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是一本书是
只找到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1 关于人生规划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关于人生规划的诗句或名言名句 1请给我一句关于人生规划的名人名言
1、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清·郑燮《郑板桥集·题画·靳秋田索画》译文:不愿意发奋努力,吃苦耐劳而坠球短时间取得成功,只会落得年轻的时候夸夸其谈,老来时候窘迫困苦的命运。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译文: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战国者屈原。
译文:探求真理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依然全力以赴。启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三国曹子建《赠白马王彪·并序》其六译文:大丈夫志在四海,即使相隔万里也好像就在身边一样。
2有什么关于人生规划的名言啊,故事啊什么的
1、苏武牧羊
苏武,西汉杜陵人。汉武帝时期,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要逼他投降,他宁死不降,被关进地窖里,后又被流放到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北海去牧羊。
但他威武不屈,困苦不移,“渴饮雪,饥吞毡”,坚持十九年如一日,直至最后胜利回到长安。苏武这种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2、唐僧取经
唐僧,法号玄奘 ,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也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十几年的取经途中,足迹遍布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跋涉五万余里,带回了六百五十多部佛教书籍。
接着,他又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从事翻译工作。译成佛经 75 部,1335 卷。还写了一部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祖国文化、为中印等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今河南汤县人,是南宋时杰出的抗金英雄。他少年贫穷,勤学务农,20 岁时投军报国,39 岁时即遭投降派杀害。十九年中屡建战功,曾大败金兵,打得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虽身遭残害,但他的英雄本色和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歌颂。
4、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和历史学家,他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搜集通阅了公私史书、史料,考遍了历史的真伪,主编了《资治通鉴》这本空前的编年体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 1362 年的历史,共 294 卷,为我国系统地、完整地保存古代历史资料,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该书叙事简要,文字精练,语言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头脑,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
—— 培根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冰心
能支配他自己精神的人,比攻取一个城市的人还要伟大。
——康格瑞夫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那么怎样才能不放弃时间呢?要想利用好时间,必须做到三点:传充分利用、集中精力、合理安排。
3关于规划的名言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 秋瑾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 王阳明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
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 契诃夫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干成一件事,仔细、认真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职场,一个人想要立足职场,那么在这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每一个人迈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4求关于计划(规划)的重要性的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歌词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谚语
3、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卡耐基
4、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哈佛校校训
5、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
6、谁配得到上帝的奖励?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准备好了的人。——陈福民
7、像100年不打仗那样进行建设,像明天就打仗那样进行准备。——胡思远
8、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9、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
10、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拿破仑
11、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卡内基
12、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13、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吴玉章
14、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华兹华斯
15、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5求几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名言警句
1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2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进步,总有空间。
3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质跃发展都是以学习新知识、建立新观念为前提条件的。
4在职业生涯早期,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期,挣钱最多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
5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进程中,什么时候你的工作热情、努力程度不为工资待遇不高、不为上级评价不公而减少,从那时起你就开始为自己打工了。
6千万不要把你的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你的上级改正缺点错误上,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你能从他身上学到的优点,一定多于能帮他改正的缺点。
7确定你的职业锚之日,就是你的职业转变为你的事业之时。
8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没有空白点;每一种环境、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锻炼,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机会。
9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只要不放弃目标,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
10在职业生涯初期,我们可能做的是自己不喜欢而且不想从事一生的工作。要分清: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作是一件事,应该不应该做好这份工作、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是另一件事。
11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改目标,就是不改方法。
12职业生涯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行,目标总变也不行。对目标的处理方法是:选择、明确、分解、组合,加上时间坐标。
13目标分解是在现实处境与美好愿望的实现之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目标组合是找出不同目标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4求知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求美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15只有暂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16自我实现让人兴奋,天人合一使人平静。
17企业不仅是挣钱谋生的场所,更是学习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6关于及时调整人生目标的名言警句
1、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2、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3、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
4、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惟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
5、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豪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决不要逃避任何事物,决不!
6、当人们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时,他们会鄙视伟大的目标。
7、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8、不论是老人,还是青年,航行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后一次。
9、一个预感到有美好前途的人,当他在艰苦的人生大道上前进时,就像一个无辜的囚徒走向刑场,一点也用不着羞愧。
10、赢得好射手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
11、有人活着却没有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如同河中的一棵小草随波逐流。
12、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13、“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4、一个人应当摈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
15、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16、混日子的生活只是早死而已。
17、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18、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变成不可攀的高山。
19、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20、确定了人生目标的人,比那些彷徨失措的人,起步时便已领先几十步。有目标的生活,远比彷徨的生活幸福。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人生本身就是乏味无聊的。
21、人活着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间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目标。
22、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23、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24、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25、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26、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是有远大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雄心壮志。
27、我相信强烈的目标,这种可以使人完成任何事情的诚恳精神,这种自我忠实,是使人的心灵成就在业的最大因素。
28、为伟大的事业而牺牲的人,绝对不算失败者。
29、他不断地处于与人奋斗、与天地奋斗之中,没有功夫去尽情卖弄。只有花花公子才会大肆卖弄,迫不及待地将转瞬即逝的一季庄稼收割下来,那种自尊与不管是什么东西,凡从它手下经过就要抽税的海关相差无几。
7关于计划的名人名言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 圣西门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 左拉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 —— 拉美特利
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 巴尔德斯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 爱因斯坦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马克思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 吴运铎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 欧文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 鲁迅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 王进喜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 罗佐夫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 贝多芬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 罗曼•罗兰
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 森村诚一
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露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 —— 约里奥居里
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 狄慈根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麽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 赫拉克利特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 艾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 徐特立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 马克思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 罗曼罗兰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 —— 莫罗阿
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 从我这儿滚开吧! —— 别林斯基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 阿•巴巴耶娃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 徐特立
就中国来说,主要的规划思想有三类:其一是礼制思想,也就是《周礼考工记》里的内容,主要以工整为主,体现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其二是“象天法地”的思想,也就是追求自然为主,最早现于《管子》一书,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理念;其三为北宋中叶开始的街巷制度,是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
从这三点出发,对应的经典城市规划案例有:唐代长安城的修建(礼制思想)、战国时期吴国阖闾城(象天法地)、北宋中叶后的开封城(街巷制度)。
礼制思想带来的中轴对称布局,对未来部分以行政为主的城市规划仍有借鉴作用。而象天法地的思想,对于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城市建设来说,更是极其重要的。街巷制度对于如何改进至今已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封闭式居住小区规划和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作品,两者都具有较高的规划水平和建筑技术水平。下面是两座城市规划思想的简述:
元大都的城市营建思想
元大都是元代建都时规划建设的城市,其城市规划采用了严格的格局,以中轴线为主,南北两城相对称,城市规划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四面环城,城市中心设有天安门广场。城墙高大厚实,城门雄伟壮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风貌。同时,元大都在城市规划中重视水利工程,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保障城市的供水和交通。
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营建思想
明清北京城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建筑,其城市规划采用了宫廷式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外分别布局为内城、皇城和外城。城墙高大厚实,设有城门,城门多为朱红色,城门上的饰物多为瓦当和彩画,显得十分华丽。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十分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的统一,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和高度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调整,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城市形象。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以中轴线为主的布局,重视城市的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城市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城墙、城门和其他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调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2 天人合一的有机论自然观
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现象都是按照等级秩序而与每一种别的现象联系着。其表现有4个方面:
1) 天地之间的关系。风水家认为,天地相通,天地是一个整体。因此,有天理则有地理( )。比如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天有象,地有形( )。这种思想最初来源于《周易》,“《易》与天地准”,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摹写的底本,因而它与整个自然界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在《周易》中已奠定了基础。风水家在《周易》的基础上,对有机论自然观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地球上的山形与天上的星体相合,地球上的河岳就是天上的星辰,原非二物。如天东有苍龙在九天,谓之苍天,其下即为东岳。北有玄武为玄天,其下即为北岳。南有朱雀为炎天,其下即为南岳。西有白虎为昊天,其下即为西岳。中有北极为均天,其下即为中岳。天上有天河天汉,地上即有长江、黄河。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有垣局以造王城,有分土以域九州( )。这里讲的天上各种星宿名称都是人为的,人们用帝王百官和宫室土地人物等名称来表示空中星宿,将天空星座分为中央、东、南、西、北五部分,称作五官。中央是中官,包括三垣:上垣太微垣,即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以北的天区。中垣紫微垣,即北极周围,包括在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地区(地理纬度约度)常见不没的天区。下垣天市垣,即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和斗宿等以北的天区。三垣中每垣都有若干颗星作为框架,界限出这三个天区的范围,它们好像是围墙,故称垣。三垣中,紫微垣是天空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人间天子居住的宫殿也叫紫微宫、紫禁城。由于这个缘故,风水家在选择国都时,地上的山川形势也要符合三垣。这种作法除了有机论自然观起一定的作用外,还有皇权天授或皇权神授的思想在作怪。《人子须知》讲,帝都乃至尊之地,地理之大莫先于此,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钟正龙王气,然后可建立。
2) 天人之间的关系,又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意指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周易》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在西周时代,把人和社会看得很重要,与天地并称三才。它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作为主体看待。无论怎样谈天谈地,最后总是归结到人和人的事业。宇宙自然界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的气化活动有直接的相互感应和共通的规律。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与季节气候有关的流行病,巳有越来越群体化和频繁发生的征象,这是宇宙大天地的阴阳失调造成人体小天地的阴阳失调。天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也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是形和影的关系。风水家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提出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 “天人感应”说。这是由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发展来的,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主要观点是天人一体,相感相应。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现,灾异怪变以及吉利瑞祥,也都是天受感应后而施加于人的奖惩。道教初期的经典《太平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说人是天之子,当替天行事。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上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劝告。风水家把“天人感应”思想引入城市选址和规划中,从而出现了象天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4) 三才论。这是指天、地、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从包羲氏开始,人们就注意观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了。《周易系辞下》明确提出“三才”之名,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人有主动性,能参天地,即效法天地,但不能改变天地。风水家吸收了这种思想,认为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气动于上而人为应之。风水家在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时,必须贯彻三才思想,天地人全面考虑。
3 生态环境选择思想
风水学说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环境选择思想,这种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只是本能地选择生存环境,被迫去寻找既能躲避自然灾害,又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方居住。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环境选择。由下意识的选择逐步过渡到有意识选择,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上百万年的时间。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选择环境的知识,比如:居住地点基本上都选择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阶地上;或河流曲流的地形部位;或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地;或大河下游平原的土墩上;或沿海岸边的高阜冈丘上。此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大多数是有意识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环境选择思想。也可以说出现了最原始的相地术。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卜问在唐土作新邑是否合适的文字,也是环境选择思想的反映。
周代曾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每次都要相地,勘察地理环境是否合适。《周礼大司徒》把当时相宅(即选择地址)的目的讲得很清楚,说相宅是为了选择一个好地方发展生产,使生活更富裕。以后历代都有都城(或城市、乡村聚落与家庭)选址的理论,这就是风水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风水学说中的精华。
二、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
风水家提出或接受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城市选址和规划。从《易经》中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人的含义或乾卦六爻的位置中来规划都城城门或皇宫、衙署和寺庙建筑等,或是选择城址。
2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个观点为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3 《考工记》中提出以中轴线对称的城市规划思想,也被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4 由《易经》“时中”发展到都城选址要“择中”的原则。
5 从后天八卦图式发展到法天象地来选择和规划城市的原则。
三、五种城市选址和规划类型举例
1 在《易经》理论影响下的都城选址和规划。
1) 周代奄国都城----奄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南,属于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奄城遗址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建筑,有三重城墙,即王城、内城和外城。每重城垣外都有护城河,三重城垣都只开一个旱路城门。三个城门的方向也不同,王城门南向,城内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宫室遗址。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门西南向。外城也是不规则圆形,门西北向。这个遗址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已受后天八卦思想的影响。将奄城遗址图与后天八卦图对照,即明白当时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意图。
第一,王城门向南开,后天八卦为离,离之意即明,表明王向明而治,即向南而治或面南而王。这个门的朝向代表人。
第二,内城门西南向,后天八卦为坤,坤代表地,代表阴。地要顺应天,阴要顺阳,臣要顺王。坤居西南为母道,母道在养育万物。西南是万物长养的方位。
第三,外城门西北向,后天八卦为乾,乾代表天,代表阳。乾居西北为君道,为父道,天道尊严。
可见奄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是《周易》理论影响城市规划设计的典型实例。
2) 隋朝的大兴城。
从地理角度看,汉代都城长安位于龙首原北麓,近渭水南岸,地势较低洼,水含一盐分高。从军事上说也不利于保卫都城。所以到隋文帝时,去旧图新,把都城大兴城建在龙首原南麓。具体规划设计由宇文恺负责,他利用龙首原南麓大兴地区六条冈阜的地形特点,结合风水理论进行设计。他把六条冈阜看作是乾卦的六爻,最高的一条上九置宫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稍低的第三条九四立百司,为中央各部办公之地。第二条九五虽然比上九低,但在乾卦中九五位贵,不是凡人居住之地,所以在此处盖庙宇,修玄都观、兴善寺等,让神仙菩萨去住。这种设计,使统治机构处于全城制高点上,宫室、百官衙署都占据高地,显示出统治者高高在上,主宰天下,传之万世的思想和气派。从安全上说,也比较可靠,处于监视下层百姓的位置。从地理环境来说也是最好的,地势高,乾燥,不易生病。
2 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
1) 南京城
历代中国都城皆方,宫城位于都城中轴线上偏北。而南京城却随地形而建,全城南北狭长,不规则,属于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三国时,孙权于公元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原址上建石头城,完全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筑城,周长7里100步,南面开一门,北面开两门,东面开一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未开门。以后各个朝代扩建,成了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的建康城(今南京市)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形平面的典型。
2) 杭州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有13个城门。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是吴越时府州所在的子城,周围9里。皇城内众多的宫殿、亭阁,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置,主要宫殿位于南部。全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共有68个坊。由于地形复杂,所以城市规划完全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迁都到此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所以杭州也是因地制宜规划城市的典型。
3 以对称原则规划的城市
1) 长安城
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有宗庙,右有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规制。在布局上将宫城放在南北中轴线北端,自承天门至明德门的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即是天轴的表现,宫城正门叫承天门,门前宽阔的东西大街是天界与地界的中界,由此向北是天上宫殿,由此向南是地上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城市规划,白居易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莱畦”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它的规划布局特点。是对称型城市规划的典型。跟长安城类似的城市规划还有汴粱(今开封市)、邺城和北京。
4 以择中原则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
中国古代“王者必居土中”,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意味着他替天行道,因而权威至高无上,行事光明正大,也便于国家治理。《吕氏春秋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这个择中统治国家的思想一直为统治者重视和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论。以洛阳为例,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东南西北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且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洛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城,依山傍水,冬暧夏凉。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物产丰富,是一块物华天宝的好地方。因此,历史上有众多朝代于此立都或建陪都。是以择中原则选择城址的典型。
5 以法天象地原则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
1) 咸阳
秦都咸阳,其设计指导思想取法于天象。“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三辅黄图》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文中的“天极”、“阁道”、“营室”、“端门”、“紫宫”、“天汉”、“牵牛”均是天象星宿名称。可见秦都咸阳的布局呈现出一幅壮丽而浪漫的景色:沿着北原高亢的地势,营造殿宇,宫门四达,以咸阳城为中心,建造象征“天帝常居”的“紫微宫”;渭水自西向东横穿都城,恰似银河亘空而过;而横桥与“阁道”相映,把渭水南北宫阙林苑连为一体,象“鹊桥”使牛郎织女得以团聚,建阿房以象“离宫”,天下分三十六郡又似群星灿烂,拱卫北极。
2) 北京
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紫禁城作为皇城的核心部分居于全城正中心部位,以此象征居天中心的天帝居住地紫微垣。紫禁城南面的端门,其名称正是取自紫微垣的正门。紫禁城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日精门,西有月华门。皇城南面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城南设天坛祭天,城北设地坛礼地,东置日坛祀日,西置月坛祀月。这种天南地北,日升月降的布局,皆师法天地。
以上两例,以法天象地原则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的作法都非常典型。
上面讲的以五项风水原理来选择城址和规划城市的例子,虽然都是国都一级的大城市,但其影响则涉及许多中小城市。因为实例太多,这里不便一一列举了。
总之,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讲的是风水原理,但其实质内容也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应该说是风水中的精华,值得后人采取以时俱进的态度来吸取这些精华,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
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把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宅建设和城市改建的一项准则。
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人们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家应当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要求。产业革命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内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难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同旧城市结构的矛盾愈益明显。
英国警察总监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见解。他的关于“划区”的规划思想是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同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大街坊”概念,试行于考文垂,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伦敦规划。
此后,学者们提出了树枝状道路系统、等级体系道路系统等多种城市交通网模式。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现已被广泛接受。城市交通规划同城市结构和城市其他规划问题息息相关,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人们对交通的认识,也从认识它的单纯运输功能 ,进而认识到它对空间组织的意义和空间联系作用,并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数。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也发展到从城市环境的多种要求出发论交通。
在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问题。1893年为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芝加哥湖滨地带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优美的游憩场地,使人们看到了宏大的规划对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影响所及,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
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席谛对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将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各项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深化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问题除了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继续进行探索以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这是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开端。实践证明,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纳入其中。
城市的急剧发展,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地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区看作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等观念。现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都考虑保护自然环境问题。
历史纪念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古以来,远见卓识之士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是,近代由于城市迅速发展,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名城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而且更多地遭到人为的破坏。1933年《雅典宪章》较早地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保护古建筑问题。
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旧建筑、旧居住区在实用、经济和艺术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以新的观点研究旧城、旧区、旧建筑的改造问题。通过全面调查、精心规划,把旧城、旧区、旧建筑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既适应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观念和程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区域的甚至国土的范围来研究与城市有关的问题。自从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以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实践以193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田纳西州区域规划的成果最为卓著;大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以纽约及其周围地区规划较早,也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展。后来,一些城市纷纷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
从区域角度对工矿区进行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作的一项内容。较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斯特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规划等。对风景名胜区、休养疗养地区进行规划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例如苏联黑海沿海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地带的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工作的另一内容是对农村地区的研究。美国格尔干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剖析》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地区中心》一书中分析了该地区乡村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提出了有名的“中心地理论”。他根据这种理论探索了农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分布,以及区域规划中的城镇体系。
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观点,就人、地、工作关系来综合分析城市。他的名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座右铭。这种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采用。
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是一本书是
本文2023-10-11 04:5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