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神童有哪十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十大神童有哪十位?,第1张

第一位项橐(这个字念tuo):这个名字是不是大家没有听过呢?估计也不是很了解,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神童,这个神童不简单,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孔子还尊称他为老师,这样的话他也就有一个称号了——“圣公”。

据说有一年孔子遇到了项橐问了项橐几十个问题,项橐不亏是神童,一个个解答,但是项橐问了孔子三个问题,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这样的一个孩子出众的智慧难住了孔子,被誉为“孔子师”,这位神童英年早逝在十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第二位甘罗,这位神童是战国末期的人,这位的资料不是甚多,他是秦国甘茂的孙子,他的老师大家应该都知道,老师是吕不韦,在甘罗十二岁的时候出使赵国,这位出的计策帮助秦国夺得了十几座的城池,立功了当然要奖赏,被封为上卿,这样的话肯定会有人羡慕嫉妒恨,其实人就是这样,看不得别人发家致富,因此甘罗也离开了秦国。

第三位曹冲,这位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位就是曹操的小儿子,三国时期的人,《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因为曹冲过人的才智,他的哥哥也是羡慕嫉妒恨,在三国的电视剧中说曹冲是曹丕设计害死,曹丕为了能够当上继承人也就出毒计了;而史实记载是曹冲重病而死,真是有过人才华的人老天总会让你有不顺心的事情。

第四位李贺,这位是唐朝的诗人,虽然没有“诗仙”李白那么的有名气但是李贺也不是吃素的,李贺的称号比较霸气“诗鬼”,在几岁的时候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见到李贺的时候,李贺即兴赋诗,全诗一气呵成,文采也没的说,韩愈说将来必成大器。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上都会付出很多金钱与精力。然而有那么一些孩子从小就与常人不同,有着极其优异的天赋。他们学东西很快甚至有的一点就通,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也被称之为神童。在史书记载中,我国所出现的神童有很多然而真正被世人所认可的神童却很少。其中有三大神童,他们从小就展示了超群的智力。然而天妒英才,这三大神童却没有一个能活过成年。

7岁神童项橐

第1位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他在7岁的时候就展示出了超群的智力,他的出名与我国著名思想大家孔子有关。有一次孔子率领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向各地学子宣讲他的儒家思想。

在经过鲁国一座小城时,有一群孩子在路中间玩耍,堵住了去路。孔子的弟子就上前要那些孩子离开。其他小孩见状都纷纷躲在了路旁,然而有一个小孩却始终站在原地,那个小孩就是项橐。孔子的弟子就连忙让项橐离开,项橐纹丝不动说道:城池在这里,你们的车马怎么可以通过呢?

孔子的弟子听了之后一时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坐在车上的孔子听了之后就走了出来询问项橐:哦~城池在哪呢,我怎么没看到?项橐回答道:城池就在我旁边呀,你们看不到吗?孔子走近一看,才发现地上有用石头与瓦片堆积起来的不知名物体。

孔子问道:你们拿瓦片和石子放在路中间造城池?项橐点点头。孔子一时觉得十分有兴趣于是便询问道:你们造城池是用来干嘛的呢?项橐:当然是用来做游戏的呀。孔子这时便觉得十分奇怪,问道:既然你们的这个城池是用来做游戏的,并不是真的城池,那为什么看到车子来了不能让城池让开呢。

项橐反问孔子:我们所建的城池很高,而且如今城门都关了,你们要怎么过去呢?孔子说:如果我能过去呢?项橐:如果你要过去,那是你的车马躲着我的城池而过,还是我的城池要躲着你的车马呢?

三问难道孔子

两人对话了那么久,孔子这才明白这孩子的辩论能力十分之高。根本就无法与之比较,只好无奈地奔赴马车绕过项橐所见的城池而过。孔子也发现这孩子不简单于是就向项橐询问名字和年岁,这才知道这个孩子原来叫项橐,今年7岁。

项橐回答了孔子之后,便反问他的姓名。孔子回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虽然年纪很小,但当时孔子的名字已经在各个国家之间流传甚广,所以他早已知道孔子的大名,只不过并没有见过他。

当他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孔子时,便向他询问了三个问题。“都说天地人为三才,那夫子你是否知道天有多少星辰,地又有多少五谷,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人有多少眉毛呢?”孔子听完之后,仔细思量了一下,却发现脑子一片空白,只好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项橐回答到“天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而人嘛自然只有黑白两个眉毛啊。”接下来项橐又连续问了好几个问题孔子都回答不正确。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让孔子不由地感慨到“真是后生可畏呀,我要拜你为师”。就这样,孔子要把一个7岁小孩为师的故事迅速在各国间传开。各国诸侯也纷纷动起了心思他们都想将项橐收为己用,在各国争夺过程中,年仅十岁的项橐被武士刺死。或许太过耀眼的光芒才最终导致项羽死于非命。

天才少年丞相甘罗

第2位是战国末期的甘罗,甘罗是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的孙子。他自幼便聪明伶俐,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升得秦国丞相吕不韦的赏识,并且将他收为门下弟子。在他12岁那一年,吕不韦想要攻打赵国想要扩张秦国的领土。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整日闷闷不乐。甘罗看到了之后就询问原因,然而吕不韦却认为他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并没有想跟他说这件事情。甘罗并没有放弃,而是说到:您不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怎么能够为你效忠呢?

吕不韦也没多想,就算是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了甘罗,甘罗听了之后,便直言要请愿去劝说张唐一起攻打赵国。吕不韦听了之后却觉得这孩子就是在说大话,便训斥了他。甘罗就对吕不韦说道:项橐7岁的时候都能当孔子的老师,12岁的我难道就不可能成功劝说他吗?

吕不韦线下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让甘罗去试一试。甘罗见到张唐之后便用了白起的死警告张唐。张唐心生害怕便听从了甘罗的意见。秦始皇也了解了甘罗的机智聪明之后,便派他出使赵国。甘罗前往赵国之后,凭借机智诡辩,成功从赵国手上获得了11座城池。

甘罗回到秦国之后,秦始皇看他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11座城池心中十分高兴,便封他为上卿也就相当于丞相之职。甘罗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年纪最小的丞相。或许天妒英才,同年正在升起的星星便陨落了。他的死或许是有人暗中破坏,史书对此并没有任何记载。

曹冲称象

第3个便是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他便十分聪慧,敏于观察。从历史记载中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的智力和心思已经达到了一个成年人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曹冲称象”这个典故。

在众人都没有办法称孙权送来的那一头大象时。曹冲却建议将象放在大船上,并在船的水痕处记下记号再用其他物品放在船上等船沉到与大象一样的位置时,就可知道像的重量了。不仅仅是这个典故,他还用自己的机智救下了库吏。

当时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中被老鼠咬了,管理仓库的库吏自知难逃一死便想着去自首。曹冲知道之后,让他三天之后再去自首。而在这一期间曹冲用刀将自己的衣服割破,还装出一副十分难过的样子,曹操看到之后就询问他为何难过,他说世间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之后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他很难过。

曹操就安慰他,这只是民间传言,瞎说的不可信。第二天库吏就将马鞍被老鼠咬的事情汇报给了曹操。曹操一点都没有责备库吏,反而说道我儿子衣服就放在身边,还能被老鼠咬,更何况是放在仓库的马鞍呢?

曹操对曹冲这个聪明机智的儿子十分喜爱,并且有想让他继承大统的打算,然而在曹冲13岁的时候却得了重病,最终病死。曹操还为此痛哭流涕,深感是自己的不幸。这三个神童还未成年就离开人世,难道真的是天妒英才吗?或许在那战乱的年代,作为神童的他们威胁到了许多人的地位,才受到迫害,最终离开人世。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可是,这成名的快乐又岂是轻易就能享受得到的呢?自己没两把刷子,即使把你放在聚光灯下,那也不是成名,那叫“出洋相”!

对普通人来说,年少成名确实不容易,但就是有那么些“神童”一出现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古代,神童简直层出不穷!

项橐,七岁孔子之师

春秋时就有一个神童,七岁时就能当孔子的老师,也因此一战成名。

神童名叫“项橐”,七岁时在路边玩耍,偶遇孔子,于是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当时,项橐正坐在自己用土围成的“城堡”中,孔子驾车驶来,见他不慌不忙一点都不躲避,就问他:“看见马车怎么也不知道躲呢?”

项橐回他:“从古至今,都只有车子绕城而走,没听说过城躲避车子的。人人都说您有大学问,可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

孔子见小孩子如此能言善辩,就忍不住多考考他,但是他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什么水中没有鱼”……都被项橐一一回答。

孔子正感慨后生可畏的时候,项橐竟也主动发难了。

项橐问孔子:“为什么鹅和鸭可以浮在水上?为什么大雁和仙鹤善于鸣叫?为什么松柏能四季常青?”

孔子回他:“鹅和鸭可以浮在水上,是因为他们的脚掌是方的;大雁和仙鹤因为脖子长,所以善于鸣叫;松柏的树心极其坚实,所以它们可以四季常青。”

项橐想了想说:“不对!那乌龟脚掌不是方的,也能浮在水上啊;青蛙没有脖子,但也擅长鸣叫;竹子也能四季长青,但它们都是空心的。”

孔子连连感慨,项橐真是早慧连自己都辩不过他。

于是这“为孔子师”的名气就传了出去,各路诸侯都怕此小孩长大后为他国所用,于是争先恐后的抛出橄榄枝,希望能抢先纳入麾下。

吴国和齐国首先见到项橐,直言希望能为他国效力。但项橐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纪国虽亡,但国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纪国就是项橐的根,我是不可能离开的。”

但是,精兵利器在自己手里是防卫的武器,但落在他人的手里,可就是对自己国家的威胁!项橐此时就无异于一把利器,如果自己得不到,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让别人也得不到。

于是,年仅十二岁的项橐,在吴齐相争中被杀。

真是,可叹可惜啊。

甘罗,最年轻的上卿

甘罗天生聪颖,十二岁时就已是秦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了。

当时,秦国想派张唐去燕国做宰相,以便联合燕国共同攻打赵国。但是张唐怎么都不肯去,因为要去燕国,必须途经赵国,但是张唐曾经多次攻打过赵国,赵国人人都恨他恨得牙痒痒,就怕宰相还没做成,半路就先被截杀了。

几次三番请张唐都没请动,这可让吕不韦犯了难。

这时甘罗主动请缨,说可以让自己去试试,吕不韦再怎么没有办法,也不会指望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但是甘罗说:“小孩子又如何?项橐七岁就是孔子的老师了。反正你也没办法,就让我去试试又没有损失。”吕不韦看他自信沉着,尽管年纪小,但有着不一样的老练,便答应让他去试试。

甘罗找到张唐,只问他了两句话“你和武安君白起谁的功劳大”、“应侯范雎和文信侯吕不韦谁的官位高”,张唐回他,“当然是白起功劳大,文信侯官位高”。

甘罗趁机说:“既如此,范雎曾让白起攻打赵国,白起不肯,结果离开咸阳不到七里就被杀。你觉得如果你不去燕国,文信侯会让你死到哪里?”

张唐惊出一身冷汗,这才明白,哪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去燕国可能会被截杀,但留下也难逃一死啊,于是马上就准备动身出发。

几次都没被吕不韦请动的张唐,竟然被甘罗几句话就说动了,秦王知道后很是欣赏。不过,得到赞赏的甘罗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出使赵国与赵王展开了谈判。

项橐: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u 主要事迹: 项橐三难仲尼 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详察。于是孔子又问道:“却又如何?”,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道:“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稻无差无误矣。”稍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的传说。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u 人气指数 :★★★★★ 甘罗: 十二岁拜相的神童 u 江湖生平:十二岁就被封为上卿。 u 主要事迹: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以他的春秋笔法对甘罗十二岁拜相的事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述。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後,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u 人气指数:★★★★★ u 后世评价: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曹冲: 王气逼人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曹操之子,曹冲自小生性聪慧,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史上留有曹冲秤象的典故。 u 主要事迹: 三国陈寿《三国志》中记录了曹冲的生平事迹。 邓哀王冲字仓舒。武皇帝子,母环夫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 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候,又追加号为公。 《三国志》的这段内容其实包含了两段故事,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曹冲秤象的故事。 而后面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要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也没有追究这件事了。由这两件事看来,小曹冲,真三国神童也。 u 人气指数:★★★★ 骆宾王:“不知所终”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唐代诗人骆宾王(约626至684),婺州义乌(即今属浙江)人,父亲官为青州博昌县令。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u 主要事迹: 生动逼真《咏鹅》诗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著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著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就作了《咏鹅》一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听後,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逼真的白鹅戏水图!从此,骆宾王生平大振,“神童”这个美誉也家喻户晓。 《唐才子传》也简略记录了骆宾王一生的传奇事迹。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后,中宗诏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诗等十卷,命郗云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传于世。 u 人气指数:★★★★ 王勃:英才早逝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太常伯刘公称其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u 主要事迹: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但天妒英才,只活了27岁。 u 人气指数:★★★★★ 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 u 主要事迹: 宋代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叙述仲永由神童后泯然众人的历程。并着力批判了神童的教育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u 后世评价: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u 人气指数:★★★ 夏完淳 :14岁抗清小英雄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中国明朝末年神童诗人。 u 主要事迹: 夏完淳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有《狱中上母书》。夏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陈词,痛骂明朝降将洪承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兵士提醒夏完淳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遂就义于南京西市,时年16岁。行刑时,傲然挺立,拒不下跪。葬于松江城西。著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等。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北荡湾村,华夏公墓旁,地处偏僻,香火冷落。 u 人气指数:★★★★ 纪晓岚:风趣幽默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晓岚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写了不少的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u 主要事迹: 年幼曾发生一件趣事,当时他与几个小孩在街边踢球,刚好踢中路过的太守大人轿子。太守下轿拾起藤球,几个小孩中只有纪晓岚敢问他取回。太守见其出众,遂出上联,要求他答中才交还藤球:童子六七人,独汝骄。 纪晓岚对出下联: 太守三四位,唯公…… 太守急问最后一字是什么,纪晓岚说:要是你把藤球还给我,就是“唯公廉”; 要是不还,那便是“唯公贪”了。太守大笑,啧叹其聪敏,于是把球还给他。 u 后世评价: 纪晓岚是当时华北著名的才子,与杭州袁枚齐名,俗称“北纪南袁”。 礼亲王代善之后昭评价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见称于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所著《四库全书总要》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今年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粒谷,真奇人也。” u 人气指数:★★★★★

有曹冲、孔融、司马光、文彦博、诸葛恪等。

1、曹冲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

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

曹冲说:“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司马光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灵,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4、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一次,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同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

大家正在焦急时,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这就是“文彦博灌水浮球”的故事。

5、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在诸葛恪小时候,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

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

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

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据《儿世说》所记,神童岳柱8岁时,观其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画的陶母家贫为待客人,剪发以换酒,岳柱观画发现陶母手上戴着金钏,他就指着金钏问其师说:“此可易酒,何用剪发?”老师何澄大为惊奇。据说,清代著名学者戴东原10岁时老师对他说:“《大学》里头的章句是圣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论,那是由曾子的学生记述下来的。”戴东原听了便问:“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论,由曾子的学生记述的呢?”老师回答说:“那是先儒朱熹的注解里说的。”戴东原纳闷了,又问:“朱熹何时人?”老师说:“南宋时人。”戴东原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老师说:“东周时人。”戴东原又问:“东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师说:“大概二千多年。”戴东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答。

  《儿世说》记,“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

  《册府元龟总录部幼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甘罗现在愿先往赵国报信,请允许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并遣使赵国。赵襄王亲自到城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质秦国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过。”又说:“听说过张唐入燕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秦,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联合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秦相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攻赵以扩展河间地区。大王不如赠我五座城池,以广河间,我回国请秦王遣还燕太子,这样,强大的赵国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国了。”赵王当即割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归还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联盟。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国十一座城。甘罗回报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汉代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史失其姓名),年仅十三岁,当时项羽攻打外黄城,不几日,外黄的守城人投降。项羽命令将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个县令舍人的儿子前去对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哉?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他说的有道理,便赦免了准备坑杀的人,这之后,外黄以东至睢阳各城,听到这个消息,都争着投降项羽。

  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思维之灵活,反应之敏捷。

  据《涌幢小品》所记,汪洙,鄞县人。九岁善诗赋。当他牧鹅经过供祠孔、颜等文人的宫殿时,见殿宇颓败,心中叹息,写诗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地方官惊奇其才能,召见他。当时他穿着短衣衫。问他:“神童衫子何短也?”他答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泰和人郭中允,小时和一长者共浴一池。偶尔有一龟浮于水上,长者出对云:“龟浮水上分开绿。”郭中允对云:“鹤立松梢点破青。”崇安人翁迈,年十三岁,以聪明敏慧成为郡里头一名。邑宰欧阳竦出诗以试他,诗曰:“笋出钻钻天。”他应声对曰:“蕈生钉钉地。”郡守看他年幼,对他不以礼相待。问他:“小解元读何书?”他答曰:“《诗》之《相鼠》篇。”都是讽刺郡守的。后设宴,小艺妓上前请他题诗,他当即题诗云:“年未十三四,娇羞懒举头。尔心还似我,全未识风流。”郡守大为称赞。陈佑山之子,年少聪慧,九岁时,陈佑山指笔架作对说:“笔架如山,”其应对曰:“棋盘似洛。”又说:“苏家三父子,文章可法。”对曰:“程门二弟兄,德义堪尊。”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读书时,他侍其侧。父令对曰:“眷台四角正。”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二、反应敏捷

  据史料所记,我国古代神童,大都反应敏捷,不论在出诗答对或应付别人的诘难中,都能迅速地、恰到好处地、得体地予以应答。关于这方面的纪事是十分丰富的。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言语》中所记,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思维之灵活,反应之敏捷。

  我国古代对诗是衡量一个人才学和智慧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代神童纪事中,关于神童敏捷对诗的记述是举不胜举的。

  据《涌幢小品》所记,汪洙,鄞县人。九岁善诗赋。当他牧鹅经过供祠孔、颜等文人的宫殿时,见殿宇颓败,心中叹息,写诗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地方官惊奇其才能,召见他。当时他穿着短衣衫。问他:“神童衫子何短也?”他答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也据《涌幢小品》所记,泰和人郭中允,小时和一长者共浴一池。偶尔有一龟浮于水上,长者出对云:“龟浮水上分开绿。”郭中允对云:“鹤立松梢点破青。”崇安人翁迈,年十三岁,以聪明敏慧成为郡里头一名。邑宰欧阳竦出诗以试他,诗曰:“笋出钻钻天。”他应声对曰:“蕈生钉钉地。”郡守看他年幼,对他不以礼相待。问他:“小解元读何书?”他答曰:“《诗》之《相鼠》篇。”都是讽刺郡守的。后设宴,小艺妓上前请他题诗,他当即题诗云:“年未十三四,娇羞懒举头。尔心还似我,全未识风流。”郡守大为称赞。陈佑山之子,年少聪慧,九岁时,陈佑山指笔架作对说:“笔架如山,”其应对曰:“棋盘似洛。”又说:“苏家三父子,文章可法。”对曰:“程门二弟兄,德义堪尊。”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读书时,他侍其侧。父令对曰:“眷台四角正。”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另据《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以果品赐给金龙。他对曰:“一盂果子赐五岁之神童。”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李东阳,被举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对曰:“天子门高。”何妥,八岁,顾良与他开玩笑说:“汝姓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他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张玄之,八岁时缺齿。别人对他戏言:“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他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是神童超出一般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古人虽然没有确定幼儿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准,但反应快慢是一个主要标准。大量的有关神童的记述都说明,神童之所以反应敏捷,是因为他们理解力强,善于掌握事物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很快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推论,在此基础上迅速找到答案。所以古人把反应敏捷作为神童的一个主要特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三、记忆力强

  记忆力强是我国古代神童的又一特点。据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任嘏,十二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三经。当时乡人歌曰:“蒋氏翁,任氏童。”说蒋家之人,大器晚成,老而方笃,任家之童,幼儿多慧。张霸七岁,通《春秋》。宛人任贤,年十二岁时,明《诗》、《易》、《春秋》,因而被人号称任圣童。贾逵十岁,已能背诵六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元文遥年十岁,当时《何逊集》初传入洛阳,他只看一遍便能背诵。晏年十四岁,杨年十一岁,宋真宗亲自考试九经,不漏一字。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通《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舍利弗生,八岁,能诵十八部经书。释道安七岁,过目成诵,他十二岁时出家,他的师傅交给他《光明经》一卷,不下万言,释道安看罢,即还其师,复诵,一字不差。

  另据《儿世说》所记:长孙绍远,年十三,王硕以月令试之,读一遍,便能背诵如流。虞荔,九岁,别人考问他五经十事,他对答无一遗漏。贾逵,五岁还不会说话,其姐常带他到私塾听读书,他都默记了下来,后来一能说话,便背诵如流。王粲,十四岁,读道边碑文,背诵不失一字。

  神童们惊人的记忆力,在记忆的各种品质中表现了出来。他们有的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记忆准确,一字不差;有的记忆持久,终身不忘。记忆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要有超常的智慧,必须有超常的记忆力。

  神童们为什么会有超常的记忆力呢?古人认为是先天决定的,这不同于其他学问可以勤奋学习得来。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人之学问,皆可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这种认识虽不科学,但是有些幼儿由于遗传素质的优异,他们在学习中记忆力超出一般幼儿,这也是古今中外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四、求异思维能力强

  神童大都想象力异常活跃,他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不同于一般幼儿,求异思维能力很强。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夙惠》中记载,晋明帝数岁时,坐其父元帝膝上玩耍,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路上情况,来人告之。元帝接着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远,还是日头远?”明帝答:“日远。因为从来没有听人说从日边来。”元帝惊奇。第二天,集群臣宴会,元帝便把此事告诉了群臣,又重新问明帝。而明帝回答说:“日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能看见日头,却看不见长安。”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徐孺子,九岁,在月下玩耍时,别人对他说:“假如使月中无物,应当特别明亮吧?”他回答说:“不然,就像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据刘劭《幼童传》记,杨氏之子,梁国人,九岁,特别聪慧。孔君平前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他出来招待客人,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杨家的果子。”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孔夫子家禽。”也是根据刘劭的《幼童传》所记,曹操幼子曹植,五六岁时智力便超过了成人。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想知其重量,“舒令置象大船,刻其水痕,称物较之,即得轻重。”

  五、求知欲旺盛

  认识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勤奋好学,这是神童的又一特点。据《儿世说》记,祖茔,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父母恐怕其过劳成疾,禁止他读书。他偷偷地将火藏于灰中,等父母睡觉后,然后燃火读书。并以衣被遮其窗,恐漏火光为别人察觉。范注,年少父母亡,住外公家,家贫无法供范注读书,范注在园中点柴以读书。据宋濂《王冕传》中所述,王冕七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给有钱人家做针线活儿维持一家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便把王冕送到人家去当牧童。当他放牛时,看到雨后,湖边的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湖里十来支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动,便产生了把此景画下来的想法。从此他开始学画,把放牛得来的钱,买了颜色和画笔等,天天练画。因家里穷,点不起灯,他每天晚上便偷偷跑到佛寺里去,坐在泥塑佛像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灯光,常常读书、学画到天亮。那些泥塑的佛像,龇牙咧嘴,青面獠牙,奇形怪状,狰狞可怕,王冕好象没看见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后来成了元朝末年有名的民间画家。

  六、各方面成熟较早

  古代神童,不但智力发展比一般幼儿快,而且其它方面比一般幼儿成熟得早。据刘劭《幼童传》记,丘养浩,三岁父亲抱其去外祖父家,第二天,他就自己跑到了外祖父家,后父亲找到了,诘问他,他答曰:“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他答曰:“实翁家物,安得奉母。”可见其不但智力早慧,且道德观也形成得早。据《儿世说》记,袁君正,数岁时,父患病,君正昼夜侍奉,别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答曰:“尊患未瘥,眠亦不安。”王修,七岁丧母,母在社日时亡,来年,邻里修社,他感念亡母,哀甚。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神童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人,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七、神童议

  自古以来,关于神童的议论是很多的,大都是围绕着神童的超常智力发展水平是受之于天还是受之于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各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学者有的认为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人生来就有智愚之分,神童是先天命定的。有的学者认为神童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但大部分学者既肯定神童先天禀赋高的这个事实,又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就说,人的学问皆可以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他把人的记忆力的先天因素比作一个人下围棋,认为一个人下棋水平,尽其全力终有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虽只是一子,到老也不可能增加。他以吴元献、杨文公为例,元献十四岁,文公十一岁,真宗亲自试以九经,他们不漏一字,他认为“此岂人力可至哉。”他认为先天素质是造就神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顾先天素质的好坏,一味想把禀赋一般的幼儿都培养成神童,那是十分愚蠢的。他说:“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上)小儿从五六岁进行教育虽然不算过早,但是“绝其视听”,每天向稚嫩的幼儿小脑袋里灌输那些缺乏感性经验的抽象的“五经”,然而“儿非其质”,在那些不顾幼儿先天素质如何,而只期望将其子培养成神童的家长的残酷的“教育”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叶梦得的看法虽不全面,但他肯定神童先天因素这一方面是可取的,应量才而教。

  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遭到泯灭。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明确告诉人们:神童既是“受之天”,更要“受之人”;即使“受之天”的因素再优越,但如果“不使学”、“不受之人”,那也只会遭到“泯然众人”的命运。他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人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他强调在神童优异的先天因素基础上,加强后天教育,不使其“为众人”,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童子科

  怎样把那些智能发展出类拔萃的幼儿选拔出来加以培养使用,是我国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早在汉代就注意到对才能优异的少年幼儿的特殊培养、选拔和使用,开始有了童子科。到了唐代,在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设置了童子科。以后历代皇朝虽时断时续,但还是基本上保持了童子科,形成了一整套选拔神童的制度和方法,确定了一些基本内容。这种对才能超常幼儿的选拔措施,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一、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

  汉朝建国以后,以秦朝亡国为鉴,欲招贤纳良,共同治国。为选纳贤良,汉代实行察举制,汉代的察举制中选举科除了有贤良方正、孝廉和秀才、明经科外,为了选拔才能优异的幼儿还专门设置了童子科。汉代的童子科,是选年龄在十二到十六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入科。这科最早可追溯到汉初,当时萧何在他起草的吏律中曾提议,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能得为史”,成绩优异的竟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文献通考选举考童科》)后汉时左雄积极改革察举制,坚持考试,严格选举。他奏请皇帝: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同上)他还把聪明通经的汝南的谢廉、河南的赵建章亲自推举为童子郎,当时谢廉、赵建章年仅十二岁。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同上)当时在太学中有不少风云一时的“神童”、“奇童”、“圣童”。“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同上)司马郎十二岁试经后得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受到隐瞒年龄的怀疑,他理直气壮地说:“郎之内外,累世长大,郎虽稚弱无仰高之求,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同上)监试之人十分惊异。

  二、唐代科举制中的童子科

  汉代始设童子科后,从汉到唐这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多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政权更迭比较频繁,人才选举制度很难实行,即便开科取士,也只是选拔那些懂治国用兵之术的贤良。至于那些才能优异的少年幼儿就被忽视了。这段历史时期内有史料可查的关于童子科的记载,只有《梁书武帝本纪》所记:“武帝天监七年七月,置童子奉车童。”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到唐代科举制发展、完备了起来。唐朝取士途径有三条:由学校出身的叫做“生徒”,由州县考送的叫“乡贡”;由天子亲自诏的叫做“制举”。生徒等要礼部参加省试,参加礼部省试的科目,常设的有秀才等六科,非常设科目有童子科等。唐代的童子科和科举制度中的其它科一样,有严格的规定。考试内容、方法,应试者的年龄和入选者的使用等都有条文限制。唐刚开始设置童子科时,规定入选者年龄必须在十岁以下,“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到后来又规定“实年十一、十二以下”。考试内容,要求能一经以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并且要“自能书写者”。“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唐代的童子科有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它开始于唐太宗、高宗年间(公元627年—655年),到了代宗广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杨绾发现童子科有使幼儿凭其小聪明而获官的可能,“恐成侥幸之路”。他奏请罢废了童子科。到代宗大历三年又重新开设童子科。下诏要每年都要考选年龄在十岁以下,通一经兼《论语》、《孝经》者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等一同考试。到文宗开成二年,皇帝下诏各道,禁止滥荐童子,“冀绝幸门”,但“虽是有命,而以童为荐者,比比有之”。可见当时推荐神童以应特科,已成为社会风气,虽天子有令也难禁绝。到宣宗大中十年,对荐送童子又做了详尽的规定,为了保证童子科的质量,申饬诸道“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以下,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写者”。如果选送那些年龄已过,并且才学平平之辈入京参加省试,那么“本道长吏亦议惩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的童子科经历了设置到诏禁再到复置的这样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开始时,发现童子科的弊病后,采取取缔的办法,但“虽是有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后来发现光是罢停不是办法,还是要用具体详尽的规定来堵童子科中纰漏才是正道。

  三、五代时期的童子科

  五代时期为时不过五十年,在动乱的条件下,科举考试衰微,童子科也弊端丛生。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曾勅令各道,斥责了解送童子不负责任的现象:或年龄渐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针对这种现象,明宗明令:“自此后,应诸道州府如公然滥文解,略不考选艺能,其逐处判官及试官,并加责罚。”

  对于当时童子科所存在的弊病,后晋的礼部侍郎张允也看到了,他在给高祖的奏折中说:“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院,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蠲徭役,虚台官名。”对童子科的认识比较深刻的是后周的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议。他认为,人们都把推举参加童子科省试的幼儿称为神童,“既幼稚之年,禀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才英奇”。这样的特殊幼儿不一定是每一年,每一州县都有。所以,应该“出于自然,有则可举”。没有,则也不要为凑童子科数,而强举。他认为,童子科的主要弊病在于:使世人为了中童子科使子孙为官,而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到省试时,有的虽念诵分明,但年龄稍过,有的虽年龄适中,但念诵未精,这样,裁定中否,家长不服,引出许多纠纷来。为此他提议使童子“任改别科赴举”。

  五代时的辽设立了“经童科”。规定:凡士族或庶族地主的子弟,年龄在十三岁以下者,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题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题以上,为中选。(《辽史世宗本纪》)辽的经童科,是在世宗继位二年以后设立的,基本上是按唐代童子科制而行。

  四、宋代的童子科

  宋代的童子科也似唐代,几复几罢,在复罢过程中,童子科也逐步完善起来。宋代童子科有其特点:其一是对奇异童子皇帝往往亲试之;其二是到宋代后期,将童子科分为上、中、下三等,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的待遇。宋代关于皇帝亲自考试童子的事例很多。据《宋史太宗本纪》所云:杨亿,能言时母教以小经,七岁能属文。太宗闻其名,特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试词艺,后送京城,天子亲自试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赞赏,后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另据《晏殊传》所记,晏殊七岁时能属文。景德年初,以神童被推荐。宋真宗召晏殊与进士千余人一起进行廷试,而晏殊不胆怯,下笔立成。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时,当晏殊看其赋题后,对真宗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真宗爱其不欺,多次称赞。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使其在秘客读书。据《宋史神宗本纪》云:神宗元丰七年,神宗于睿思殿亲试饶州童子朱天申,赐五经出身。宋高宗在建炎二年,亲试童子朱虎臣,赐金带以宠之。因为宋代皇帝对神童选拔比较重视,所以所选神童大都名

所谓神童,就是指才赋出众的儿童,在诗文、音乐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较同年龄的小朋友优越。自古以来,神童的故事就源源不断,中国历史上的神童也是层次不穷。 中国历史上才华出众的神童代表就有数位。而我最为喜爱的却是曹冲!

曹冲称像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讲的就是在三国时期,名气最大的神童曹冲了。曹冲,曹操之子,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5、6岁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 《魏书邓哀王冲传》中记载,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的士兵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后来,那个仓库管理的士兵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

中国古代十大神童有哪十位?

第一位项橐(这个字念tuo):这个名字是不是大家没有听过呢?估计也不是很了解,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神童,这个神童不简单,不仅学识渊博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