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从足下生?最佳抗寒力生姜泡脚+按三阴交
导读:寒流一来,为什么有的人就容易伤风感冒?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送医?根据中医理论诸病从寒起;另也有一说寒从足下生,到底说法是否正确?
最容易受寒部位:头部、颈部
人体最容易受寒的部位有两处:一处是容易与外界接触部位,比如头部、颈部等;另一处是手足等四肢末梢部位,离身体中央较远处。如果是头部、颈部受寒,会导致头痛、肩颈酸痛,甚至会使过敏性鼻炎等问题加重。手脚部位没有做好保暖动作,就很容易使健康亮红灯,甚至挂病号。
手脚经常冷吱吱 对健康有影响
有中医表示,寒从足下生,但是,严格来说,应该不是寒由足下生,而是应该说是手脚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难达到,因此手脚容易变得寒冷。手脚除了冰冷,还可能引起疼痛、麻痹等症状,久而久之关节还容易退化。足部如果变得寒冷,经常冷吱吱,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基本上属与比较偏腹腔内脏,包括肝、脾、肾的经络,都从足部经过,尤其是肾经还从足底开始循行,因此足部寒冷,有可能反映身体气血不足、气血循环不良等现象。
让足部温暖:泡澡、泡脚皆宜
让足底暖和起来,有助与让全身暖和,但是,如何让足部温暖起来?睡觉前泡澡是相当好的一个方式,基本上使用比体温稍高的温水,例如39至42度左右来泡澡即可;也可考虑使用生姜、干姜、肉桂等加入温水中泡脚,但要让水平面超过小腿肚,效果才会好。此外,泡温泉对与温暖祛寒也相当有帮助。
穴位 改善末梢虚寒
有人提出透过拍打经络也让身体暖和,但是,不建议使用拍打,改为 的方式较佳,以手从下肢外侧往下,下肢内侧往上的循环 ,以促进气血循行。而 三阴交穴位,有助与改善末梢的虚寒。三阴交穴位位与小腿内侧,内踝往上四指宽的位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常用配穴法 41 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 43 阴阳配穴法 44 上下配穴法 45 前后配穴法 46 左右配穴法 47 远近配穴法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 53 子母补泻法 54 泻南补北法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62 灵龟八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配穴法 1 拼音
pèi xué fǎ
2 英文参考point patibil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ints bin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ints associ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配穴法(points bination points association)指腧穴配伍的方法[1]。即在选穴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2]。
4 常用配穴法
常用的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的配伍方法有: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3]。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3]。此外,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则是一种特殊的按时配穴法[3]。
41 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bin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bin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指选取同属于一条经脉的腧穴配合应用, 以防治本经及其内脏的病变的配穴方法[1]。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2]。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2]。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2];胃病选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2];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4],均属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5]。指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表、里经穴两相配合应用[5]。即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6]。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症[2]。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7])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6]。表里配穴法适用于一般常见疾病,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选里经腧穴[2]。如胃胀满疼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的公孙[2];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5];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6];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胆)[6]等。
43 阴阳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8]。
44 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 points bination superiorinferior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9]。指将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以下[9]。即上下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9]。此法临证应用很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9];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9];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10];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2];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2]。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10]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八脉八穴配穴法,也属本法范围[9]。
45 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bination 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1]。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11]。前,指头面、胸腹;后,指枕项腰背[11]。前后配穴即前、后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多用于五官及内脏疾病[11]。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11];咳嗽气喘,前取膻中、天突,后取肺俞、定喘[11];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2];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12];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12]等 。
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归属前后配穴法类[11]。
46 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leftright points bination leftright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13]。又称双穴并用法[13]。指左右相对两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2]。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症[2]。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2]。又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和神门[13];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和列缺[13];呕吐取两侧内关[14];胃病取两侧胃俞[14]等。呕吐取两侧内关等[14]。
47 远近配穴法远近配穴法(distalproximal points bination distalproximal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5]。指远离病痛部位的穴与近部穴的配合应用[15]。远近配穴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腰痛近取肾俞、腰眼,远取委中、昆仑等[15]。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法(hostguest points bination hostguest points association )为针灸配穴法之一。指主穴为主,客穴为辅,一主一客相配伍的配穴方法[1]。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16]。即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与其相为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17]。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18]。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大肠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合谷,配以肺经的络穴列缺[17]等[18]。因本法以取本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配(客),故又称主客配穴法[18]。其具体配用见下表:
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原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脏腑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络
偏历
列缺
公孙
丰隆
支正
通里
大钟
飞扬
外关
内关
蠡沟
光明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19]。又名八法配穴法[19]。见《针灸指南》。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19]。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19]。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19]。
53 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20]。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补泻方法[20][21]。《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21]。人体脏腑经络各分属五行;其五输穴也各配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20]。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20]。其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余类推[20][21]。二是取病变经脉的母经母穴或子经子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肺经配五行属“金”,肺经虚证,可补母经(脾经,属土)母穴太白(土);肺经实证,可泻其子经(肾经,属水)子穴阴谷(水);余类推[20]。临床上,此两法常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20]。
54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22]。《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肝),西方虚(肺),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22]。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心火则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使金气得复[22]。水(肾)是木之母,金之子,补肾水可资肺母之虚,又可制火之亢,使火不克金,则金气当胜。金胜则能抑木[22]。所以说“子(水)能令母(金)实,母(水)能令子(木)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22]。并可据此原理推演;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22]。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point selection by middaymidnight flowing of qibloodpoint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21]。指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1]。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23]。系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23]。见《子午流注针经》。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气血循行[24]。认为人体的气血循行,是从子时到午时,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开时气血就盛,阖时气血就衰[24]。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21]。
《针灸大全》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对开穴有具体记载[23]。总的原则:阳日、阳时取阳经五输穴,阴日、阴时取阴经五输穴[23]。即日时干支逢单为阳,逢双为阴[23]。十天干各配合脏腑和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戌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三焦、心包络并入壬癸[23]。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23]。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23]。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无开穴,则可取用其相合日干的开穴,如甲日与己日通用,乙日与庚日通用等[23]。若相合时均无开穴,则可取十二经的子母补泻穴,称做子母互用[23]。
根据这种理论,按时取穴,如顺水行舟,获得更好疗效[24]。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的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21]。但有些内容尚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加以整理提高[21]。
本法是以日期的天干为主,因称纳甲法;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23]。
62 灵龟八法温经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通经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滞经脉证的治法。如寒邪凝滞经络,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行走不便。针灸临床常以局部与循经取穴为主,酌配肾俞、关元、大椎等穴,针用泻法,加灸。如妇女冲任虚寒而月经不调或月经后期,针灸临床上常选用气海(或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等穴。针用泻法,加灸。
详见百科词条:温经散寒 [ 最后修订于2016/3/9 15:31:57 共1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寒从足下生?最佳抗寒力生姜泡脚+按三阴交
本文2023-10-11 08:12: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