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的历史有多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1收藏

闽南话的历史有多久?,第1张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东山岛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东山岛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玉环等县市,约有15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三清乡、南山乡(既三清山下闽南人)约有4万人说闽南话;上饶的其他地方的闽南方言岛已经接近消失,论为了老人语,已经被地方语言给基本同化了;上饶市一共说闽南话的不会超过10万。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而当地英语年纪大的则不太会用。中文也是当地重要的辅助语言。

来了

6 (3)的

革命 闽南

李子芳出身于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的一个爱国华侨之家。1924年远渡重洋到菲律宾;1927年秋,回国求学,立志投身革命;1930年5月参加中国***;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时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俘;

1942年4月29日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于江西上饶集中营,牺在中国***的领导下,1928年,一直到闽南解放,乌山一直是闽南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推翻反动统治的重要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乌山成为了中共闽南地委所在地,革命战火燃烧到了厦门、泉州和广东的潮州。继1928年3月平和暴动打响福建工农革命武装斗争第一枪后,党在云霄乌山先后成立饶和埔诏县委、云和诏县委,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许多***员、红军战士和乌山人组建工农红军第6军第48团、饶和埔诏第三连、闽粤边区独立营、闽南政治保卫队、王涛支队第四大队、钟骞支队、闽南支队等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开始时,中共闽南地委转驻乌山,领导了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整个闽南地区的农村游击战争和城市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直至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南全境。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许多***员、红军战士和乌山人民,为了新中国诞生,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其中,乌山地区为革命牺牲的干部战士900多人,死难老区群众3100多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乌山红旗,铸就了历史丰碑,其可歌可泣事迹必将唤起人们无穷回忆与情思。 有关烈士在厦门的斗争故事。1926年,年仅19岁的云霄人陈元宰参加北伐军,同年,加入中国***。1928年他在厦门、漳州从事通往中央苏区秘密交通工作,1931年在厦门被捕,关押在福州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表现出***人崇高品德。1933年陈元宰由组织营救出狱,被派任中共连江县委宣传部长,为苏区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红军长征后,他抱病上乌山与闽粤边特委取得联系,继续为党工作。1939年病逝,年仅32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担任闽南地委书记的卢叨来到乌山,参加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他代表闽粤边区红军与粤军175师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进行谈判,达成“6·26”政治协定。在长达17年地下和敌后斗争中,历经艰险、英勇战斗、无私无畏,大义凛然。解放战争初期,卢叨积极领导闽南敌后游击战争,为福建省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宝贵贡献。

  闽南 地区自古出人才,着名的文人雅士,民族英雄,医生学者都是数不胜数的。我们熟知的闽南历史名人有陈嘉庚、郑成功……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历史名人是闽南地区的呢?接下来我就为你来盘点,让你更加了解闽南文化。

 闽南历史名人——李光地:理学名臣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1642年出生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着,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清朝着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闽南历史名人——郑成功:民族英雄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据福建地方典籍记载,公元618年~907年(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月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历史源远流长。

15-16世纪明中叶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文化的区域扩展到那儿,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在台湾、南洋扎下了根,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童谣。其中的许多又很快传回福建闽南,相互融合,相互启发,使得闽南童谣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迷人,也成为两岸百姓,两岸儿童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的一条文化纽带。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闽南人多越洋经商,背井离乡,但无论漂泊多远,归乡之后,必定要盖一座红砖厝,兴尽财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闽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红砖厝经家族数代传承,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以夸张又凝重的金色,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与敬畏,以寄托对家业繁荣、国业兴旺的淳朴祈盼。这种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达,也是红砖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权参与的祭拜仪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实而隆重的意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的体制的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红砖厝在其坚固的砖石结构下,也有细腻深邃的内在,垂柱横梁、透雕描金、工艺繁复。今天,它们仍是唯一生动的存在。我们也不难从中窥见大厝拥有何等令人发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初叶,闽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妇孺幼小成为红砖厝当时的生活主角。红砖厝,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征物,长久矗立,越显重要。闽南红砖,在实间的流转中,奇迹般的保留它们的鲜亮色彩。闽南人对于生活充满着永不衰竭的热情,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也是流转于红砖厝内的生活主旋律。闽南人拥有坚强而善良的秉赋,为收获而不知疲惫的奔忙,并用团圆的隆重来作为一年的落幕,热烈呈现一个家族与其成员所应拥有的骄傲与风采。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商,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坚固着经历着颠沛流离的闽南人对家园故里强烈的归属意识,历尽岁月洗礼,伴随闽南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福建菜以闽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为代表。 福建东临中国台湾海峡,西北多山,依山傍水,资源丰富。琅岐岛的蟳、河鳗,长乐梅花的的竹笙,樟港的海蚌,厦门沿海的龙虾、明虾、黄鱼、红蟹、鱿鱼,以及闽江上游的石鳞鱼、冬笋、香菸等,为福建风味提供了独特的材料。闽菜以海味为主要原料。 制作细巧﹐色调美观﹐油味清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称﹐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橘汁等调味料。台式闽南菜之经纬,善用甜香,讲究佐料,尤其使用酱料沾食之菜色较多,别有风味。 闽西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以客家菜为主体。菜肴偏咸、辣﹐多以山区特有的奇珍异品作为原料﹐有浓厚的山乡色彩。闽西菜稍偏咸辣,具有浓厚山区的风味。 总起来说: 材料上都以海鲜为主,调味品十分多样,除了一般调味料外,还有虾油、虾酱、酸杏等,又较突出『糟』味,有红糟、白糟、醉糟等之别, 闽菜以选料精细﹐刀工讲究﹐注重火候、调汤、佐料及以“味”取胜而著称﹐并以烹制海鲜见长。 口味上以为清鲜、醇和荤香、不腻为特色,酸甜适度,滋味利口 福州菜清淡,偏于酸甜,其汤鲜味美,丰富多种变化,颇具传统色彩,南北皆宜,制汤有『一汤十变』之誉, 烹调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炖最为常见,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墙、包心鱼丸、红糟鸡、闽生果、淡糟香螺片等。 刀功微妙﹔ 汤菜居多﹐变化无穷﹔ 调味奇异﹐烹调细腻。 同时﹐福建小吃点心也另有一功﹐它取材于沿海浅滩的各式海产珍品﹐配以特色调味而成﹐堪称美味。 福建著名的风味菜点有﹕佛跳墙、鸡汤汆海蚌、淡糟香螺片、沙茶焖鸭块、七星鱼丸、糟醉鸡、煎糟鳗鱼、半月沉江、鼎边糊、朱时果、福州线面、蚝仔煎、土蚯冻、沙茶烤肉等。   福 建 菜 谱 福 建 菜 是 由 福 州、 闽 南 山 区 菜 组 成。 代 表 菜 有 佛 跳 墙、淡 糟 香 螺 片、 鸡 汤 汆 海 蚌 等。 太极芋泥 菊 花 鲈 鱼 香 露 全 鸡 花 卷 鱿 鱼 生 炒 海 蚌 龙 身 凤 尾 虾 醉 蚌 肉 淡 糟 香 螺 片

参考: me

福建菜 八大名菜之一 福州菜 闽南菜 名菜:佛跳墙

福建菜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善于烹制海味,二是烹饪技艺中保留了一些古代烹调法。从福建独有的「鲟饭」和「肉燕」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烹饪技艺上,广东菜系中保留许多古法,如盐焗、酒焗、锅烤和生食鱼虾(如鱼生、虾生、醉虾)等等。 还有令一个引言俾你选 闽菜(福建菜) 闽菜由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方菜组成。由于福建近海,所以烹煮材料多为海产。闽菜的特色是菜肴多汤汁。烹调以煨、糟最突出,重视刀工。口味稍为淡、甜和酸。佛跳墙、雪花鸡和太极明虾等,都是闽菜中的佳肴。

闽南水仙茶的历史悠久,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湖洋公社是驰名中外的‘闽南水仙茶’的产茶叶区,是全县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闽南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闽南水仙茶后由海外华侨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制闽南水仙茶。20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茶”。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茶”。

去过潮汕和闽南地区的人会觉得很奇怪,这两个地区风俗方言几乎一模一样,两个地区的经商氛围也特别浓厚,走出了许多著名商业大佬。

潮汕与闽南地区是源于流的关系,从人口来看看,潮汕地区的居民大部分是福建移民的后裔,据记载,潮汕移民几乎来自中原,但直接从中原移居潮汕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是先占籍福建,而后转徙潮汕。福建旧时是闽粤人的发源地,随着中原王朝的干扰,汉时越人北移南迁,两晋南北朝汉人入闽,隋唐时蛮獠啸乱,五代王朝入闽,南宋闽西北动乱饶平入侵,元明青海氛不平,各种不太平。

总之,潮汕与闽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过它与闽南文化及习俗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与今泉州,莆田地区还是有许多民俗不同的地方(潮汕与闽南在地缘上占了很大的关系,不过潮汕文化包含有许多当地的土著文化,从其民俗与文化看,是有别于闵文化而独树一帜的)。尽管有许多不同,那么在中国历史民族大融合尚认同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潮汕话是闽南语的一分之因此虽隔两省,其方言是同宗同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根。也因此有“潮州人,福建祖”一说,其渊源就是潮汕是古中原人二次移民之地,

美食上,潮汕美食已然在全国打出名号,而相对的闽南小吃则显得有些落寞,与中国农耕社会习性稍有差异,潮汕人好吃,会吃牛肉,相仿的泉州人的牛肉嗜好也不逊色,遍布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和晋江牛肉店,便是其有力的证据。至于春卷菜头粿,蚝烙,肉粽等,更是两个地方共同的家乡菜色,此可谓“同食”。

闽南话的历史有多久?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