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流剑术的实战能力如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日本古流剑术的实战能力如何?,第1张

对于击剑的话,我打过一段时间的重剑,我觉得击剑与上面剑道一样,也已经是脱离实战的一种体育运动,击剑多部分打的是身体素质和反应,而非严谨的攻守技术。 如果用兵击规则和古流打的话,除了重剑可以一战之外,花剑和佩剑打起来应该都是懵逼的吧,毕竟没有优先权这种规则了。

户山流既不是剑道,也不是居合,而是日式击剑。

它的前身是日本陆军户山学校,这个学校还为日本国民印制过杀敌手册。二战后,户山流估计是不甘于像剑道一样,采用竹刀+护具的形式来为保留日本剑术而做出妥协,也不像居合一样纯粹变成一种个人修行的技法而舍弃了对战。

但是当时日本政府受制于美国,是明令禁止击剑的,所以户山流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种地下状态。直到后期日美关系解冻,对剑术的禁令解除,才得以重见天日。现在的户山流在日本地位也很尴尬。剑道算是公认的“正统”这个毫无疑问,居合作为理解剑理和熟悉真刀的最佳途径,一直被视作是与剑道互为表里,可说是兄弟科目。

古流作为日本传统武术的遗产,更多是像中国武术一样,承担着表演和传承的职责,在技击方面贡献有限。只有户山流,既不被“正统”承认,也不愿像古流那么“安分”。于是它另辟蹊径,采取真刀(未开刃)+护具(跟剑道护具不同)的对战方式,希望最大程度能够还原日本古代真剑试合的实感。

剑道作为剑术禁令时期的妥协品,虽然被迫放弃真刀而采用竹刀来对战,也因此将日本古代剑术技法(特别是一刀流)的精髓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江户时期,日本诸流派就已经普遍采取竹刀+护具的对战方式。但日本剑道依然在长久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因为在脱离真刀的环境中长久使用竹刀来练习造成的。

由于真刀和竹刀在物理性质上的区别很大,使得剑道在用竹刀复制真刀技法的过程中出现了拷贝走形的问题,即违背真刀剑理的竹刀技法逐渐产生并流行(轻快飘忽的剑风,轻点轻敲的打击,甚至利用竹刀在打击一瞬间的变形来“点”对方等一系列只有竹刀能做而真刀做不出来的动作),甚至出现了很多利用剑道规则取巧获胜的剑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向。

当年的高野佐三郎、持田盛二等老前辈因为有着古流的基础,即使手持竹刀也不会偏离正统的剑道,不会去做违背真刀剑理的动作。但因为剑道的普及化和竞技化,以及脱离真刀环境日久,现在的剑道练习者们为了赢得比赛,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也不得不去做。这些问题,今天的日本全剑连和武术界也是承认的。有鉴于此,户山流希望能够把剑术带回到最接近真刀实战的位置,所以一直在摸索应该怎么做。包括它的采取真刀对战,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网上有视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但是目前为止,户山流依然不被日本剑道正统所接纳,所以只能在小范围里独自开展。说了那么多,对喜欢日本剑术想学习的人,我的建议是,还是要从剑道开始学,等小有成就之后(上3、4段之后),可以适当学习一点居合,增加对真刀的理解。至于古流,那是高段老师的领域,一般6段以下不需要考虑去学。日本现在学古流的也大部分都是剑道高手。他们也希望通过对古流的回溯,来纠正剑道里偏离真剑的那一部分。

日本剑术所使用的刀器一般称为日本刀,中国又称倭刀,其刀身狭长微弯,单刃柄较长,劈斩突刺俱宜,实际上是刀剑合一的产物。常用的日本刀形制有大、小之分(长、短),大刀又分太刀(刀身弧度较大),打刀(刀身较直)两种,小刀称之为胁差(又称胁插,刀身长度只有正常日本大太刀、打刀的三分之二左右,故也有称其为小太刀的。古代日本武士一般都身佩两刀,即一大一小两柄日本刀)。日本古武道的剑术流派极多,古流号称有两百至三百余派,主要有柳生新阴流剑术、小野一刀流剑术、北辰一刀流剑术、马庭念流剑术、鹿岛新当流剑术、东军流剑术、真影流剑术、直心影流剑术、神道流剑术、神道无念流剑术、当流剑术、示现流剑术、心形刀流剑术、柳刚流剑术、铁人实手流剑术、中条流平法、天流兵法剑术、神传流击剑等。

日本武士必须常年佩刀,刀不离身,故在所有的古武术门类中,剑术是武士必须掌握、流传也最为普及的武艺技法之一。剑术在古时又称剑法、击剑、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后始称剑道。日本古流剑术包括使用太刀﹙佩带时刀刃向下﹚、打刀﹙佩带时刀刃向上﹚、小太刀等武器的技术。其内容有使用一刀(单刀)的太刀术、小太刀术;使用长、短二刀(即同时使用大、小太刀的双刀术,日本古流剑术中双刀技法都被称之为“二刀流”,流派有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的正二刀术﹙右手拿大太刀,左手拿小太刀﹚、逆二刀术﹙右手拿小太刀,左手拿大太刀﹚,双手都持大太刀的二刀术﹙如琉球王家秘传武术本部御殿手、大东流合气武术等﹚及小太刀二刀术﹙如天道流、柳生心眼流等﹚等各种各样的剑术技法。其中包含刺眼、撩阴和斩击对手颈动脉等危险的招数,平常主要以形﹙套路﹚的练习为主。

刀与剑刀——刀的制式自石器时代就己出现,石刀、骨刀考古发掘多有物证。随着的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青铜刀,至春秋以后,铁器渐兴,出现铁刀。直至汉代初期出现铁制环首大刀。由于战争的需要,刀逐渐成为近战时的主战短兵并一直沿用下来。从刀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从古至今,刀的基本制式并无大的变化, 仍然是单刃、背厚、方头或单侧弧形的尖头、有柄,刀身与柄之间有圆盘形护手(其功能仅仅是护手),整体略呈弧形。这种制式的器具从古至今乃至世界各地都称之为刀。刀的用法以劈砍为其终极目的,正如《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所言“刀之利,利在砍”。刀的制式为砍服务。剑——剑在中国古兵器中享有“百兵之君”“诸器之帅”的美称。其制式,从考古发掘实物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剑,就己初步形成。后来出现青铜剑,再到后世的铁剑、钢剑。因钢铁易腐蚀,早期的发掘物不多,但从早期遗存的壁画、石刻当中仍可辨其制式。至唐代时,剑的整体制式趋为统一,延续至今,几无变化。剑的基本制式是:双刃、中间有脊,单尖、有柄,剑身与柄之间有格,亦称云头(剑中这个部位不能称为护手,其虽具有一定的护手功能,但以挂对方兵器为主,用法相当巧妙,这个部位的运用也是西洋古击剑与中华古击剑的重要区别),剑通体呈直形,笔直的剑形给人以直指人心、摄人心魄的震憾感。剑的用法以刺为目的,剑的其它用法如:格、拦、披、挂、劈、点、抹、崩、托、压、绞、挑等都是为最后一刺服务的(由于咽喉部位的特殊,仅用抹法亦可解决)。剑的制式是为刺服务的。由以上对刀剑二兵器的粗略叙述可以看出,刀剑虽同属短兵器,但二者名不同(一刀一剑),形不同(一弯一直),用也不同(一砍一刺)。刀厚重、尚力,剑轻便、尚巧。日本剑道中用的器械明明是刀却为何被称为剑,而且以讹传讹,什么竹剑、真剑、剑术、剑道形、心剑一如等等与剑有关的名词通通充斥在日本剑道中。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许多文章和叙述中同一器械在一句话当中,竟然前半句称之为刀,后半句又称之为剑,或者干脆称之为剑刀。看来有必要就日本剑道中肆意混用刀、剑之名这一事实作一历史性的初步探讨。从已公布的史料,我们知道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兵器的交流也同样如此。为方便后文的对比叙述,笔者特意参阅史学家马明达先生的《说剑丛稿》。书中叙述三国时日本邪马台国同曹魏之间的交往。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日本邪马国的女王卑弥呼,曾于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 年)六月,派大夫难升米等来中国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这些友好使者,多次来往,在魏国每一次馈赠日本的礼物中,也总是有刀。证明到三国时代,中国制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的珍视。日本九州熊本县玉名郡兰水町江田船山古墓中,曾发现刻有汉字铭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五世纪中期的遗物,约为中国的南北朝时代。这柄刀的发现,证明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三国以后。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著名的日本正仓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的剑刀,“献物帐”上还记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所谓“唐式大刀”应指唐代军中盛行一时的陌刀,这种刀的样式在中国已无实物可证,只有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几柄唐代实物。这些都证明历史上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是久远的。至少延至唐代,中国剑刀仍在继续传入日本。另据松田隆智的《中日武术交流史(上)》记载,日本山形县乌海山麓的三遗崎山遗址出土有中国殷代的青铜刀。从史料的叙述中可知,通过中国官方渠道输入日本的是刀,从未有剑。宋代以后,日本刀因其品质优良而逐渐大量输入中国,形成特定的日本刀文化现象,比如北宋欧阳修的《日本刀歌》到明代唐顺之的《日本刀歌》等等,可见中日的古兵器交流是刀,刀法的交流也有可能。当然剑也许输入过日本,但日本人不会用,或者认为是不适合日本人用而弃用,因为无史料,尚难确认。所以说剑法是绝无交流的。既然日本没有剑,可为何又将日本刀称为剑?从已了解到的史料可知,日本剑道这样一种体系在日本古代的典籍《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被称为“多知加伎”,奈良时期后,多与“击刀”“太刀打”等词混用,但仍常用“多知加伎”一词,从室町时代中期开始才逐渐出现“剑术”一词,且与“击刀”“太刀打”“刀法”“击剑”交叉混用且延续至今,可见刀剑混用在日本已有一定历史。在中国从宋代到近代仍将这种兵器称为“日本刀”或“倭刀”,直至有好事者创编出双手剑法和翻译日本剑道内容时才逐渐在中国出现将“日本刀”误作剑的现象。为何日本刀强称之为剑,还望与日本学者共同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思考认为,由于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其他兵器(包括刀)无可企及的崇高地位。日本古人应知晓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剑”与“相马”就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从那时起,人们就已把剑当作是有生命的物体,而且名剑已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如古之诸多名剑已是“天生神物,圣君用之”,直到后来的“尚方宝剑”。总之,剑时常与阶高低、地位大小、权力多寡相联系。而且时时将剑称之为“龙”,如孙炎《宝剑歌》“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将剑比龙,使剑的文化意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如此,剑更已成为神器,有着不可思议的祈神显灵、驱魔避邪的异样功能,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认为“古镜若剑,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恶”。总之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防身兵器,而且是“道”之所依的神器了。古之擅刀者被称为“刀客”,而擅剑者则被称为“剑侠”,“侠”与“客”二者的意蕴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笔者推测:剑的这种丰富的文化意蕴,随着中日交流必定会引起日本人的关注,但日本没有剑,更不懂剑法,而又被这种剑文化所吸引,所以望着完全不同于剑型的手中常用兵器,只好时而称为刀、刀法,时而又称为剑、剑术。但归根结底仍是刀,用汉字剑来表述日本刀是错误的。

日本古流剑术的实战能力如何?

对于击剑的话,我打过一段时间的重剑,我觉得击剑与上面剑道一样,也已经是脱离实战的一种体育运动,击剑多部分打的是身体素质和反应,而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