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四)赏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太上感应篇》(四)赏析,第1张

原文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译文

凡是一个人有了罪过,罪过大的,以纪(十二年)为单位剥夺他的寿命;罪过小的,则以算(一百天)为单位剥夺其寿命。人们所常犯的罪过,大大小小有数百种之多,想求长寿长生的人,首先必须要避免犯这些过恶。合乎道义的事,应上进地去做,不合乎道义的事,则应退避而不为。不走邪恶之路,不在暗中做坏事;积累功德,对于万物都要有慈悲心。

赏析

1上一章讲述一个人的过错会给自己带来各种危害,本章再次讲到其中最大的惩罚就是减少寿命,多的可以减少十二年,少的可以减少一百天。这一章是后面的总纲,后面就具体写的这些要损自己阴德,损自己寿命的各种坏事。一个人要想活够自己的自然寿命,那就应当避免做那些损人损己的坏事。

2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用现实生活来打比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甚至死刑的人,就是相当于因为他们的过错,而减少了他们寿命。《道德经》第五十章讲“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明知故犯过错的人,就像是进入了局部的死地。

原文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译文

实实在在持之以恒做善事的人,人们都尊敬他,天道会保佑他,福禄会跟随他,众邪都敬畏而远离他,诸神都来护卫他,即使历尽千辛万苦,所做的事情必定成功,成神成仙的愿望也可以达到。想成天仙者,当做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成地仙者,当作三百件善事。

赏析

1“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作者这几句话,论述了坚持做善事的人,将会得到哪些好的报应。从现实社会来看,确实会得到一些验证。可能也有人会提出疑议,用“好人命不长,祸害千年在”的特例来进行反驳。就是在《庄子》中也把夭折的颜回和长寿的盗跖进行了对比,写出了一种迷惑,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好事做不得,好人做不得。因为人的寿命不仅仅跟心情有关,还跟营养保健等综合因素有关。上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点在《了凡四训》之中,有详尽的分析阐述。

2“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凡事皆有定数,比如说《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够到达灵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体现,任何事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有一个数量容易让人持之以恒,有一个目标。当然,做善事也有大小之分,为国为民的大善事是一件当万件,为名为利的小善事虽多善小,但勿以善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也有可能成大善。这一点在古代的善书之中往往也有辩证地理解和分析。所以古代人特别强调积阴德,不为名为利就是这个道理。

3善举该不该倡导?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集中各个团队,各个阶层的经济力量,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道德经》77章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社会倡导各种善举,行善积德,其实就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策略,每一个人力量虽小,但是汇在一起就非常的巨大。如果每一个富人都具有慈善之心,我们的社会贫富差距就会逐渐缩小,社会矛盾就不会那么尖锐。如果我们每一个富有的学生都愿意给母校捐款,每一个学校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大,就可以吸引更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这也就是一种藏富于民,藏富于下一代,积德于下一代的长远行为。

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译文

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自己的门路,只有人由自己的言行思想可以招来。善和恶的因果报应,就像人的影子跟随自己的身体一样,绝不分离。

赏析

1《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被誉为小《道德经》,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止恶修善,自利利他。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老子李耳),道教尊称,是无上之上的意思。《道德经》有81章,《太上感应篇》,一般分为18段,为方便赏析即为18章。

2本书特别强调善恶因果报应定律,并非迷信。因果报应观念在儒释道三家都非常强调。比如儒家阐释《易经》坤卦就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佛家也说因果报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了社会安定,引人向善,就得赏善罚恶。比如,为国为民,助人为乐之人就受人尊重;祸国殃民,损人利己之人就受人唾骂。反过来说,这就是人世间的因果。

3“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一边般人读到此处,可能就往迷信上去理解了。其实我们在教育中也处处看到这样的感应。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在预习、听讲、作业、复习之中大都是脚踏实地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学习,中间只要不弄虚作假,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而有的同学不注重道德修养,学习不努力,上课和作业只做表面功夫,敷衍了事,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用功学习,到考试的时候就一定会原形毕露。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是自己的综合努力,在师长的指导下得来的,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如此,祸福也是如此。这就是“惟人自召”的道理。所有的努力都像影子一样,附在自己的身上,最终有一天化为不同的结果。努力决定成绩,品德决定祸福,这就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道理。

《太上感应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自古迄今说法甚多。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如清光绪年间许越身在《太上宝筏序》中说:“《感应篇》与《道德经》同出于道祖李伯阳手笔。”也有人认为其书汉代就有,毛金兰在清同治年间叙述道:“尝考洪楚产云:“《感应》一书,历汉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还有人认为其书成于魏晋,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诸史籍,这些说法或为市井侈谈,或为臆测之说,无法令人相信其真实性。

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

         

  通读《太上感应篇》其实,你能明白,它是在告诉我们人世的道理。换言之,也可以说是感化世人,但无论如何,你在读多了后,确实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开篇语这样说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虽然是道教文,但我刚开始读却感觉像佛家所说的世间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你可能对这句话会嗤之以鼻。但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它是在告诉你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多善少恶。人的一生很长,用你的一生去践行这件事也很不容易。做人要心存善念,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文章的总纲。

  文章的第二段是示警,非常,及其明确的告诉我们: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不要以为自己做了一件亏心事,可以瞒足别人,就算瞒住别人,你也瞒不住上天,瞒不住自己的良心。对世间万物,要心存敬畏之心: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这是我们生来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缺点。另外,作为自己本身,要懂得谦虚有礼,不拿自己的有点出来炫耀。

  再下来说道了福报与恶报:善人的话,人皆敬之。保佑你无忧无宰,一生顺利。这是《太上感应篇》对善者的美好祝福,而恶行也终究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戒恶行善。去坚持自己的本心。一路前行。在这几段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以直为曲,以曲为直。简而言之就是颠倒是非黑白。我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类人,不问是非。其中不乏贪官。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当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现状,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自身去评判,化为正义的化身。

  填穴覆巢,伤胎破卵’,这些是杀生之恶,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佛家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在寺庙前扫地,不伤蝼蚁。我们做不到那么精细,但我们也应该从中明白:万物皆有灵,而生命值得我们去敬畏与赞扬。所以当我们再看到那则“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广告语时,我们就应该从内到外去践行它。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这说的是人的嫉妒心,看不得别人过好。但是做人我们应该讲求包容,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去怨天尤人,贪澜无厌。

  全文的结束时结勉,勉励自己去修行,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们的人生活的更加丰富,有价值,有意义。只有这样,你才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明白这世间的真谛。

《太上感应篇》是一本善书,在这里面,你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值得我们一生去研读。

 

 

 

《太上感应篇》(四)赏析

原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