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意外预防神经系统损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意外预防神经系统损伤,第1张

脑出血

大脑为颅骨所保护,对成年人来说,针刺不易直接伤及。小儿则可能被损伤,古籍中曾记载:“若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针灸资生经·第一》),说明古人有过教训。这里所讨论的是针刺作为一种间接性损伤所导致的脑出血。对此,不仅国内有报道,日本也发现过。

小脑及延髓损伤

小脑及延髓损伤,多是毫针直接刺伤脑组织或血管所致。后果亦甚严重,往往因抢救不及而死亡。《素问·刺禁论》云:“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即相当于此类损伤。尽管小脑和延髓的损伤,在临床表现上不尽相同,但引起的原因和所导致的后果有类似之处,故一并叙述之。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系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其间充满着不断循环着的脑脊液,并有较大的血管行走,而软膜也富含血管。当毫针刺伤软膜或蛛网膜下腔中的血管时即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针刺误伤颅内血管,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亦归属于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针刺事故之一。

脊髓损伤

针刺损伤脊髓,在我国古代已有这方面的教训,《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现代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这类意外事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多。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国针灸界一度曾片面提倡深刺、重刺颈背部的督脉。

周围神经损伤

针刺损伤周围神经,包括颅神经和脊神经二类。其中,针刺所致的颅神经损伤以面神经损伤多见,亦有引致动眼神经和三叉神经损伤的病例。针刺引起的脊神经损伤的范围涉及较广,在已有的报道中,包括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深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膈神经等,引起多种周围神经。

迷走神经损伤

迷走神经属于第十对颅神经,位于颈内动静脉后方。主要为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内脏器官和体表。特别是分布在心、肺等重要脏器,针刺不当,能引起严重的迷走神经反应。重者甚至造成心脏停搏。亦可因刺激颈内动脉窦而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关于针刺不当致迷走神经损伤的报。

意外腹绞痛

针刺还可导致其它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损伤,如刺激腹部或下肢与腹部相关的穴位可因刺激内脏神经而引起同内脏功能紊乱。此类情况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确实存在,故应引起注意。其中以针刺激发腹部疼痛或疼痛加重较为常见,最早报道于上世纪60年代[1]。除体针外,耳针引起腹痛的。

意外针刺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针灸,特别是针刺,由于是一种损伤性疗法,难以做到在治疗过程中一点不痛。进针破皮时出现的疼痛和送针过程中出现的疼痛都不能称为意外,当然,尽量减轻乃至不出现刺灸所引起的疼痛是对针灸工作者基本要求。本节重点探讨针刺所致的意外的疼痛。

针灸依赖症

针灸依赖症是指患者对针灸治疗产生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这种需求已超过单纯对疾病的治疗,而表现为对针灸的一种依赖。此种症状是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交互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已广为应用,但对针灸治疗出现依赖的情况很少见有公开报道。但临床上确实存在。

针刺治病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针刺手法不适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应当绝对避免发生的意外有气胸、内脏损伤或内出血、断针等;另外,晕针、滞针、弯针以及皮下血肿等也应尽量避免发生。万一发生了意外情况,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气胸

针刺胸、背部以及位于锁骨上窝的缺盆穴等,尽量要斜刺或平刺,如果必须直刺,一定不要刺入过深,同时在留针期间,应注意防止所遮盖的衣被将针体压向深部,以免引起气胸。

对于有肺气肿病史的病人更应加以注意。

如果发生了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严重的则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发绀、汗出和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病人患侧肋间隙变宽、胸部叩诊有过度反响、肺泡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甚则气管向健侧移位,如气串至皮下,可于患侧颈部和胸前出现握雪音。X线胸透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并可发现漏气多少和肺组织受压的情况。

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如果出现气胸,应立即给病人吸氧,并与急救科室联系,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内脏损伤或内出血

对于肝脾肿大及腹胀的病人,针刺腹部穴位时刺入不宜过深,同时不宜采用较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免造成可能出现的肠穿孔或肝脾出血。对于尿潴留的病人,针刺下腹部穴位时,同样应当避免膀胱的损伤。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病人会出现腹痛等急腹症的症状,应及时请外科医生进行会诊。

(三)神经损伤

针刺哑门、风府、风池以及华佗夹脊等腧穴时不宜深刺,同时不要强力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脑和脊髓。针刺神经干附近的腧穴如阳陵泉等也应避免强力刺激,以免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如果针刺后,病人局部或神经通路的远端出现了持续性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则可能是周围神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伤,这时应暂时停止再针刺该穴位,并及时采取理疗或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四)断针

断针是指毫针的针体折断并留在病人体内。如果针刺前做好针具的检查并在针刺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断针是可以避免的。断针原因多由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由于长期反复浸泡消毒发生了腐蚀损伤,针刺前疏于检查,同时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留针时病人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均可出现断针。

为防止断针现象的发生,针刺时切勿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留针时嘱咐病人尽量不要进行体位变换。

如果断针后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嘱病人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及时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五)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恶心欲吐、精神萎靡、血压下降、脉沉细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猝然昏倒、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四肢逆冷、脉细微欲绝等症。发生晕针的原因多为病人体质虚弱,并在针刺时精神过于紧张;或在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进行针刺治疗;或针刺时病人体位不当;或医生行针的手法过重等。

如果发生了晕针,应当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出针,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令其静卧,给予热茶、温开水或糖水饮之,一般片刻即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以指腹按揉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为防止晕针的发生,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疑虑;注意病人的体质,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有无异常感觉。

(六)滞针

滞针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以及出针均感困难的现象,这时如果勉强提插、捻转或出针,病人会感觉局部疼痛难忍。滞针的发生多由于病人精神紧张,当毫针刺入腧穴后,其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多,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如果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为了避免滞针的发生,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病人,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过多。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七)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弯针的原因主要是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病人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

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果是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如果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果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果是病人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弯针,则应嘱其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为了防止弯针的发生,医生针刺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留针期间,病人不要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应避免受外物碰压。

(八)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以及皮肤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导致血肿的原因多为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为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要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提插捻转。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尤其眼球周围等组织比较疏松,更应注意出针后充分按压针孔。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1、晕针

(1)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2)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4)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2、滞针

(1)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3)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4)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3、弯针

(1)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2)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3)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4)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4、断针

(1)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2)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3)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4)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

(1)原因:针刺时误伤血管,起针时没有及时按压。

(2)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

(3)处理: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较剧,肿胀明显者,先作冷敷或加压止血,血止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

(4)预防: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6、气胸

(1)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3)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4)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7、针后异常感

(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 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2) 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 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3)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4) 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8、刺伤脑脊髓

(1)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2)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3)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4)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9、刺伤内脏

(1)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2)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3)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4)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意外预防神经系统损伤

脑出血 大脑为颅骨所保护,对成年人来说,针刺不易直接伤及。小儿则可能被损伤,古籍中曾记载:“若八岁以下,不得针,缘囟门未合,刺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