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史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战国的史载,第1张

战国(前476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仅依历来惯例,以三家分晋为起始标志,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 。

这一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改革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秦国逐一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如在《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战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 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秦灭六国,焚烧各国书籍,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

前476年《史记》作周元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 。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略》及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后。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晋国三分已定,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 。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前403年 。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

东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齐策6卷

楚策4卷

赵策4卷

魏策4卷

韩策3卷

燕策3卷

宋卫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baikebaidu/view/19152《战国策》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史记·田儋列传》有记载说:“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通传》亦有类似说法。近人罗根泽据此认为《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刘向加以增补编次而成。而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大约是战国末或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和私人所遗留的史料编纂而成,内容庞杂零乱。刘向加以整理,才成为完整的著作。西汉帛书《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后人称赞它“文辞□□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宋代李文叔《书战国策后》)。其主要艺术特色是:①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蔽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都受到历代读者的赞赏。②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作者用笔行文,当详则尽情挥洒,不吝笔墨;当简则一字不苟,惜墨如金。在许多篇章里,成功地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处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如《秦策》写苏秦先以“连横”说秦王,转而又以“合纵”说六国,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善于机变、惯于夸说,一切言行以利为转移,朝秦暮楚的纵横家形象。又如《齐策》记述齐宣王和颜□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现了宣王的专权骄横和颜□的蔑视权贵。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③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书中主要记谋臣策士们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严密雄辩,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之点,一语破的。如《赵策》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地分析“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的危害,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④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多样化修辞手段,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如《楚策四》记庄辛说楚襄王,层层设喻,说明居安不思危之害。《楚策四》通过伯乐识骥的故事,说明有千里马在,尚待伯乐去发现。这类寓言和比喻,写得饶有风趣,常隐寓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有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此外,《战国策》还多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气势贯通的特色。

《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也都明显得力于《战国策》。另外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直接承自《战国策》;而赋中常见的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战国策》也已启其端了。

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至北宋,刘向整理的《战国策》与高诱的注本都已残佚,曾巩校定其书,作了订补。南宋初,姚宏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刊印《战国策》,为续注本。同时,鲍彪取曾氏本而改定原次第,作新注。元吴师道在鲍本基础上,补正其谬漏,作《战国策校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战国纵横家著作27篇,其中11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16篇则为佚文。原书未标书名,暂称帛书《战国策》或《战国纵横家书》,可据以订正今本书中的一些差误。xscjhunedu/wxmz/17

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以下一些: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尚书》、《礼记》、《春秋》、《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的史籍。

《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

《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以上只是部分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还有部分史书未列举出来,如果需查阅全面的历史古籍,可咨询相关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查询历史类资料。

司马迁认为:战国的历史,是礼崩乐坏的历史,诸侯不尊重王室,诸侯内部的卿大夫篡位,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杀,只讲利益,各种势力不尊道义,一味追求力量强大,最后在这种丛林法则的竞争中,由秦国胜出。

战国的史载

战国(前476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仅依历来惯例,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