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不出,苍生何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大医不出,苍生何为?,第1张

提起中医,很多人还是把它定义为“ 养生 保健”。至于看病,大部分人都是走进西医医院。

我不评论中西医之优劣,只是单纯地为中医,为那些医德高尚的大国医匠说两句公道话。

一:大国医匠

山西李可,中医国手。以中医手法,在治疗危重病人方面,独创大剂量附子治疗手段。

附子,这可是毒性极强的药物,2005年修订的中医药典中,明确规定,附子的用量,一般在3至15克之间。

而李可医生,他将附子提高到十数倍之多。在他的那个年代,更是严重超标。

李可完全没有顾及个人安危荣辱,只为医者父母心,一心救人。

他的一生,基本都是在基层看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一名真正的人民医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不断钻研廉价替代药,从病人的家庭出发,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不但治病,还考虑别人的生活。

也许,正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基层,更了解百姓的疾苦。

正是李可感慨道:大医不出,苍生何为?

这位老中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才是大国医匠,什么才是中医大家。

二:治病为辅,生活为主。

2007年,因为浑身痒的难受,我去佛山市中医院看。我就是挂了个普通号,给我看病的是一位老中医。

他给我检查了一下,语气平淡道:“看得出来,你是从外地过来打工的,也没有必要在这里拿药了,我写个药名,去外面的药店买,一块钱一支,每次两支泡澡,脖子以下都要泡到,症状消失就可以了”。

见我欲言又止,他接着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再给你开检查单,然后在医院拿药,你看怎么样”?

怎么会不相信呢?

我每个月750元的工资,这要是一通检查下来,再拿点药,真不知道有没有得剩?

我马上道谢,心中更是感动,一个外地人,还能有这样的待遇,哪里还不满足。

老中医把写着药品名字的纸给我,只是挥了挥手,继续叫下一个。

我在门口还回望了好几次,真是出门遇贵人啊!我不认识他,他不认识我,茫茫人海中,我们只是萍水相逢而已。

我在他们医院挂号费一块钱,他们医院就赚了我一块钱。

我在药店花了十二块钱,就把病治好了,这次看病,我是终生难忘。

三:大疫必出大医。

在没有西医抗生素之前,每有大的疫情,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会涌现出一个个顶级中医。

这是天佑中华。

而中医,几千年来,总是冲在抗疫的第一线,仅仅用那些廉价的草药,就将一次次的疫情化解。

这些大国医匠,中医圣手,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抗击疫情而发家的。相反,他们都是甘愿守着清贫,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医。

没有这种大国医匠的精神,只以个人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医生,哪里能有这样高明的医术呢?

又如何让后人敬仰?

抛弃个人荣辱,以身试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才是这些国医圣手的成功秘诀。

我们这个民族,每当危难时刻,总用大医出世。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总有这样的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结语

生病的时候,总是希望遇到一个好医生,自己少受点罪,经济少受点损失。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差钱,因病返贫,总有这样的例子。

病要治,生活也要继续。

所以,我们也在心里呼吁:大医不出,苍生何为?

公元1642年的大明王朝,在战乱频发瘟疫横行的背景下,举国陷入混乱恐慌的氛围。值此危难之际,江南一位叫吴有性(字又可)的郎中,凭着精湛的医术编著了一部《瘟疫论》,不仅拯救了无数黎民,还由此成为中国瘟疫学的鼻祖。2013年上映的**《大明劫》,由冯远征饰演的主角之一江湖游医吴又可,即是以他为人物原型。

一、医者仁心

崇祯十五年,江苏吴县的土郎中吴又可,面对十室九空的家园,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

如果不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年过半百的他或许此时正背着药箱走街串巷。万历十年出身农家的他,成年后自学几本医书后做了江湖郎中以图养家糊口,在当时这是个很不体面的职业。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却让他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走向了时代的前列。

明末的小冰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特殊的气候使得明朝天灾不断。崇祯皇帝自即位起,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大旱,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蝗虫灾。

一时间流民四起,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也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域,到了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江南地区已沦为人间地狱。

“斗粟千钱,人相食,死亡塞道。”,众多医生面对这样的惨状,翻遍了古籍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用治疗伤寒的方子去医治,结果可想而知。

身处疫区一线的吴又可,经过调查发现,眼前的一切显然不是伤寒所能解释的,要想根治必须采用新的方法。

于是,他果断地站出来疾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检古书。”,号召同行们不要在古籍里找答案。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做好防护到疫区询问疫情并记录。甚至为了找出病源,吴又可还在牛棚、猪圈、鸡舍等地蹲点留守,只为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二、治疫良方

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临床治疗,吴又可发现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这种“戾气”和风、寒、暑、湿都不同,它不是虚幻的物质,而是从患者口鼻里传出后,再通过气体传入到其他人体内。

戾气能否导致瘟疫,取决于戾气的浓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气侵入的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也不同;人类的瘟疫和禽兽的瘟疫,虽然都是由戾气引发的,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

这与现代医学里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理论不谋而合,也是中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找出了病原后,吴又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研发了一个抵御瘟疫的药方:达原饮。

达原饮以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七味中草药为原料。知母滋阴,白芍养血、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补虚调和,槟榔消食、厚朴疏气、草果辛味浓烈,组合在一起能起到极佳的祛疫效果。

达原饮的研制,使得横行了一年多的瘟疫终于被遏制了。然而自此以后,吴又可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他的这个药方一直被沉寂了三百多年,直到200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2003的SARS病毒来袭,全世界的医学界都为此束手无策,著名的中医学家任继学教授,用吴又可“毒疫之邪侵伏膜原”的理论,复原了药方达原饮,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三、医道永存

待疫情平息后,吴又可回到了家乡,将他这期间对瘟疫的控制方法写成了一本45页的小册子,而这就是世界上不朽的医学著作《瘟疫论》。

只可惜吴又可生不逢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命悬一线的明末乱世,时代没有为他提供安稳的研究条件。

直到几十年后,西方人研制出了显微镜,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学界才发现吴又可的“戾气”说与西医里的“微生物学”如出一辙。

《瘟疫论》是中国第一部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这部书中吴又可将瘟疫的传染方式分为9类,这就是著名的“表里九传辩证论”,直到今天还在造福人类。

在没有借助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吴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先了西方200多年。

就在《瘟疫论》完成后的第二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就此终结。能治愈瘟疫却治愈不了人心,家国破碎之际,心灰意冷的吴又可回到家乡行医,从此不问世事,只求造福乡里。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清军统帅多尔衮为巩固政权颁布了残酷的“剃发令”,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由此引发了江南地区的激烈反抗。心怀故国的吴又可,不肯剃发易服被清廷处死,终年70岁,妻子和儿子也投河自尽。

吴又可的绝学就此失传,然而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就像《大明劫》里的那句台词:“王朝兴衰,唯有医道永存”。

 武汉的疫情成为了全国的焦点,涔汐足不出户,每天关注疫情的情况,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现在全中国的“敌人”是瘟疫,这是一场跟所有中国人有关的“战斗”,而不是一次单独事件。疫情的背后,有很多感人的 故事 。那你知道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 事迹 都有那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1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李长春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李长春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2

 “您好,请停车登记、测量体温。”2月7日,室外温度在0℃以下,在外面站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发麻。衡水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一大队辅警周刚和同事一起,在桃城高速口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登记。白班6个小时,赶上值夜班,要连续上12个小时。

 忙了一天,下班后他还要照顾患病的妻子。2018年年底,妻子孙巧英确诊患上肺癌,如今癌细胞已经严重侵蚀骨质,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家人照顾。平时,周刚工作繁忙,妻子只能托付给岳母。这个 春节 ,原本能休息5天,他打算用这难得的假期好好照顾妻子、陪陪儿子。

 但因为疫情的到来,这个长假他反而比平时更加忙碌。农历腊月廿九,疫情形势愈加严峻,一大队号召全体民警、辅警放弃休假,做好准备抗击疫情。周刚毫不犹豫地在请战书上签下名字,他坚定地说:“疫情当前,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我是***员,更要克服困难冲在前头!”

 从农历大年三十接到命令开始,他就和同事们在高速路口坚守,为城市守好大门。1月28日深夜,正在执勤的周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妻子虚弱的声音:“我感觉浑身疼,快撑不住了,你回来吧……”得知此事,单位马上安排周刚休班。原本已经请好了假,周刚思考再三又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我走不开啊!先让儿子给你做个伴,等我下了班再陪你。”妻子知道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是嘱咐他做好防护就挂断了电话。直到第二天早晨交班后,周刚才赶紧带妻子去了医院。

 事后得知,那天晚上妻子因为身体剧烈疼痛,几乎彻夜未眠,周刚满心愧疚。“最近一直在忙,感觉最亏欠的人就是妻子。不过,疫情当前,大家都非常疲惫,我要是休假了,其他同事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家里的困难我能克服,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质朴的周刚说。

 2月3日上午,是妻子进行肝介入手术的日子。当天,周刚正好值上午班,他悄悄和同事换了班,手术完成后,又出现在执勤岗位上。每天在医院和执勤点两点一线奔波,周刚脸上难掩疲倦,但是他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从 除夕 到现在,周刚和同事们累计监测车辆近8000辆。

 “家事、国事自古难两全,我是党员,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周刚的脸上坚毅而平静。“我现在就盼着,等到春暖花开,疫情过去了,媳妇的病也能有所好转,我在家好好陪陪她……”说到这里,周刚的眼圈湿润了。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3

 “师傅,您从哪里来的请您测一下体温。”2月6日,在武邑范村交通检疫留验站,43岁的武邑县交通局干部杨国军一边为进出的人测量体温、排查过往车辆,一边无数次重复着这句话。

 1月30日,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武邑县决定成立106国道武邑范村交通检疫留验站,把好全县的北大门。作为交通部门联络人,杨国军负责范村和汽车站留验站的筹建。建设留验站可不是简单事,留验站由交通、卫生、公安交警等部门人员组成,人员结构复杂,大家彼此又不熟悉,管理起来难度很大。现场几个党员提议,由交通局向县直工委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杨国军成了临时党支部书记。

 面对既无值班室又无照明的实际情况,杨国军和大家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大家马不停蹄安装减速带、爆闪灯、防撞桶等交通设施,同时协调电力部门接电安灯,搭建值班帐篷,解决值班人员吃住用餐问题,保证了留验站当天筹建,当天启用。

 工作人员有了“家”,作为“家长”的杨国军就更忙了:他是负责人,吃喝拉撒都得他操心;他还是资料员,所有过往车辆的台账他都一一登记。2月3日晚,一场雪后,路面又湿又滑,值班人员顶着凛冽的寒风,登记过往车辆,心疼值班人员的杨国军冲到检测第一线替换身体虚弱的同志……

 从1月24日到2月4日,他一直没有闲着。除了范村留验站建设,他还负责建设汽车站隔离通道、县城6个留验点的建设。连续多日的紧张劳累,杨国军的身体吃不消了,出现尿血状况,队友们把他送到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主治医师建议入院治疗。“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休息!”未遵医嘱,杨国军坚持返回到工作岗位。2月5日晚,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的他,被同事强行带到县医院住院治疗。

 “他就是冲锋在前、坚守岗位的铁把门。”留验站成员、马台卫生院院长明智民说,“我们一起工作的这些天,他的榜样一直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现在已经有4名同志先后向留验站临时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我们要向他学习,直到打赢这场战役。”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4

 在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救治一线奋战不足一个月,张忠德瘦了9斤。

 张忠德是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过一回。这一次,已56岁的他又来到火线,“我只不过是换了个工作地点”。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汉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点多,张忠德坐上开往武汉的高铁,当晚8点多钟到达。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了武汉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银潭医院。来不及多说,张忠德就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采集相关资料。“采集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干了5个多小时,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了解他们的发病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张忠德说。草草吃过午饭,他们就开会研究。

 正月初二,专家组兵分四路,分头出击。张忠德带队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病区,花了近3个小时采集数据,“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当天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来自全国的专家顾问一起,讨论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来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成员,要采集好临床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和修订国家推出的中医治疗方案;二来我们还援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病区,共3个病区105张床,其中广东省中医医疗队管理两个病区70张床。”张忠德告诉记者,在组建过程中,大家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对广东省中医医疗队60名队员进行严格培训,坚决做好防护、杜绝感染。”张忠德说,以前的培训全部归零,现在培训合格才能上岗。60名队员中,有37人是***员。“我们开了党支部会议,决定第一批进隔离病房的,必须是党员。”一个星期之内,医疗队有20人写下入党 申请书 。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救治过程中,张忠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说,他们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除此之外,还对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疗。外治法主要采取针灸、按摩,打八段锦、太极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有焦虑得睡不着觉、腹胀得吃不下饭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着觉,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张忠德说,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目前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收治了124个病人,出院跟转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刚好是50个,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张忠德说:“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病救人,但我们得到的是全国中医人的支持,是集全国中医人的智慧来制定诊疗方案的。”

 据了解,从临床数据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治疗手段介入后,重症转轻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转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数据显示也较有效,后续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目前中医、西医团队都正在做这方面研究。”张忠德说。

 任何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称了一下,发现体重降了9斤。”张忠德笑着说,前线医生工作都很累,“现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进来以后,你得想办法不让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下去,要想办法治好病。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掉几斤肉没问题,回到广州一个月又长起来了。而且,我年纪大了,还难得老来瘦。”

 在武汉,早晨6点多起床后,张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白天没时间休息,就在坐车时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吃饭也很快。”2月17日,张忠德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晚上回到宾馆已经10点多。“又接着修改治疗方案,等弄完已经深夜1点多。”

 在医院,遇到焦虑、紧张的患者,张忠德常常拿自己举例子:“我得过非典,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你们更要有信心挺过去!”

 张忠德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务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勤洗手,又要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现在的人,有的太不爱惜身体了,经常熬夜,吃饭也不规律。”他说:“中医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说,增强体质才是最好的预防。”

 “我所在两家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看媒体公布的数据,和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符合。战胜疫情,我的信心很足,胜利曙光就在前方。”张忠德说。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故事事迹5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这每一个人的心。疫情来临时,鸠江区汤沟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辞辛劳,离开家人,积极响应动员,迅速进入战斗角色;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防疫第一线;他们勇敢坚定,在村民群众都闭门不敢外出时,他们始终在村落间“逆行”,宣传引导,摸底排查;他们既是一名中共党员,又是一名村居干部,他们在大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险我们都得上

 大年初一,春节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氛围中,但网络上关于疫情的消息也一直被村居干部关注着,他们_经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疫情,面对春节期间大量的返乡人员,加上村里办喜事的、聚会的多,都心里捏着一把汗,随着疫情严峻的消息不断传出,不少村居干部便开始在镇政府的工作微信群中主动询问,是否有防疫工作安排,形势不容乐观。

 当日下午,镇党委政府开会传达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村居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 刚结束,现在正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时候,面对疫情,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算什么***员,怎么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个别村居书记给自己打气,得到在场人员的一致“点赞”。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 14 村居于大年初二上午,全部组织召开了“两委”会议,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布置到位,明确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具体 措施 。全镇各村居干部,立即从春节假期的氛围中抽出身来,迅速调整思想状态,全部到岗到位,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____指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来了,我们不上谁上。”在三元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姚清海面对个别人员的担忧,严正表态。

 防控就是责任,当最接地气的“逆行者”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自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各自把各自网格内的人员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后到我这汇总签字上报。”__村党总支书记汪贻平明确“两委”干部网格责任,把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压实。__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网共治”载体,全村划分为 6 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一两名“两委”干部包保,同时发挥党群议事点作用,发挥党员、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都交给网格,像一颗颗旗子下在网格点上,时时掌握网格动态信息。全镇 14 村居依托“三网共治”113 个网格,明确村居网格员属地责任,汤沟镇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排查人员准确、上报及时、信息全面,与村居干部落实好网格责任是分不开的。

 “到村入户务必做好自我防护,你们不是只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大家负责,这个时候,不能逞强。”每次下网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医务人员跟踪检查在家自我隔离的武汉返乡人员前,早映村党总支书记汪贻武都会多唠叨几句,生怕大家放松了自我防护。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干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他们面对的是春节前广大在外务工返乡人员,这个春节农村很宁静,但情况也很复杂,形势似乎比村干部们认识到的更为严峻,他们丝毫不能懈怠。

 发动村民群众,我们就是“门神”

 村干部就是村子的守护者。“在网上看到有个比喻很形象,我们就像村民家里门上过年贴的“门神”,我们替村民群众把好这个门,把疫情关在门外。”黄__党总支书记宣义剑开玩笑说。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轻松,但责任很是沉重。村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村干部说一百遍,似乎在他们眼里,都是多余的废话。我们当“门神”,村民就要自觉关门,我们不仅要防控疫情,还要看住村民,让疫情不在这里传播。村民群众自我防控意识至关重要,一定要发动群众,***人的法宝就是依靠群众,疫情防控,贵在群防群治,群众不参与,疫情难根除。村居干部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扎扎实实做好舆情引导、防疫宣传,村上大喇叭喊起来,小喇叭动起来,横幅拉起来,宣传海报贴起来,一封信发到人手一份,把手机都用起来,抖音短视频、微信发起来,能用的宣传手段一样不落。持续的宣传之下,村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纷纷响应,主动参与,采取各种方式,严防人员流动,取消各种宴会、聚会、集会,宾馆、餐馆、网吧、菜市场等全部关停,现在村干部要到所辖的自然村开展排查检测,都要提前跟村里人申请。村民群众都说,村干部是我们的“门神”。

相关 文章 :

1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料最新(5篇)

2 关于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精选5篇

3 2020疫情感人事迹作文

4 2020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作文精选5篇

5 关于抗击疫情感人事迹优秀征文5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