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故事,第1张

扩展资料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

1。崔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范仲淹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ning)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 )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liang)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而相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爱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晨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i)泽(ze)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少陵: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摩诘: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也有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壮阔飞动之作。

右军: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谢谢

1 王羲之的作品及这个作品的故事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附录:(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2 陆小凤传奇中的字幕是什么字帖

新浪娱乐讯 据悉,大型武侠悬疑探案巨制《陆小凤传奇》将在今年投拍,该剧由擅长走悬疑路线的亦彬工作室承制发行。该剧集将由三部曲组成,首度全面演绎古龙作品中这部最奇幻悬疑的系列作品,全景呈现古龙笔下最可爱多彩的神探大侠-陆小凤。 史上最全陆小凤将拍

古龙名著《陆小凤传奇》系列作品共有七个故事组成,即《绣花大盗》、《决战前后》、《银钩赌坊》、《幽灵山庄》、《剑神一笑》、《凤舞九天》、《金鹏王朝》。北京金奥尼影视公司斥巨资,将其中六个故事改编为上、下两部剧,加上陆小凤前传,组成了《陆小凤传奇》系列三部曲共计100集。这是电视剧史上第一次全面展现古龙先生的陆小凤系列故事,在古龙著作翻拍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大动作。据悉,上部将在今年投拍。

陆小凤数次重拍 期待再创经典

与金庸双峰并峙的武侠大师古龙的著作历来是影视界追捧的热点,其代表作《陆小凤传奇》即属最受青睐的作品之一。自小说问世以来,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作品。1976年刘松仁版是该系列第一次翻拍,包括了《金鹏王朝》、《决战前后》、《幽灵山庄》改编的三个故事,一时被奉为经典。1986年万梓良版的《陆小凤之凤舞九天》播出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2000年林志颖版《陆小凤》是把《金鹏王朝》和《决战前后》两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历数以往翻拍作品,虽说各自不乏精彩之处,但都因版权珍贵无法收纳所有系列故事,一些为了保证篇幅而额外新编的情节,成了古龙迷和陆小凤迷心中难以忘怀的遗憾。这次亦彬工作室全景式打造《陆小凤传奇》系列全套故事,就是为了让武侠迷们在银屏上,充分领略到古龙笔下这个独一无二的侠探形象。

总制片人应奕彬女士介绍:“百集《陆小凤传奇》系列本着古龙小说“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宗旨,将情节小说变为悬念小说,融入了西方罪案片元素,将悬疑推理运用于武侠题材,打造武侠世界里独一无二的浪子神探,堪称武侠版的《福尔摩斯》。它的每个故事都无比诡谲、奇情,大案加传奇的故事模式,加上主人公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改编成电视剧将极具商业看点。

极具创作力的明星团队

此次《陆小凤传奇》系列剧将由北京金奥尼影视公司旗下的亦彬工作室承制发行。工作室负责人应奕彬、胡俊松擅长把握各类型悬疑剧,曾经在国内第一个成功策划投拍了80集大型古装悬疑推理剧《护国良相狄仁杰》系列题材;从当年收视瞩目的女性罪案剧《女囚》到近日获得收视奖项的悬疑惊悚寻宝剧《迷雾重重》,每部作品都在业内赢得了良好口碑和高收视;无疑她对于悬疑剧的独特眼光和创新意识,是该工作室作品在电视剧市场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剧还汇集了国内一线的编剧精英。著名**编剧张炭,出任该剧的创意总监,他曾创作过**《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等经典武侠**,长期活跃在香港主流**创作的第一线,他对该剧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3 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在那里

大书法家僧人智永密藏却有其事,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也有根据内,中央台《国宝档案》里容介绍,《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大书法家僧人智永手里,唐太祖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当时朝中有一个大臣(叫什么记不清了)为了讨好上司,到智永的庙里做卧底,与智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骗取了智永的信任,并用很多书画珍品诱蛇岀洞,智永的虚荣心让他上当了,拿出了《兰亭序》作一比试。最后被那小子偷走献给了李世民,最终成了李世民的陪葬。现在看到的只是唐以后的摹本。楼上所说的在台北故宫好像没什么根据,据我所知,台北只有一件王羲之的作品,那就是被乾隆视作三希堂三希之一的《快雪时晴帖》。

一苏轼《前后赤壁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作品。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他的前后赤壁赋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图中书法字帖边角上有个有红色印章 ,回答中的这些所有古代名字的这些字帖合集、、、、、在哪里获得我就不多说了,你应该明白了吧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书法墨迹《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被誉为“天下第二草书”,《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三米芾《蜀素帖》

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天下十大行书之一。

四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元朝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五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草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兰亭集序》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版本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之手,传说真迹是唐太宗李世明逝世后作为陪葬品下葬。

其它的我收集的古今各朝代书法名家书法字帖,

包括了 唐、宋、西晋、明、清、等非常全面的书法字帖、以及碑刻

约1500幅超高清书法贴扫描图,约75G大小, 是学习毛笔书法不可能多得的资料合集

古代名家书法字帖合集目录:

《古代书法字帖_48_圭峰禅师碑》

《古代书法字帖_05_兰亭叙五种》

《古代书法字帖_29_乙瑛碑》

《古代书法字帖_39_集字圣教序[刘铁云本][大图]》

《古代书法字帖_07_礼器碑》

《古代书法字帖_08_曹全碑》

《古代书法字帖_03_集字圣教序[朱卧庵本]》

《古代书法字帖_13_孟法师碑》

《古代书法字帖_02_雁塔圣教序》

《古代书法字帖_15_白氏诗巻》

《古代书法字帖_34_伯远帖》

《古代书法字帖_22_祭侄稿》

《古代书法字帖_11_空海风信帖》

《古代书法字帖_44_王洪范碑》

《古代书法字帖_38_化度寺碑[诒晋斎本]》

《古代书法字帖_49_石鼓文[中权本]》

《古代书法字帖_01_书谱》

《古代书法字帖_18_兴福寺断碑》

《古代书法字帖_19_多宝塔碑》

《古代书法字帖_40_九成宫醴泉铭[李鸿裔本]》

《古代书法字帖_31_兰亭叙[虞世南临]》

《古代书法字帖_28_高贞碑》

《古代书法字帖_12_孔子庙堂碑》

《古代书法字帖_04_皇甫诞碑》

《古代书法字帖_43_善才寺碑》

《古代书法字帖_47_李广业碑》

《古代书法字帖_20_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

《古代书法字帖_16_关中本千字文》

《古代书法字帖_36_兰亭叙[冯承素模]》

《古代书法字帖_09_争座位稿》

《古代书法字帖_39_集字圣教序[刘铁云本]》

《古代书法字帖_06_十七帖[上野本][大图]》

《古代书法字帖_10_草书千字文》

《古代书法字帖_26_魏晋唐小楷集》

《古代书法字帖_46_李玄静碑》

《古代书法字帖_24_王羲之尺牍集[大图]》

《古代书法字帖_42_柳州罗池庙碑》

《古代书法字帖_45_段行琛碑》

《古代书法字帖_17_张猛龙碑[大图]》

《古代书法字帖_06_十七帖[上野本]》

《古代书法字帖_43_善才寺碑[大图]》

《古代书法字帖_37_石鼓文[先锋本]》

《古代书法字帖_41_孔颖达碑》

《古代书法字帖_24_王羲之尺牍集》

《古代书法字帖_23_泰山刻石》

《古代书法字帖_14_石鼓文[后劲本]》

《古代书法字帖_32_兰亭叙[褚遂良临]》

《古代书法字帖_35_平复帖》

《古代书法字帖_33_中秋帖》

《古代书法字帖_35_平复帖[小图]》

《伯远帖》(王珣)

《土母帖》(李建中)

三国 皇象

三国 钟繇

上虞帖

东山帖

东晋 王献之

东晋 王珣

东晋 王羲之

中秋帖

二谢帖

伯远帖

何如帖

俞和《自书诗》卷,元,俞和书,行书,纸本,纵288cm,横216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康里巎巎

元 赵孟頫

元 鲜于枢

元_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纸本,行书,纵33cm,横6369cm

力命表

南宋 赵孟坚(1199-1264或1267)《自书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纸本 手卷 311×38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 纵338厘米,横130 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吴叡篆隶书卷 [元](1298—1355)字孟思,号雪涛散人

唐_贺知章草书《孝经》全图

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地黄汤帖

大道帖

妹至帖

姨母帖

宋孝宗赵眘 草书《后赤壁赋》

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卷十王献之书法长卷高清翻墨本

宋赵构书洛神赋长卷高清本

对酒诗

平复帖

得示帖

忧悬帖

提取文件夹名bat

日本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

明 张瑞图

明 徐渭

明 文征明

明 王宠

明 祝允明

明 董其昌

明 蒋杰

明 蔡羽

明 解缙

明 陈九德

明清 王铎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

杨守敬

松风阁

次韵辩才诗

汉 隶书 曹全碑

洞庭中山二赋

清 何绍基

清 刘墉

清 吴大徵

清 吴让之

清 康熙

清 邓石如

清 黄自元

清代乾隆《泥金书四得续论》

清代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卷

清初 朱耷

清明上河图跋

澄心堂帖

目录树bat

蒙诏帖

薛绍彭(生卒年不详。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宋神宗时长安)《杂书卷》

蜀素帖

西周 青铜铭文 史墙盘

西晋 索靖

贺捷表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 于右任

近现代 吴昌硕

近现代 毛泽东

近现代 沈尹默

近现代 白蕉

近现代 赵朴初

近现代 邓散木

隋 小楷 董美人墓志

隋 智永

隋 楷书 苏慈墓志

频有哀祸帖

鹡鸰颂(李隆基)

黄州寒食全卷

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徒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无锡,晚年旅居会稽山阴卒於浙江金庭。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生平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

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

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5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

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为止,50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甫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择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他在当时是朝野看好的人物。

据史书记载,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却屡屡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至长史,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后来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即出自于他的这一番经历。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_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王旷善行、隶二书;王_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_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名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另外,据史书记载,王羲之还有洒脱漂亮的外在风貌,《世说新语》里曾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八字,即指其富赡的内心世界。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_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

——王羲之

王羲之有哪些生平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7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钟繇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一种方整而稍长的体势,因而使得当时还十分拙朴的楷书,成为更接近现在的妍美的楷书。这一改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已经孕育着唐代楷书诸大家的胚胎,也成为后世人们写楷书的基本样式。

王羲之是什么朝代的人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_、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王羲之真迹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_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2、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_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3、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4、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葬于金庭瀑布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_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_,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黄州寒食诗帖》等。

1、《兰亭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3、《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

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5、《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

-玄秘塔碑

-多宝塔碑

-九成宫醴泉铭

-兰亭集序

古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故事

扩展资料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