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能入药?细说中医古籍里那些奇葩药
现如今,国民的 健康 意识日益增强,大家对 健康 、医疗的专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于是,当下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了医学科普的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科普讲座较为多见。而在电视剧《老中医》的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场景,翁泉海开设免费医学讲堂,他跟百姓们讲中医知识,普及用药常识,大家伙听了都连连叫好。
在讲课过程中翁泉海提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理论至深至要,医学著作浩如烟海。大道至简,悟在天成,需要我们后人躬下身去,细心地体会研究。但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古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举例古籍中药用“鹊巢”治疗漏下之症,是由于鹊巢高而坚固,实则这种理论毫无根据,不可取之。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医古籍中出现的一些中医用药糟粕。
毛笔头篇
1小便不通,数而微肿:用陈久笔头一枚烧灰,水服。
外国人基本不用毛笔,此方若真有效,想必来中国代购最多的应该是毛笔。
2心痛不止:败笔头三个烧灰,无根水服,立效。
看来需要普及软笔书法,不然没有足够的“败笔头”供应。
3难产催生:用败笔头一枚烧灰研,生藕汁一盏调下,立产。
若此方有效,妇产医院和妇产科的大夫看来都得失业了。
妇人病篇
1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想必妇人哪怕血崩,也不想服药。
2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性,米饮服二钱。
陈年蒸饼?是82年的吗?
3令妇不妒:取妇人月水布裹蛤蟆,于厕前一尺,入地五寸埋之。
看来卫生间里需要开辟一块土地了。
4女人阴痒:炙猪肝纳入,当有虫出。
想必此虫是馋虫。
5妇人血病:五色带下,白马左蹄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左蹄这么好使?此白马右蹄跛了?
老鼠篇
1小儿症瘕: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看来猫咪们一定不会得症瘕。
2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者:以肥鼠一枚,取肉煮粥。空心食之,两三顿即愈。
瘦鼠不行吗?胖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3乳汁清少:死鼠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勿令妇知。
勿令妇知,这点很重要。
4大小便秘:雄鼠屎末,敷脐中,立效。
立效?看来此方应在厕所使用。
粪便篇
1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感觉母猪屎大蜜丸会畅销,安宫牛黄丸的地位岌岌可危。
2猫咬成疮:雄鼠屎烧灰,油和敷之。曾经效验。
为什么都是雄鼠?难道粪便也有性别歧视?
3风虫牙痛:白马屎汁,随左右含之,不过三口愈。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糖了。
4水肿尿涩: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半升不算多,尿到病除。
5小儿夜啼:牛屎一块安席下,勿令母知。
继勿令妇知之后,勿令母知。
6小儿霍乱猝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原来“铲屎官”由此而来。
7疳痢欲死:新羊屎一升,水一升,渍一夜,绞汁顿服,日午乃食。极重者,不过三服瘥。
吃什么都讲究一个“鲜”字!
这些并非偏方和恶搞,而是真实记载在中医经典古籍中的,中医发展的过程也是吐故纳新的过程,例如医学与巫术曾经结合,后来还是走不到一起。现在的中医院校、中医专家都在努力剔除中医里的糟粕,只是在民间仍然残留死抱着糟粕不放的现象,有的地方还发展了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这是中医不能允许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 养生 ,听信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书名: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经验百病内外方
编著:清陈修园收录
年代:清代
页卷:128页
大小:31M
简介:《经验百病内外方》是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系《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第二十一种。是书共录方七十七首,详明各方之组成、剂量、制法及用法,或阐明其病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加减,并附医案及注意事项。
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经验百病内外方,清陈修园收录。中医系列,全书共128页,总容量约为31M。古籍屋收藏。更多中医系列百度搜索古籍屋进入网站查看。感觉不错关注留言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温馨提示:
1本文古籍来源于网络,对于内容真伪无法考证,请大家不要较真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2 分享的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发扬和传承我国文化!
3 影印古籍数量过多,个别会缺页少码或扫描不清晰,也很正常!
如果喜欢此文的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在此感谢!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1、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
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
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3、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4、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我才不信呢!”
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高兴的神色。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扁鹊回答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人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没几日,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6、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计划分步骤做。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草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如同为外感风寒,则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7、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屎能入药?细说中医古籍里那些奇葩药
本文2023-10-11 02:52: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