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多少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0收藏

金刚经全文多少字,第1张

金刚经版本众多,鸠摩罗什译的版本最为流行,目前鸠摩罗什的流通本,经详细统计如下: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共71字;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共147字;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共113字;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共136字;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共64字;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共235字;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共98字;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共123字;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共304字;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共157字;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共135字;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共80字;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共253字;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共612字;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共268字;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共208字;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共546字;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共244字;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共75字;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共103字;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共120字;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共63字;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共70字;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共78字;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共97字;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共109字;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共102字;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共96字;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共43字;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共150字;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共139字;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共137字。

共计5176字。

还有一种5180字的,是在第八品的最后一句,多了“是名佛法”4个字。

以上统计,仅为正文字数,从“如是我闻”起至“信受奉行”止,不包含题名及品名。

——分割——

下面有朋友回复是5141字,确实是有这么个版本。想当年为了对比这些版本,我是先把金刚经背了下来,然后对比看到的各种版本,了解各版本字数到底差在哪?背下来是为了对比方便,不用两本书来回比对。5141字版本的比5176字版本少35个字。比如下面这句“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5141字版本做“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少了3个无字,意思相同。其他少字的地方大抵如此,应该是为了精减。不过有个别地方精减的并不好,比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5141字版本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少一个心字。

而且,我去过很多寺庙,每到一个寺庙,我都会拿两本金刚经回来,反正也不要钱。据我所看到的版本,5176字的更为通行、更为完善。

所以,上次回答的时候,在综合对比之后,我觉得5176字版本的比5141字版本的好,故5141字版本的没计算在内。

最后说一句,幸好当年做对比的时候是在word里把不同的地方全标注了红字,而且这个文档居然还在,否则今天我真没勇气回复你了,太费时间了。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为《金刚经》。其全书共几千字,但版本较多。该经不能说有几部,现在所见的版本皆都是一卷本。现存的版本如下: 1,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所译的一卷本最为流行,共5000多字; 2,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的一卷本; 3,陈天竺三藏真谛所译的一卷本; 4,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所译的一卷本; 5,唐三藏玄奘所译的一卷本,共8000多字; 6,唐三藏义净所译的一卷本。 望 采纳 谢谢

金刚经正版带拼音如下:

fǎhuì yīn yóu fēn dì yī,法会因由分第一。rú shì wǒwén,yīshí fó zài shěwèi guó,qí shù gěi gūdú yuá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法会因由分第二,介绍:qǐshí,yú qí chéng zhōng,cì dì qǐyǐ,hái zhì běn chǔ。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不同译本: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历代注疏:

此经的注疏很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蓍《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以及未被汉译的师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论释。

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

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近人注释亦有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等多种。

六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留支三藏奉诏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

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

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

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

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

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

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

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

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

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

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

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

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

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

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

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

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历史沿革

在鸠摩罗什来华的时代,《金刚经》只是他所有的翻译著作其中一部,光芒并不比其他佛经高出多少。它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还要归功于后世统治者们的推崇。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玄奘西行归来后,太宗专门就《金刚经》译文的完备与否咨询过他。玄奘回答说:鸠摩罗什的译本就标题来看缺少“能断”二字;就内容来看缺少“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服其心”三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在两个颂中缺少后一颂;

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据说为满足太宗,玄奘在一夜之间重新翻译了《金刚经》,取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译成后,太宗立即将新译本发布全国。

玄奘的新版本《金刚经》,被后世认为解释了不少鸠摩罗什在佛学义理上过于简略模糊的地方。但也有人不太认可,民国时著名佛学家吕澄就认为: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全文多少字

金刚经版本众多,鸠摩罗什译的版本最为流行,目前鸠摩罗什的流通本,经详细统计如下: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共71字;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