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鄘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诗经》国风·鄘风,第1张

国风·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衡门》是一首安贫乐道的诗。

衡门 :衡,通“横”,横木为门,指简陋的门。

可以 :一说何以。

栖迟 :栖息,安身。

:“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乐饥 :乐,通“疗”。疗饥;充饥。

:难道。

:黄河。

齐之姜 :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宋之子 :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收集了大部分为黄河流域的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十五个地方的民歌160首。这160首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这些诗有的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有的写征夫思家恋土,对战争的哀怨;有的记叙了奴隶终年的劳动生活,还有的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与灾难,都是有感而发,真挚坦率,质朴流畅。

《国风·陈风》 为先秦时代陈国 民歌,共10首:宛丘、东门之枌 、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1、《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称道。也是历来《诗经》中流传最广的诗歌。一句话总结《关雎》就是“思无邪”。这首诗歌将一个男子相思追求女子的真挚情感表现得十分单纯而美好,在几千年后依然打动着现代的读者。

2、《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也是《诗经》中的名篇,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将爱而不知,追而不及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缺撼的爱情总让人感到回味,镜花水月的事情总引得人再三追寻,念念不忘。

《诗经》相关情况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

《小雅》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

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

《诗经》名篇有如下:

1、《大雅·卷阿》

《大雅·卷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颂美诗,借君子之游而献诗以颂,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气象。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献诗现象,是周代献诗制度的标本。

2、《秦风·蒹葭》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如今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伐檀》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4、《周南·关雎》

《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诗经》国风的经典名篇是《周南·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为此,《风》是相对于周王朝“王畿”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国《国风》就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

 《国风·王风·葛藟》

 先秦:佚名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赏析

 这是一首流浪者自诉寄人篱下之无尽屈辱的诗歌。诗分三章,每章六句。首章“绵绵”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诗集传》)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

 全诗每章只更换了三个字。第一个字都是“河边”的意思,相当于没有变化。第二个字,谓他人“父”“母”“昆”,换的都是家庭成员的称呼,其实属于家庭内部情况,变化影响相同。第三个字,亦莫我“顾”“有”“闻”,就是“也不顾念、善待、关心我”,总之反反复复强调他所流落寄居的人家对他不好,他感到非常屈辱,没有温暖。短短几行小诗写尽了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内心忧伤。

 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之礼乐文化及其它价值

 周代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的礼,融汇了周代的思想与制度,乐则具有教化功能。《诗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文化,成了保存周礼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例如,《小雅》的《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均为燕飨乐章,它们或燕乐嘉宾,或臣工祝颂天子;而《寥萧》则为燕远国之君的乐歌。从中可知周朝对于四邻远国,已采取睦邻友好之礼仪政策,反映了周代礼乐应用的广泛。又如《小雅·彤弓》,记叙了天子赐有功诸侯以彤弓,说明周初以来,对于有功于国家的诸侯,周天子均要赐以弓矢,甚而以大典形式予以颁发。相比之下,《小雅·鹿鸣》的代表性更大些,此诗是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作。“周公制礼,以《鹿鸣》列于升歌之诗。”朱熹更以为它是“燕飨通用之乐歌”诗中所写,不光宴享嘉宾,还涉及了道(“示我周行”)、德(“德音孔昭”),从而显示了“周公作乐以歌文王之道,为后世法”。

 除燕飨之礼外,《诗经》反映的礼乐文化内容还有:《召南·驺虞》描写春日田猎的“春蒐之礼”;《小雅·车攻》、《小雅·吉日》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田猎;《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等描写祭祀先祖,祭上帝及四方、后土、先农等诸神;《周颂》中多篇写祀文王、祀天地,可从中了解祭礼;《小雅·鸳鸯》颂祝贵族君子新婚,《小雅·瞻彼洛矣》展示周王会诸侯检阅六军,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

 扩展阅读:诗经历史评价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国风·周南·葛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对于此诗主旨,千百年来争论不断。古人多视为实施道德教化的经典之作,而今人多理解为劳动人民的诗歌。古代学者多认为诗中的女子应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诗写后妃出嫁前的准备,赞美她的美德;近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为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叙述她在采葛制衣时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在得到公婆及丈夫的应允后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情。诗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国风·周南·葛覃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体裁 :四言诗 作者 :无名氏 作品别名 :周南·葛覃、葛覃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评价, 作品原文 葛之覃兮 ⑴ ,施于中谷 ⑵ ,维叶萋萋 ⑶ 。黄鸟于飞 ⑷ ,集于灌木 ⑸ ,其鸣喈喈 ⑹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⑺ 。是刈是濩 ⑻ ,为絺为绤 ⑼ ,服之无斁 ⑽ 。 言告师氏 ⑾ ,言告言归 ⑿ 。薄污我私 ⒀ ,薄澣我衣 ⒁ 。害澣害否 ⒂ ?归宁父母 ⒃ 。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jiē)喈: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斩,割。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绤(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服:穿。斁(yì):厌倦。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代词,一说作语助词。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一说女师。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或曰为少。污(wù):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àn):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 ⒂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也,谓问安也。 白话译文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黄鸟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浓密又茂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姆,我要告假看父母。快把内衣洗干净,再洗外衣成楚楚。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毛序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说:“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认为“此亦采自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葛覃》所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周南·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不过,不管此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德堪为范的待嫁女还是返回娘家的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则毫无疑问。 全诗分三章,展现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次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绤”,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著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里终于透露出,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著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名家评价 汉代郑玄《毛诗笺》:“躬俭节用,由于师傅之教。而后言尊敬师傅者,欲见其性亦自然。可以归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犹不忘孝。”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作《葛覃》诗者,言后妃之本性也。谓贞专节俭自有性也,《叙》又申说之。后妃先在父母之家,则已专志于女功之事。复能身自俭约,谨节财用,服此浣濯之衣而尊敬师傅。在家本有此性,出嫁修而不改,妇礼无愆。当於夫氏,则可以归问安否于父母,化天下以为妇之道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词。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徳之厚,而人所难也。《小序》以为后妃之本,庶几近之。”

《诗经》国风·鄘风

国风·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