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读多了有好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中国古书读多了有好处吗?,第1张

不是“有好处”,二是太有好处了!在今天好多国家都在尚古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差点使我们的优秀文化断代,虽然高丽人在不遗余力的掠夺和抢劫甚至强奸中国的文化。

古书读多了,自然会明理、知人、懂事(非小儿懂事,而是明白事理),而且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己了解到,而不是总是从别人的理解中间接去了解。古书读多了更能陶冶情操,个人修养也大不一样。更能明白我们的历史传统以及民族传承,不会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盲目,也不会盲目听信别人的妄言(比如高丽棒子篡改历史,抢注端午,捏造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说我们是他们的后代等等)。总之能读古书绝对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享受。

注:上面所提的“高丽棒子”特指朝鲜半岛南半部那帮倨傲且无耻至极的东西!我国朝鲜族自古也没有和“高丽”这个名字挂钩,自古“高丽”这个词就特指那个半岛的部分人!

悠悠华夏五千年,两河流域孕育出强大的中华民族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无数的王朝曾经雄傲于世界的东方

那么中国古代那些强大的王朝到底有多强?

明朝(1368-1644)

作为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或许有人不太喜欢明朝,因为明朝的君主很多都是平庸无为

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大,开国时将强大的蒙古铁骑驱逐至漠北,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甚至五次征伐蒙古,而且都是大获全胜。

明成祖时期万国来朝,郑和七下西洋彰显大国雄风,甚至于到了多年不问政事的万历皇帝时期(据考古研究可能是因为自身有残疾,所以不在上朝),图谋不轨的日本侵略朝鲜,也被大明军队揍的不要不要的,以至于300多年都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岛里。

宋朝(960——1279)

说宋朝强大肯定很多人要开始喷我了。

没错宋朝的军事实力确实一般般,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经济实力。

虽然是偏居一隅,可是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二十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三十三万斤。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

若论GDP当时的宋朝比起整个欧洲还要多的多,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初步产生,只是没有发芽

隋朝(581——618)

隋朝就像是秦朝的翻版一样,都是一个短命而强大的王朝。

京杭大运河等一系列的大型工程彰显了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而军事实力当时隋朝堪称第一。

隋朝刚刚建立之时正值北方突厥最鼎盛的时期,在隋朝一统之前的两百多年里,突厥在中国北方不断发展,建立起北起贝加尔湖,南至长城,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中亚里海,疆域几乎横跨整个亚洲,面对突厥的侵扰,杨坚在建国后不久便开始堆突厥发动反击,将不可一世的突厥打得溃不成军,以至于分裂成东西突厥,隋朝势力得意扩张到蒙古高原,取代突厥成为霸主。

唐朝(618——907)

唐朝存在于618年—907年,一共持续了289年。在这289年中,其中仅仅对外战争,至少有130多场对外战争。关于唐朝的对外战争,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对于周边国家,唐朝的信念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周边只要是稍微强大一些的国家,唐朝都会去教训一顿。行为乖张的国家,唐朝直接灭其国,比如高句丽、突厥等。

第二个,在唐朝时期,有一个诡异现象,即周边国家都相当强悍,几乎没有什么弱鸡。比如高句丽、吐蕃、突厥等,换一个朝代,这些都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然而,他们遇到唐朝之后,最终却都灰飞烟灭!

在这130多场对外战争中,主要和这十个国家打,绝大部分都打赢了,分别是:(1)唐与突厥之战,(2)唐击与吐谷浑之战,(3)唐灭高句丽之战,(4)唐与吐蕃之战,(5)唐与奚、契丹之战,(6)唐与大食之战,(7)唐与突骑施之战,(8)唐与勃律之战,(9)唐与南诏之战,(10)唐与回纥之战。

很多人认为,唐与大食怛罗斯之战,失败而归,是唐朝不敌大食。其实,这场仗唐军只有2万人,由于遭到后方其他部落叛乱,最终也只损失大几千人,还有一战之力,大食损失了几万人!后来由于遭遇安史之乱,才没有报复大食。

说完唐朝的对外战争,再来看看唐朝九大内部战争:(1)唐初统一战争,(2)李敬业反武之战,(3)安史之乱,(4)德宗削藩,(5)宪宗削藩,(6)武宗削藩,(7)庞勋起义,(8)王(仙芝)黄(巢)起义,(9)唐末藩镇战争!

仅仅安史之乱,就打了8年。在这八年内,可谓是天天都在打仗,根本停不下来。至于其他的各种削藩战争,镇压黄巢起义等战争,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另外,对羁縻州内的僚人、西原蛮、岭南蛮的平叛战争,时断时续,因为是羁縻州所以不好区别是内战还是外战,又因规模不够大,所以不再多说。所谓羁縻州(jī mí),相当于个高度自治的区域,就是后来王朝的西南“土司制度”!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即:唐朝实在太能打了,与其说唐朝哪些年份打了仗,不如说唐朝哪些年份没打仗!当然,正因为唐朝对外的强硬和诸多军事胜利,所以才有后来唐朝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如今“唐人街”仍是唐朝余威的延伸!在某些国家,中国人也被称为“唐人”!

汉朝(前202——220)

汉朝有多强大家都是了解的,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1、由于巫蛊之祸而遭陷害的武帝太子刘据,在长安发动老百姓,强行组装数万人,和丞相带领的正规军大战五日,长安城内血流成河。首都百姓尚且如此尚武,更遑论边疆地区。

2、汉武帝听说西域大宛国有汗血宝马,派使者想要买几匹。大宛国与大汉相隔万里,又是个强国,硬气得很,不卖!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大军长驱万里杀到大宛国都,大宛国王被属下杀死,投降。李广利回朝途中又顺手灭了两个小国,于是西域诸国震恐,纷纷遣使长安,臣服归降。

3、亚历山大东征,横扫四方,建立起横亘亚、欧、非的强大帝国,他在中亚留下了两个强国未曾扫除。这两个强国仗着兵强马壮,天高皇帝远,在汉朝使者到来的时候,对其进行了羞辱。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丧心病狂的汉军竟然不远万里,强行翻越帕米尔高原,把他们给灭了。听起来就令人瑟瑟发抖啊,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果然不是白说的。

4、王朝恒以弱丧,唯独汉以强亡。汉朝直到东汉末年,即便国内动荡,天下三分,还是做到令四夷臣服。曹魏北征乌桓匈奴,孙吴东荡夷越,蜀汉南讨西南蛮族。不愧那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5、最重要的是,汉族以此为名,在世界东方,屹立千年,生生不息,万世罔易。

因为中国的文化是没有间断的文化,所以说会有很多古代的典籍,这个中也能看的出来,比如说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的历史,或者说是文化方面的著作都还存在,也就是说,距今有两千五六百年之久,放在其他文明的话,不要说着两千五六百年,恐怕1000年之前的著作可能都消失了。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经》莫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各自自成一体,而互相之间又可融会贯通,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但要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当属道家的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主要有如下4点理由

首先,从公认地位上讲。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但能称得上经书的却凤毛麟角,其内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比如《易经》、《坛经》,并且是以佛家著作居多。《道德经》在那么多经书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万经之王,足以证明其地位。

其次,从内容范围上讲。《道德经》虽然只有少少的5000多字,但里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用简短的语言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包含了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物理等学科。读过《论语》后发现,其实《论语》只是将《道德经》里面的观念进行扩充!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奇书,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本源。

再次,从实践作用上讲。笔者坚持每天读一章《道德经》,至今不知读了多少遍,真是深刻感受到了《道德经》的独特魅力,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更加懂得做人做事要顺应天道、遵守地道、符合人道。

最后,从发行数量上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名著,这是其他古代典籍望其项背的。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道德经》十分受宠,几乎家家都收藏一本,有老外说,他在《道德经》里发现了上帝。如果你会讲《道德经》,你会成为座上宾!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中国古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产生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不只是读,更要好好的读。

  

      虽然看不懂古书,但至少在一个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传统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从而挖掘更深的内涵。近代的白话文大师,都是读古书长大的,胡适鲁迅如此,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也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几乎都是读古书长大的!

       希望热爱我们民族的广大汉族同胞,好好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要继承中国的文化而要读经,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立足在世界上,为了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为了我们重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再出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科学家!

       我们要救我们的民族,从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让年轻的一代人学习中国古籍,知道中国历史,为我国发展做贡献。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中国古书读多了有好处吗?

不是“有好处”,二是太有好处了!在今天好多国家都在尚古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们过去的几十年差点使我们的优秀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