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桂白皮是指哪种植物的哪一部分?其功效?有别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古籍里的桂白皮是指哪种植物的哪一部分?其功效?有别名吗?,第1张

桂白皮就是樟科新樟属植物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

(Nees)

Merr的叶、根皮或茎皮。中药名为白桂,(别名为沙癞叶、三股筋、香味叶、羊角香、茶蚬)具有祛风散寒,活血祛瘀之功效。常用于胃寒脘痛,腹胀,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寒感冒,麻疹,跌打损伤,骨折,湿疹。详细可以参见百度词条:白桂

书签怎做又漂亮简单如下:

可以找一卡彩色的卡纸,将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最好是长方形的,先对折,在上方中间处用剪刀剪出一个小圆洞,找一根彩绳穿进去,简单的打一个结,这样书签的基本开状就出来了。

接下来可是靠小朋友的自由发挥了,可以在这个长方形上画上自己喜爱的图画,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爱心,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图案。完成之后,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一张简单又漂亮的书签就做完了。

书签介绍: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

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

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书签除采用纸制作以外,还可采用优质的纯铜、锌合金原材料,有镀镍烤漆、镀沙镍、仿古铜、移印、镀金烤漆、双色电镀、镀镍珐琅、镀镍镶嵌等工艺精致而成。

这种被称为金属书签,是书签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创新。庙会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脸谱金属书签,那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植物叶片书签是一种新鲜的方式来标记你阅读过的地方,需要书签是因为

仍然有很多的人喜欢阅读,而它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衰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中有许多人依旧爱上阅读,书呆子的乐趣无处不在!

桂白皮是什么?是桂皮?

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本品为常用中药,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商品桂皮的原植物比较复杂,约有十余种,均为樟科樟属植物。各地常用的有8种,其中主要有桂树、钝叶桂、阴香及华南桂等其他种类多为地区用药。

干花书签制作方法如下:

1、将干花用剪刀去除花柄,在花朵背面中心处,滴上适量的胶水,用刷子将浇水涂抹均匀。注意不要将胶水弄到手上,不好洗,将涂抹均匀的胶水轻轻按到标签空白处。

2、将自己喜欢的彩绳剪成合适的长度,将绳子合双,穿过标签孔,将绳子穿过,拉紧,喜欢的话可以绑个蝴蝶结。

扩展知识——书签

1、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

2、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3、植物叶片书签是一种新鲜的方式来标记你阅读过的地方,需要书签是因为仍然有很多的人喜欢阅读,而它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衰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中有许多人依旧爱上阅读,书呆子的乐趣无处不在!

4、爱情草叶坚持粘贴每一页,叶片从山顶上向外窥探,看起来好象小草正在书上繁演各种有趣的表演,这些被标记的页面是你心中理想的书,就像大参考字典,食谱,图画书等等。

手工书签制作方法如下:

手工书签制作方法如下:

准备材料:彩纸、剪刀、固体胶、笔

1、将彩纸中线对折。

2、将两个角分别从前后不同方向对折。

3、用手从中间撑开成正方形。

4、将内侧的两个角折向内部。

5、最内侧的边折向内部。

6、用剪刀剪一些椭圆形的长条。

7、用胶水把长条粘到书签上。

8、用剪刀剪一个心形和一个椭圆形粘到书签上。

9、画出鼻子和眼睛即可。

古人说四道皮什么意思

一、什麼是线条的“皮”?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麼?心肺肠胃?都不对。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五脏六腑都被皮肤包围,从而形成人体的轮廓,人的外表。

书法中的“皮”,我在三级课程第一课就讲过,“皮”是指线条的轮廓,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边缘。

有关“皮”,古籍中有大量论述。清代刘熙载说:“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这“外界”就是线条的“皮”。刘熙载接下来又说:“中心出於主锋,外界出於副毫。”这句话显然来自於唐太宗那一句。

唐太宗这句话我讲过多次了:“以心毫为筋骨,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其实“以副毛为皮肤”有点问题,我等下讲解。这里只说“皮”这个概念,古人是很重视的。

元代李溥光评虞世南的书法这样说:“虞世南之字,如衣冠济楚,有威仪而可敬,布致雄壮紧密,惜乎皮肉多而筋骨少也。”这个评价对不对,那是另一回事,我们看到古人评书法,是注意到筋骨皮肉这些要素的。

如清代周星莲所著《临池管见》提出这样的标准:“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这里就包括了“皮”。“脂泽”就是“温润”,和皮肉有极大的关系。

沈尹默先生这样说:“凡好的字,必然是形神俱全的。和一个人体一样,形是具有的筋骨皮肉,神是具有的脂泽风采。”

以上都是举例,足以使我们看到前人对“皮”的重视。古籍中“皮”有时候也写作“肤”,读书的时候要注意。

二、尖锋线的皮

尖锋线的皮,就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两边。毛笔要前进,当然需要一个力拉动它。但我们所说的用力,不是指这一个横向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只是拉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重要的是往下的力量,所谓“力透纸背”就是指这个往下的力。你可以看到,往下这个力,走向和笔心重合。这个力量镇住纸面,作用是增加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你可以想象到,往下的力量越大,摩擦力也越大。

以前讲过,当摩擦力增大,拉动笔锋就困难。你硬拉就会发生尖锋跳跃,形成轮边。

跳跃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压力越大跳跃距离越宽,这时候轮边的形状就很明显。

当压力减小,跳跃的距离也会相应减小,当你压力减到很小,跳跃距离就非常密,线条的边就开始趋向光滑。

其实你用放大镜仔细看光边,它还是有细齿状的。古人用笔尖锋为主,侧锋为辅,对於尖锋的用法深有体会。轮边被认为笔力大,而光边就是下压力不足。

轮边线的鳞片未必是均匀排列,也可能类似於这个样子。看起来就如“节节加劲”(链接)。有时候侧锋屋漏痕也有这效果,古人常常形容为枯藤老树。

《阴符经》中大量运用尖锋线,划的很有力,很果断,这些往往是轮边的。但因为尖锋线本身很细,容易被人忽略。

有一些尖锋线断断续续,原因可能是纸张太毛或者磨损,这个要看具体情况而定。《阴符经》的尖锋线多有断续,不大可能全是磨损。

如这个“化”字,箭头所指也出现了断续,我想应该写的时候就有这跃动效果,说“纸张磨损出这效果”,说服力不大。这是墨迹本的好处,如果把这作品刻石,石刻就很难表现出这种线条的特色。有关轮边的趯锋线我以前详细讲过,这里不重复。

有时一条线,前半段是尖锋写的,後半段是侧锋写的,这是效果就比较复杂。

如我写的这个“香”字,一横开始用尖锋,有轮边,但後半段改用侧锋,轮边就消失了。

回过头来看唐太宗“以副毛为皮肤”这一句的问题,就是有时候线条的“皮”和副毫无关,如尖锋线可以用纯尖锋写出来,轮边和副毫没有关系。

三、侧锋线的皮

用侧锋时笔管倾斜,力还是两个:水平拉动毛笔前进的力性质不变,但往下的力量跟用尖锋有所不同,它和笔心之间有一个夹角,你用的力越大,这个夹角也越大。这个下压力虽然不如正锋,但它也会使毫杆和纸面产生摩擦。这摩擦力反映在线条的两边上,那就形成毛边。

毛边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跟纸张也有关系,如果纸质粗糙,就会增加摩擦,吸墨不易,用这样的纸张写,比用光滑的纸容易产生毛边。毛边不是轮边,所谓“毛”,意思就是不光洁。线条边上有缺损的小口。它跟墨量也有关系,墨量大这些小口容易补上,墨量小、速度快,这些缺损就明显了。

毛边是书法作品中常见的,如《阴符经》这个“天”字,四笔都是毛的,有些是纸张磨损所引起的,有些是摩擦力大所产生的。

侧锋不是用毫尖而是用毫杆,毫杆的墨很容易用完,所以侧锋线的后半段很容易出现毛边。

现在我们可以把王羲之墨迹上的字放得很大,虽然这些都是钩摹本,但有些如《兰亭序》神龙本非常精致。简单举些例子,如这些“一”字,都是毛边的。

这里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一级课程讲到墨法,墨色中有涨墨,看起来也像毛边。但涨墨的边线是多一点,而这里讲的毛边是少一点。用笔动作形成笔道,用墨形成墨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起来了。如果你想多用点墨,使线条有涨墨而毛,这不是用笔,结果可能会使线条臃肿、不亁净。

简言之:

无论用尖锋还是侧锋,都有一个下压的力。

下压力大,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就大。

压力造成尖锋线的轮边和侧锋线的毛边。

所以我在开头的系统表,“皮”字下面注明“力度”,正是“力度”决定了线条的毛或者光。

四、皮的效果

历史上讲到“皮”的效果,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光滑温润”,二是“古劲枯涩”(这是《玉堂禁经》中的话)。你说哪一种好呢?

我看两样都好。这两种都是美,就是王国维先生总结的,一阴柔,二阳刚。女人皮肤 “光滑温润”,那是形容她的美,但男人“光滑温润”,这是奶油小生,未经风霜。

《世说新语》称,“裴令翁乱头粗服,时人赞为玉人”。审美不同,会反映在生活中,也反映在书法意像的取向。

《笔阵图》说,“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这就是古劲枯涩之美了。

《辞典》:柚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òuPí别名柚子皮(陶弘景),气柑皮、橙子皮(《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果皮。秋末、冬初收集,剖成5~7瓣。悬起晒干或阴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柚"条。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此外,江西等地亦产。性状干燥果皮,多为5~7瓣,少有单瓣者。伸长后的皮片直径约为25~32厘米,每单瓣长10~13厘米,宽5~7厘米,厚05~1厘米。皮片边缘略向内卷曲;外表面黄棕色或枯**,有时呈微金**,极粗糙,有多数凹下的圆点及突起的油点;内表面白色,稍呈棉絮状。质柔软,有浓厚的柚子香气。化学成份参见"柚"条。性味辛甘苦,温。①《唐本草》:"味甘。"②《本草求原》:"苦辛。"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甘,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肾、膀胱三经。"功能主治化痰,消食,下气,快膈。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①《列子》:"已愤厥之疾。"②陶弘景:"下气。"③《纲目》:"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④《四川中药志》:"解酒毒,治肾脏水肿,宿食停滞,湿痰咳逆及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及气虚者忌用。"附方①治冷腹痛:桃子皮(去白)二两,茶芎四两,青藤香二两。合捣成细粉。每服二钱,黄糖、捞糟兑服。(《重庆草药》)②治宿食停滞:柚子皮、砂仁、鸡内金、侧耳根、查肉、神曲。煎服。③治老年咳嗽气喘:柚子皮,蒸鸡冠油服。④治老幼疝气囊肿:柚子皮、樱桃、八月瓜、卵子草、茴香根、香樟根、算盘子根。煎服。(②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柚皮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46 共7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梓白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生境分布 26 性状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归经 210 功能主治 211 梓白皮的用法用量 212 附方 213 各家论述 2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梓白皮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梓白皮 1 拼音

zǐ bái pí

2 《辞典》:梓白皮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Zǐ Bái Pí

23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24 原形态

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单叶对生或常3枚轮生,稀互生,具柄,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4~24厘米,宽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状3泼裂,裂片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掌状脉5出,常带紫色,脉腋及叶片基部常具紫色斑点状的腺体,柄长9~17厘米,带暗紫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及分枝披疏毛或无毛;花萼2裂,裂片阔卵形,绿色或紫色;花冠黄白色,具数行紫色斑点,2唇形,前唇2裂,后唇3裂,裂片边缘成。极不规则波状皱曲;雄蕊5,仅2枚完全发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长圆柱形,长20~30厘米。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两端簇生白色长软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叶(梓叶)、果实(梓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25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陜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6 性状

梓根白皮呈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卷曲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脱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及韧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27 化学成份

根皮含异阿魏酸、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28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29 归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210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①《本经》:"主热,去三虫。"

②《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③《日华子本草》:"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④《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

211 梓白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212 附方

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②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肾脏炎浮肿: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213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214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梓白皮的方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连翘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功能主治:解

更多用到中药梓白皮的方剂

古籍中的梓白皮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反胃

豆蔻末,蜜汤服,止反胃。)乌芋(主五噎膈气。)梓白皮(主反胃。)淡竹茹竹沥〔水部〕醴泉井华水(并主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梓

余材皆不震。其为木王可知。集解《别录》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弘景曰∶此即梓树之皮。梓有三种,当

《退思集类方歌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身发黄者。麻黄(去节)连翘(各二两)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一升)杏仁(四十枚)甘草生姜(各二两)大枣

《伤寒寻源》:[下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古籍里的桂白皮是指哪种植物的哪一部分?其功效?有别名吗?

桂白皮就是樟科新樟属植物滇新樟Neocinnamomumcaudatum(Nees)Merr的叶、根皮或茎皮。中药名为白桂,(别名为沙癞叶、三股筋、香味叶、羊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