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第1张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以另设专科。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由于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起源亦像中医学一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由于内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医学知识的总结。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迄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②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③重视脏腑、经络,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④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叙述六*、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六气、经络的病理变化。⑤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⑥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治疗法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另外,《黄帝内经》还记叙了二百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从而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此外,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通过六经辨证,又可以认识证候变化方面的表里之分、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再以阴阳加以总概括,从而为后世的八纲辨证打下了基础。《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设专题、专篇加以论述,如肺痈、肺痿、痰饮、黄疸、痢疾、水肿等病证的辨证与治疗。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临证时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按方遣药,而且注意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书中共制375首方剂,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高的疗效。因此,《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及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继承发展时期

经隋至唐,由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医学教育也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宫廷医学校的课程规定,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学习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亦可以看出内科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规模。隋唐时代,对内科中的多种疾病已有详细的论述,如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对绦虫病、麻风、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亦具有较高的水平。《外台秘要》已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对黄疸病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出“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可验。”孙思邈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一反过去之统称而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宋代对于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元丰备对》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分科中属内科的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可见当时对内科之器重。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为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促进了内科的进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刘完素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精神,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力倡火热致病的机理,创立“火热论”。在治疗上,他极善于使用寒凉药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张子和受刘完素的学术影响并加以发挥,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生活于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升阳的药物。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研究了先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著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独树“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两论。在治疗上,竭力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金元时代的成就不仅限于金元四大家。与此同时,《圣济总录》有18卷专论诸风,反映当时对“风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水平。张锐著《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起始部位的特征区别不同性质的水肿,施以不同治法。另外,还有一些内科病的专著问世,如宋代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对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并订出64方,是一部现存较全面的脚气病专书。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书中所拟10首药方,分别具有止血、止嗽、祛痰、补养等作用,对肺痨全过程的分型和治疗总结了一套可以遵循的经验。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伤寒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内经》理论,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此说概括性强,适于临证应用,沿用至今。

三、系统完善时期

自金元四大家掀起学术争鸣之风,后世历代诸家,各抒己见,使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日趋系统和完整,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创新的风气。如历代对中风之争,或言真中,或言类中,或言“非风”,越辩越明。又如对补脾、补肾及脾肾双补的推敲,使脾肾的生理、病理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确。再如对鼓胀的病机认识,从东垣与丹溪的“湿热论”,到赵养葵、孙一奎的“火衰论”,再至喻昌的“水裹气结血凝论”,也是越分析越透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了治疗效果。明代继承了金元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如薛己的《内科摘要》在学术上受李杲善于温补的影响,而有所发展,是我国最早用内科病名的医书。虞抟的《医学正传》则发展了朱丹溪的学说。王纶明确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另外,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先基础,后临床,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取材丰富,立论精详,选方切用,适于内科临床参考。《景岳全书》为纠正金元刘、张嗜用寒凉攻伐之偏,倡导人之生气以阳为主,指出人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是书论内科杂病部分计28卷,记述70余种病证的证治,每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张景岳对内科许多病证病理之分析与归纳极为精辟,治则方药也多有心得,在这部分内容中,张氏结合病证对温补学说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明清时代,在医学史上具有特别突出地位的要算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使内科学之外感病的实践与理论进入更高、更完善的境界。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传染病学中较早的专门论著,他认为瘟疫有别于其他热性病,它不因感受“六气”所致,而以感染“戾气”和机体机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并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人,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这一认识,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见解。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痦的方法。这就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吴鞠通在叶氏学说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风温、温热、瘟疫等9种温病的证治,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各种治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其后,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也都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补充,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在内科杂症方面,明清也有一定发展。喻昌《寓意草》中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连的观点,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本质的认识,故而提高了疾病诊疗和理论水平。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极为实用,熊笱著的《中风论》及尤在泾著的《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著的《慎柔五书》、绮石著的《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分析,卢之颐著的《痃疟论疏》对劳疾的认识,都可称之为内科专篇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时,对血症的认识也有新的突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创立了活血化瘀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制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更属创举,直到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症的专著,对血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人我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西汇通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导向错误,不能正确引导中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反而企图扼杀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内科学同其他各学科一样,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的几次修订和使用,一些中医名家整理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著书立说,如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的《医案》、《医话》,任应秋的《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各类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中医药队伍不断成长,造就出一大批内科专业人才,既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疾病,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历代医家的积累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与日俱增。为了方便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探讨内科疾病分类的方法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金匮要略》一书中,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痉、湿、喝三者皆是从太阳经开始,为来自外感的病证,故合为一篇利于鉴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属小便异常症状,故列为一篇论述;呕、吐、哕、下利又都是胃肠疾病,合在一起讨论,易于辨证施治等。这种分类尽管粗糙,但在疾病分类方面的探索却是有益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其以“候”类述,共1739则,可见书中证候分类之细,该书把风病、虚劳病、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作为全身性疾病,然后再按证候特征或脏腑生理系统进行分类。此种分类,实有过繁之感。《千金方》则由博返约,初步进行归纳。将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等作为全身性疾病,其他疾病则归入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等脏腑门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是宋代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但此书按病分类,在疾病分类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将内科病分为诸风、伤风、诸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杂病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试图按三因将疾病分类,但就某些病证之中,又包含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不同证治,所以也说明此法分类尚未达到尽善之地。《明医杂著》将当时常见内科病证分题讨论,如对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的证治加以论述,重点突出。

《三法六门》把疾病按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共十门,这对后世《医门法律》影响颇大,是书将前六者及诸杂证分门别类,著成一书。《医学纲目》则按脏腑分部加以分类。如肝胆部,论述中风、癫痫、痉厥等病;小肠部,论述心痛、胸痛、谵妄等病;脾胃部,论述内伤饮食、诸痰、诸痞等病;肺大肠部,论述咳嗽、喘急等病;肾膀胱部,论述耳鸣、耳聋、骨病、牙痛等;伤寒部,论述伤寒病为主,兼及温病、暑病、瘟疫等,也可以看出著者在分类学上所下的苦心。《证因脉治》将所论病证又以外感、内伤分类,可以说是以外感、内伤对疾病进行分类的雏形。《证治汇补》将内科杂病分为八门,提纲门列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内因门列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外体门列发热、恶寒、汗病、疟等,上窍门列眩晕、头痛、五官等病,胸膈门列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腹胁门列心病、腹痛、霍乱等,腰膝门列痿蹙、疝、脚气等,下窍门列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探讨了按部位分类的方法。《医学实在易》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分类讨论疾病的证治。

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为了指导临床,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诚然,这两类疾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外感疾病可变为内伤疾病,内伤疾病使正气亏虚也易感受外邪,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以变为外感疾病。以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热病包括一切外感热证,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为传变特点的病症;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病因分类,突出了病因的特殊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病理分类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为病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故可以进一步按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因此,临床上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温热病包括了风温、春温、冬温、秋燥、温毒、温疫等;湿热病包括了湿温、伏暑、暑温等。按发病特点,温病又可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如风温、冬温、暑温、秋燥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则属伏气温病。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路。因此,内伤杂病虽多,但其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故内伤杂病的分类,则按照不同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而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命名方法已具有确定的含义,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第一章、人身四大秘穴详解;

歌诀曰:

人身四穴四大梁,青龙白虎前后藏。

按季对时穴受伤,就是神仙亦惊惶。

春夏青龙巳时醒,秋冬白虎惊戌时。

朝胸夜背须牢记,伤人出手武德留。

青龙受惊心即乱,面目青黄食无味,百药无效慢病亡。

白虎受伤人忧险,寒热往来不得安。病久伤肺终日咳,不入吾门死不知。

此四大穴乃人身最重要的穴位名曰青龙穴(左右各2穴),后边白虎(左右各2穴),此穴厉害在于若对时对位即以常人之力即可令人重伤而不知,等伤时已是久病入络,决不是一般医生及伤科跌打医生可以救治的。如无本门单传秘方及独门外治技术手法,就是吃药按车计亦不可能断根痊愈的!厉不厉害!

穴位位置:

青龙穴在乳下三横处:白虎穴在肩胛骨下终点与脊柱连线的中点之处即是。前后遥遥相对应,构成了死亡之方阵。本穴受人点打拍抓,如有本门阴柔鹰爪劲之功底,则随时可以致人内伤而丝毫不知。如无功底伤人则必对时对季节亦可重创敌人。

伤穴手法:

(指无功底的一般人而言)青龙穴用锥子手(食指突出之拳法)或透骨拳击打。(透骨拳用中之突出之拳法)即可。白虎穴则用四指尖之力抽击或轻拍之即可。吾门弟子看至此千万勿以为此两种方法如此简单而忽略,此两中手法乃任何点穴门派手法的不二法门,点穴的力道,绝不是明拳猛掌的伤人之法,点穴伤人实乃指尖之力,此绝非拳掌可以代替得了的。切记!

伤后出现的症状:

青龙穴的部位比较敏感,轻力击打则有痛入心肺的感觉且痛感持久。久治不愈或大意而不治(此穴受伤一般人都有可能自行缓解,即痛了一段时间后又不痛了)过一段时间可出现;无端心惊,胸闷、肋骨四周乱窜作痛,动则气喘,面上则可出现青黄之暗色。重则饮食无味,饭量日少不会太在意,因此到发作之日实已中后期了,怎不难医呢!一般之感觉即:一到阴雨天、起风天则觉背部酸麻难忍,忽东忽西,腰酸无力,动则气喘咳嗽,喜睡觉而多梦等等。重则病入膏肓、咳嗽痰中带血或吐血,极似中医之“肺痨之症”,缓慢在痛苦中死亡。旧社会的武林报复采取暗袭或明伤的白虎穴的做法。由此可见江湖的血腥及残忍!当今社会一切都讲法,故此非十恶不赦之人切勿乱用!勤练正道内功高级功法即可保不怕人点穴偷袭!

救治秘方及秘术:

此四穴受伤必须用独门的解穴法即先疏通大椎穴,然后才在伤穴处通往过穴(其详细技法见第11章)

青龙穴伤配:内关、少海、足三里、任脉

白虎穴伤配:委中、承山、督脉

药方:附12章

第二章、非正道点穴----暗手伤人术;

此术原为武林人所耻用的,但以弱胜强以正压邪亦未为不可,故传于诸弟子。

一、握手伤人之法:

1、与人握手时,不注意的用食指扣其脉门穴(脉搏跳动处)并往回扣,即可令其心脉受损。注:握手是必须手掌用力,对手以为你要较力而动力相较,此时扣之伤则不知。

2、同上法。不同的是扣其到缺穴(脉门穴后方)则可令敌前臂酸麻而为我所擒。

3、握手时拇食指用巧劲即可折断敌之拇指。用时食指上翘拇指下压即可!

二、截气震脉法:

此法非对万恶不赦之敌不得乱用,否则必遭天谴。

欲伤前面之仇人,如知姓名则叫其姓名,待其开口应答之时用四指尖抽其大椎穴敌必内伤。或开玩笑的口吻大吼一声“累”其一惊,这时抽拍其大椎穴,敌则当时必全身一震而无甚痛感,实已内伤。

三、明劝架暗打人法

1、当友或亲近与人打架时,扣紧食指抽其太阳穴或呆穴再顺手拉开人,一般人多不会在意而致其内伤。轻则可令终生头痛,击中头上呆穴,真可令人痴呆,不可不信。

2、一边高喊:“别打!别打!”,一边用手指抽击肩井穴亦可令人不觉内伤。

四、对有深仇大恨之人可令人与其开玩笑:

1、双手指尖挠其腋窝痒痒顺势用中指扣一下腋下穴则身如电触,瞬间即逝而实可严重内伤。

2、用双手指扣其章门穴,并顺手把他抱起来而伤其不觉。

歌诀:

暗手伤人勿乱用,用则伤人敌不知。

莫明其妙阎王叫,死不瞑目成冤魂。

江湖险恶君须记,逢人且言话三分。

有才深隐勿显露,无才无功更勿狂。

祖师教你破敌计,且勿轻言勿轻用。

附:本篇之点穴为什么数次用“抽击”而不用拍击呢?其实二者大有不同,拍击乃用掌之力而抽击则用指尖之力,所以伤人更重。

第三章、武林败类的克星----破气散功秘穴;

歌诀:

破气散功效无穷,武学败类遇此凶。

大骨膀胱脐中进,腋下一穴鬼神惊。

内功最惊大骨穴,膀胱专破硬气功。

脐中气漏内丹失,腋下穴伤手无功。

1、练内功者最怕被人点伤大骨穴(近大椎处)点伤则十二经脉气散而不收,君不见一般颈椎故骨折极易引起高位截瘫:即除了头部可以活动外,四肢瘫痪,为最难救治之症。大骨穴伤则人无法聚运全身之内劲,只能用一臂之力也。图174。

2、凡练硬气功的一般均提气于胸背,布于四肢,然后自我捶打磨练而成“死皮硬肉”一般无武功之人打之也可抗几下而不痛,但膀胱穴被人轻轻一划,则当即清便长流不收,重则无法提气布于全身,日久则小便自流,想屙时却又无也,此疾将缠绵终生不愈。图175

3、凡练内丹功之人,最怕丹田被人用金针指破穴散气,此穴一伤则内丹无法聚积丹田,成漏气之球,不刚不韧无用也。

4、腋下穴被人伤,日久则绝对无法将所练之内劲贯达四稍,保管不管它什么铁砂掌、金刚指、虎爪功绝对无法发挥什么威力。图177。

第四章、终生不愈的秘穴;

人身之奇不亚于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以下四穴则如易碎之璃,一旦伤损则无痊愈之望,奇否?

诀日:

终身难愈穴最奇,非死非昏非麻穴;

一旦受伤无好望,重中之重勤呵护;

后八卦伤成肺痨,隐龙一损痛终生;

缩筋穴伤人渐矮,虎口穴伤手无力。

1、后八卦伤轻则久咳难愈,重则剧喘终生,咳则痰中带不少黄脓血痰,此症极似西医之肺结核,中医之肺痨症,但若按此症治疗则终生无痊愈之望,必须按本门秘方秘技解穴方可。见图178-89-

2、隐龙穴因藏之极深,一般人决无可能偷袭成功,但若是武学高手或点穴高人则伤穴而人不知也,此穴则一吸气即剧痛难忍,必以手抚按之以减轻痛楚,日久则终生一手必藏于腋下以防人误撞误中,说话必有气无力而“威猛尽失”。

3、缩筋穴伤则最奇(见图180)生平仅见2人原本身高17——18,死时弯腰驼背则仅如身高15——16左右者,固此穴伤后麻胀难忍,呼吸、咳嗽则更甚,为减轻痛楚则向前向下弯腰缩背,久之则缩而不伸也,穴伤伤人犹至此矣!

4、虎口非手指之虎口穴(见图179)背部之重穴,伤穴则一用力则酸加重而不敢,日久则双手如缚鸡之力的书生而已。如此险恶之技,是否可以外传吾亦无百分之百信心,所幸至今十余位弟子掌握此技法,未受至任何人的投诉实幸也。

第五章、致人残废的要穴详解;

点穴一术中,有些穴道既不会致人性命却可形成终身难愈的残疾之症。下面即是这些秘穴的详解。

歌 诀:

身若电触是阴穴,心惊胆寒身难近;

鬼哭狼嚎痛穴寻,纵是金刚亦求饶;

脚背总筋穴一伤,车失轮子马短蹄;

膝外一穴绝难挡,一击即损成废人;

肩胸一伤手臂垂,任你神力无外使;

腿中重击人即晕,筋缩肉痿腿残废。

各位弟子可能见过电线杆、厕所旁、阴暗处“某派大师的点穴神术——对方不论怎样抓住你,你动手对方即得倒下,对方不论怎样出手,你出手对方即昏倒。。。。。。”如此不一而足,上当者可谓不少。据我考证尚无一人有真才实料者,都是装神弄鬼的江湖下九流之徒。以上六穴绝对可以达至你一出手对方即必须急身退或如火烧速放手而逃。

注:阴穴在大腿根部大动脉处,此穴轻微扣击即身如电解,浑身瘫无力,坐跌在地。犹可怕者此穴伤重者可成脉管炎(中医谓之炭疽症),初时伤腿红肿痛如火烧,以后则伤溃流脓,最终必致截肢之恶果,慎用慎用。96年吾在某部队执教时,原先的总教头(特务连连长)出于嫉妒在一次休息时突然在后面用尽全力抱住我问我:“高总教头,这招看你怎么解?”我说:“你真想见识?”他说:“是。。。。。。”话音未落人即软瘫坐倒在地!此即阴穴的神妙。

痛穴系人身中最痛之穴,在手臂之前段,擒拿中拿中此穴,对方不论持刀拿枪必坠地受擒,因痛入心肺,不得不放,而且此穴受人拿制若超过十秒种,则其痛必超过一周之久。98年一咏春高手其桥手硬如铁棒,闪臂挥之即可断扁担木棍,一般之木人桩训练2天则“四肢四断”一时无人敢与其动手、试技,其听我名之后,“上门拜访”,言语虽然恭敬,但经常露出“老子桥手天下第一,从未遇可匹之敌”之意问我:假如高师傅遇见此高手当如何?我说:首先你以一臂之刚而逞强,足见未吃过亏也,况且真正的武学必须是全身高度协调统一,一动无有不动,发之则如雷霆出击,收之则稳如山岳,此中气势见过吗?以你之技在我看来如“雕虫小技”也,不信我以一指之力击你“铁臂”,你想知道后果吗?他说:我就不信高师之指真如“电钻”不成?结果如何?他的前伸铁臂被我三指一抓痛穴,则当场跪倒,眼泪都痛出来了、、、现今既是我的弟子之一。

脚背五总筋穴,若受伤则每遇阴雨天即痛麻酸胀一齐来,行走不便更别说:“打拳、技击”了,而且伤处红肿大如馍头,天气好了,脚也不痛不肿了,日久之后则足痛之症伴随至死,此穴极难送治。

膝外穴一伤则软麻酸胀难忍,当即不能站立行走(此即半月板损伤之症)凡善伤科者皆知膝伤最难治,此穴伤损则必走一跛一拐,天气一变则更酸痛难忍。

肩胸穴一受损则全臂软麻,全身的内劲无法贯达至掌指,月久必成“五十肩”之症(肩周炎)。

腿中乃大腿中部大穴被强力扫中,则头晕脑胀,腿脚酸麻无力,日久则酸痛如针刺,肌肉渐痿缩而成难治之症。

以上致人残废的六穴是绝对真实有效的,这里不存在一丝一毫的“水份”。还要强调一句:“不得已时,能不用则不用,切记!切记

第六章、抓到即不能脱的秘穴;

点穴擒拿自古至今乃一体之技,但外国人一般人只能学到擒拿而不能学到点穴术,这固然有民族气节一事,但也说明会者确万中无一,心术不正者则难上加难,武林中有一句话:“德有多高,艺有多高”,如果还没有学会即对非分之事,想入非非则终将一事无成。

歌诀:

臂中肘脉人皆知,气门一伤无气力。

太冲穴伤腿难走,血池一损马失蹄。

下膝眼伤即无力,内关臂中脉门穴。

三穴擒住即软麻,股骨穴伤人即笑。

笑至气尽腿无力,小腿中间鬼见愁。

抓不能脱任牵牛,锁脖一拿无法逃。

臂之中间,肘下之麻穴一般人皆知,拿之即酸麻难脱,而气门穴(气户附近)一受制则全身无力,太冲穴被拿制则全脚掌全部麻痹;血池穴(血海附近)一经扣拿则膝部毫不着力不能行走。下膝眼伤则痛入心肺而不敢动。内关、臂中、脉门系手臂之大穴,擒拿者多用此三穴。股骨穴伤(环跳处)伤之则人忍不住大笑而全腿酸麻无力。小腿内侧中间穴一经扣拿即酸麻痛难忍。颈脖穴在脚踝内侧大骨处;一经抓扣即酸麻无力回抽。

若一般擒拿之人会点以上各穴则如虎添翼,即碰着即不能逃、不感动。望悉心体会多用一些时间去研究实践一下,此种大穴不会制人严重后果,不防多学习。

第七章、点中不能动的秘穴;

以下各大穴一经点中的人即不能动或不敢动,即使解穴后人亦已受内伤,若无深厚解穴功力,技术切忽乱用,因其后果相当严重。

歌诀:

肝尾切莫乱伤损,一经抓扣不能动。

腋下大穴最见效,不敢乱动半丝毫,。

腹中胸窝人闭气,翻肠倒胃呕吐忙。

肩中大穴伤最重,面青汗出身软瘫。

腰眼穴伤身无力,无事偷笑乱神经。

医风一扣半边瘫,全身无力任你为。

大包期门亦闭气,闭经截脉行动难。

以上诸穴勿重击,重击亦可致人亡。

肝尾即章门穴附近,腋下大穴任一穴即可;腹中,中脘处;肩中肩井也。以上各穴一般功力即可出现上述后果,重则亦可致人死。切记!

第八章、即可令人昏迷的秘穴;

此穴受轻中柔力袭击,一般可令人即刻昏迷,而可醒转。详述如下:

歌诀:

击打眉中及眉心,神智不清即昏倒。

喉结受击即晕眩,顶心受击眼发黑。

对口一击即扑街,凤池穴伤人不醒。

捅插天突气难入,窒息昏倒势难免。

呆穴一损人即晕,日久自成无脑人。

龙颜一伤仰天倒,人迎击扣气即绝。

用透骨拳击中两眉中央、即眉心人即昏迷过去。喉结受掌袭则气不能上升而昏倒。头顶受掌击或透骨拳击中当即倒在地。对口穴一受伤则无一点反应当即昏迷。凤池穴用剑指点伤则头昏脑胀,神智不清。最为凶险的是呆穴,此穴受伤后昏迷醒转后,逐渐出现记忆力不好,反应迟钝,日久则成一个无脑的呆子,额下之龙颌穴如用透骨拳击中人即仰天倒地。人迎穴一经击扣则气不能通而昏迷。用剑指捅插天突穴亦可即令人窒息而昏迷气绝。

第九章、即刻可令人致死穴;

以下这些穴位若非遇到生死存亡时候切勿乱用,乱用则你致人死亡,你亦无异自杀也。

歌诀:

一击即死穴最凶,前后对心枕骨中。

太阳耳根伤即死,膻中乳中数时亡。

拳击喉结亦致死,颈侧掌劈亦可亡。

伤人致死罪最大,此法可知不可用。

前后对心穴受重击则可当场震脉死亡。脑后枕骨中间受伤则必内出血而死。太阳穴受伤则可引起严重的脑出血而死。耳根受伤则可引起严重脑震荡而死。膻中受伤震断心脉;乳中受伤汗出如油(尤其女人乳伤最为凶险);用直拳重击喉结亦可致人死亡;颈侧动脉受损亦即死亡。

死穴但愿一生中都不能用上一次,切记!

第十章、九筋五脉抓拿扣击术;

九筋:腋下筋,上臂筋,小臂中筋,肩筋,肘筋,中腿内侧筋,大腿内海筋,小腿里筋,膝外筋。

五脉:耳脉,颈脉,腹脉,肚脉,阴脉。

筋被抓拿点击则即刻流动失灵,重则终生残废。抓反耳脉头即不能动,颈脉封之气血立断。击中腋脉可令肺裂。重击肚脉可令肠乱而破。以爪封阴脉可令下肢残废以致截肢。膝脉筋偏终生残疾。肩筋抓反一生难愈。

擒拿术者如懂得九筋五脉爪拿击则可把擒拿术的威力增加3——5倍,此技在国内几成绝响,有缘方可得真传。筋脉的抓拿用二指虎爪颈拿法即可。记住:拿住筋脉后往骨里扣即可。特别警告:近有不少学员自以为是点穴术之穴位套用针炙之穴位实大谬也。

针炙之穴乃救人而用,而点穴乃伤敌之法,万不可同论也。“如有用,十四经脉经通针炙医师难道都是点穴高手?”非也!十万个针灸医师未必有一个点穴高手!但点穴高手却是针灸高明医师!!!学习捷径——言传身授!别无二法。

以上即本教材的实战点穴之法,如果以太过简单明白而小视它的效用或认为太过容易,那就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假如我要故弄玄虚,故作神秘的话,那么我可以写出近百万子的“点穴巨本专著”让人越看越迷糊的武学秘芨现在比比皆是,当今出书立著往往是为了多几个稿费而东拼西凑而成的,事实上实用的东西没有几下,纯粹浪费人的时间而已!

看完本教材后也许有人会问:点穴令人折服是现今实有其事,但暗手伤人而不知是不有夸张之嫌?答曰:无一点夸大之辞。本教材仅披露了暗手伤人秘法的十之二、三而已!此道高手确实可令人完全不知于伤人于无形!君不见那些老僧老道与人行礼,从不与人握手拥抱,人皆以为立掌稽首或合什礼乃僧道特有的礼节!事实太谬!其合什礼真正是攻防严密的“实战式”!为什么不与人握手拥抱?即怕此道高手暗算!你看连出家人都如此严密的防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加以防范呢?

问:“点穴是否是真的有必须遇时遇穴点之”之说?原理何在?

答曰:遇时遇穴之说系按经络运行为原理的一种点穴术,是实有其理的。但其真正原理是什么到现在亦不甚清楚,只知伤后后果如何,怎样而已。

问:听闻有一种对影点穴法或隔空点穴术极其厉害,不知是否真的?

答曰:半真半假!此两种点穴法如果被的对象是常人或人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根本无用的!因为此二术是对人的心理影响而已!但对那些见风就是雨,神经过敏的人却可产生惊人之后果!但对武道高手而言,不论什么符咒、隔空伤人之类的东西是绝对无用的。岐黄对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要不怕这些旁门左道绝对无伤人之理。

下一篇介绍的是各种解穴手法及药物疗法,必须会点穴更加会解穴才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手!

第十一章、点穴绝技之解法;

一、内功解穴法:

自古至今武林秘传着一句“伤人点血头,救人点血尾”之谚。很多人对此不甚了了。此实是中医之气血流注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本门解穴方法与任何门派皆有不同之处,介绍如下“凡知被人点穴所伤,先用右手运起内劲用轻中等功力拍大椎穴一掌,然后左、右肩胛骨旁各一掌,一般昏迷之人即可苏醒,然后在对所伤之穴辨证施治。

1、凡胸部诸穴受损点按内关穴、足三里穴各49次。(吸气时按呼气时松之)

2、 凡腰背部诸穴受损按拿委中穴、脚跟穴49次。

3、腋胁受损则拿按阳关,内关、外关穴49次。

4、头等受损则急按太冲,合各诸穴各49次

二 、 殷氏秘传解穴绝技;

北方之殷氏乃吾生平仅见之此道解穴高手起所传之“击穴行经走气”解穴法,确有奇效,故录入本书中,毛主席有句话: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诚哉斯言。解穴方法:身前包括面,胸,腹,前阴等属阴穴。上部可拿合谷穴(拇指拿)其余四肢你固定放在患者第5掌骨外缘小鱼际处,以拇指用力拿之(拿法均要5——15分钟)同时陪打走马穴:(穴在肘窝少海穴后三寸处)医者用手指尖合拢用二、三、四指头扣打穴位24下,此即行经走气。

下部拿内庭穴,用拇指在穴位上,其余四指放在脚底作固定,拇指用力拿5——15分钟。同时配打委中穴24次。

身后:包括后头,背,腰,骶属附经穴,上部可拿中渚穴,用拇指压住穴位拿5—15分钟,配打走马穴24次。下部可拿绝骨穴同时打委中穴。

另:属阴经伤者不论上下,上部可拿内关配走马穴,下部拿三阴交配委中穴。

以上解穴秘法,不论何时,随时可用,不论何派之点穴手法损伤皆可解之,且一般的跌打损伤亦可救治。本人在十余年的传拳授艺行医过程中凡遇穴位损,(有些是误伤,有些被人暗手偷打伤的不一而足)经验证明,凡受伤在7——15日内的仅用解穴法即可痊愈,而伤重日久则必须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医治

在古代的一些书里面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痨病的描述,很多人就直接将痨病与我们现在说的肺结核联系在一起了,这究竟是不是对的呢?痨病又是什么病呢?痨病是否治得好呢?

1、痨病有五种

痨瘵事实上是两种病,痨病和瘵病,宋代之前完全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在这之前痨病一般划分为五种:

1)肺痨

短气,消瘦,面肿不闻香臭。

2)肝痨

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惧,不能独卧,目视模糊。

3)心痨

失眠健忘,大便苦难,时或溏泻,口中生疮。

4)脾痨

舌本苦直,不能咽唾。

5)肾痨

背难以仰,小便黄赤,时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

2、痨瘵是什么

1)到了宋代有了两种不同规范:

病位在肺者为痨,其他为瘵。

病情缓而轻者为痨,病情重而急者为瘵。

虽说有两种说法,但是两种说法之间是有共同点的所以后世医家统称为痨瘵。

2)那么痨瘵是否就是结核病呢?答案是否定的,痨瘵不仅仅是结核病,中医认为痨瘵是因为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犯脏腑所致,那么根据“五痨”对应五脏来说,痨瘵并非单纯的结核病,若非要结合现代医学来说,应该是微生物感染的慢性病的统称。

所以痨瘵不等于结核病,就拿淋巴结核来说,属于中医瘰疬病的范畴,但瘰疬又不单单是淋巴结核一种。

3)那么肺痨属于痨瘵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肺痨虽然现在多指肺结核但是它就是痨瘵的一种表现。有人说肺痨是在古代属于绝症范畴,我很明确的告诉你这是十分错误的,中医完全可以医治肺痨,《十药神书》是我国显存中医最早的肺痨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肺痨专著,成书于元代,是元代医学家葛乾孙所著,完全可以医治肺痨,但肺痨发展到肺瘵的程度便是不可逆的了。

3、中医治痨病

1)所以中医能不能治疗痨瘵?完全可以!在痨病没有发展到瘵病之前,中医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速度,甚至终生不再发病。

2)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谈痨色变呢?这还是要归结到古代生产力不足,在那种缺医少药的年代十里八乡找不到一个大夫,即便有也不一定会治,要知道古代的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无非靠两种,其一,师承。其二,看书。要知道古代的纸张和誊抄的不便,别说《十药神书》这种较为偏门的著作。就算是一本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有些中医也仅仅只是听过甚至没有看过,不是每个学医的人都有张仲景,李东垣这样的家业。

3)现代医学都只能做到控制,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一套组合堆上去,还是会复发,而且后期造成的肝毒性,肾毒性,以及药毒性耳聋耳鸣等等后遗症,这种不计后果的治疗真的对患者好吗?相反,现代国医大师朱良春,朱老通过改良古方研究出“抗痨保肺丸”不但可以控制结核病,而且副作用小,患者后期生活质量较高。但抗痨保肺丸的成本也是较贵的,还有其中的紫河车成分属于中药中的名贵药品,就这点上来说普济度是远不如化学药的,这也是目前的难题。

4)中医西都是不完善的,所以需要互补,但是绝对不能结合。

5)骨结核,肾结核,和睾丸结核,这些是西医的概念,上文已经说过了宋代已经划分的比较明白除了肺为痨,其他的皆为瘵,比如骨结核类似于中医的骨瘵。肾结核为肾瘵。睾丸结核归到瘰疬病里面,中西医是两个体系,对病的看法也是不一样。

4、抽烟的危害

1)吸烟会导致女性痛经

很多吸烟的女性朋友们会认为,这种吸烟的状态会令她们很放松,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然而,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引发痛经,很多原本没有痛经的女性朋友们,由于吸烟会引发痛经,其原因在于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减慢,子宫内膜血流量减少,而引发痛经。因此,女性朋友们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还是尽量不要吸烟的好哦!

2)吸烟会导致女性提前衰老

长期吸烟会令女性朋友过早衰老,由于吸烟时,大量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身体,进而损害皮肤,皮肤和眼角开始出现皱纹,牙齿变黄,皮肤粗糙,失去原有的弹性,因此,皮肤和身体都会过早地出现衰老的表现。因此,女性朋友们若想留住健康与美丽,就请远离吸烟吧!

3)吸烟会导致女性骨质疏松

中老年女性朋友们长期吸烟,会促使其骨骼松弛、骨质更脆弱,容易诱发骨质疏松。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女性朋友们的腰椎、股骨的骨密度都会降低,如果不加以保养,更容易导致骨折的危险,因此,女性朋友们尽量就不要吸烟了喔!

4)吸烟会导致女性不孕

备孕期间是不允许接触烟酒的,这正是由于它们对孕育生命有害处,而吸烟会给女性朋友们带来不孕的风险,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严重影响卵子受精着床,如果夫妻俩,丈夫也非常爱吸烟,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是不适合要孩子的。想要宝宝的夫妻们,一定要戒烟酒至少三个月以上才比较合适哦!

5)吸烟会导致女性诱发宫外孕

如今,女性朋友当中出现宫外孕的现象越来越多,是何原因宫外孕的出现机率如此高呢?其实,导致宫外孕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盆腔炎以及性疾病的传播,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吸烟所致。宫外孕的发生与吸烟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因此,女性朋友们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就请远离香烟吧!

吸烟是非常有害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对于女性朋友们的身体伤害更是极大的,建议女性朋友们要远离烟酒等对身体具有危害性的食品,关注和爱惜自己的身体,令身体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内容简介又胖又傻的丑女杨若晴在村子里备受嘲弄,被订了娃娃亲的男人逼迫跳河。

再次醒来,身体里灵魂被顶级特工取代,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她带领全家,从一点一滴辛勤种田,渐渐的发家致富起来。

在努力种田的同时,她治好暗伤,身材变好,成了大美人,山里的猎户汉子在她从丑到美都不离不弃,宠溺无度,比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好多了,岂料猎户汉子不单纯,他的身份竟然不一般。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正气亏耗为其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本病一般分4型治疗:

1

肺阴亏损型

症见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方药:沙参12g,麦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及20g,山药30g,云苓15g,川贝12g,菊花10g,阿胶15g(烊化),三七3g(冲服)。

2

阴虚火旺型

症见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经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药:龟板10g,阿胶12g(烊化),冬虫夏草12g,胡黄连10g,银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麦冬12g,桔梗12g,贝母12g,当归12g,青蒿15g,知母12g。

3

气阴耗伤型

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治宜益肺健脾。方药:太子参15g,云苓15g,白术15g,山药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枣10g,黄芪20g,莲子15g,当归12g,白及20g,功劳叶12g。

4

阴阳两虚型

症见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治宜滋阴补阳。方药:太子参15g,白术15g,山药30g,茯苓20g,黄芪30g,紫河车15g,当归15g,鹿角胶10g,龟板12g,白芍12g,白及30g,功劳叶12g。

   何氏肺痨方为水煎内服方剂,针对肺结核的病因,功善清肺补肺、止咳化痰、活血行气,快速切断病源。在祛除外邪痨虫的同时,并注重补充人体惠气,体现为清肺补肺、兼补胃肾,使得惠气充足而提高身体抗病、防病能力,则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恢复平衡。因此,

何氏肺痨方有效改善肺结核引起的咳嗽痰多、咯血、潮热盗汗等各种症状,恢复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强机体免疫力,保障肺部健康,是肺结核患者信赖选择。

问: 肺痨·阴阳两虚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肺痨·阴阳两虚证(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1])是指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肺脾肾三脏同病,以潮热不休,形寒肢冷,自汗与盗汗并见,面浮肢肿,大肉尽脱,心慌气怯,口唇紫暗,咳逆喘息,少气不续,动则更甚,痰呈泡沫状,或夹暗淡色血液,或口舌生疮,或五更泄泻,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光剥少津而淡或呈紫暗,脉微细数或虚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2]。

肺痨·阴阳两虚证常见以下症状:

肺痨·阴阳两虚证患者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声嘶失音,形体消瘦,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黄而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3][4][5]。这是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5]的表现:肺痨日久不愈,阴伤及阳,则阴阳俱虚、肺脾肾三脏并损,肺虚气逆则喘咳,声道失润,金碎不鸣而声嘶。脾肾两虚,温运失常,故见面浮肢肿、喘息形寒、肾泄。病及于心,乃致心慌,唇紫,虚火上炎则口舌生糜。卫虚则形寒自汗。阴伤则潮热盗汗。精气虚竭,无以充养形体,资助冲任之化源。故女子经少或经闭,大肉尽脱。命门火衰故男子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或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微细数、虚大,俱系阴阳交亏之候。[3][4]

肺痨·阴阳两虚证治宜滋阴补阳[3][5]。

肺痨·阴阳两虚证患者常吃人参、黄芪、海参、枸杞子、鹿角胶、冬虫夏草、阿胶、龟甲等好得快[5]。

建议肺痨·阴阳两虚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

[5]

1.紫河车炖鸡:冬虫夏草5g,仔鸡1只(约500g),生姜、葱白、盐各适量。将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仔鸡宰杀后洗净,把盐抹在鸡身上,加水1000mL,置大火烧沸,用小火炖至鸡熟,再加入冬虫夏草粉、姜、葱,炖煮40分钟。当菜佐餐,10天为1个疗程。

2.鹿胶粥(《癯仙活人方》):鹿角胶10g,粳米60g。先将粳米人锅,加水500mL,煮20分钟后入鹿角粉,另加少许食盐,同煮为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3.海参粥(《老老恒言》):海参30g,粳米100g,姜、葱、盐各适量。先将海参浸透发

好,剖洗干净,入沸水焯一下,捞出切成片。粳米洗净,加水适量,与海参片同煮为粥,待熟时放入适量姜、葱、盐调味。每日2次。

肺痨(pulmonary tuberculosis[1][6]、lung consumption[1])又称肺劳[7]、痨瘵[8]、传注[8]、传尸[8]、鬼注[8]等,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肺部虚损性疾患[8]。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3]。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3]。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可以先后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3]。肺痨与西医的肺结核病相类似[7]。

肺痨常分为肺阴虚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详见肺痨条进行辨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