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泄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 6 辨证论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妊娠泄泻的穴位 2 治疗妊娠泄泻的方剂 3 治疗妊娠泄泻的中成药 4 妊娠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妊娠泄泻 1 拼音
rèn shēn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gestational dia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妊娠泄泻(gestational diarrhea[1])为病证名[2]。是指以妊娠期间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亦名胎前泄泻[2]。
4 病因病机孕妇脾肾素虚,外受风寒暑湿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或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脾失健运;及肝气乘脾而致腹痛泄泻[2]。
5 辨证分型 51 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妊娠泄泻·湿热蕴结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互结,伤及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粪色黄褐臭秽, 灼热,或身热,心烦,口渴不欲多饮,尿短赤,舌苔黄厚腻,脉濡滑而数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2 妊娠泄泻·食积证
妊娠泄泻·食积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food retention syndrome[1])是指食积不化,阻滞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肠鸣,吞酸胀饱,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3 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妊娠泄泻·脾肾阳虚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以妊娠期五更泄泻,饮食少思,畏寒肢冷,面色晄,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54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gestational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pleen[1])是指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以妊娠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脉弦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3]。
6 辨证论治伤于风寒者,泄泻清稀,腹痛肠鸣[2]。治宜散寒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2];
伤暑者,泄泻烦渴,小便赤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2];
停食不化而泻者,吞酸胀饱,腹痛肠鸣,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2];
脾肾阳虚者,饮食少思,五更作泻,治宜温补脾肾之阳,方用四神丸[2];
肝气乘脾者,胸胁痞闷。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2]。
7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阳纲穴的定位 8 阳纲穴的取法 9 阳纲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阳纲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阳纲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阳纲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纲 1 拼音
yáng gāng
2 英文参考Yánggāng BLA8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ángg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阳纲 汉语拼音 Yanggang 罗马拼音 Yangkang 美国英译名 Yang Principle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8 日本 48 法
国 莫兰特氏 V43 富耶氏 德国 B43 英国 B43 美国 BI48
阳纲为经穴名(Yánggāng BLA8)[1][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2]。阳为阴之对,纲即统帅,此穴与胆俞平,胆为甲木,统领阳气,故名阳纲[2]。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5 穴名解阳为阴之对,纲即统帅,此穴与胆俞平,胆为甲木,统领阳气,故名阳纲[2]。
阳,意指六腑。《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纲,有督统之义。本穴属膀胱经,与胆俞平。胆为中正之官,中正为阳道之纲纪,肝为将军,胆主决断。肝胆依辅,阳纲之气得以伸张矣。本穴适当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之上,《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为脏腑之统纲,故名阳纲。[3]
6 所属部位背部[4]
7 阳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阳纲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5][1]。
阳纲穴位于脊柱区,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2]。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
阳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阳纲穴在背部的位置
阳纲穴在背部的位置
阳纲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阳纲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8 阳纲穴的取法俯卧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阳纲穴位于脊柱区,第十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2]。
俯卧位,第10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阳纲穴[7]。
9 阳纲穴穴位解剖阳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参看胆俞穴)
9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2]。
9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的后支[1]。
10 阳纲穴的功效与作用阳纲穴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和中的功效。
阳纲穴有清胆胃、化湿热的作用[2]。
阳纲穴有疏清肝胆湿热作用,治身热消渴,食不下,小便涩,肠鸣,目黄等症[3]。
11 阳纲穴主治病证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等[2]。
阳纲穴主治肠鸣,泄泻,黄疸、消渴、腹痛[8]。
阳纲穴主治肠鸣,泄泻,腹痛;黄疸,胁痛;消渴[6]。
阳纲穴主治脘腹胀痛,肠鸣泄泻,饮食不下,黄疸,消渴,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1]。
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炎、胸膜炎等[2]。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
2 其它: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斜刺03~05寸[1]。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2]。
斜刺05~08寸[8],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阳纲穴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122 灸法可灸[2][8][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阳纲穴的配伍阳纲配天枢、气海,有理中和胃,调肠止泻的作用,主治肠鸣,腹痛,泄泻。
阳纲配大椎、胆俞、足三里,治恶心欲吐[6]。
阳纲配至阳、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病[6]。
阳纲配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章门,治黄疸病[6]。
14 特效经常用 槌敲打的方式 阳纲穴,可调理肝、胆、胃疾病引起的疼痛[7]。
用刮痧板从上向下刮拭阳纲穴,可治肠鸣、腹痛、腹泻等胃肠疾病[7]。
15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肠鸣泄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身热目黄。
《针灸甲乙经》: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鸣腹痛,饮食不下,小便赤涩,腹胀身热,大便不节,泄痢赤黄,不嗜食,怠惰。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泄泻·湿热蕴结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泄泻·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33 方三 64 艾灸治疗 65 推拿疗法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 66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泄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泄泻·湿热蕴结证的穴位 2 治疗泄泻·湿热蕴结证的方剂 3 治疗泄泻·湿热蕴结证的中成药 4 泄泻·湿热蕴结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xiè xiè ·shī rè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泄泻·湿热蕴结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2]。
4 泄泻·湿热蕴结证的症状泄泻·湿热蕴结证患者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3][4]。
5 证候分析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泻而不爽。湿热下注,故 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3][4]
6 泄泻·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61 治法
泄泻·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3]。
62 方药治疗泄泻·湿热蕴结证可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加味治疗。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3]
若湿邪偏重,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以清暑化湿。[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5]。湿热者加曲池、内庭[5]。
632 方二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热甚—内庭。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6]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内庭、中脘、天枢、足三里、金津、玉液、委中。
随证配穴:腹痛发热甚者,加曲池、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
方义:中脘、天枢、足三里调和胃肠气机,升清降浊。合谷、内庭清泻胃肠湿热。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使热随血去。
64 艾灸治疗[7]
选穴:天枢、阴陵泉、合谷、下巨虚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65 推拿疗法[8]
选穴:大肠俞、长强、脾俞、胃俞、天枢。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旁的膀胱经从脾俞到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后再在每穴上施以点按法,每穴操作1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在胃肠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时针方向进行。
66 饮食疗法 661 推荐食材泄泻·湿热蕴结证患者建议食用马齿苋、薏苡仁、粳米、莽麦、小麦麸、山药等[4]。
662 推荐食疗方[4]
1.三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30g,三七6g,鸦胆子50枚。将山药末放入锅中,加凉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粥。煮时,不住以箸搅汁,一两沸即熟,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鸦胆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马齿苋粥(《太平圣惠方》):马齿苋150g,粳米100g。马齿苋洗干净,切成碎段备用。马齿苋与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盐、醋,空腹淡食。
3.小麦麸饼(《本草拾遗》):小麦麸100g,面粉100g,食盐适量。小麦麸、面粉放入盆中,加盐水和面,做饼食。
7 关于泄泻泄泻(diarrhea[1][9])为病名[10]。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0],又称下利(汉唐时期)[3]。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3]。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3]。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5][11]。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妊娠泄泻简介
本文2023-10-11 07:16: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