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那位中医学者知道心经、胆经、肝经、脾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急求!!!那位中医学者知道心经、胆经、肝经、脾经?,第1张

你应该看图,这样你就明白了。人身体上一共有十二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它们的走向按照中医的术语你也不明白。你看看人体经脉图就明白了。

你把以上的经络的名称都放到百度里搜一下,就都出来了。

~~~~~~~~~~~~~~~~~~~~~~~~~~~~~~~~~~~~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肺脏,从肺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端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

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一直到足尖,经穴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隔肌,沿念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属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连络小肠。心经有一分支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直上,沿上臂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交会于头顶。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到达腰中,属于膀胱;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沿内踝后进入足跟,沿腿肚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向前分布于胸中,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足少阳胆经: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颌厌),下行至耳后(完骨),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着足跗部向上,沿着股部内侧,绕过阴部,上达小腹,再向上通过横膈,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多数现代病应“丛筋论治”,如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太多的人心中充满躁动和不安,似乎一时一刻的舒适都成了奢望。肝病的恐怖,前列腺的困扰,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等等,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问题都出在一个地方~筋。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什么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从筋论治。

道宗秘诀上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藏于目的天筋,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而隐于足的地筋,却可以找出来,为我们所用。如何找呢?将五个足趾向上翻起,就会露出一条硬筋即地筋,把它揉软,就会有神奇的功效。只要常常调节我们脚下的地筋,我们的力量就会源源而发。

关于筋的其他知识,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所以要经常跪着走以养筋;胆经上的阳陵泉为筋之会,所以要经常拨动以舒筋;督脉上有个筋缩,常以掌根揉之以伸筋;膀胱经膝下有个承筋,多用拳敲打可以散筋,了解后打造一个铁骨铜筋也不是多难的一件事。

筋,在五体中指肌腱和韧带。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简称。

1解剖形态: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宗筋的另一含义特指阴茎,宗筋聚于前阴,故常以宗筋代指阴茎或睾丸。膝为诸筋会集之处,故称“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

2生理功能

(1)连结骨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2)协助运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筋:“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2)脾胃与筋:“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心主血脉,主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可藏意与智;肾藏精,主纳气,肾主水。五脏各司其职,却又互相影响。下面先介绍中医对五脏各自功能的定义。

心位于胸中,心包围护于外。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藏神,统摄人的精神、思维等;主汗液;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血脉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心脏功能的强弱能够影响血液流动的盛衰,心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心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则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无华。

(二)心主藏神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中医学中,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即是指狭义的神。

《黄帝内经》曰,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心的气血充足,则神识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常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

(三)心主汗液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由汗孔排出的液体,故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因心主血液,即汗是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因此,汗多不仅伤津液,心的气血也随之耗损,常见心慌心悸等症,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症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指舌为心的外候,心的气血与舌相同。舌主味觉及表达语言,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有病变,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如心火上炎,则舌质红赤;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则出现舌卷、语言不清等症;如心气虚,心血瘀滞,则舌体出现青紫或紫斑。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肝为将军之官,肝藏血,调节周身血量;主疏泄,舒展畅达气血;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一)肝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黄帝内经素问》曰“肝……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及《温病条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可见,肝不仅可以藏血,还参与血液的生成,并可根据不同的生理情况,改变其血量。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二)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维持气血运行。5)调节水液代谢。

(三)肝主筋

如肝血充盛,筋得其养,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四)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脾位于于中焦,在横膈之下。脾为仓廪之官,脾主统血,主运化、升清,即运化水谷精微,并上输给肺,以营养全身;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一)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上输于肺,灌注于心,经脾经和血脉到达全身,营养五脏六腑。脾的功能强健,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据此,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亦有脾为五脏之母一说。若脾的运化失职,就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液。即脾具有促进水液代谢作用,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若运化水湿失常,可导致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聚湿生痰;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流注肠道而成泄泻。

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二)脾主升清

 “升清”,即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对立又通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另外,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故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升,则水谷不能运化,会导致人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脱肛,内脏下垂等。

(三)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因为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如果脾的功能旺盛,营养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统摄血液。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如果脾统血功能不足,从而导致血溢脉外,产生种种出血症状,如月经量多、尿血、崩漏、肌肉皮下出血等,属气不摄血。

(四)脾主肌肉、四肢

脾为后天之本,正常运化可保证营养充足,经脉畅通,肌肉丰满;反之,则会影响肌肉。同时,肌肉的丰满健壮与否影响着四肢的功能活动。脾功能正常,则肌肉丰满,四肢灵活;反之,肌肉萎缩,四肢无力。

(五)脾开窍于口

《黄帝内经》曰:脾气通于口,脾和能知五味矣。脾失健运,则口味异常,饮食不香,口味乏淡;湿邪困脾,则出现口腻口甜等。口味正常脾气健旺,则饮食旺盛,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若脾气不健,出现口唇萎黄不泽。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为作强之官,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一)肾藏精

肾所藏的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也是产生新生命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营养,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成能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也称水谷精微,或水谷精气。水谷精微经过脾胃吸收后,进入各脏腑,被利用代谢后,一部分代谢废物被排出体外,一部分成为更加精微的物质,即后天之精,藏于肾中,对先天之精进行不断地补充,维持肾中精气的充盛。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不可分,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滋养,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气旺盛,才能源源不断产生。

肾精化生肾气,由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阳肾阳都是肾精之藏,是物质的基础,与生长发育、生殖有着密切关系。肾的精气不足,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如在幼年时期,肾的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囟门迟闭,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虚,则会未老先衰,表现为头发脱落或早白,精力减退,腰脊酸软无力,齿摇松动,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等。

精属阴气属阳,因此,肾精指肾阴,肾气指肾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常见的肾阴虚肾阳虚,实质是肾的精气不足。肾阳虚常见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肾阴虚常见潮热盗汗、健忘等症。肾阴虚肾阳虚常见生殖功能衰退,如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宫寒等。

(二)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为肺所主,但是肺所吸入之气,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功能,才能防止呼吸表浅,达到足够的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有效交换的作用。因为肾位于人体的下焦,人体所有的生命物质能固摄而不流失,都与肾的藏的作用有关。肾主纳气,其实质是肾的藏的作用在呼吸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的均匀和呼吸的深度。肾阳充足,则吸入之气经肺的习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如肾气不足,则气不能收纳而上浮,出现喘息等病变。

(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髓由肾精所化生,可以营养骨骼。髓由于聚集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骨髓、脊髓和脑髓,骨、脊、脑都是由骨骼构成的腔体,其髓互通。因为脑是最大的骨骼腔体,脊髓直接通于脑,所以将脑称为“髓海”。脑为“精明之府”,与人体的智力活动相关,脑髓是否充足,关系到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先天不足的小儿多有智力障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性痴呆,也是由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所致。所以,《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肾的功能关系到人体的智力,肾虚会导致智力障碍,补肾可以益智。现在临床上常见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肾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与智力相关的。 

(四)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人体的听觉功能属肾所主,肾精充盈,能不断地产生骨髓,脑髓充足,则听觉灵敏。反之,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听力减退。所以,老年人多肾精衰弱,故常见耳聋失聪。一般虚症的耳聋耳鸣,往往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而发的生机来源于肾气,且血与精互相滋生,故头发为肾精是否充足的外在征象。头发浓密、乌黑、顺滑是肾精充足、肾气旺盛的表现;反之,头发稀疏、焦黄、脱落、变白等则是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青壮年毛发润泽是因为肾精充沛,老年人肾气渐衰,毛发变白而脱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肺为相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主气

肺主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管机体之气的出入和管理呼吸运动的功能。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主管呼吸运动,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自身气体交换作用,即吐故纳新。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朝百脉,运输至全身。因此,肺在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若肺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声低气怯,身倦无力,为气虚不足的症状。更甚者,若肺的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收,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难以继续进行,人体生命活动则必然随之终止而死亡。

(二)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具体表现为: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不能宣发,则见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气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三)肺通调水道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若肺功能减弱,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肺通过其宣发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则见皮毛憔悴枯槁,亦可见排汗异常。

(五)肺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有鼻为肺之窍的说法。鼻能通气,可嗅气味,均需要依靠肺气作用。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不利,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等症状。

 

筋之余是指爪。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爪乃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爪甲的荣枯翻译肝血的盛衰。

爪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舌为肉之余。指甲、牙齿、头发和舌头也因此被称为人体"四梢"。梢者末也,而人体末梢与脏器是相互关联的。人体末梢强健,说明机体组织、脏器功能健全,经筋脉络唱通,营养状况及血液循环良好。这"四梢"是我们健康的晴雨表。

在形意拳的修炼者中,常常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

1、气存丹田自培元。

2、运达四梢始称奇。

3、多出败元堪折寿。

4、多入龙虎两分离。

5、发欲冲冠舌摧山。

6、齿断柔筋指钩齐。

7、炼至虚含无领意。

8、不出不入真消息。

可知四梢修炼对于武功修持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气功,多由武术内功脱化而出。因此,武术修持中的很多方法,对于气功锻炼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气功爱好者也必须注意四梢的修炼。

中医的肝不仅仅是肝脏,还有肝经等等,不是指一个具体的肝脏,肝主筋的筋是西医所说的韧带,筋膜等等,包括西医的很多组织,不仅仅是筋,爪是指甲,也就是说指甲的好坏由肝主管,不能仅仅用西医的一个组织代替中医的某一个词,中医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1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2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肝经主治以下病症: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存血。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脏,主生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节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与器官的活动也正常和调。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出现香类两乳或者是少腹等部位涨疼不适,还会出现吐血,咯血等血的病理现象。

二、运化功能: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反之则肝气淤结,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肋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等症状。

三、调节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

反之则肝气郁结,心情容易郁抑,容易受刺激,抑郁难解。

《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意思就是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状。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归肝管。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

肝经风热,则可见眼睛痒痛,

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等。

肝主筋,脚抽筋,发癫痫,全身紧绷,也是肝在管。

其华在爪,爪既包括指甲和趾甲。

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的枯荣。

肝血充足,则爪坚韧明亮,有光泽度。

若肝血不足,咋爪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肝在志为怒,怒可伤肝,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极易发怒。

肝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半夜1点到3点。

肝经一个14个穴。

1大敦穴:肝经井穴主要功能是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疝气遗尿崩漏,阴挺,闭经。

睾丸掉了,哪边掉,就用对侧的大敦穴,一痛它就会缩回去。

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神魂魄三个能各得其位,人就一定能睡觉。

失眠分很多种,中医是对症治疗。

1)半夜一点到三点,血回流到肝脏里,所以人能睡眠,如果此时不能睡,是肝出问题;2)整个晚上不能睡,是心脏出问题;3)半夜三点到五点不能睡,是肺出问题。时症用俞穴。

2太冲穴:肝经的俞穴。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郁证,胁痛,腹胀,经不调,崩漏,癫痫,小儿惊风。

3行间穴:肝经的荣穴,属火也是肝经的子穴,实症在此穴上治疗。治疗:胸胁痛,急性肝炎。

肝经络到我们的阴部,小便有血,从肝经入手。导致小便带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膀胱结石,肾结石,肾肿瘤,肝癌。

4中封穴:肝经经穴。主要功能: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5蠡沟穴:肝经的络穴。肝经的实症虚症都可以用它。

治疗:外阴瘙痒,阳挺,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6中都穴:肝经的郄穴。主治:产后恶露,两胁痛,腹胀。

7膝关穴:散寒除湿,通关利节。治疗:膝部肿痛,下肢痿痹,膝盖风湿关节炎。

8曲泉穴:肝经的合穴。治疗:男人遗精,小便不利,女人阴痒,外阴疼痛。

9阴包穴:疏肝调经。治疗:小便困难,女人月经不调。

10足五里穴:疏肝理气,清利下焦。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睾丸肿痛。此穴还可用灸法,来求子。

11这里分享一个治肝三穴。

如:右腿内侧,让丈量法,一只手按着腿的高骨推到腹股沟的位置,取一条直线。取一条直线后,以中点为肝一,左右各一寸为肝二肝三。

肝三穴专治肝硬化肝癌。它还可帮助诊断,在穴位用按压法,有痛感。

没事可用小金油推治肝三穴,推到不疼,没结节就好了。

肝癌会引起腹水,腹水用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水分,水道。

12阴廉穴:疏肝调经,通经止痛。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病。

13急脉穴: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主治: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14章门穴:脾募章门,可治脾脏跟胰脏的问题,用于募治疗法。

脏会章门,肝心脾 肺肾都可以在章门上治疗。五脏的气血在肝经章门会聚,所以没事也揉它吧!

15期门穴:肝募期门,用俞募治疗法,治疗肝病。

急求!!!那位中医学者知道心经、胆经、肝经、脾经?

你应该看图,这样你就明白了。人身体上一共有十二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