征:效验。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⑥鼋(yuán):大黾;鼍(tuó):鳄鱼。 ⑦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译文

(第四章)孔子说:“最高真理得不到实行的缘故,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讲得太复杂,蠢笨的人看得太简单。最高真理不能为世人明白的缘故,我已经知道:贤人做过头,不贤的人做得不够。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真正能品尝滋味的人不多。”

(第二十章)不论什么事情,预先准备了就会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讲话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讲错,做事之前先定下计划就不会碰到困难,行动前先定下规矩,以后就不会负疚;事先确定了最高真理和准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败。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长上的任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来治理。要获得长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长上的任用。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双亲,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双亲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诚地反思自身,就不能孝顺父母。真诚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开启心中的善,就不能真诚地反思自身。诚,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而实行诚,则是人间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完全达到诚的境界的人不勉力为之,他的举措都恰到好处,不需苦思冥想,都能找到恰当的办法,从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们是圣人。那些努力实行诚的法则的人,须选择好的方向,勉力坚持下去。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周详地探究询问它,审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实行它。不学习则罢,要学习的话,如果仍然没有掌握就决不罢休;不探究则罢,要探究询问的话,如果仍然没有知晓就决不罢休;不思索则罢,要思索的话,如果仍然没有获得结果就决不罢休;不辨析则罢,要辨析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弄清楚就决不罢休;不实行则罢,要实行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就决不罢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千遍。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最终必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最终必定会变得刚强。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达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诚的人,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则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五章)诚,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人们因以自觉行动。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诚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诚,并非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也用以成就事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事物,这是智。人性的优越之处,就在于能将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则结合起来,所以行为合时,举措适宜。

(第二十六章)所以达到最高程度的诚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永不止息则悠久,悠久则效验明显,效验明显则辽远,辽远则广博而深厚,广博而深厚则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可以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可以覆育万物;地域遥远辽阔就可以成就万物。广博而深厚与大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上天相配,遥远辽阔则没有疆界。由此言之,天地虽然不自我展示,它们的品格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虽然不有意地作出什么行动,却造成了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自然界的一切都不是由造物主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是宇宙间唯一和最高的法则,天地只由诚产生万物,而不依据别的什么法则,因此它们产生万物才会奇妙莫测。天地最高法则表现为: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久,辽远。现在说天,就其一线光明而言并不明亮,但是如果把它扩充到无穷,那么日月星辰就悬挂在天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天由此覆育世间万物。现在说地,就其一撮土而言它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它增加到无比广厚的地步,那么这大地承载华山都不怕重,容纳江河海洋之水而不会泄漏,又承载着无数东西。现在说山,就其一块石而言并不大,但是如果把它堆积到极其广大的程度,那么在山里就会有草木生长,禽兽出没,宝藏可发掘。现在说水,就其一勺水而言并不多,但是如果把它加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么就会有鳖、鳄、鱼、龙生于其中,可以用以增殖财富。《诗经》说:“天命至高永恒,庄严运转不息。”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品格。《诗经》还说:“多么伟大显耀,文王品德纯洁!”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自己的品德,永不止息。

(第二十七章)多么伟大啊,圣人之道!它无限广大!发育万物,高耸至于天。多么丰富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有三百条,礼的细目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那品德最崇高的圣人,最伟大的道是不会形成的。”因此,君子要崇尚德性,而又探究知识学问;既将仁德普施到无限广大的地步,又钻研理论到最精微之处;精神境界无比崇高,同时处事又遵循中道,合乎常情;经常体味前人之说,努力发现新的意义,不断地充实自己,以使礼放射更灿烂的光辉。这样,处于上位就不会骄傲,作为下属不会背叛,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主张能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黑暗时保持沉默,足以安身。《诗经》说:“既明智又贤哲,因以保全自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庸》第三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