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精神代表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蒙古马精神代表人物,第1张

  1、赵丽杰

  赵丽杰是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双兴村新时代新型农民,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带领乡亲们种有机杂粮,经营的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她创办了“双兴老三区”乡土有机杂粮品牌,如今合作社年加工有机杂粮3400吨、食用菌10吨,年销售额90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东北、河北等地。辐射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1640户农户增收。

  2、梁忠厚

  梁忠厚是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大红城乡万裕号村村民,一场车祸,让他的右腿落下残疾,还欠下六七万元外债,被识别为贫困户。但他觉得当贫困户不光彩,“不能全靠政府,自己得做点儿啥”,就在村里种起了藜麦,成立了家庭农场,他的万裕号藜麦也有了自己的商标。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汉子。他老实肯干、不等不靠,为了奋斗出一个美好光景,在生活的变故中硬生生地甩掉贫困户的帽子重新“站”了起来。

  3、哈斯格日勒

  哈斯格日乐是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红花尔基嘎查的鄂温克族服饰匠人,是当地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示范户。她因病致贫不服输,飞针走线传技艺,脱贫路上挑大梁,凭借手艺和学识,完成了从贫困户到培训老师,到开店当老板的人生逆袭,还带动56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内蒙古脱贫攻坚“智志双扶”的典型。她经营的艾罕民族服饰店2019年被评定为呼伦贝尔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

  4、李陟宇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驻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帮扶干部李陟宇,7年坚守书写穷村巨变,他始终坚持最初的信念:百姓不脱贫,驻村不脱钩。他把全部感情倾注在白辛嘎查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带领全村老百姓硬是把原来远近闻名的“穷乱嘎查”,打造成人人羡慕、家底殷实的“模范嘎查”——贫困户从2011年的309户到2019年底清零。村集体经济从一无所有到现今年入30多万元,把白辛嘎查建成了产业兴旺、山绿水美、生活富足的新农村。

  5、王衡

  王衡是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为了村集体经济,他当马倌、牛倌、推销员;为了找回丢失的马匹,骨折、扭脚是常有的事,可他没有一句怨言;走村入户中,亲切地喊着贫困户叔长婶好,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5年时间,王衡与老百姓患难与共,用真心、真情体恤贫苦户,用激情、热情感染带动帮扶群众,殚精竭虑为老百姓谋求幸福,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与支持。

  现如今,永和村已建成200亩养殖场地,存栏200匹马、107峰骆驼、107头牛、78头驴,不但还清了借款和前期投资,纯利润达20万元以上。今年,永和村102户贫困户186人全部脱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员的初心和使命。

  6齐晓景

  齐晓景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才孵化中心负责人,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大学生村官。

  大学毕业后,齐晓景将眼光瞄在了她最熟悉的乡村,短短几年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并依托互联网带动了200多名百姓脱贫增收。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离不开一大批有技术且心怀理想的年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齐晓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黑土地里也能种出梦想、农村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马是草食性家畜。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的役用价值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明显下降,田间作业几乎都为拖拉机所取代,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起源和驯化

[编辑本段]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为原蹄兽 ,体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 ,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

分类

[编辑本段]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

生物学特性

[编辑本段]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俗称夜眼) ,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勒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图3),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 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使役年龄为3~15岁,有的可达20岁。

关于马的词汇

[编辑本段]

儿马,公马

骒,母马

驹,小马

骟,丧失生育能力的马

骠,**的马

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

骃,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枣红色的马

骊,黑色的马

騧,黑嘴的**马

骐,青黑色的马

骓,黑色白蹄的马

骢,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

龙,纯白色的马

驽,跑不快的马,劣马

关于马的文化

[编辑本段]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

拳毛騧: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赞曰:“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关大战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乌:平薛仁臬时所乘,无箭伤。李世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李世民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种类

[编辑本段]

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哈萨克马

产于新疆的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

现今伊犁哈萨克州一带,即是汉代西域的乌孙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为寻找良马,曾派张骞三使西域,得到的马可能就是哈萨克马的前身。到唐代中叶,回纥向唐朝卖马,每年达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多属于哈萨克马。因此,中国西北的一些马种大多与哈萨克马有一些血缘关系。

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运货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区一支很需要运输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三河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山丹马

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1/4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头中等大,颈稍斜。甲较长,胸宽深,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而稍斜。四肢坚固,关节强大,肌腱明显,后肢稍外向,蹄质坚实。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母马平均体尺(厘米):体高1385,体长1423,胸围1693,管围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连山区,平均驮重100千克时行程200公里,历时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骑乘测验记录1600米为2分11秒;5000米为8分13秒。对侧步1000米为2分11秒最大挽力达455千克,相当于体重的91%。单马驾两轮胶车载重500千克,时速15公里。遗传性稳定。

荷兰温血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说有哪一个品种的马,像明星一样快速窜红,那就是荷兰温血马。这是个新的品种,荷兰在1958年才开始有血统登记簿,然而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马术竞赛与骑乘用马。荷兰温血马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产品,有别于二十世纪以前就有的温血马,它是专门为了马术竞赛用而培育出来的温血马。虽然这是荷兰人所创造的品种,但其实应该算是一个欧洲品种,因为除了荷兰之外,还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血统。

荷兰温血马的起源来自于荷兰两个本地的品种,海尔德兰马(Gelderlander)与格罗宁根马(Groningen) ,事实上这跟当地的土壤息息相关。海尔德兰在荷兰中部,当地的土壤为沙地,所发展出来的马属于较轻型。而格罗宁根当地则都是硬质的黏土,成长出来的马就属于较重型的。然而两个品种的基因却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尔德兰马的血统中加入格罗宁根马的血统,来增加海尔德兰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都是自中世纪以来在荷兰与其邻近区域就有的品种。海尔德兰马有安达卢西亚马(Andalusian)、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马(Neapolitan)、诺曼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英国的盎格鲁-诺曼马(Anglo-Norman)、哈克尼马(Hackney)与纯血马(Thoroughbred)的血统。而格罗宁根马则是由丹麦的佛里斯马(Friesian)与德国的奥登堡马(Oldenburg)两种品种交叉产生的。

自古以来荷兰的农夫靠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培育马的方法,来淘汰品种中健康与性格的缺点,以及智能不足的马。这种严格筛选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兰温血马。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使得马的用途转为休闲骑乘与运动,荷兰人以此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现他们的培育技术。 海尔德兰马与格罗宁根马这两个品种有一些令人激赏的共同特点:华丽的动作、良好的基本构造、具有风采的质量、稳健成长的能力、温驯合作的气质。荷兰人引进英国纯血马,以增加它的勇气,并改善有时会发生的缺陷,例如过长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当轻盈的动作也是纯血马带来的,而为了要去除随着纯血马而来的难以驾驭的特质,不但靠引进其它荷兰本土血统,也引进法国的塞拉法兰西马(Selle Francias)、德国的汉诺威马(Hanoverian)与荷尔斯泰因马(Holstein)血统,以改良出最后的品种。另外也引进英国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马,也有些人继续培育传统海尔德兰马型态的马,最后竟演变成三种类别的荷兰温血马

柏布马 Barb or Berber

柏布马的家乡在古时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吉利亚、利比亚、突尼西亚。现今在阿尔吉利亚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与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场。当地边远山区与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应该还有饲养许多柏布马类型的马。

柏布马是另一种古老的东方马品种,几世纪以来对各种马的品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许多成功品种。和阿拉伯马(Arab)一样,它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认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却较不为人知,不像阿拉伯马那么出名。柏布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说阿拉伯语。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实它是一匹柏布马。它是摩洛哥苏丹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当有名的育种专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发现它、将他带到英国之前,它在巴黎被当做拉车的马。在比较新的文献中,已将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这个故事已被玛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写成小说「风之王」,并荣获194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奖,好莱坞也拍成同名**。

特质

柏布马以强壮、耐力超强、速度快、反应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来培育与改善其它品种时,这些特质更显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活泼、漂亮,动作也不够轻快、流畅。有些动物学家认为柏布马起源于史前的欧洲血统,而不是亚洲血统,大家还在辩论它算不算东方马类别。人们总是拿它和阿拉伯马比较,认为他不像阿拉伯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马那么温柔亲切。一样的是强壮,能吃苦耐劳,使得照顾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征

柏布马的外型算是轻型的沙漠马。颈部长度中等,弓弯、强壮。腿精致但强壮且长。跟所有的沙漠马一样,蹄子非常硬。鬃毛与尾毛比阿拉伯马浓密。

头 头长而狭窄,耳朵长度中等,鼻梁有点凸起,眼睛看起来很英勇的样子,鼻孔的位置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马为灰色、黑色、栗色、骝色、与深骝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马血统的才有其它颜色。

身高 从148公分到160公分。

现状

在以前柏布马被认为是上等的战马,现在则是很好的骑乘用马,有时也用于赛马。可惜的是,它在家乡以外的地区,没有得到它应该有的名声。

由于柏布马原产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纯种柏布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世界柏布马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heval Barbe, OMCB)。成员为几个柏布马的原产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西亚,以及一些欧洲的育种协会。但不幸由于阿尔及利亚复杂的政治情势,该组织自九十年代起就几乎停止运作了。

最早我想应该是汉朝,秦朝之前,汉族根本没有进入过黄河以北,且大家都知道,自汉武帝起,汉人开始不在妥协匈奴,向北匈奴发起里主动进攻,途中当然就发现了匈奴马与中原马的差异,于是,汉人才开始从匈奴人手上把他们产自今蒙古一带的马用于战争,且张骞通西域,也带来了不少马匹,当然,在这之前,似乎没有历史记载汉人与北方今蒙古地区有过什么牵连,当然就没有应用什么蒙古马了。 然而,匈奴早于秦或更早出现于今蒙古、内蒙一带,故蒙古马也应在这之前出现了

现在能够看到成群的马匹,可能只能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才可以看到。以前马做为农民的役用家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的,因为马比牛吃得少,走路快,所以做为役用家畜马比牛更多一些。后来随着机械化的普及,马在农村就退出来役用作用,现在也有少数养马的人家,那么现在养马的用途是什么呢

1、当作商品销售。马肉营养丰富,味道和驴肉差不多,很多人甚至分辨不出马肉和驴肉,现在有些饭店是专门经营马肉的,烤马肉据说特别好吃,只是我还没有吃过呢。每年用于屠宰卖肉的马数量还是相当大的,马肉价格每斤达到30元,前几年一匹马要卖到一万块钱,当然了不是用来屠宰的,说的是用来养殖的母马。

2、那达慕大会坐骑。内蒙古每年都要举报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的一场盛会,会上有骑术表演和骑马比赛,这些马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的,所以要在马群里进行挑选,然后再经过训练,合格的才能被录用。

3、当作运输工具。虽然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了,但是还有极少部分人喜欢使用马车拉一些东西,主要都是那些岁数比较大的农民。

4、观赏试骑。我们大草原的旅游景点都有骑马项目,游客到了草原必须要体验一下骑马的感觉,这样才不枉来大草原一次,所以旅游景点都是要养一些拱游客骑乘的马,这些马必须性情温顺,不能像赛马那样。

因为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而且,马勇敢、柔顺、善解人意。接受人对它的驾驭,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另外,由于蒙古人年年岁岁同马在一起,才锻炼出蒙古民族这种粗犷豪放的性格,敦厚质朴的感情,机敏果敢的气质。

从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出现以后,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因此,一个好的驯马手,是众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马比什么都重要。

扩展资料: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区7旗,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黄河相望,与乌海市隔甘德尔山接壤;南部隔长城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经济增速连续15年全内蒙古第一,人均GDP已超过香港,鄂尔多斯不仅是内蒙古的经济强市,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位列全国安全城市第19名、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鄂尔多斯

在新疆和内蒙古骑马的主要区别在于骑马的文化和环境不同。

首先,新疆的骑马文化受到中亚、西亚和北非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地区,骑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新疆的马术表演和比赛非常流行,许多节日和庆典都会包括马术表演。此外,新疆的马种主要有阿拉伯马、哈萨克马和蒙古马,这些马种以其耐力和速度而闻名。

相比之下,内蒙古的骑马文化则更多地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蒙古马是内蒙古地区的主要马种,这种马适应性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内蒙古的骑马文化更加注重马匹的适应力和敏捷性,而不是速度。在内蒙古,骑马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常常骑马旅行、参加草原上的庆典和比赛。

此外,新疆和内蒙古的地理环境也不同,这也会影响骑马的体验。新疆位于天山南北,地形多样,包括沙漠、戈壁、草原和山脉。内蒙古则以广袤的草原为主,地形相对平坦。这使得新疆的骑马体验更加丰富多样,而内蒙古的骑马体验更加注重马匹的适应能力和草原的美景。

总的来说,新疆和内蒙古的骑马文化、马种和地理环境都有所不同,这使得两个地区的骑马体验有着独特的差异。无论是新疆的快速而灵活的马术表演,还是内蒙古的适应性强、亲近自然的骑马旅行,都是非常有趣和难忘的体验。

蒙古马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4-5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已驯化马匹。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牛马羊。匈奴马曾显赫一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曾多次带回大量马匹,并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蝉为汉朝的马监,民间养马事业空前发达。西晋以后,塞外各部族相继南下,带来马匹数以万计。盛唐时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马进贡,如《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并指出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兔褐毛)和骢毛(青毛》。这些都与蒙古马相似,都是蒙古马的祖先。北宋时东北的契丹马也是蒙古马,说明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蒙古帝国被誉为“马之帝国”,成吉思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骑兵队组成,历史上称他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根据《元史》记载,当时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今蒙古国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得到胜利。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500里远,并休整队伍。敌探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500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城。大军夜行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此后蒙古军名声大振,仅用两年时间就打败了强大的花喇子漠国。 蒙古士兵装备精良,骑射精湛。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从会走路起就接受军事训练,特别是骑射。蒙古武士的军事技能训练还包括套马索和铁骨朵、骑枪等,属于全能型骑兵,整体战术先进。蒙古骑兵遭遇欧洲黑暗中世纪的链甲骑士和破旧皮甲有产阶级和乃至无甲的仆从军,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骑射,然后批重装铁甲的蒙军超重装骑兵冲阵,击溃屠杀西方联军,详情可看黑鞑事略这本书,南宋人所写,关于蒙军的战术战法和装备。

蒙古大军征伐西方,无论是欧洲装备较为差劲的链甲骑士、还是穆斯林世界,都可谓势如破竹,蒙军西征将领郭侃独自领万人队,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蒙古人真正的劲敌在东方,灭金,顷全国之力,在金占领区的喊人武装起义和南宋联军的夹击下最终灭亡金国,大量的女真人被世仇蒙古人和中原汉人武装起义军杀尽。灭南宋,花了半个世纪时间,死了三任大汗。 1949年的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马,不断向邻近省区输出,均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在国外,大量的蒙古马在十三世纪随蒙古军两次西征,由于其耐劳苦能远涉戈壁荒漠,而且可吃其肉、饮其奶和血渡过艰苦的时刻,促进了蒙古军顺利征服了西亚和东欧。因而俄国西伯利亚、东欧,都有蒙古马的足迹。历史上,蒙古马对朝鲜、日本北海道的马种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朝在北方东自大宁(今承德地区)、西至守夏皆是牧马地;并在宣化、大同等地设马市,明万历三年(1575年)规定每年互市定额34万匹。清朝在察哈尔设左右两翼牧厂和两处御马厂,全盛时期养马达10余万匹。数百年来,蒙古马多取道张家口输入内地,而有“口马‘之称。由于各朝代对养马业的重视,使蒙古马早已分布到我国广大北方农村。

抗日战争中,为八路军主要马匹。一次,日军冒充八路军袭击八路军总部,就因所骑不是蒙古马,曾引起八路军侦查员怀疑。

1949年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马继续发展,并不断被推广到内地,同时进行大量杂交改良。但截止20世纪末改良马还是少数,90%以上仍是蒙古马。

根据内蒙古牧业厅的资料显示,1975年当时全自治区就有蒙古马24032万匹,到1982年已经下降为170余万匹了,而2006年仅有6981万匹。

到2003、2004年间,像内蒙古其他草原一样,克什克腾的山羊基本灭绝了。不久后,政府再次要求禁养骆驼。“砍”马成了新的政策。马通常只吃新鲜的草尖,而且不同季节吃不同的草,往往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哪个牧民能圈养得了。

为保护蒙古马而设置了适合蒙古马的耐力赛,2006年6月29日在中国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全国草原耐力赛,在天堂草原冒雨进行。全程305公里,来自呼伦贝尔的马主泰马加布的骏马,夺走了本次比赛的冠军(20号)和亚军(21号)。 其中的20号冠军马,305公里的全程创造了41分钟的记录,其速度是4463公里/小时。用比赛来保护蒙古马

内蒙古草原上马的用途比较多:

1、乘骑作用。

现在在草原上虽然骑马的少了,但是马匹仍然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内蒙下雪后,雪地上车不好开,骑马会更方便,并且内蒙幅员辽阔,有些地区可能还没有通公路,还是需要骑马的。

2、旅游道具。

景区旅游会发现有人牵着马在让人骑着拍照,或者拉着车载着人出去遛弯,这就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3、传统食物。

有一种酒叫作马奶子,这原本就是草原地区的特产。现在已经随着草原文化进军中原大地,卖到全国各地,养马可以挤马奶酿酒。

4、肉食产品。

在市场上,马肉的价格行情一直非常好,熏马肉更是被加工成各种伴手礼被当成日常零食来吃。

5、当作运输工具。

虽然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了,但是还有极少部分人喜欢使用马车拉一些东西,主要都是那些岁数比较大的农民。

蒙古马精神代表人物

  1、赵丽杰  赵丽杰是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双兴村新时代新型农民,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带领乡亲们种有机杂粮,经营的荣盛达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