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的历史谁知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明代瓷器的历史谁知道?,第1张

瓷器历史

编辑本段

明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瓷器品种

编辑本段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阶段。青花瓷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青花时期的黄金时代。自此,青花瓷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异彩纷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

  二,釉上彩,可分为1,釉上单彩:有白地红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金彩,黄地红彩,黄地青花,青花红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斗彩和五彩。斗彩,又称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画面。斗彩工艺发明于宣德时期,成化时的斗彩极富盛名。五彩,俗称“古彩”,也称“硬彩”,五彩从宋,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宣德时成就突出。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瓷器享誉中外。

  三,单色釉和杂色釉,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单色釉主要有: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油。永乐,宣德时烧制的极为成功,故被世人称为“宝石红”,“霁红”等。之后极为少见,且质量大不如前。蓝釉,以钴料为着色剂,入窑一次高温烧成。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滋润。宣德蓝釉,犹如蓝宝石,故有“宝石蓝”,“霁蓝”等之称。之后,各朝代虽有烧制,但质量明显下降。甜白釉,是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而得名。永乐,宣德时达到高潮。以上红,蓝,白单色釉为明代单色釉最名贵的品种。

  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也称“矾红釉”,黄釉,洒蓝釉,也称“雪花蓝釉”等。杂色釉,是指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瓷器。兴盛于明嘉靖时期,传世品极少。

主要特征

编辑本段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款识特征

编辑本段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瓷器鉴定

编辑本段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瓷器纹饰

编辑本段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

  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的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以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

宋代瓷器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明代瓷器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清代瓷器,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你的问题题目很大,只能提纲携领的简要回答。谢谢

五代时期的青瓷和白瓷

如果说,唐朝之前的景瓷生产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那么唐末,五代之后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就有充足的瓷器实物证明了。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 、碟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对景德镇来说,宋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曾有过好几个名称:新平镇、昌南镇、陶阳镇。历史发展到宋代,南北名窒林立,突出的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而当时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唐末、五代就有相当规模的青白瓷(影青瓷)这时更成为全国的代表产地。由于这里拉制的瓷器"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这件事在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系》中说得很清楚。

宋瓷有突破性进展

公元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由于战事频起,北方诸名窑相继陷落宋室南迁之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制瓷技艺更向景德镇集中,在瓷业生产上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工艺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业陶都会"。据蒋祈所著的《陶记》称,当时的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胜景。祖籍今乐平市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在他的《 斋隋笔》中就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记载。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青中有白,白中显光,所以有"琼玖"、" 饶玉"的美称。在品种方面,有日用瓷、化装用具、弈具、博具和瓷雕等等,而且造型精巧,刻印花纹生动清晰,质量很高。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一)

元代统治中国时间并不长,但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元代却是一个创新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景瓷生产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元以前,瓷器装饰比较单调,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釉色装饰贫乏,因此青花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白瓷彩绘新时代,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制瓷工艺相当成熟,质量已达很高水平。

与青花同时,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釉里红瓷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烧制难度较大。此外,元代景德镇还烧成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铜红釉、霁青釉等 新品种,使景德镇瓷器装饰丰富多彩。

元代景瓷生产的创新(二)

元代景瓷生产的另一创新是在工艺方面瓷土配方的改革。过去,瓷土原料配方单一,可塑性低,变形率高。元时,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岑村的山上发现了新瓷土,将这种瓷土与过去的瓷土配合,变一元配方为二元配方之后,由于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降低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型率,使瓷器质量有显著提高,并且为制造大型器创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出高岑,世界上就把这种瓷土统称作"高土岑"。高岑村也就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年) 朝庭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由于此事是朝庭官府机构枢密院所管,许多瓷器上标有"枢府"两字,釉呈卵白色,所以被称为卵白釉枢府器。这种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光泽度好,比以前的青白瓷质量又有很大提高。

明代-产瓷中心

在元代的基础上,明代的景德镇瓷业有更快的发展。这时的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不仅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销路也很广。 明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在他著名的《天工开物》上就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另一明代的官员王世懋,在他的《二酉委谭》中也说:"在另一段记述中则显得更加形象和幽默。他说,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确认识到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之辉煌。

明代的瓷器

明代是景德镇瓷业生产飞快发展时期,而且成为全国制瓷行业的中心,不论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等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翘楚。就装饰而言,除继续大量烧制青花瓷并进一步提高质量外,釉上彩瓷又开始问世,发展势头很快。《中国陶瓷史》就曾指出:"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品种上,明瓷异彩纷呈,这个时期又创制成功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纹饰丰富的瓷板画,还有精妙无比,可以乱真的各种仿古瓷。

明代景德镇建立了官窑,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分成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为皇家制造宫廷用瓷;民窑的粗瓷供应广大群众,细瓷则供中上层地主富商所用,同时运销国外。商祚繁盛,甚至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制瓷人员多达10万多人。

御窑厂的建立

在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厂的建立。为了满足皇帝的宫廷用瓷,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宋、元两朝景德镇监造选购皇家用瓷的基础上,专门在景德镇 设置御器厂,派遣督陶官,为皇帝烧制各种宫廷、外交、礼品用瓷。御器厂凭借帝王之威势,汇集大批精通瓷业生产,擅长制瓷技艺之工匠,投入大量资金,占用最好原料,对产品精益求精,因此制造 出许多瓷器精品。这些瓷器不仅品种兼备,风格齐全,而且质量上乘,不少成为传世珍品。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的御器厂,初建时有窑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时达80座。代代相传,一直延续明、清两个朝代。据统计,御器厂历经27个皇帝,共500余年,对景瓷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景瓷鼎盛时期-康、雍、乾

由于明末的战乱,清朝初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曾一度受到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仅恢复过来,而且在明代的基础上飞快发展。经过当时广大瓷工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景瓷生产突飞猛进,以其取得的光辉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的巅峰。瓷器"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产品畅销国内外。清初的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当时有一个叫"殷弘诸"的法国传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饶洲发出的一封信中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着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明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斗彩的品种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时期的青釉烧制达到历史最成熟阶段。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创制了以"玻璃白"为填料,使画面色彩柔和、富有立体感的粉彩;引进国外彩料,专作宫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黄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单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温烧炼中流淌变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烂绚丽的"窑变"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胭脂红等等也都应运而生。此外,康熙期间,还恢复生产了明代中期以来几乎失传的铜红釉,其中尤以郎窑红、缸豆红最为著名。

唐窑和唐英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 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近代的景瓷生产

花有荣枯,月有圆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就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现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雅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整个瓷业陷入低谷。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无起色。不过,在这不景气的年代里,瓷业生产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技术上有所革新,出现了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而且有不少创新,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煤代柴烧造等。

我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他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洪武时期,景德镇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常见器型有玉壶春瓶、盏托、碗、盘口环耳瓶、折沿大盘、大罐、石榴尊等。这时期的釉里红瓷呈色不是很鲜艳,绝大多数泛灰色,纹饰多为双层瓣的缠枝扁菊花、牡丹、云龙、松竹梅、海水、莲花瓣四季花卉等。

明永乐时期,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橘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永乐时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并且从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永乐年制”4字。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4字为篆书,4字双竖行,印、刻或书写于器里心。

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4个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时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并且字体以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后来发展到隶、草、行3种写款。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

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瓷器接口少见,胎体厚重、坚致。

宣德青花釉面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宣德瓷器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6字楷书款,亦有4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为宣德青花御瓷的卓越代表,其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美观,线条转折流畅生动,釉汁凝润泛青,胎骨坚致细薄。

口沿绘卷草纹一周,盘心装饰升降相对的穿花双凤纹,外壁亦绘饰前后对称的穿花双凤纹。双凤形态一致,皆为鸟首双尾,对称分布,展翅穿梭于缠枝番莲之中,风姿婉约,颇见飘逸之态。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布局密而不乱,画工精湛,细腻的笔触下展现番莲舒展之妍美,为双凤增添动感,青花之浓淡深浅各具意态,笔墨意趣尽在眼前,气韵随笔而生,平添一份苍雅之美。

更为精绝之处是,内壁留空处暗刻穿花双凤纹与外壁相对应,如此复杂之工艺正是体现皇权的独尊,彰显宫廷艺术之华贵,可谓巧夺天工。底心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莫不合乎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

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蓝釉又称“雪花蓝”或“洒蓝”,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成化时期的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此时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蓝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6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4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4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时期瓷器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弘治时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4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如明弘治黄釉碗,高105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96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

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此时处于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正德瓷器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伊斯兰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画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4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

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4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的。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高24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3厘米。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双行6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如明正德黄釉盘,高42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19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嘉靖时期,瓷器的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嘉靖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4字双行和6字双行,以6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横行、6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除写款外,也有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

嘉靖青花有代表性的是青花三羊纹碗,高10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是一件嘉靖年间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

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料当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图案,寓意“三阳开泰”。

“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阳爻开始的,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万类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隆庆年间,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其中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盘肠式、瓜棱式等,新颖奇特,且制作精细,独具风格。

如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高153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192厘米。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6字款。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设色浓重艳丽,纹饰繁复,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万历时期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青花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万历款识以书写6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4字双行、4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万历朝创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莲花瓣式盘、四吉祥开光花鸟盆、高达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还有带环耳、兽耳、贴兽纹等。

雕塑类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极仙翁、真武神君、观音菩萨、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种佛像。

在装饰方法上,明代景德镇民窑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装饰区域与层次的传统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创新开拓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明代晚期大量生产一种既有东方民族传统风格、又充满着浓郁异国情趣的青花瓷盘,这种瓷盘的内壁6至8个开光,开光内绘各种不同的锦纹和结带、璎珞纹饰。盘心处绘云龙、博古、双鹿或其他题材。

这种器物在江西各地都有发现,这种被欧洲人称为“嘉橹”,日本人称为“芙蓉手”的瓷器,是当时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为我国瓷器装饰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

如万历青花开光花鸟纹盘,高3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4厘米。盘撇口,浅壁,塌底,圈足。通体用青花装饰。盘心绘有花鸟纹,盘的内壁绘锦地开光8组,开光内绘花果纹,外壁开光内绘变形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器型大多不规整,而崇祯时的器型不规整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而且,此时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施**酱釉。

青花主要有4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比较悬殊。崇祯时期,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此时青花瓷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这一时期盛行题诗联句的风气,尤其是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显主,并且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天启器物款识很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所以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如青花罗汉图钟,高196厘米,足径145厘米。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

此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都以青花为饰,钟顶的舞部与边部绘以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

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如崇祯青花人物纹缸,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95厘米。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兵器。

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乐、宣德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

成化时期则以“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的历史谁知道?

瓷器历史编辑本段 明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