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需要背哪些经典文章?,第1张

  首先祝贺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应该背过的篇目:小学+中学+一些中小学课本未选、但比较著名的篇目。比如:诗经《七月》、庄子《逍遥游》、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石渠记》等等。

  应该熟读的篇目,不再一一列举了,给你一个书目: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0:58

  --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发布时间: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书目

  小畜集 四部丛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丛刊本

  河东先生集 四部丛刊本

  珠玉词 晏殊 宋六十名家词本

  范文正公集 四部丛刊本

  乐章集 宋六十名家词本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学士文集 四部备要本

  苏舜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欧阳文忠全集 四部备要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 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六一词 欧阳修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苏洵 四部备要本

  司马文正集 司马光 四部备要本

  元丰类稿 曾巩 四部备要本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点本

  王荆公诗文沈氏注 沈钦韩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

  王安石 邓广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施注苏诗 施元之 四库全书著录

  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 查慎行 乾隆间刻本

  苏诗合注 冯应榴 光绪九年刻本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 嘉庆间刻本、光绪间刻本

  苏诗补注 翁方纲

  苏轼文集 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

  苏轼乐府笺 龙榆生 商务印书馆1958年

  苏轼评传 曾枣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栾城集 苏辙 四部丛刊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本

  山谷诗集注 四部备要本

  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中华书局1978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淮海词笺注 杨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国书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编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济北晁生鸡肋集 四部丛刊本

  后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后山诗注 任渊 四部丛刊本

  后山诗注补笺 冒广生 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右史文集 张耒 四部丛刊本

  柯山词 龙榆生校 中华书局1957年

  片玉集 陈元龙集注 强村丛书本

  清真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山词

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所以回答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严肃,不能人云亦云,毫无根据的说出来。

河南学者徐旭生先生,是我国著名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及教育家,有着“中国考古界拓荒者”之称。徐旭生关于华夏炎黄起源做过许多重要的论断影响至今!

其史学巨著《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叙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

这里说的华夏集团,就是我们的老祖先炎帝和黄帝,这在央视纪录片《黄帝》中,有一个大概的地区描述,大家请看下图:

其实黄帝并不是一个人,严格的说应该是一个族群。通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论证,炎黄部落来自于仰韶文化。

中国考古社科院、考古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曙光初现》里面描述道“在华山脚下,我们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的一支强大的部落,居住在离华山不远的西安半坡,这里被称为上古时代的伊甸园”,“黄帝和炎帝都起源于渭水流域”。

黄帝土德,而渭水流域的土是**的,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黄帝”。又因为他长期居住在陕西姬水一带,所以黄帝姓姬。这在大型讲座类栏目百家讲坛《国史通鉴》第一部《上古时代》中,被专家们所认可。

炎黄子孙遍布全国,但是炎黄部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源头,那就是“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探索发现》《寻根溯源》中,所有的史学家都认同于这个观点。

炎黄是祖先,黄土高原渭水流域是源头。如果否定我们中国人共同的祖先,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找到源头,寻到根,是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目标。

你好,中华国学知道团很高兴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在网上直接看国学书籍,当然是很方便。百度就提供了“百度国学”原文。直接搜“百度国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子书中看,百度提供的“百度文库”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国学,里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释的都有,可以免费下载。我自己就上传和下载了好多。

至于书就没必要去买,破费了。网络上很多。

推荐你到国学网去浏览,里面国学目录很全,有图文类,电子类,网络类,手机类,等等,根据自己要求选择。

谢谢。

附国学目录

一、哲学(80种) 二、文学(100种) 三、历史(80种)

四、军事(20种) 五、科技(20种) 六、医学养生(10种)

七、艺术(18种) 八、碑帖(28种)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本〕

69《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3卷.〔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本〕

70《太平经》 汉·于吉 170卷.〔重刊道藏辑要本〕

71《老子想尔注》 1卷.〔敦煌抄本〕

72《抱朴子》 晋·葛洪 21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

73《真诰》 南朝梁·陶弘景 20卷.〔道藏本〕

74《无能子》 唐·无能子 3卷.〔正统道藏本〕

75《化书》 五代·谭峭 6卷.〔道藏本〕

76《云笈七签》 宋·张君房 122卷.〔涵芬楼翻明正统道藏本〕

77《太上感应篇》 宋·佚名 1卷.〔道藏精华录本〕

78《焚书》 明·李贽 6卷.〔国粹丛书本〕

79《大同书》 清·康有为 30卷.〔蓬莱阁丛书本〕

80《仁学》 清·谭嗣同 2卷.〔清议报本〕

二、文学(100种)(查看提要)

诗文集(20种)

81《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82《楚辞》 汉·刘向集 65卷.〔四库全书本〕

83《文选》 南朝梁·萧统 62卷.〔胡克家重刊本〕

84《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 12卷.〔吴兆宜本〕

85《六朝文絜》 清·许梿 12卷.〔清光绪黎氏笺注本〕

86《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 31卷.〔嘉庆唐氏原刻本〕

87《唐诗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 8卷.〔清光绪十一年四藤吟社刊本〕

88《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900卷.〔扬州诗局本〕

89《全宋词》 580卷.〔民国刊本〕

90《绝妙好词》 宋·周密选 8卷.〔四部备要本〕

91《中州集》 金·元好问编 10卷.〔汲古阁本〕

92《元诗别裁集》 清·张景星等编 10卷.〔乾隆二十九年然藜阁刊本〕

93《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10卷.〔清乾隆四年刻本〕

94《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32卷.〔乾隆二十八年重刻本〕

95《白雪遗音》 清·华广生 1卷.〔清道光八年玉庆堂刻本〕

96《古今风谣》 明·杨慎 1卷.〔艺海珠尘本〕

97《挂枝儿》 明·冯梦龙 4卷.〔传世藏书点校本〕

98《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12卷.〔鸿文堂刊本〕

99《古文辞类纂》 清·姚鼐 75卷.〔长沙思贤讲舍刻本〕

100《晚清文选》 郑振铎 3卷.〔上海生活书店本〕

戏曲(15种)

101《西厢记》 元·王实甫 5出.〔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102《窦娥冤》 元·关汉卿 5出.〔涵芬楼影明刻元曲选本〕

103《汉宫秋》 元·马致远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4《琵琶记》 元·高明 42出.〔六十种曲本〕

105《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6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6《倩女离魂》 元·郑德辉 5出.〔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本〕

107《宝剑记》 明·李开先 5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08《浣纱记》 明·梁辰鱼 45出.〔60种曲本〕

109《牡丹亭》 明·汤显祖 55出.〔六十种曲本〕

110《娇红记》 明·孟称舜 50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1《清忠谱》 清·李玉 26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2《雷峰塔》 清·方成培 34出.〔古本戏曲丛刊本〕

113《风筝误》 清·李渔 30出.〔笠翁传奇十种本〕

114《长生殿》 清·洪升 50出.〔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115《桃花扇》 清·孔尚任 44出.〔康熙刻本〕

小说(45种)

116《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6卷.〔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本〕

117《燕丹子》 3卷.〔平津馆丛书孙星衍校订本〕

118《异苑》 晋·刘敬叔 10卷.〔四库全书本〕

119《搜神记》 晋·干宝 20卷.〔津逮秘书本〕

120《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36篇.〔四库全书本〕

121《游仙窟》 唐·张鷟 1卷.〔北新书局本〕

122《太平广记》 宋·李昉 50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3《夷坚志》 宋·洪迈 206卷.〔涵芬楼排印本〕

124《剪灯新话》 明·翟佑 4卷.〔古今图书集成本〕

125《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12卷.〔铸雪斋钞本〕

126《子不语》 清·袁枚 24卷.〔美德堂刻本〕

127《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 2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28《西游记》 明·吴承恩 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129《水浒传》 明·施耐庵、罗贯中 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130《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131《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2《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涵芬楼排印本〕

133《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辑 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134《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135《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42回.〔尚友堂重刊本〕

136《型世言》 明·陆人龙 40回.〔奎章阁本〕

137《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 6卷.〔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38《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100回.〔清褚人获序本〕

139《东周列国志》 明·冯梦龙著,清·蔡元放改编 108回.〔咸丰刊本〕

140《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120回.〔程乙本〕

141《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56回.〔卧闲草堂本〕

142《说岳全传》 清·钱彩 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143《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100回.〔四雪草堂本〕

144《杨家将》 清·佚名 50回.〔光绪重修本〕

145《平山冷燕》 佚名 20回〔顺治十五年写刻本〕

146《醒世姻缘传》 清·西周生 100回.〔同治九年刊本〕

147《歧路灯》 清·李绿园 108回〔清义堂本〕

148《镜花缘》 清·李汝珍 100回.〔点石斋石印本〕

149《老残游记》 清·刘鹗 20回.〔神州日报馆刊印本〕

150《侠义风月传》 清·名教中人 18回.〔萃芳楼藏版本〕

151《七侠五义》 清·俞樾 120回.〔广益书局石印本〕

152《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等 72回.〔北京聚珍堂本〕

153《孽海花》 清·曾朴 35回.〔真美善杂志刊本〕

154《再生缘》 清·陈端生 40回.〔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155《今世说》 清·王晫撰 8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156《断鸿零雁记》 清·苏曼殊 27章.〔民国二十三年再版本〕

157《玉梨魂》 徐枕亚 30卷.〔1914年上海民权出版部排印本〕

158《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 60回.〔1923年上海群学社刊本〕

15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 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

160《新中国未来记》 清·梁启超 5回.〔饮冰室合集本〕

文论(20种)

161《文赋》 晋·陆机 1卷.〔嘉庆积秀堂刊巾箱本〕

162《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50篇.〔明万历刻本〕

163《诗品》 南朝梁·锺嵘 3卷.〔四库全书本〕

164《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1卷.〔津逮秘书本〕

165《诗式》 唐·释皎然 1卷.〔学海类编本〕

166《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1卷.〔五岛庆太郎藏本影印〕

167《文镜秘府论》 日/遍照金刚 6卷.〔日本旧钞本〕

168《本事诗》 唐·孟棨 7卷.〔津逮秘书本〕

169《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 2卷.〔明汲古阁影学津讨原本〕

170《六一诗话》 宋·欧阳修 1卷.〔历代诗话本〕

171《沧浪诗话》 宋·严羽 1卷.〔历代诗话本〕

172《瓯北诗话》 清·赵翼 10卷.〔同治十三年红杏山房重刊本〕

173《词源》 宋·张炎 2卷.〔词话丛编本〕

174《艺概》 清·刘熙载 6卷.〔古桐书屋六种本〕

175《碧鸡漫志》 宋·王灼 5卷.〔四库全书本〕

176《白雨斋词话》 清·陈廷焯 8卷.〔陈氏手稿本〕

177《人间词话》 清·王国维 1卷.〔开明书店本〕

178《南词叙录》 明·徐渭 1卷.〔壶隐居黑格抄本〕

179《曲律》 明·魏良辅 8卷.〔吴骚丛编附刻本〕

180《录鬼簿》 元·钟嗣成 4卷.〔栋亭藏书十二种本〕

三、历史(80种)(查看提要)

正史(26种)

181《史记》 汉·司马迁 130卷.〔百衲本〕

182《汉书》 东汉·班固 120卷.〔百衲本〕

183《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90卷.〔百衲本〕

184《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武英殿本〕

185《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卷.〔武英殿本〕

186《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卷.〔武英殿本〕

18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卷.〔武英殿本〕

188《梁书》 唐·姚思廉 56卷.〔武英殿本〕

189《陈书》 唐·姚思廉 36卷.〔武英殿本〕

190《魏书》 北齐·魏收 130卷.〔武英殿本〕

191《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卷.〔武英殿本〕

19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3卷.〔武英殿本〕

193《隋书》 唐·魏徵等 85卷.〔武英殿本〕

194《南史》 唐·李延寿 80卷.〔武英殿本〕

195《北史》 唐·李延寿 100卷.〔武英殿本〕

19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卷.〔武英殿本〕

19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 225卷.〔武英殿本〕

19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武英殿本〕

19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卷.〔武英殿本〕

200《宋史》 元·脱脱等 496卷.〔武英殿本〕

201《辽史》 元·脱脱等 116卷.〔武英殿本〕

202《金史》 元·脱脱等 135卷.〔武英殿本〕

203《元史》 明·宋濂等 210卷.〔武英殿本〕

204《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卷.〔武英殿本〕

205《新元史》 柯劭忞 257卷.〔庚午重订本〕

206《清史稿》 赵尔巽等 529卷.〔关外二次本〕

别杂史(54种)

207《逸周书》 战国 10卷.〔抱经堂本〕

208《世本》 汉·宋衷注 1卷.〔茆泮林辑本〕

209《竹书纪年》 2卷.〔四库全书本〕

210《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211《国语》 战国 20卷.〔黄氏士礼居仿宋刻本〕

212《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34卷.〔雅雨堂校本〕

213《列女传》 汉·刘向 7卷.〔四部丛刊本〕

214《吴越春秋》 汉·赵晔 10卷.〔清顾有观本〕

215《越绝书》 汉·袁康 19篇.〔四部丛刊本〕

216《华阳国志》 晋·常璩 12卷.〔函海本〕

217《高士传》 晋·皇甫谧 3卷.〔古今逸史本〕

218《山海经》 战国·佚名 18卷.〔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21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注 40卷.〔王先谦校本〕

220《晋五胡指掌》 明·张大龄 3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张养正刻本〕

221《前汉纪》 汉·荀悦 30卷.〔四库全书本〕

222《后汉纪》 晋·袁宏 30卷.〔四部丛刊本〕

223《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5卷.〔如隐堂本〕

224《贞观政要》 唐·吴兢 42卷.〔明成化刊本〕

225《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 12卷.〔高丽新藏本〕

226《顺宗实录》 唐·韩愈 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

227《五代史补》 宋·陶岳 5卷.〔豫章丛书本〕

22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294卷.〔世界书局缩印本〕

229《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编著 220卷.〔清冯集椿本〕

230《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42卷.〔四部丛刊本〕

231《吴地记》 唐·陆广微 1卷.〔四库全书本〕

232《蛮书》 唐·樊绰 10卷.〔武英殿聚珍本〕

233《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 30卷.〔四库全书本〕

234《唐六典》 唐·李林甫等 30卷.〔南宋本〕

235《通典》 唐·杜佑 200卷.〔四库全书本〕

236《通志略》 宋·郑樵 52卷.〔明汪刻本〕

237《史通》 唐·刘知几 49篇.〔蜀本〕

238《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8卷.〔四部备要本〕

239《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10卷.〔元刊影印本〕

240《唐语林》 宋·王谠 8卷.〔守山阁丛书本〕

241《大唐新语》 唐·刘肃 13卷.〔稗海本〕

242《隋唐嘉话》 唐·刘餗 3卷.〔顾氏文房小说本〕

243《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 20卷.〔四库全书本〕

244《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10卷.〔四库全书本〕

245《梦粱录》 宋·吴自牧 20卷.〔学津讨原本〕

246《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6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47《容斋随笔》 宋·洪迈 16卷.〔四库全书本〕

248《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10卷.〔陆氏家刻本〕

249《大宋宣和遗事》 宋·佚名 4卷.〔涵芬楼排印本〕

250《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等 10卷.〔聚珍版丛书本〕

251《桯史》 宋·岳珂 15卷.〔学津讨原本〕

252《元朝秘史》 元·佚名 15卷.〔连筠簃丛书本〕

253《万历野获编》 明·沈德符 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

254《陶庵梦忆》 明·张岱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55《广东新语》 清·屈大均 28卷〔清康熙二十九年木天阁原刻本〕

256《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 30卷.〔船山遗书本〕

257《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 39卷.〔清广雅书局本〕

258《清代野记》 清·梁溪坐观老人 4卷.〔民国野乘搜辑社本〕

259《庚子国变记》 清·罗敦曧 1卷〔满清野史续编本〕

260《海国图志》 清·魏源 100卷.〔光绪平庆泾固道署重刊〕

四、军事(20种)(查看提要)

261《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孙子本〕

262《吴子》 战国·吴起 6篇.〔武经七书本〕

263《六韬》 旧题周·姜尚 6卷.〔武经七书本〕

264《司马法》 战国·司马禳苴 5卷.〔武经七书本〕

265《孙膑兵法》 战国·孙膑 15篇.〔竹简本〕

266《尉缭子》 战国·尉缭 24篇.〔武经七书本〕

267《素书》 汉·张良 1卷.〔二十二子本〕

268《将苑》 三国蜀·诸葛亮 2卷.〔清张澍辑本〕

269《风后握奇经》 旧题·风后 1卷.〔津逮秘书本〕

270《黄石公三略》 旧题汉·黄石公 3卷.〔武经七书本〕

271《战略》 晋·司马彪 1卷.〔汉学堂丛书本〕

27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旧题唐·李靖 3卷.〔武经七书本〕

27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唐·李筌 10卷.〔守山阁丛书本〕

274《武经总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275《历代兵制》 宋·陈傅良 15卷.〔静观堂刊本〕

276《守城录》 宋·陈规、汤璹 4卷.〔瓶花书屋丛书本〕

277《纪效新书》 明·戚继光 18卷.〔四库全书本〕

278《兵经》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种本〕

279《三十六计》 1卷.〔民国三十年成都瑞琴楼本〕

280《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13卷.〔费怒春注释本〕

五、科技(20种)(查看提要)

281《九章算术》 汉·张苍 10卷.〔四库全书本〕

282《氾胜之书》 汉·氾胜之 2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3《养鱼经》 战国·范蠡 1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8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晋刻本〕

285《洛阳牡丹记》 宋·欧阳修 1卷.〔四部丛刊影元本〕

286《茶经》 唐·陆羽 1卷.〔格致丛书本〕

287《北山酒经》 宋·朱肱 3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8《甘石星经》 战国·甘德、石申 1卷.〔汉魏丛书本〕

289《竹谱》 南朝宋·戴凯之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0《禽经》 旧题周·师旷 1卷.〔百川学海本〕

291《陶说》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鲍廷博本〕

292《花镜》 清·陈淏子辑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293《梦溪笔谈》 宋·沈括 26卷.〔清光绪陶氏爱庐刻本〕

294《营造法式》 宋·李诫 34卷.〔四库全书本〕

295《刀剑录》 旧题南朝梁·陶弘景 1卷.〔说郛本〕

296《文房四谱》 宋·苏易简 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297《墨史》 元·陆友 1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298《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 18卷.〔明崇祯十年刊本〕

299《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60卷.〔康熙贵州粮署刊本〕

300《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10卷.〔上海朝记书店铅排本〕

六、医学养生(10种)(查看提要)

301《素问》 旧题黄帝 24卷.〔顾氏翻宋刻本〕

302《灵枢经》 旧题黄帝 12卷.〔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303《八十一难经》 旧题战国秦越人 1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304《遵生八笺》 明·高濂 20卷.〔清嘉庆十五年弦雪居重订本〕

305《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52卷.〔味古斋重校刻本〕

306《神农本草经》 清·孙星衍等辑 3卷.〔问经堂丛书本〕

307《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308《养生随笔》 清·曹庭栋 5卷.〔文瑞楼石印本〕

309《随园食单》 清·袁枚 14篇.〔随园三十种本〕

310《食宪鸿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尧序刻本〕

七、艺术(18种)(查看提要)

311《法书要录》 唐·张彦远 10卷.〔四库全书本〕

312《书断》 唐·张怀瓘 4卷.〔笔记小说大观本〕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库全书本〕

314《艺舟双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琅轩馆丛书本〕

315《广艺舟双楫》 清·康有为 6卷.〔艺术名著丛刊本〕

316《古画品录》 南朝齐·谢赫 1卷.〔四库全书本〕

317《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10卷.〔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画论丛刊本〕

319《宣和画谱》 宋·无名氏 20卷.〔四库全书本〕

320《画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丛书本〕

321《学古编》 元·吾丘衍 1卷.〔四库全书本〕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学丛书本〕

323《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1卷.〔钱熙祚校订本〕

324《棋经十三篇》 宋·张拟 1卷.〔忘忧清乐集本〕

325《梅花喜神谱》 宋·雪岩 2卷.〔知不足斋丛书本〕

326《千秋绝艳像赞》 明·仇英绘图 文征明题诗

327《陈洪绶花鸟鱼虫册》 明·陈洪绶 1卷.

328《飞鸿堂印谱》 (第一集) 清·汪启淑 40卷.

八、碑帖(28种)(查看提要)

329《大盂鼎》 周 〔拓本〕

330《峄山刻石》 秦·李斯 〔宋摹本〕

331《礼器碑》 汉 〔明拓本〕

332《曹全碑》 汉 〔明拓本〕

333《张迁碑》 汉 〔明拓本〕

334《乙瑛碑》 汉 〔明拓本〕

335《宣示表》 三国魏·钟繇 〔淳化阁帖本〕

336《兰亭序》 晋·王羲之 〔唐冯承素摹本〕

337《中秋帖》 晋·王献之 〔宋米芾摹本〕

338《伯远帖》 晋·王珣 〔墨迹本〕

339《张猛龙碑》 北魏 〔明拓本〕

340《张黑女墓志》 北魏 〔清拓本〕

341《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朱义章 〔清拓本〕

342《泰山经石峪》 北齐 〔清拓本〕

343《董美人墓志》 隋 〔清拓本〕

344《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日本藏墨迹本〕

345《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宋拓本〕

346《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 〔唐拓本〕

347《雁塔圣教序记》 唐·褚遂良 〔宋拓本〕

348《书谱》 唐·孙过庭 〔墨迹本〕

349《古诗四帖》 唐·张旭 〔墨迹本〕

350《自叙帖》 唐·怀素 〔墨迹本〕

351《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 〔宋拓本〕

352《玄秘塔碑》 唐·柳公权

353《黄州寒食诗帖》 宋·苏轼 〔墨迹本〕

354《蜀素帖》 宋·米芾 〔墨迹本〕

355《洛神赋》 元·赵孟頫 〔墨迹本〕

356《草诀百韵歌》 明·韩道亨

论古代户籍制度与中国古代王权政治

摘要: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人身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王权对编户齐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很大程度上依靠户籍制度,这是这项制度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古代;户籍;制度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萧何私自收藏的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秦国户口版籍,这一举动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惨烈斗争中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可谓意味深长:拿到了户口版籍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情,并进而控制土地和人民,获得了它,也就象征着获得了国家政权。

  中国户籍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经无数次的战争、内乱和王朝的更迭,户籍制度总是以某种方式继承或沿袭下来,并且越来越严密,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组建军队、分配土地、征收税赋、推行礼教、维持治安都与它有关。如果说官僚制度是君主对官吏进行管理的有力武器的话,那么户籍制度就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专制王权对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户籍制度。大体说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即登记人口的意思。但当时的“登人”,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因此后人推测,商周时“登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分别在国野设六乡、六遂对人口进行地域划分: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又据《周礼•秋官•司民》: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受拜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由于目前对《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仍然聚讼纷纭,因此,西周时是否真有如《周礼》中所言的那种系统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是值得怀疑的。不过,虽然《周礼》并不一定反映周代的真实情况,但它至少说明和反映了中国古代管理户籍的思想和实践,很早已经萌芽。

  

  2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由于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为了增加人口,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用减免赋役的办法来招徕别国人口,其次是限制本国人口逃亡,如秦律就规定严厉处罚拐带秦国人出境的行为:“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还有就是提倡早婚,鼓励生育。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

  有关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口管理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考核官僚的上计制度中找到证明。所谓上计,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项,事先写在木券上,然后剖而为二,国王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上计时,国王根据原券考核实征数目,决定官职的升迁。在上计制度中,对户口的考察一直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一个重点。

  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秦的户籍制度的创立,大约始于秦献公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所谓“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这表明“伍”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将其作为增加人口和社会控制的手段,而且极大地强化了通过户籍制度对民间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专制工具这样一种色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令民为什伍”,就是把国中所有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之中,设一伍长,每什之中,设一什长,平时为民,战时即为兵。伍、什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建制。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凡在战场上杀敌多者,不管原来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按规定晋升爵位。同时也规定,行军作战时,什伍之中如果有一个逃亡或降敌,什伍之中的其他人都要连坐。

  秦的户籍制度,自秦统一天下之后,更加严格和完备,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