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复原”李清照真实面貌,和你想象中的模样接近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黑科技“复原”李清照真实面貌,和你想象中的模样接近吗?,第1张

说起辛弃疾,想必大家也立马能想到李清照这位历史上伟大的女诗人,他们两人并称为”济南二安“。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就在书上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李清照的画像。但是在山东省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当中有一项黑科技吸引了众多观众们的注意,也让很多网友纷纷感叹现在技术的厉害。在这场展会当中,山东设置的元宇宙一项环节当中展现了李清照的真实面貌。将李清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复原,李清照这一形象的出现,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现实与古时的相碰撞。

这一次展会当中负责元宇宙这一项目的人向记者表示。这一次李清照的形象复原是利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这一项科技,并且大量的搜集了很多关于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和和画像。并且为了能够达到**质感的效果,运用了全新影像中的数字人像将李清照展现给大家,通过这一次的研发,数字人有可能会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运用到教育以及众多的行业当中。

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只能在课本上看到的人物转移到线上,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虚拟人物的技术发展。这很多网友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较难实现的一些东西,可以在互联网上运用科技的手段,快速的将它实现。

说起李清照,当然也要让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才女,她出生于宋代,并且有着易安居士的称号。而且李清照并不是普通人家出生,她从小生活比较优越,出生在书香世家,这也为她从小在诗词方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环境。虽然前半生李清照的生活非常的美满,但是在李清照的后半生当中一直是颠沛流离,孤苦伶仃,这也是李清照在写词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一次运用科技的手段将李清照全面的复原,是否是大家心目中李清照的样子呢?

我自己了解AI技术。

 AI技术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而且已经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AI技术才会出现。根据AI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的ai技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我认为 AI技术前景非常光明,不仅能够凭借良好的工作效率来解决社会问题,更能通过高科技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

中国古籍离家百年被AI找回,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知道AI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我认为AI技术也更加发挥巨大的价值。因为随着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也是不断融合,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实际问题。

 AI技术作为一项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域,其本身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研究人工智能和AI技术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在未来的科技当中,人工智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AI技术也会成为发展方向中的重要领域。不仅能帮助国家在未来的科技战中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通过AI智能技术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问题。从目前全世界的发展范围来进行对比,国内的AI技术目前属于第一梯队。因为国家几十年厚积薄发的一个积累,所以在AI技术方面走在了很多国家的前面。这样对国家的发展而言非常好,让中国在科技当中占据主要领导地位,对于以后增强国家AI技术上面的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科技也会改变我们人类的方方面面,AI智能技术,我认为也同样会有着巨大的前景与光明,用技术改造人类的生活,使人类追求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

冶金和制陶都是一种高温物理化学过程,在人类早期生产技术中,这两项技术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国古籍中所谓「 ”陶铸”、「 ”陶冶”之说,便是这一认识的一种反映。如《墨子・耕柱》:「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荀子・王制》:「 ”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此「 ”陶冶”和「 ”陶铸”之意大体相近,也即以陶范铸造。 一、冶金与制陶之间的关系 从现代技术原理上看,古代冶金与制陶之间的关系当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由于制陶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掌握了不少高温技术,如燃料燃烧技术、通风技术,以及筑炉技术。 (2)用于铸造的泥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过陶器成型技术的许多影响。此应即是「 ”陶冶”和「 ”陶铸”所反映的原意。 (3)制陶过程发生的许多物理化学变化,以及高温可创造新型物质的事实,在思想上会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但冶金和制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高温物理化学过程,它们还是有着许多区别的,所以,冶金术与制陶术之间的关系,多数还是间接的,启发性的,技术上虽有承袭,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思想上的影响和启迪。 从技术上看,制陶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即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大的高温空间,而治金的必要条件却有两个,一是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大的高温空间,二是足够浓度的和持续的还原性气氛。 对于冶金来说,第二点尤为重要,没有足够浓度的还原性气氛,无论怎样的高温也是于事无补的。成陶则不然,它完全可以在氧化性气氛中进行。 二、冶金术的发明是否受到过制陶技术的影响? 现今不少学者认为,冶金术的发明,不管在高温技术,还是还原焰技术上,都受到过制陶技术的影响。窃以为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冶金术受到过制陶高温技术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否受到过其还原焰技术的影响,则值得商榷。 这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治金技术发明于仰韶文化时期,那么,当时的窑炉是否有了还原焰?二是在陶窑(灰陶)的还原性气氛中,是否能够还原出铜来?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我国古代的灰陶约出现于裴李岗文化时期,但数量非常之少。在整个仰韶文化时期,我国陶窑大体上都是采用氧化性气氛的。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其红彩的主要着色剂是Fe203,黑彩的主要着色剂是MnO和Fe203,都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及至龙山文化时期,陶窑才以还原焰为主的,这可由庙底沟和三里桥各文化层中,陶器色的变化情况得到很好的说明。 庙底沟仰韶文化灰坑(5号、10号、363号、387号)能分办饰纹的陶片总数为16082件,其中红陶,包括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计14415件,占此期陶片总数的8963%;灰陶只有泥质陶一种,计1663件,只占陶片总数的1034%;黑陶只有细泥质一种计4件,只占陶片总数的003%。 到了龙山文化期,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灰坑551号、568号、576号中,能分办纹饰的陶片总数为3941片,其中灰陶(包括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计3825件,占陶片总数的9707%;黑陶只有细泥质一种,计35件,占陶片总数的08%;红陶也只有泥质的一种,计81件,占总数的205%。 三里桥也有类似的情况,其仰韶文化灰坑(6号)的红陶,包括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计455件,占陶片总数的9344%:灰陶,只有泥质一种,计25件,占陶片总数的514%;黑陶只有细泥质一种,计7件,只占14%。 到了龙山文化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能分辨饰纹的陶片中,灰陶(包括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两种)计2739件,占去此期陶片总数的815%;黑陶(只有泥质一种)计271件,增至总数的808%;红陶(包括泥质和夹砂质两种)计351件,只占1045%。其他遗址也有类似情况,如西安半坡,粗砂陶(约占陶片总数的60%)主要为红色和红褐色,此外还有浅灰、灰黑、灰褐、暗褐、淡黄、橙黄等;细泥陶(约占陶片总数的35%)也以红色为主,次为黑色(约占15%)、灰色、褐色、**、乳白色;细泥硬陶(约占陶片总数的5%)主要为红色、橙**,少数为红褐色和灰色。 因红陶为氧化焰烧成,这便充分表明,仰韶陶窑主要是烧氧化焰的,龙山文化后才以还原焰为主。所以说人们在仰韶文化时期便得到还原焰的启示,这是值得怀疑的。 三、冶金术的诞生 从制陶工艺研究来看,灰陶虽使用了还原焰,但那是不连续、不稳定的,并非烧造灰陶时,整个烧造过程都是还原焰,而是到了烧成后期,才通过封闭窑顶等方式来创造还原焰的。而金属还原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高温的还原性气氛,这个条件在陶窑中是不易得到的。要人们从封闭窑顶的闷烧中得到「 ”还原焰”的启示,以冶炼金属,这是十分困难的。金属冶炼皆需高温,皆需鼓风以加强空气流通,与「 ”闷烧”相去甚远。而闷烧后温度马上就会下降,还原温度就很难保证,故陶窑的还原性气氛是很难保证炼出铜来的。 总的来看,冶金术应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在多项生产技术都有了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它不是某个单项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结果。 ​冶金术的发明,既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有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追求,有了一定的高温技术,从制陶工艺中获得了「 ”高温可以创造新物质”的信念,冶金术总要发明出来的。至于冶金术发明的具体过程,其说不一,有说它可能与篝火有关,也有说它可能是森林失火造成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金属应是偶然炼制的,在大量的偶然事件后,人们才找到了其中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 中国科学院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 孙淑云等:《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 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 张万钟:《泥型铸造发展史》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古籍修复是个什么样专业?这个职业的前景如何?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古代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就在几年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

作为一门专业,它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专业,需要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与工艺的综合学科的结合,往细了说,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必须要经过史论工艺材料等多方面的理论储备后,再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练习。

一个古籍修复师在学校的专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决定这个人在这个行业的就业难易。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的专业可能不太好,你可能需要做好考研的准备,谋求更好的专业。

古籍修复听起来很高尚,也为人所崇敬,但是把它作为热爱,其所需要的情怀和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籍修复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不能随意丢失或缺损,否则就会造成脱页、脱文,直接影响古籍的版本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行业确实是很小的,但需求并不小,而且有不少人也提到了,这种手艺活,是要积累的,所谓的“积累”不是混日子,而是要尽量多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尽量多地去修书,等有一天你把各类纸都摸透了,各种破损情况都搞明白了,具备基本的古籍整理素养,实验室的各类仪器各种实验都学会个大概了,那我相信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你开始在成功的路上一往无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黑科技“复原”李清照真实面貌,和你想象中的模样接近吗?

说起辛弃疾,想必大家也立马能想到李清照这位历史上伟大的女诗人,他们两人并称为”济南二安“。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就在书上可以看到一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