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逆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1 拼音
gān qì nì zhèng
2 注解
肝气逆证 证名。因肝气上逆或横逆所出现的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卷二:“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理气剂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
四逆散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经前平颗粒
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经前平颗粒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更多肝气逆证相关药物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二)气病门]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诊断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伤寒逆证赋(五十七)。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
《内经博议》:[卷之二病能部]足厥阴肝脏病论也。肝之阴不足也。或谓肝无补法。此昔人之谬也。夫肝气之逆。由肝志之郁。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岂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形容条目河图与洛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起源,有称中国文化为“河洛文化”。河图与洛书是两大“谜”,其源自哪里至今没有结论。
据古代传说,远古的伏羲时代,有一神奇的龙马背负着一张神秘的图,出现在孟水水面上,象征吉庆,后世称之为“河图”。在大禹治水的年代,又有一神龟背负着另一张神秘的图浮出洛水,呈祥显瑞,后世称之为“洛书”。伏羲氏由“河图”推演出八卦,称“先天伏羲八卦”;商未周初的周文王由“洛书”推演出另一种八卦顺序,及六十四卦,称“后天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史记·自序》曰:“西伯囚基里,演周易”。《周易》源自于河图洛书。其实,河图与洛书分另是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地理方位图。这一宇宙图被中国风水学及其它古代科技广泛采用。
河图与五行及先天八卦
河图为先天本体宇宙图,或称广义宇宙图。河图中共有五十五个黑白点,代表“天地之数”五十五。其中白点为单数一、三、五、七、九,代表阳,又代表天,称为“天数”;黑点为双数二、四、六、八、十,代表阴,又代表地,称为“地数”。天数相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相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得五十五,因此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河图中还将一至五这五个数,称为“生数”;将六至十这五个数,称为“成数”。两者间有着相生相成的关系。而图中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都有一奇、一偶两组数字搭配着。表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化合而生成。或者是天生,地成之;或者是地生,天成之。
五个方位的规律见下图。
河图: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圆图与五方五行相配
天一地六为北一水 天三地八为东一木 天七地二为南一火 天九地四为西一金 天五地十为中一土
先天伏羲八卦图
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先八卦对角数之和为九,这叫用九。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先天数。
北方,是阳气始生之处,就配以生数一,成数六,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东方,是日出之
处,阳气渐长,就配以生数三,成数八,叫作“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南方,是阴气始生之处,就配以生数二,成数七,叫作“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西方,是日落之处,阴气渐增,就配以生数四,成数九,叫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中央,是中心地带,将生数五与成数十配置,叫作“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由河图推演出先天八卦图。
洛书与五行及后天八卦
洛书是后天宇宙图,或称狭义宇宙图。先天讲体(本体),后天讲用,先天卦是根本,后天卦是起用。洛书用一至九个数。其中单数(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象征天道;双数(偶数)二、四、六、八、为阴,象征地道。
洛书天道运行规律:阳气由北方始发,按顺时针向左旋转,经过东方渐增,到达南方后极盛,然后继续旋转到西方则逐渐减弱了。因此奇数“一”在北方,表示“一阳初生”,“三”在东方,表示“三阳开泰”;“九”在南方,表示“九阳极盛”;“七”在西方,表示“夕阳渐衰”。
洛书地道运行规律:阴气由西南角上发生,以偶数“二”表示,然后逆时针向东南方旋转;东南角上的偶数“四”,表示阴气至此逐渐增长;到了东北角上,阴气达到极盛,以偶数“八”表示;而地数“六”在西北角上,表示至此阴气逐渐消失。
“五”则居中央,是三天与二地之和的象征。
后天八卦由洛书推演而得。
洛书方图
洛书: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五居其腹, 洛书数也。
洛书圆图与五方五行相配
一、三、九、七叫“四正”, 代表“二至二分”, 即:北一冬至,南一夏至,东一春分,西一秋分,
二、四、八、六叫“四维”, 代表“四立”, 即:东北一立春,西南一立秋,东南一六夏,西北一立冬。
文王后天八卦图
说卦位: 帝出乎震。齐乎巽。 相见乎离。致役乎坤。 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卦对角数之和为十。这叫合十。双后五个指头,两个五合起来,叫做合十。中国人,印度人及天主教徒,均把两掌合拢来“行礼”,叫合十。也叫合适。合不合适?是后天之数,这个合适的道理就是从这里来的。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为后天数。
实用八卦图及九宫图
归纳上述理论,中国风水学形成了许多实用图表。现介绍最常用的三种:
1)实用八卦图 先天八卦主“生”,据说人的饮食、穿衣、生老病死、养殖种植、冶炼金属等等生态、生产方面的事情,可由先天八卦演算。后大八卦主“克”,据说人的祭祀、婚丧嫁娶等事务活动方面的情况,可由后天八卦演算,由八卦、五行、干支、八门及四象综合相配可得中国风水学实用八卦图。
中国风水学实用八卦图
2)实用九宫图 在中国风沙学中实用的还有一种图表叫“九宫图”。九宫图实际上是洛书及后天八卦的方格图,是为了排布方便、直观。
中国风水学实用九宫图
图中:
四正:为北、东、南、西,即:坎震离兑,也就是一、三、九、七。
四维:又叫四隅,为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即:坤、乾、良、粪,也就是二、六、八、四。
中宫:为中央,五。
3)实用九宫八风图 在九宫图上加进一年节气和干支,就成为另一种中国风水学实用图——九宫八风图。
中国风水学实用九宫八风图
图中:甲胆乙肝丙小肠, 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是肺, 壬是膀胱癸肾藏。
八卦气场通过五脏影响人体,这个事实可由人造的附加八卦场,即用磁铁或电磁铁,每三个一组按阴阳爻排成八个卦象,其次序取先天八卦之序,体验者在卦中面南坐北,当附加磁场转动时可得如下试验结果:
乾卦转向南时(正常卦位),肺凉脚热;
坤卦转向南时(反卦位),脾热脚凉;
高卦转向南时,心热肾凉;
坎卦转向南时,(即“水火既济”卦)肾热心凉;
兑卦转向南时,肺凉;
良卦转向南时,脾热;
震卦转向南时,肝热。
不难看出,在人造的附加八卦场中,人的脏腑感觉基本与相对应方位的属性相关联。①在实验中,除了磁铁模拟八卦气场以外,还可以用运气书符、书卦、书画、挂于墙壁的方法进行体验,这就是风水学中用符调场的方法,效果也很不错。
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把天下五色之土集中在一石台之上,不仅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而且是天地“全息”的模型。北大荒是含腐殖质高的黑土;南方广东广西等地则是含矿物质的红色土;东方山东、苏北的土是青色的,好像水泥色;西边是白色的,极淡的**,似牛奶;中央地河南、河北则**土。这五色对应着人体的内脏:肾黑、心赤、肝青、肺白、脾胃黄。
后天八卦在人体上也是相符的。中医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北为坎水,在人体为肾;南为离火,在人体为心;东为震,属木,在人体为肝;西为兑,属金,在人体为肺。中医讲肾主骨,技巧出焉。肾脏强骨骼必发达。北方人身高体健,出运动员。南为离火,为心,中医讲“心主神明”,即大脑聪明,思维敏捷。南方人作生意灵活、靠聪明漂洋过海,闯荡世界,世界上华人富翁多是南方人。西属肺金,中医讲“肺开窍于鼻”,所以鼻子大小可以断定肺功能。中国新疆人,乃至西方洋人的鼻子很发达。“肺又主悲”,西北的秦腔很是悲悲切切。东为肝木,肝主胆略,也主怒。东北、山东人胆子大,性格直爽。中国风水学上讲,气场随地理分布变化,人的身体和秉性是气场影响塑造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风水。
再看植物,南方热带有一种树——芒果树,一年四季结果,结出的果子四周颜色不同,南边果子熟了,显深**;东面果子是淡**的;西面是青的;北面果子很小,未成熟。这种树泄露了宇宙气场的分布规律,能量是从北逐渐增大的。通过这棵树也可看出八卦符号的由来。宇宙气场尽管人肉眼看不到,但它是按这个规律分布。白天黑夜、一年四季、人的一生兴衰,都是这个规律。它是天地人万古不变的规律。古人讲“物物一太极”,即无论事物大小都是一个太极,均在后天八卦的运转之中。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412 怒 413 忧 414 思 415 悲 416 恐 417 惊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433 影响脏腑气机 434 多发为情志病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51 单行 52 相须 53 相使 54 相畏 55 相恶 56 相杀 57 相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七情 1 拼音
qī qíng
2 英文参考seven rela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ven modes of emo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ven emo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2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1][2]。
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3]。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3]。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4]。例如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经济状况变迁等等,均可引发七情而导致疾病[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5]
七情能否导致发病除七情强度外,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与六*不同,六*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体,故称为外感六*;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
41 七情 411 喜喜属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6]。《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志为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黄帝内经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412 怒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素间·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413 忧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8]。《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414 思思即思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9]。《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415 悲悲哀过度可伤脏气,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10]。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
416 恐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肝气虚则恐。”
417 惊惊为生理名词。七情之一[12]。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因此,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毫无疑问,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七情致病。[3]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直接影响内脏,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概括起来,七情致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3]: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既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人的七情都是外界 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所作出的反映,所以说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从心而发之后,不同的情志,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内脏,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予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著主导作用。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惊喜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则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等症;或气滞血瘀则见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症;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见呕血,晕厥等症。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433 影响脏腑气机七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的。
(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气逆的症状有: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作为致病因素的喜则是指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常见的气泄于下的症状有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七情也可以影响到人体血液,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怒则气上不仅可有头胀头痛,也可出现咯血、呕血等症。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此外,七情所致的证候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面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以及吐血、衄血等症称为“五志化火”。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引起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434 多发为情志病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瘰疬等表现为躯体疾患的心身疾病,还常可导致癫狂、惊悸等表现为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从临床实际看,虽然各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情志失常的病证,但以七情致病为多。这是因为七情虽能影响各有关脏腑,但主要影响到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所以七情致病多可发为情志病证。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七情所致的病证,其病势变化与七情关系十分密切。例如,临床上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 而病势明显加重。这也可以说是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七情(seven relations[14])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见《神农本草经》。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14][2]。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1]。
51 单行单行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5]。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15]。如甘草汤、独参汤等[15]。
52 相须相须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16]。如知母配黄柏[16]。
53 相使相使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16]。如款冬花配杏仁[16]。
54 相畏相畏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有害成分,而发挥临床效能[16]。如半夏畏生姜,因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16]。
55 相恶相恶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16]。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16]。
56 相杀相杀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16]。
57 相反肝者,干也。取象比类是中医的重要思维方法,因为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条达、生发性质的事物都属于木,而肝也有条达、生发的特性,所以肝属木。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内经》有段著名的话:“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说明肝与东方、风、木、筋、酸、目和怒关系密切。
生活中,即使不懂医的人,也知道人有 “肝”。俗话说,气得我肝疼。肝和怒的关系很好理解。从经脉来讲,肝主筋,筋脉要靠肝血的濡养,年纪大的人,肝血不足,就会出现手足震颤的症状。从方位来说,日出东方,与木的生发的特性类似,所以把东方归属于木。就五味来讲,认为“木生酸,酸生肝”,酸味是入肝的,所以食“酸”对肝有补益的作用。
木旺土弱 春天少酸多甘
就季节来看,因为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内经》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春季是生发、生长的季节。因为与“木”的特质有共性,所以把春季归属于木,春季与肝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中医认为“肝气通于春”,春天是肝气逐渐增旺的时节,不适宜再多补肝,故应该少吃酸味食物。
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木是克土的,脾胃属土,春天肝气旺,脾气就相对弱,所以春天要顾护脾气。立春以后的七十二天,可适度增加甘味食物(甘入脾),目的是养护脾气。
酸味食物包括:山楂、番茄、柑、橙子、橘、柚、柠檬、石榴、乌梅、醋,等等。特别是食醋,春天应该少吃醋,有痛经的女孩子尤其要注意,因为酸味作用是收敛的,有阻碍经血来潮的作用,古代女子就通过服用食醋推迟月经,所以月经前多吃醋会加重痛经的症状。
以脏养脏 养肝明目
人有七窍(眼、耳、鼻、舌、口),分由五脏所主,其中肝主目,又称为“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肝精肝血濡养着眼睛,肝气调和,眼睛才能正常视物。所以临床上眼睛的疾病往往从肝论治,比如《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就是清肝胆、泻湿热,治疗目赤肿痛的名方。
中医食疗中有“以脏养脏”的方法,因此古代多以猪肝、羊肝进补肝脏,制成治疗目疾的食疗方。尤其是羊肝,古代讲究用阉割过的公羊肝,称为“羯羊肝”,认为滋补肝脏疗效最好。《医宗金鉴》中就记载了“镇肝明目羊肝丸方”,方中主药就是“羯羊肝”一具,羊肝要用新瓦盆焙干,竹刀切片。现在北方讲究的清真馆子还有“羊羯子”这道名菜,味道相当好。
肝郁暴躁 多听悲曲克胜怒
肝主怒,相传“怒”是肝中精气所化,大怒会伤肝。古人认为治怒很难,“唯平肝可以治怒”,所谓平肝就是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常用的疏肝药物是柴胡、白芍之类。古人还发明“以情胜情”法,就是用情志治疗情志。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因为金克木,肺属金,主悲,所以“悲胜怒”。《儒门事亲》中载张子和治一妇人病,病人很想哭,张子和就鼓励病人放声痛哭,配合调理,使病情康复。这个医案以痛哭治肝怒,使肝木调达到病愈。
古代“悲胜怒”的方法被现代心理治疗借鉴,发明了“音乐疗法”。心理师给易怒狂躁的病人听节律低沉、凄切悲凉的乐曲,像外国的《流浪者之歌》,中国的《葬花》《天涯歌女》,凄凉哀婉,病人听后,怒气顿消,觉得生活无限美好。所以建议肝气郁滞、暴躁易怒的朋友经常听听,悲由心生、心灵荡涤,效果肯定不错。
1 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我来回答关键词: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其中除了胆以外,都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脏器。它们的功能是“泻而不藏”,与五脏对应配合。
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两者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胆附于肝的下方,古人称为“中清之府”,其中藏有清净的胆汁,分泌出来,可以帮助消化食物。
它与肝脏相配台,互为表里。肝主谋虚,胆主决断,这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围,我们平常习用的“胆识过人”、“胆小如鼠”、“胆大妄为”等词汇,都与胆气壮实与否有关。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就是容纳和消化饮食物。它与脾相配合,合称“仓廪之官”,就象容纳粮食的仓库,供应着机体的营养需要。
所以又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把胃单独称为“水谷之海”。 ;小肠承受、消化食物,把腐熟的水谷分清别浊。
即把属清净的精华部分(营养物质)归于五脏贮藏,把属浊重的糟粕部分(食物残滓或含废物的水液)归于六腑(主要是大肠和膀胱)排泄,因此古人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它与心有互相配合的表里关系。 ;大肠被称为“传导之官”。
“传导”就是输送的意思,其主要功能是把小肠分别清浊以后的渣滓、废物,输送排出体外。它与肺互相配合而为表里关系。
因为肺藏魄,所以,古人把大肠末端的 又称为“魄门”。 ;膀胱位于少腹,古人称它为“州都之官”。
所谓“州都”,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意指膀胱是储蓄小便的处所。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津液,排泄小便。
它与肾互相配合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六腑中,上面所讲的五腑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但三焦就不常为人所知了。
确实,要想指出它的具 置和形态是比较困难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脏器,古人曾作过不少讨论,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姑且把它看作是个功能单位。而就《内经》的阐述来看,三焦的范围,包括着所有五脏六腑的部位,它的功用,也关系着整个脏腑的功能。
它有上、中、下三焦的区分,分别概括胸、胃脘、少腹三部内脏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详细地说即“上焦如雾”,代表心肺宣布气血的功能;“中焦如沤”,代表脾胃消化熟腐饮食的功能;“下焦如渎”,代表膀胱及大肠排泄废物残渣的功能。
2 中医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肝 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 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 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 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 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 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
肾 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 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三焦 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
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 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 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 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 结核 。
胃 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
大肠 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3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是什么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
4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1、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3、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扩展资料:
1、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肝风亦称内风。凡不属于外感而导致的眩晕、抽搐、震颤、昏迷、肢麻等多属肝风范畴。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突然引起的抽搐、神志不清、痉挛、昏迷不醒等。治宜熄风为主。
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若肝藏气虚,不能荣养,则为风邪所侵,搏于筋脉,荣卫凝泣,关节不通,令人筋脉抽掣疼痛,以至眩闷口眼偏斜。”《奇效良方》治风中于肝,用射干汤。《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
肝风内动的病证肝风内动的病证。证见眩晕、痉厥、四肢抽搐。《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按:“倘 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
详见百科词条:肝风 [ 最后修订于2015/6/10 16:04:21 共8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情绪失调对身体、气血、脏腑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百病生于气”,这个气并不是生气的意思,而是气机失常了,气机指的气的运行状态,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比如脾气上升,胃气下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等,这是气的正常运作。
如果情绪失调,会导致气机发生异常,比如生气了,郁闷了,导致气滞,就会扰乱正常的运作,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胃气不降而上逆,出现腹胀,呕吐,恶心,反酸等症状。气血不分家,气机失常,必然导致血行不畅,血液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简单点说,情绪不调,扰乱了整个气血系统的平稳运行,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刮起一阵风,弄得波涛汹涌!身体脏腑器官组织都需要气血滋养,气血不顺,必然波及脏腑,然后脏腑功能失调很多慢性病都是这么逐步发展而来,类似于“蝴蝶效应”,很多大的疾病,寻根究底,会发现情绪这个地方是源头。
情绪对身体的伤害,此类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平时在票圈咱们重复较多的是肝郁,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急躁易怒心火大导致的前列腺炎发作,尿频小便短赤等泌尿系统疾病,失眠如果长期情绪失调,就容易诱发质的改变,比如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溃疡等等,此类问题仔细研究,都和情绪失调有关联,气血运行失常,伤及正气,这才给了病邪以可乘之机。
情绪问题,女性朋友出现的较多,而且影响也比较大,女性以血为本,气行不畅,容易导致血瘀,比如乳腺/甲状腺增生、结节、月经不调、痛经、黄褐斑等等都和情绪不畅有直接关系。老徐平时收到的咨询问题,此类要占很大比例,后面也会重点说说。
人之七情
情绪是个大的概念,具体可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状态,每个人都有情绪失常的时候,比如生气、害怕恐惧、悲伤如果没有经历过,反而不正常。
短暂的情绪变化不会伤害身体,身体也没那么脆弱!怕的是长期性反复性的,陷入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抑郁症就是典型代表,很多人甚至选择了极端方式;再比如有的人长期处于恐惧害怕中,怎么安慰都不行。
咱们再说说七情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是脏腑运行状态的一种反应,《内经》说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心主喜,过喜则伤心;
肝主怒,过怒则伤肝;
脾主思,过思则伤脾;
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
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①情绪和脏腑互相影响。
脏腑功能失常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失调也会影响脏腑。
比如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人就容易发火;
女性来例假,血往外输出,血属阴,体内就阴虚阳亢生火,所以这几天不要惹女性生气,不然你有苦头吃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性格不好,心眼小,容易生闷气,也会伤到肝胆,导致功能失常,诱发气滞痛经之类。
②七情和气的关系。
咱们开头也讲了一部分情绪扰乱气运行的例子,这里再多说几个,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引用《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重点解释几个常见的:
怒则气上,怒为肝之志,过度生气恼怒,会伤肝,使得肝气上逆,血上行,面红目赤,严重者给气晕倒,大脑充血,人也失去理智,干一些极端之事;
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有的人过于恐惧害怕,吓得尿裤子了,这是伤到肾气了;
思则气结,思是脾之志,思虑过度则脾气郁结,影响吃饭消化吸收了。
要特别指出,上面提到的,过怒伤脾,怒则气上,过恐伤肾,恐则气下
说的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才会伤及脏腑,导致气机紊乱,所以,里面都有个“过”字。正常的情绪波动没事,开头强调这个问题了,人都会有生气害怕的时候,只要及时调整过来不会有伤害。 比如因为某件事郁闷了,很快想开了,调节过来了,那就没事,但如果郁闷好久甚至好几天,那就属于“过怒”了,就有害。
所以,也不用过于小心谨慎,只要能及时调节到平衡状态就行,这也是为何平时老是劝大家,心里不爽生气,赶紧找个途径发泄释放出来就没事了!
一、喜伤心
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如人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在《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三、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
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吓得屁滚尿流”。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果、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异常的精神活动,就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
肝气逆证简介
本文2023-10-11 03:57: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