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简介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契丹民族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后被金国所灭。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被迫西迁,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后被成吉思汗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辽国疆域是赵宋王朝的两倍: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kitay”,咬文嚼字细求源
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在英语中的名称为“china”,来源于中国的瓷器名称,然而却有很多其他的外国语言并不这样称呼中国。在俄语中,中国被称为“kitay”,还有希腊语、波斯语以及中古英语中也都是采用的这样的名称。在现代英语中,也有用“cathay”来代表中国的情况,当我们看到以c缩写的简称时,并不全都是“china”的缩写,比如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英文名为cathay pacific,中国太平洋航空公司的英文名称中也用cathay来代表中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称呼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呢“kitay”、 “cathay”这两个词又是源自哪里,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其实,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契丹。“kitay”就是契丹的音译。“契丹”在古代还被翻译成kita1a或cathaia、cathay,是辽朝建立者的族名。法国人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说:“契丹(汉名), -波斯语(khitai),蒙古语(kital)。”《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在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中国的代称。在俄罗斯和整个斯拉夫语世界中,至今还用这个称呼来称中国。”现在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称呼中国直译过来是“契丹”,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称中国人为“kitanyes”。在 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khita”、“khata”,这都是从契丹演变而来。既然契丹是一个消逝了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会用它来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呢
契丹族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并建立了国家,曾经创造过非常繁荣的文明。那时,契丹兵强马壮,令周围的许多小国望而生畏。我国对外联系主要依靠向西、向北的丝绸之路,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再辗转到达欧洲国家。契丹占据着沟通我国内地与欧洲国家联系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我国的对外窗口。来自欧洲的外国人首先要经过契丹才能进入我国内地,这里也就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尤其是对于处在我国北方的俄罗斯,因为契丹是俄罗斯与中国的必经之路。随着契丹的逐渐强大,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理解。甚至很多当时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契丹而不知道中国有宋朝。
契丹不仅在对外联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由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也已经十分发达,它还把自身的文化等向外传输,影响着外界对中国印象。外国甚至认为契丹就代表的整个中华民族,因此就把契丹作为对整个中国的称呼。
后来,虽然契丹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随着消失,但是那些已经形成习惯的欧洲国家仍然没有改变这种以契丹国名、族名代表中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这些国家中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它的原意已经被人们遗忘,但是从这个词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契丹繁盛时是何等景象。
契丹与辽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少数民族,是鲜卑族衍化出来的一支,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契丹最早分为8个部落,部落首领每3年推举一名盟主作为头领。唐太宗时,契丹首领窟哥率领部族向唐朝称臣,唐朝在那里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并把这一地区分为十州管辖,封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契丹定期向唐 缴纳贡品,并从那里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
后来,唐朝走向衰落,北方草原上突厥称雄,实力较弱的契丹只得臣服于突厥,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在唐与突厥间徘徊。到了公元9世纪中期,契丹部落逐渐的发展壮大,开始称霸草原。唐武则天时,契丹首领李尽忠,因受唐朝官员的侮辱而起兵反抗,自称“无上可汗”,率领数万大军击退了唐朝的军队。契丹的部队兵勇马壮,战斗力很强,有统一的指挥和组织。武则天数次派多大几十万的大军前去剿灭,才把契丹打退。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契丹与唐朝一直分分合合,朝贡与冲突并存。直到公元842,契丹才与唐朝正式恢复臣附关系。
唐朝灭亡后,契丹开始组建起自己的中央政权来。公元907年,契丹内部的耶律家族中的杰出人物阿保机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了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雄姿英发的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后世称耶律阿保机为辽太祖。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38年,契丹不断向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国家发动战争,凭借着强大的兵力连续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后晋石敬瑭在对契丹战争失败后,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割让给契丹。从此,契丹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公元947年,辽世宗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宋朝建立后,辽国不断对其发动侵略战争。辽圣宗统治时期,辽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再加上他本人杰出的领导才能,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取得了宋朝的大量土地。公元1104年,辽国的军事胜利达到了顶峰,逼迫宋朝与其签订了澶渊之盟,迫使宋朝割让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辽十分注重与周边强大的其他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用以牵制宋朝的军事势力及战斗部署。它与西夏订立了联盟,共同抵御宋朝,从而使当时的形式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一、眼光独到,投靠大唐
契丹族本是未随北魏王朝入主中原的鲜卑后裔,自北魏起至唐初,世代居于辽水之畔。隋末唐初时,契丹由其八个部族,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共同推举大贺窟哥,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酋长。这时的契丹,不过是东北亚众多弱小部族中的一支,它东北方是强大的高句丽,西北为彪悍的突厥汗国,南方则是国势日隆的大唐王朝。为了生存,被诸多东亚强权包围下的契丹,必须做出它的政治选择。
公元648年,契丹酋长窟哥做出了这个决定契丹民族未来命运的选择,他将契丹的命运押注于大唐王朝之上,举族内属大唐。大贺窟哥的举族内属,使契丹成为第一个主动归顺大唐的北亚民族,这令唐太宗龙颜大悦,更让其对契丹高看一眼。他不仅敕封窟哥为归顺郡王,官拜松漠都督,还赐国姓李。契丹也就此成功搭上了大唐这部“顺风车”,随着李唐王朝的蒸蒸日上,契丹也在大唐的“余荫”庇护下一步步走向强大。
二、举兵自立,独立自强
当时间来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部族在大唐的庇护与支持下,已经历近百年的休养发展。此时契丹部族,相较于早期聚族而居,松散的部落联盟有了长足进步。他们的领袖松漠都督李尽忠认为契丹羽翼已丰,不应再甘于成为李唐王朝的附庸,而该自主独立。
于是,契丹族人在李尽忠的带领下,联合契丹另一领袖归州刺史孙万荣发动了反抗唐朝的战争。契丹部族在李尽忠率领下,迅速攻陷大唐王朝用于控制契丹的前线据点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一带),杀死李唐营州都督。武则天听闻契丹反叛消息,十分震惊,三度兴师讨伐,并亲命自己侄儿武三思为统率。不料,大唐讨伐契丹的军队却屡战屡败,三年间战局毫无进展,甚至连大唐名将王孝杰都被打得坠谷殒命。
无奈之下,武则天只得联合后突厥默啜可汗,南北夹攻之下,才最终平定了这场由李尽忠、孙万荣领导的契丹反抗运动。虽然,这场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契丹民族也就此摆脱了李唐王朝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之路,这也为日后契丹民族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三、上天眷顾,由险入安
李尽忠的举兵反唐,虽然宣告着契丹民族的独立,却为契丹带来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对手,大唐帝国。大唐王朝在李尽忠事件后,于东北方设立范阳节度使,领河北劲卒,专门防备契丹。此时的契丹虽取得独立之实,但还处于稚嫩的部落联盟阶段,又受大唐与后突厥围困,势力日危。不过上天却眷顾这支弱小的民族。
公元755年,一个对大唐,更对契丹而言,尤为重要的一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史思明举兵叛乱,二十万本用于防备契丹与奚的河北劲旅,兵锋南下,直指洛阳。李唐王朝不得不紧急抽调驻守西域的军队,回师勤王,最终历时七年方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不仅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捩点,更彻底改变八至九世纪的东亚局势。
因西域驻军的回师救援,吐蕃趁乱攻陷河西走廊,致使李唐王朝不得不将重心放在西部(今甘肃、陕西西部),直接陷入了与吐蕃长达百年的战争。李唐王朝的东方,则于安史之乱后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原本用于攻击防备契丹的范阳节度使,早不受中央控制,且兵力式微,已无力再大规模征伐契丹。这直接减缓了契丹南部的压力,契丹获得喘息之机。可以说,正因安史之乱的帮助,契丹才得以由险入安。
匈奴、契丹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他们也曾经建立政权,辉煌一时,《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关于匈奴和契丹的记述很多。
匈奴的前世今生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匈奴作了列传,并引用匈奴人自己的说法是:“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这只是匈奴民族自己的传说,历史尚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北方草原就有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不过这些部落相比于中原而言,更为原始,部落虽多,但始终没有得到统一。那时,一些稍微大点的部落,就已经开始侵犯中原边境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匈奴最早的记载就是赵国李牧大败匈奴,公元前244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再比如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12年,“蒙恬斥逐匈奴……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等等。
匈奴崛起,一方面因为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之战纠缠不休,汉初国力衰弱,百姓疲敝,给了匈奴发展的天时地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匈奴迎来了冒顿单于这个有志向有手段的君主,他在位时期,大肆对外扩张,先后吞并楼烦、丁零等部落,屡次侵扰汉朝边境,掳掠百姓和钱粮,一步步强大起来。
汉武帝亲政后,在文景之治留给他足够强身的国力的基础上,开始对匈奴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用兵,几经败仗,使得其内部也产生了分裂等矛盾,到东汉时期,变成汉朝的藩属国,其后经过与鲜卑、月氏等民族融合,逐步走向衰落并退出历史舞台。
契丹的前世今生
最早记载契丹的汉人史书,也是《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相传契丹民族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两条河是契丹人的称谓,发源于大兴安岭和医巫闾山。而古代《隋书》《旧唐书》等众多史书上,对契丹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匈奴和鲜卑融合而产生的新民族,一种认为是鲜卑的旁支。
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还是部落群体,在唐代初期逐渐形成联盟,曾经臣服于漠北的突厥,唐太宗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顺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契丹受不了压迫而起兵攻陷营州,自立可汗,这期间契丹与唐朝或战或降,直到907年,耶律阿保机继承可汗大位,先后粉碎诸弟之乱,发动盐池之变,彻底清除了他想奉行可汗终身制的政治障碍,统一契丹八部,于916年称帝,建立大契丹国,也就是辽国,后来的历史我们就相对比较熟悉了,与宋朝势不两立,历时210年,经9位帝王,先后被女真和蒙古所败,元朝统一中国后,契丹人逐渐被瓦解分散,在各地定居下来,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
这两个民族,都起于北方草原,而且都曾建立政权,可谓盛极一时,从辉煌程度看,契丹相比匈奴还要略胜一筹,两个民族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匈奴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蒙古国、新疆自治区等地区。大部分融入汉族,以刘性最多,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余向西方发展。
历史上契丹是现在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其他如:吐蕃,是现在藏族的祖先,一直占据青藏高原。回纥,原在蒙古草原,后被突厥驱除至现在的新疆,为我国维吾尔人祖先。
扩展资料:
1、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在强盛的时侯,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
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2、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
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参考资料:
_契丹
契丹简介
本文2023-10-11 06:56: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