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的“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
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原文: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译文: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 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原文 :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
注释: [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译文: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原文: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原文: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译文: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按语: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原文: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
注释: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译文: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五、治疗
原文: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
注释: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译文: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失眠,中医称“不寐”或“不得卧”,即因本身原因而引致的睡眠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身体原因,如疼痛和咳嗽引起;二是生理原因,如生活工作环境变化,三为精神原因,如兴奋和焦虑引起;四为药物原因,如应用某些兴奋剂。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可辅以下法:
1.大枣葱白汤治失眠
方剂大枣15个,葱白8根,白糖5克。
制用法用水两碗熬煮成1碗。临睡前顿服。
功效补气安神。用治神经衰弱之失眠。
验证肖x,男,43岁,长期失眠,在医学杂志上发现此方,后用之失眠症治愈。
备注临睡前用热水烫脚,多泡些时间,水凉再加热水,随烫随饮大枣葱白汤,疗效更好。用法改用冲鸡蛋汤热饮,亦有功效。
2.蝗虫粉补虚治失眠
方剂蝗虫。
制用法蝗虫去足、翅,焙燥研粉。每日服10克,分2或3次饭后服。
功效用治神经衰弱、肺结核、咳喘等。
验证《老年报》介绍,效果理想。
3.食醋镇静安神治失眠
方剂醋(陈醋或香醋)。
制用法用10毫升食醋,调在一杯温开水中喝下。每日睡前l小时饮用。
功效食醋能诱发机体产生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验证读者反映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4.大葱治失眠
方剂大葱(取白)150克。
制用法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人梦。
功效用治神经衰弱之失眠。
验证据《老年报》介绍,读者多次反映效果满意。
5.半夏苡仁治失眠
方剂法半夏、苡仁各60克。
加减心脾亏虚加党参,心阴不足加麦冬,痰热扰心加黄连,胃中不和加神曲。
制用法浓煎,临睡服下。
验证1.我采用《新中医》1983年第11期“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失眠”一文的方法,近半年来治疗25例失眠患者(其中心脾亏虚13例、心阴不足6例、痰热扰心3例、胃中不和3例),最短3天,最长1年余;服药少则1剂病程,多则5剂。显效18,好转7例,病例:张某,男,45岁,干部,1984年2月15日诊,失眠半年多,每晚最多能睡2-3小时,常常彻夜难眠,屡服中药无效,又不愿服安眠药。辨证属痰热扰心。即处以薏苡仁、半夏各60,川黄连15克。服药当晚即能安静人睡。再服2剂,不再失眠。追访3个月,亦未见失眠,患者高兴地感谢我,我则认为应感谢《新中医》。来源《新中医》1984年第10期。
2.读贵刊1983年11期“半夏秫半汤加味治疗失眠”一文后,颇受教益。笔者曾治6例失眠患者,按原方加减投服,确有显效。病例:夏xx,女,46岁,工人,1986年4月2日诊。失眠1年余,常每晚只能睡2-3小时,且多梦;近因上晚班,白天更难人睡。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予制半夏、薏苡仁各60克,党参30克,3剂。服后能熟睡5-6小时。再予3剂,诸症消失。
备注半夏秫米汤是和胃的主方。其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半夏除“目不得睽”,吴鞠通谓:“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令之不及而渗其饮,饮则胃和,寐可立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因药房不备秫米,遵吴鞠通意,用薏苡仁代之。
还有下一页:
治疗失眠中医药方有哪些
治疗失眠中医药方有哪些,失眠相信是很多人都非常苦恼的问题吧,遇到失眠的`时候,总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让人觉得烦躁,那么治疗失眠中医药方有哪些呢?一起阅读本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治疗失眠中医药方有哪些1
百合治疗失眠
干百合12克。将百合磨成粉,迟早分2次冲服。清心安神、养阴润肺。用于治疗伴有,心悸、健忘、七上八下的失眠。平常人久服,可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糯稻根治疗失眠
糯稻根60克。水煎,每晚服1大碗。治疗失眠。
芹菜根治疗失眠
芹菜根60克。水煎,睡前服。治疗失眠。
酸枣仁治疗失眠
酸枣仁15克。焙焦为末,顿服,每日1次睡前服。补肝益胆,宁心安神,治疗失眠、心陲。
莲子心治疗失眠
莲子心30个。水煎入盐少量,每晚临睡时服。清热泻火,宁心安神。治疗失眠、心悸,烦躁。
远志枣仁粥
远志15g、炒酸枣仁10g、粳米75g,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适量清水锅中,加入洗净的远志、酸枣仁,用大火烧开用小火煮成粥食用。此粥有宁心安神、健脑益智之功效,可预防老年人血虚所致的惊悸、失眠、健忘等症。
归脾汤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远志12克、茯苓15克、酸枣仁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枳壳9克、生大黄3克、甘草3克。对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以及伴有心悸健忘、面色萎黄、神疲食少、头晕、肢体困乏、腹胀、大便不爽、舌淡苔薄白等症状的失眠患者,可以服用“归脾汤”进行治疗。
交泰丸
黄连6克、肉桂3克、川芎6克、知母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30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由于经常饮酒、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现心烦焦虑、难于入眠、心悸多梦、烦渴欲饮、大便不爽或干结、舌红苔少或黄腻等症状的失眠患者,可以用“交泰丸”治疗。
治疗失眠中医药方有哪些21、夜交藤60g酸枣仁6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
2、丹参、酸枣仁各等份研末,每次10g,每日2次,与早上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用温水送服,10日为一个疗程。
3、马尾松叶30-60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4、远志60g,研末,每次3g,每日2次,早晚用温水送服。
5、酸枣仁粉15-3g,夜交藤、鸡血藤各15-30g,每日1剂,夜交藤鸡血藤水煎取汁,晚上睡前送服酸枣仁粉。
6、黑枸杞,每天5g左右,泡水、泡茶或者直接食用。
一、方技名称:失眠灵
二、来源及历史:祖传
三、主治病症:失眠,不明原因的失眠
四、组成及应用方法:酸枣仁10克,龙眼肉20克,莲子30粒,天王补心丸1丸。
水煎服,每付煎两次,第1次和第2次放一起,等量分两次服。每天晚上临睡前10分钟服用。每天只服用一次。
五、应用注意事项:无
六、常见反应:
七、经验心得:疗效不是一般的好。
八、方技原理分析:不甚明了
九、临床疗效:有效率100%
十、典型病例:
十一、是否亲身临床验证或亲见:临床应用300百多列。
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的“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本文2023-10-11 08:1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