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三黄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7 功能与主治 38 用法与用量 39 贮藏 4 三黄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三黄丸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三黄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三黄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之三黄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三黄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64 功能主治 65 三黄丸的药理作用 7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三黄丸 71 组成 72 功效主治 73 制备方法 7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8 《脉因证治》卷上方之三黄丸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三黄丸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用药禁忌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101 三黄丸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05 功能主治 11 《三因》卷八方之三黄丸 111 三黄丸的别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附注 12 《袖珍》卷三方之三黄丸 121 方名 122 三黄丸的别名 123 组成 124 主治 12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26 加减 127 制备方法 128 附注 13 《普济方》卷二九六方之三黄丸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三黄丸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5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三黄丸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活人书》卷十八方之三黄丸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三黄丸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家宝》方之三黄丸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之三黄丸 191 方名 192 三黄丸的别名 193 组成 194 主治 19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196 制备方法 197 用药禁忌 198 各家论述 199 附注 20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三黄丸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16 附注 22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三黄丸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经验良方》方之三黄丸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喉科秘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方之三黄丸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青囊秘传》方之三黄丸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黄丸 三黄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ān huáng wán

2 概述

三黄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二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Sanhuang Wan

32 处方

黄连 100g 黄草(炒) 100g 大黄(制) 100g

33 制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34 性状

本品为**的水丸;味苫。

35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直径40~140μm。纤维束鲜**,壁厚,纹孔较大而稍稀,孔沟较粗,纤维淡**,梭形,长60~250μP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

3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Ⅰ A)。

37 功能与主治

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痢疾、吐血、衄血、咯血、便秘、疮痈等症。

3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3次。

39 贮藏

密闭,防潮。 安徽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三黄丸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三黄丸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泻火解毒。用于治疗便秘、疮痈。

49 规格 410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3次。

411 禁忌

孕妇忌服。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

4服药3天后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三黄丸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之三黄丸 51 处方

春三月:黄芩、黄连各四两,大黄三两;夏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七两,大黄一两;秋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三两,大黄二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1]。

52 制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1]

5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至七丸,日三次[1]。

54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1]。

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三黄丸 61 处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十两[1]。

62 制法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

6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1]

64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解毒。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致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致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 肿痛,或下鲜血;并治小儿积热[1]。

65 三黄丸的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对弗氏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效能。又有某种程度的降压、抑制神经兴奋和降低血中总脂质、中性脂质和胆固醇的作用[1]。

7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三黄丸 71 组成

黄连1两,黄芩1两,大黄(酒浸过,炒)3两[1]。

72 功效主治

治大眦赤脉传睛,症见大眦常壅涩,看物不准,及目赤,眼内生虚肉,形似鸡冠蚬肉者[1]。

泻心火。心经火盛,大眦赤脉传睛,大眦常壅涩,看物不准者。

73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

7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热水送下[1]。

8 《脉因证治》卷上方之三黄丸 81 组成

大黄半两,芒硝、地黄各二钱,黄连、黄芩、栀子各一钱[1]。

82 功能主治

主治衄血不止,大便结燥者[1]。

8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为细末,炼蜜为丸服[1]。

84 附注

方中芒消用量原缺。

9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三黄丸 91 组成

熟大黄(酒磨汁)三两,制乳香、制没药各一两,雄黄五钱,麝香、牛黄各三钱[1]。

92 功能主治

治悬痈红肿,及热毒大痈,杨梅结毒,大毒疼痛等症[1]。

93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1]。

每服5钱,连服10次。

94 制备方法

为细末,和大黄汁为丸,梧桐子大[1]

先将熟大黄酒浸透,隔水蒸软,捣烂;然后以乳、没、雄、麝、西5末和入,再捣千捶为丸,如梧桐子大。

95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10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其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101 三黄丸的别名

三补丸、三黄丸[1]

102 处方

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2]。

103 制法

为细末,蒸饼为丸,梧桐子大[2]

10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白开水或盐汤送下[2]。

105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泻火。治三焦火热之证[2]。

11 《三因》卷八方之三黄丸 111 三黄丸的别名

金黄丸

112 组成

黄芩6两(冬用3两),大黄2两(冬用4两,夏用3两),黄连4两(夏用7两,秋用6两,冬用2两)。

113 主治

骨实极热,耳鸣,面色焦枯,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疼,大小便闭。

11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至15丸,米饮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豆大。

116 附注

金黄丸(《普济方》卷三十三)。

12 《袖珍》卷三方之三黄丸 121 方名

三黄丸

122 三黄丸的别名

噙化三黄丸

123 组成

大黄2两半,黄芩2两半,黄连2两半,黄药子1两半,白药子1两半,山豆根1两,黄柏1两,苦参1两,硼砂2两,京墨3钱,麝香少许,片脑1钱半。

124 主治

喉痹。

12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1丸,后食。

126 加减

冬,加知母。

12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猪胆调,摊甑内蒸药3次后,入片、麝、硼为丸,如豆大。

128 附注

噙化三黄丸(《奇效良方》卷四十八)。

13 《普济方》卷二九六方之三黄丸 131 方名

三黄丸

132 组成

雄黄1两,硫黄1两,黄丹2两。

133 主治

痔。

13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若大肠出血有窍,或粪前出,以木通汤送下;若粪后有血,甘草汤送下;甚者加至15丸,空心服。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盏内,以黄丹盖定,用湿纸封却,火烧,候青烟出为度,取出候冷,研细,以软柿干和为丸,如绿豆大。

14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三黄丸 141 方名

三黄丸

142 组成

黄连3两,黄芩3两,大黄2两。

143 功效

清上焦之火,润大便。

144 主治

乳石发动,虚热气壅不通,头痛,上焦有火而大便稍滞者。

14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汤饮送下。以利即愈。

146 制备方法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三黄丸 151 方名

三黄丸

152 组成

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川大黄(锉,微炒)1两。

153 主治

小儿诸热。

15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热水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16 《活人书》卷十八方之三黄丸 161 方名

三黄丸

162 组成

黄连3两,大黄1两,黄芩2两。

163 主治

三消吐血,黄疸。

16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滚白汤送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三黄丸 171 方名

三黄丸

172 组成

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

173 主治

小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腹中胀痛者。

17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神曲糊丸,木香、槟榔汤送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家宝》方之三黄丸 181 方名

三黄丸

182 组成

雄黄1钱,郁金(焙)1钱,巴豆3个。

183 主治

小儿咳嗽有痰,并解诸药毒,及上焦壅热,身上生疮。

18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婴孩3丸,饭饮送下;薄荷汤亦可。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烂饭为丸,如粟米大。

19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之三黄丸 191 方名

三黄丸

192 三黄丸的别名

加减三黄丸、四季三黄泻心丸、四季三黄丸

193 组成

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194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195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饮服5丸,1日3次;不知,稍加至7丸,取下而已。

196 制备方法

上药随时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大。

197 用药禁忌

忌猪肉;津枯血燥慎勿投。

198 各家论述

1《千金方衍义》:巴蜀风土刚厚,民多血气刚强,虽有劳伤消渴肌肉不生,多属水亏火旺。故巴郡所奏之方专取伊尹三黄随四序而为加减;在春阳气方强之时,虽当寒折,只宜平调以分解之;夏月阴气在内,总有湿热,反堪以苦燥之;又秋燥令司权,热邪伤表居多,故取轻剂以外泄之;平冬阳气潜藏,热邪内伏,专事苦寒以内夺之,药虽峻削,日服无几,可无伤中之虑,妇人湿热带下亦不出此。

2《医方考》:上件皆火证也。火炎则水干,故令消渴;燥万物者,莫于火,故令羸瘦,不生肌肉;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芩、连、大黄,苦寒物也,寒能胜热,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生而肌肉自长矣。

3《审视瑶函》:味之苦者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厚。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厚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

199 附注

加减三黄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四季三黄泻心丸(《审视瑶函》卷六)、四季三黄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原书注: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20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三黄丸 201 方名

三黄丸

202 组成

大黄、黄芩、黄柏各等分。

203 主治

男子、妇人咯血、衄血、嗽血、咳脓血,扬梅疮。

20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水送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为丸。

21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11 方名

三黄丸

212 组成

黄芩半两(去心),大黄(去皮,湿纸裹煨)1钱,黄连(去须)1钱。

213 主治

小儿诸热,热症心躁夜啼,亦治昼啼。

21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至15丸、20丸,食后米饮送下。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或麻子大。

216 附注

《卫生总微》用人参汤送服。

22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三黄丸 221 方名

三黄丸

222 组成

苍术1两半,陈皮1两半,黄连7钱半,连翘半两。

223 主治

积热便血。

22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白汤送下。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地捣烂糊丸,如梧桐子大。

23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经验良方》方之三黄丸 231 方名

三黄丸

232 组成

黄连、黄柏、槐花(炒变色)各等分。

233 主治

痔。

23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饮送下;酒亦得。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

24 《喉科秘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41 方名

三黄丸

242 组成

大黄、黄芩、黄连、山豆根各等分。

243 主治

喉风。

24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

245 制备方法

加入冰片少许,共为细末,和熟,青鱼胆为丸,如绿豆大。

25 《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方之三黄丸 251 方名

三黄丸

252 组成

大黄(锉,炒)1两,当归(切,焙)1两,栀子仁1分,柴胡(去苗)3分,黄连(去须)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芍药半两。

253 主治

瘰疬肿毒,结成恶核。

25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温酒送下,1日3次。取微利。更以意加减。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26 《青囊秘传》方之三黄丸 261 方名

三黄丸

262 组成

制军3两,乳香(去油)1两,没药(去油)1两,雄精5钱,麝香1钱5分,犀黄2分,淡芩(酒拌,晒干)1两,雅连3钱。

263 主治

悬痈红肿疼痛,热毒大痈,杨梅广疮结毒,火毒。

264 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

265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 方名 32 茱萸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苏沈良方》卷十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96 附注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丹溪手镜》卷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附注 13 《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 《圣惠》卷五十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元和纪用经》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06 用药禁忌 21 《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五十九 221 方名 222 茱萸丸的别名 223 组成 224 主治 22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27 附注 23 《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茱萸丸 1 拼音

zhū yú wán

2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 方名

茱萸丸

22 组成

吴茱萸2两,椒1两半,黄芩1两,前胡1两,细辛6分,皂角2枚,人参3分,茯苓1两半,附子1两,干姜6分,半夏1两。

23 主治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2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稍增之。

2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 方名

茱萸丸

32 茱萸丸的别名

咽醋丸、茱连丸

33 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半两,陈皮半两,黄芩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黄连1两(陈壁土炒),苍术7钱半(米泔浸)。

34 主治

郁积,吞酸吐酸。

3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术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37 各家论述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陈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38 附注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 方名

茱萸丸

42 组成

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麝香(研)1两,当归(切,焙)半两。

43 主治

胁胸气妨闷疼痛。

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 方名

茱萸丸

5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陈曲(炒)3分,当归(切,焙)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53 主治

脾气不足,鹜溏青黑。

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 方名

茱萸丸

6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胡粉1分,白矾灰1分。

63 主治

下痢脓血不止。

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米饮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苏沈良方》卷十 71 方名

茱萸丸

72 组成

茱萸3分(瓦上出油),胡椒5钱,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57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7遍),半夏1两(用姜4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白矾半两(炒干存性,1分)。

73 主治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日3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

76 用药禁忌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8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 方名

茱萸丸

82 组成

食茱萸(微炒)3分,干姜(炮裂)半两,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麦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人参1分,枳实(去瓤,麸炒)1分。

83 功效

温脾进食。

84 主治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8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 方名

茱萸丸

92 组成

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

93 主治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6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丸”。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 方名

茱萸丸

102 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1两半,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500700度,用纸滤过,瓷器内侵火逼令干),木香1两,京三棱3两(炮熟,捣),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半夏(汤洗10遍,微炒)1两半,巴戟天(去心,酒浸1宿)1两,茴香子1两(微炒),硫黄1两(甘草水洒研7日)。

103 功效

补虚,下气去痰。

1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15两细切,拌和令匀,淹1宿,便用好醋1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茱萸丸

112 组成

苁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干山药各等分。

113 主治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1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饮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丹溪手镜》卷四 121 方名

茱萸丸

122 组成

六一散1料加吴茱萸1两(煮过)。

123 主治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124 附注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13 《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 方名

茱萸丸

13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分,夜明沙(炒)1分。

133 主治

牙齿风龋。

1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

14 《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 方名

茱萸丸

142 组成

吴茱萸1两,黄连1两(去须)。

143 主治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14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赤白痢2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

15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 方名

茱萸丸

152 组成

吴茱萸1两(盐汤洗),苍术1两,陈皮(去白)半两,麦芽半两,肉桂半两,神曲半两。

153 主治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

15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

16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 方名

茱萸丸

162 组成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大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芎藭2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桃白皮1把,真朱半两,雄黄18铢。

163 主治

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16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1升,微火煮3沸,服1升。得下即止。

17 《圣惠》卷五十 171 方名

茱萸丸

172 组成

食茱萸3分,干姜2分(炮裂,锉),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细辛3分,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173 主治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17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元和纪用经》 181 方名

茱萸丸

182 组成

白附子1两,吴茱萸(炒香)3两,草乌头(去皮尖,称2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1两。

183 功效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18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 方名

茱萸丸

192 组成

吴茱萸1斤,桂心2两,当归2两。

193 主治

蜎心痛。心中寒,心背彻痛。

19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40丸,以知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 方名

茱萸丸

202 组成

吴茱萸1两半,干姜1两半,桂心1两,白术2两,人参1两,橘皮1两,附子1两半(炮),蜀椒1两(出汗),甘草1两(炙),黄芩1两,当归1两。

203 主治

心痛。

20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稍加至15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6 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21 《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 方名

茱萸丸

212 组成

吴茱萸1升,蜀椒1升(去目汗,末)。

213 主治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

21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215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

22 《圣惠》卷五十九 221 方名

茱萸丸

222 茱萸丸的别名

变通丸、茱连丸

223 组成

吴茱萸2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黄连2两(去须,微炒)。

224 主治

水泻不止。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及肠风下血。

225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227 附注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23 《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茱萸丸

232 组成

猪脏头1个,吴茱萸3两(汤泡7次,炒)。

233 主治

小儿脾脏虚,泄泻不止。

234 茱萸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将吴茱萸纳在猪脏内,两头紧紧系定,用好酒3升煮令极烂,入沙盆内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茱萸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脉法]三关主对法第六

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

《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诸痢方治]治热痢方

。如萝卜子大。看大小紧慢。加减丸数。如白痢只服茱萸丸。赤痢只服黄连丸。白多赤少者。多服茱萸丸。赤多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干葛白芍(各八分)茱萸(一两)升麻(七分)甘草(四分)为末。以山药研粉、作糊合丸。梧子大。食远。用

《全生指迷方》:[卷三]消证

目录 1 拼音 2 《麻症集成》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消斑饮 1 拼音

xiāo bān yǐn

2 《麻症集成》卷四 21 方名

消斑饮

22 组成

川连、犀角、石膏、知母、尖生栀炭、玄参、甘草。

23 主治

热邪传里,里实表虚,阳毒发斑,血热不散,蒸于皮肤。

古籍中的消斑饮 《伤寒心法要诀》:[卷二]疹斑

阴寒。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同前。注伤寒发斑、疹、痧,皆因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疹斑

阴寒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巳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同前注伤寒发斑,疹,痧,皆因

《市隐庐医学杂着》:苦口婆心语

之白虎化斑汤,《活人》之元参升麻汤,节庵之青黛消斑饮,皆治斑疹之祖方也。何一不用清凉化毒之品,何一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清阳膏

许于膏上贴心口背心脐上紫草茸乃透斑之要药也或用消斑饮举斑汤凉血地黄汤犀角大青汤等方煎抹后再贴或只用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九:黄芩芍药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黄芩芍药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34 各家论述 35 摘录 4 《幼科直言》卷五:黄芩芍药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麻症集成》卷四:黄芩芍药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活人书》卷十九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伤寒大白》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8 《种痘新书》卷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黄芩芍药汤 1 拼音

huáng qín sháo yào tāng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九:黄芩芍药汤

21 处方

黄芩 白芍药 白术 干地黄各30克

22 制法

上药锉于麻豆大。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24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00毫升,去滓温服。

寒则加生姜,同煎服。

25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3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黄芩芍药汤

31 处方

条芩3钱,芍药2钱,升麻2钱,甘草1钱。

32 功能主治

麻痘滞下。肠胃热泻。

33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各家论述

《医方考》: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可以调之。

35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4 《幼科直言》卷五:黄芩芍药汤

41 处方

柴胡、黄芩、赤芍、陈皮、甘草、花粉、桃仁、山楂肉、归尾。

42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传里为热,发热作渴,谵言乱语,血分生热,小便赤黄,兼得微汗,传入少阴者。

43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白水煎,兼服牛黄锭子。

44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5 《麻症集成》卷四:黄芩芍药汤

51 处方

酒芩、酒芍、江壳、木香、甘草。

52 功能主治

麻后下痢,日久者。

5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6 《活人书》卷十九 61 方名

黄芩芍药汤

62 组成

黄芩1两,白芍药1两,白术1两,干地黄1两。

63 主治

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64 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寒则加生姜同煎服。

65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7 《伤寒大白》卷二 71 方名

黄芩芍药汤

72 组成

黄芩、白芍药、川连、甘草。

73 主治

阳明表热而衄;湿热伤于少阳,下利,寒热口苦。

8 《种痘新书》卷十一 81 方名

黄芩芍药汤

82 组成

黄芩1钱(炒),赤芍1钱,升麻1钱,甘草1钱5分,生地1钱5分,木通1钱5分,枳壳1钱5分,归尾1钱5分,川连8分,人参6分,酒大黄。

83 主治

麻症,实热滞于大肠,欲泄不泄,里急后重,时时欲出,滞而不下。

84 附注

方中酒大黄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黄芩芍药汤 《伤寒大白》:[卷二]衄血

用升麻干葛汤,以解阳明气分之邪,随用茅花汤合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升麻清胃汤、以解阳明血分之热。

《明医指掌》:[卷九妇人科]胎前四

重里急者,香连化滞汤。热甚,下迫窘痛,里急,黄芩芍药汤。日久不止,元气渐虚者,胃风汤、香连丸。香连

《胎产心法》:[卷之上]痢论

草半夏人参汤,治妊娠腹胀后重,赤白相兼之痢。黄芩芍药汤送香连丸,治妊娠能食后重,积秽稠粘之血痢。连

《证治准绳·伤寒》:[卷六]衄

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当责热黄芩芍药汤衄乃解)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黄芩汤)

《伤寒证治准绳》:[卷六]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减苍莎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苍莎饮 1 拼音

jiā jiǎn cāng shā yǐn

2 处方

茅术2钱,云苓3钱,香附3钱,台乌2钱,炮姜1钱,红泽兰4钱,秦归2钱,川芎2钱,白木通2钱。

3 功能主治

温寒行滞,调气活血。主血寒气滞,月经后期,经色晦暗,量不太多,少腹痛,腰胀,微恶寒,苔白脉迟者。

4 加减苍莎饮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5 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古籍中的加减苍莎饮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一]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治之。答曰。四肢浮肿。乃是湿热流于四肢也。以五皮饮加葶苈治之。如不应。用木通散与之。一二服即愈。朱

《医宗金鉴》:[卷五痘中杂证]发热

麻葛根汤加荆芥穗防风主之,蒸热有汗,此热在里也,加减消毒饮主之,至行浆时热不减者,此为毒热熏蒸,宜用

《痘疹心法要诀》:[卷三痘中杂证(上)]发热

葛根汤加荆芥穗、防风主之。蒸热有汗,此热在里也,加减消毒饮主之。至行浆时,热不减者,此为毒热熏蒸,宜

《陈氏幼科秘诀》:伤风

,加枳实、竹叶、石膏,用余家小红丸下之。有痰,前饮内加贝母、天花粉或胆星;热稍退而嗽,前饮内去紫苏

《产鉴》:[上卷]妊娠数堕胎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活血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血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散 41 活血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46 各家论述 47 摘录 5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活血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活人书》卷二十一:活血散 61 活血散的别名 62 处方 63 功能主治 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卫济宝书》卷下:活血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症因脉治》卷四:活血散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摘录 9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活血散 91 活血散的别名 92 处方 93 制法 94 功能主治 9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96 摘录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活血散 101 活血散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06 摘录 11 《杨氏家藏方》卷一 111 方名 112 活血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用药禁忌 12 《医方类聚》卷一九二引《施圆端效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3 《活幼心书》卷下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4 《产乳备要》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附注 15 《外科启玄》卷十二 151 方名 152 活血散的别名 153 组成 154 主治 15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56 附注 16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7 《明医杂着》卷六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得效》卷十八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活血散 活血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ó xuè sǎn

2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活血散

21 处方

蝙蝠(炙干)1枚 当归(切、焙)骨碎补(去毛)桂(去粗皮)补骨脂(微炒)各15克 大黄(锉,炒)60克

22 制法

上药六味,研细过筛。

23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治损伤瘀血在内,攻注刺痛。

2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薄荷醋汤送下亦得。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3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血散

31 处方

乳香15克 没药15克 血竭(生)15克 贝母9克羌活15克 南木香6克 厚朴9克 川乌(制)3克 草乌(制)3克 白芷(生)24克 麝香15克 紫荆皮(生)24克 生香附15克 炒小茴9克 甲珠15克 煅自然铜15克 独活15克 川断15克 虎骨15克 川芎15克 木瓜15克 上安桂(去皮)9克 当归(酒洗)24克

32 制法

上药二十三味,共研细末。

33 功能主治

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或久伤不愈。

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一般扭、挫伤用6~15克,可视伤处大小酌量用。

35 注意

上焦有热,出现口干舌燥者忌用。

36 摘录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4 《医学入门》卷八:活血散

41 活血散的别名

血竭活血散

42 处方

赤芍5钱,归尾5钱,红花5钱,紫草5钱,木香2钱,血竭1钱。

43 制法

上为末。

44 功能主治

痘色淡白,或热极血焦不红活。

4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血竭活血散(《痘疹仁端录》卷十四)。《赤水玄珠》有川芎。

46 各家论述

1《痘学真传》:当归、赤芍、血竭、红花皆行血之品,紫草凉解郁毒,木香、川芎流走气血。

2《成方切用》:气贵利而不贵滞,血贵活而不贵凝。木香、川芎调其气滞,赤芍、归尾、紫草、红花、血竭理其血凝。

47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5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活血散

51 处方

黄耆2两,当归2两,川芎2两,白芷2两,续断2两,鹿茸2两,黄芩2两,细辛2两,干姜2两,附子2两,芍药2两。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枪伤,腹裂肠出者。

5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先饮酒,次服药5钱匕,日3服。

55 摘录

方出《医学入门》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6 《活人书》卷二十一:活血散

61 活血散的别名

小活血散、止痛活血散

62 处方

白芍药1钱。

63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主疹子或出不快;痘疹血虚血热,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腹痛。

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小活血散(《医学入门》卷八)、止痛活血散(《医方考》卷六)。

65 摘录

《活人书》卷二十一

7 《卫济宝书》卷下:活血散

71 处方

金星草5叶,川芎1分,羌活1分,人参半两,甘草2分。

72 制法

上为末。

73 功能主治

痈疡脓出不快,肢体闷痛,寒热无时,口苦舌干,不思饮食。

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水调下,1日3次,如大肿赤疼痛,用麦冬5钱捣烂热调令清,以鹅毛刷在痛肿瘢上。

75 摘录

《卫济宝书》卷下

8 《症因脉治》卷四:活血散

81 处方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苍术、黄柏、秦艽、木瓜。

82 功能主治

内伤霍乱转筋。

83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9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活血散

91 活血散的别名

芎归汤

92 处方

当归、川芎各等分。

93 制法

上为细末。

94 功能主治

痘疮出得稠密,血弱,色不润泽而干者。

9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红花汤调下。

96 摘录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10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活血散

101 活血散的别名

如圣散

102 处方

赤芍药。

103 制法

上为细末。

104 功能主治

疮疹已出不快。

10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如圣散(《普济方》卷四○三)。

106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11 《杨氏家藏方》卷一 111 方名

活血散

112 活血散的别名

小活血散

113 组成

白花蛇5两(头紧细者),草乌头10两,川乌头5两,防风2两半。

114 主治

大风疾,诸风,浑身顽麻搔痒成疮。

11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临服药时,先于食后将真大风油1钱并麝香少许,用清茶或酒调服;续将活血散每服1字,浓煎贯众汤点茶清调下。更量疾势加减服。

116 制备方法

上4味,同煮香熟为度,滤出,先去防风不用;次将白花蛇(去皮骨)炙干;次将草乌头(去皮脐,焙)取5两;又次将川乌头(去皮脐)取2两半外,别入草乌头(生,去尖)5两,又入川乌(生,去皮脐)2两半,一处为细末;再入血竭1两(别研),麝香半钱(别研),和匀。

117 用药禁忌

切忌鸡肉。

12 《医方类聚》卷一九二引《施圆端效方》 121 方名

活血散

122 组成

苦葶苈。

123 功效

活血软坚。

124 主治

恶疮死肉肿硬。

12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用好油调匀,扫死肉上。

1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活幼心书》卷下 131 方名

活血散

132 组成

当归(酒洗)半两,生干地黄(酒洗)半两,川芎半两,红花半两,赤芍药半两,苏木半两,甘草3钱。

133 主治

破血伤风。

13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

14 《产乳备要》 141 方名

活血散

142 组成

当归4两,川芎4两,白芍药4两,柴胡4两,肉桂(去粗皮)2两。

143 主治

冲任气虚,经事不调,或多或少,或前或后。

14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6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稍热服。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6 附注

方中柴胡,《御药院方》卷十作“延胡”。

15 《外科启玄》卷十二 151 方名

活血散

152 活血散的别名

茜根活血汤

153 组成

白芍药1两,茜根5钱(酒洗)。

154 主治

痘根窠红散而不附者。

155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酒煎服之。

156 附注

茜根活血汤(《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16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61 方名

活血散

162 组成

当归、红花、桃仁、甘草、柴胡、大黄、生地、蒲黄。

163 主治

扑堕伤损。

16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 《明医杂着》卷六 171 方名

活血散

172 组成

白芍药1两(酒炒),紫草茸1钱半。

173 主治

痘疹已出未尽,烦躁不宁,肚腹疼痛。

17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匙,糯米汤调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 《得效》卷十八 181 方名

活血散

182 组成

绿豆粉。

183 主治

打扑伤损手足。

184 活血散的用法用量

厚敷损处,须数遍贴满,以纸花将杉木皮1片缚定。

185 制备方法

于新铁铫内炒令真紫色,新汲水调令成稠膏。

古籍中的活血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山楂、羌活。有痘出身痛,肉皴痘密者,匀气散、小活血散。惟胀贯时作痛不忌。热痒清内虚实表。诸痛为实,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痘疹

每服一钱,或二钱,木香汤下。芎归汤(十五)亦名活血散。大能养营起痘。当归(倍用)川芎上为细末。每服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疮子因吐利内虚自陷者第十三

一百二十八、活血散。治是疮疹证不出,或出而迟,或出而倒靥者,皆宜服之。上用白芍药炒为细末,用温酒调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起发证治

形)加烧人屎治之。如不润泽而干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饮与之。如不起发,不红活,平灰白者,此气

《医学正传》:[卷之八小儿科]痘疹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主治 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制备方法 8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 111 方名 112 上清丸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主治 12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济阳纲目》卷一○六方之上清丸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主治 13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4 《活人方》卷一方之上清丸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鲁府禁方》卷四方之上清丸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主治 1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五方之上清丸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主治 1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上清丸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功在主治 17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摄生众妙方》卷四引《乾坤生意》方之上清丸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异授眼科》方之上清丸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活人心统》卷一方之上清丸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上清丸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功效主治 214 制备方法 2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16 用药禁忌 217 附注 22 上清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221 拼音名 222 标准编号 223 处方 224 制法 225 性状 226 鉴别 227 检查 228 功能与主治 229 用法与用量 2210 规格 2211 注意 2212 贮藏 23 上清丸药品说明书 231 药品类型 232 药品名称 233 药品汉语拼音 234 药品英文名称 235 成份 236 性状 237 作用类别 2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239 规格 2310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311 禁忌 2312 上清丸的不良反应 2313 注意事项 2314 上清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315 上清丸的药理作用 2316 备注 2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上清丸 上清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hàng qīng wán

2 英文参考

shangqi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上清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74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6g 袋 075 中成药部分 75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3g 袋 039 中成药部分 76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18g 袋 21 中成药部分 77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48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78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3g 袋 035 中成药部分 79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4g 袋 046 中成药部分 80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6g 袋 069 中成药部分 81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60g 瓶 69 中成药部分 82 11 黄连上清丸 蜜丸 6g 丸 042 中成药部分 △ 155 13 牛黄上清丸 蜜丸 6g(人工牛黄) 丸 063 中成药部分 156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35g(人工牛黄) 袋 066 中成药部分 157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4g(人工牛黄) 袋 076 中成药部分 158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g(人工牛黄) 袋 095 中成药部分 159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6g(人工牛黄) 袋 11 中成药部分 160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4g(人工牛黄) 瓶 102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上清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17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上清丸的部颁标准。组成为菊花 60g、薄荷 10g、川芎 10g、白芷 60g、荆芥 10g、防风 20g、桔梗 20g、连翘 60g、栀子 20g、黄芩(酒炒)100g、黄柏(酒炒) 40g、大黄(酒炒) 120g,具有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的功效。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 51 方名

上清丸

52 组成

百药煎4两,薄荷(净末)4两,缩砂仁1两,片脑1钱,玄明粉5钱,甘松5钱,桔梗5钱,诃子5钱,硼砂5钱,寒水石1两。

53 功效主治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功在清声润肺,宽膈化痰,爽气宁神。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烦热。

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化;或嚼35丸,茶汤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甘草熬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6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 61 方名

上清丸

62 组成

薄荷1两,柴胡1两,蔓荆子5钱,白芷5钱,苏叶2两,陈皮1两,半夏1两,甘草1两,桔梗3两,黄芩2两,麦冬3两,天门冬3两。

63 主治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主治强弱之人,感中风邪,上焦有风火者。

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饱食后服。

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水为丸。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 71 方名

上清丸

72 组成

乌梅肉2两,薄荷4两。

73 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主治妇人胎前嗽血。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黑砂糖炒熟为丸,再以白砂糖掺上。

8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 81 方名

上清丸

82 组成

龙脑2分(另研),硼砂2分(另研),薄荷末1两,川芎末5钱,桔梗末2钱,甘草末2钱。

83 主治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主治心脾有热,上焦痰火咳嗽。

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临卧噙化;或食后茶清咽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9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 91 方名

上清丸

92 组成

大黄4两,僵蚕2两,姜黄2钱半,蝉蜕2钱半。

93 主治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虾蟆瘟,头面肿大。

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大人1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重1钱。

10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 101 方名

上清丸

102 组成

玄参5钱,乌梅3个,薄荷叶1斤,川芎2两,防风2两,桔梗5钱,砂仁5钱,甘草4两(一方加硼砂5钱)。

103 主治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堵塞。

1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1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 111 方名

上清丸

112 上清丸的别名

上清噙化丸

113 组成

薄荷叶3两,硼砂5钱,天花粉1两,天竺黄5钱,风化消1两,百药煎1两,防风1两,孩儿茶1两,桔梗7钱,甘草1两。

114 主治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主治口舌痛,生疮。

1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口中,徐化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17 附注

上清噙化丸(《济阳纲目》卷一○五)。

12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 121 方名

上清丸

122 组成

玄参8两,南薄荷叶5两,荆芥穗5两,苦桔梗1两,生甘草8两,归尾5两,熟大黄1两,陈皮8两,片芩(酒炒)8两,枳壳(炒)8两,川芎4两。

123 功效主治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功在清头目三阳之火。主治风热上攻,发渴喉疼,口痛牙血。

1

三黄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