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大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熟大黄的炮制方法 5 熟大黄的性状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8 熟大黄的炮制作用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熟大黄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熟大黄 1 拼音
shú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prepared RADIX ET RHIZOMA RHE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熟大黄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清蒸或酒蒸(酒炖)。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1]。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1]。
4 熟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熟大黄的炮制有清蒸和酒蒸两种方法:
清蒸:取大 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他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1]。
酒蒸:取大 或块,用黄酒拌匀,闷约1~2小时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30kg[1]。
5 熟大黄的性状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酒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1]。
6 大黄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8 熟大黄的炮制作用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1]。如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月经停闭的大黄䗪虫丸(《金贵要略方论》)[1]。治跌打损伤,瘀血凝积,气绝欲死,烦躁疼痛的鸡鸣散(《三因方》)[1]。
9 大黄的炮制研究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93 工艺研究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10 熟大黄的贮存方法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丹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牡丹散 31 牡丹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惠》卷七十二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惠》卷七十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惠》卷八十 71 方名 72 牡丹散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附注 8 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济生》卷四。 81 方名 82 牡丹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附注 9 《圣惠》卷六十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张文仲引《小品方》(见《外台》卷二十六) 101 方名 102 牡丹散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用药禁忌 108 附注 11 《圣惠》卷六十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附注 12 《圣惠》卷八十一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普济方》卷三四八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七十七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妇人良方》卷七引《卫生方》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各家论述 167 附注 17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惠》卷六十八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一四○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七十九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直指》卷二十三 221 方名 222 牡丹散的别名 223 组成 224 主治 22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27 附注 23 《鸡峰》卷十五引《灵苑方》 231 方名 232 牡丹散的别名 233 组成 234 功效 235 主治 236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 237 制备方法 23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牡丹散 1 拼音
mǔ dān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丹散21 处方
干漆(炒)、苏木、鬼箭、蓬莪,各一分;甘草(半盐汤炙半生)、当归、桂心、牡丹皮、芍药、陈皮(去白)、红花、延胡索(炒)、没药(别研令细)、乌药,各一两。
22 炮制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
又治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2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候。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牡丹散31 牡丹散的别名
牡丹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牡丹皮散(《外科发挥》卷四)。
32 处方人参 牡丹皮 白茯苓 天麻 黄耆 木香 当归 川芎 辣桂 桃仁(浸,去皮,炒)各22克 白芷 薏苡仁 甘草(炙)各15克
33 制法上药研末。
34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散寒排脓。治肠痈冷证,脓溃正虚,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3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9克,井水煎,空腹时服。
36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三
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41 方名
牡丹散
42 组成牡丹皮半两,芍药半两,槟榔(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白术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芎半两,莎草根(炒去毛)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麦糵(炒)半两,人参1两。
43 主治室女月水来不利,腰腹痛。
4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铁匕,水、酒共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未愈再服。
45 制备方法上为散。
5 《圣惠》卷七十二 51 方名牡丹散
52 组成牡丹半两,土瓜根半两,牛膝(去苗)半两,虎杖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川大黄(细锉,醋拌炒干)半两,槟榔半两,荷叶半两,红蓝花半两,延胡索半两,蒲黄半两,虻虫(炒微黄,去翅足)半两,水蛭(微炒)半两。
53 主治妇人月水不调,及产后恶露不下,狂语闷乱,口干,寒热往来,腹中疼痛。
5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当归酒调下,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6 《圣惠》卷七十一 61 方名牡丹散
62 组成牡丹2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延胡索1两,没药半两,麒鳞竭半两,芎半两。
63 主治妇人血气攻膀胱,连小腹疼痛。
6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7 《圣惠》卷八十 71 方名牡丹散
72 牡丹散的别名牡丹皮散、牡丹饮子
73 组成牡丹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冬瓜子1合,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74 主治产后血晕,腹满欲狼狈。
7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6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77 附注牡丹皮散(《产育宝庆集》卷上)、牡丹饮子(《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
8 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济生》卷四。 81 方名牡丹散
82 牡丹散的别名防风散
83 组成牡丹皮2两,防风2两。
84 主治(疒颓)疝,卵偏大,气胀不能动。
8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86 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
87 附注防风散(《普济方》卷二四七)。
9 《圣惠》卷六十七 91 方名牡丹散
92 组成牡丹1两半,庵(艸闾)子1两半,桂心1两,当归1两(锉,微炒),鬼箭羽1两,益州麻布1尺(烧灰),败蒲1两(烧灰),赤芍药1两,蒲黄半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
93 主治打损瘀血在脏,攻心烦闷。
9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酒1大盏,煎至5分,入川芒消1分,搅令匀,空心温服,如人行23里再服,可3服。当利出瘀积,宿血出尽水愈。
95 制备方法上为散。
10 张文仲引《小品方》(见《外台》卷二十六) 101 方名牡丹散
102 牡丹散的别名防风散
103 组成牡丹、桂心、防风、铁精、豉(熬)各等分。
104 主治(疒颓)偏大气胀。
10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调下;小儿1刀圭,20日愈。婴儿每服大豆许,以乳汁和服。
10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07 用药禁忌忌胡荽。
108 附注防风散(《 圣惠》卷四十四)。
11 《圣惠》卷六十一 111 方名牡丹散
112 组成牡丹2分,川大黄2两(锉,微炒),木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川消1两,赤芍药3分,败酱3分,甜瓜子3分。
113 主治肠痈未成脓,腹中痛不可忍。
11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以利下脓血为度。
115 制备方法上为散。
116 附注本方组成、用法原缺,据《普济方》补。
12 《圣惠》卷八十一 121 方名牡丹散
122 组成牡丹半两,玄参半两,黄芩半两,芎半两,射干半两,赤芍药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瞿麦半两,海藻半两(洗去咸味),水蛭1分(炒令微黄),虻虫1分(炒令微黄,去翅足头),蛴螬20个(微炒),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23 主治新产儿枕上下刺痛,壮热口干,烦渴头痛,汗出,或大小便不利,未得便下者。
12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薄荷37叶,煎至6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12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3 《普济方》卷三四八 131 方名牡丹散
132 组成牡丹皮1两半,红芍药1两半,白芷5分,干姜(炮制)1两,当归(去苗)2两,苦杖2两,红花2两,延胡索2两,官桂2两,没药2两,橘皮(去白)2两,川芎2两2分。
133 主治产后血晕,气逆胸膈不利,并月水不调,凝滞撮痛,或因产后经脉不和,恶物不尽。
13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水共1盏,生姜2片,同煎至7分,食前稍热服。治产后恶物不尽,1月内日进2服,2月内日进1服。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 《圣惠》卷七十七 141 方名牡丹散
142 组成牡丹1两,赤芍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荷叶1两,当归1两(锉,微炒),蒲黄1两,姜黄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
143 主治死胎下后,有败血冲心闷绝,上气不停。
14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51 方名牡丹散
152 组成牡丹(去心)半两,芍药半两,当归(切,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漏芦(去芦头)半两,白芷半两,五灵脂(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半两,芎半两,红蓝花半两,干漆(炒烟透)半两。
153 主治产后血气血块,恶露不尽,攻筑刺痛。
15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生姜、温酒调下。
155 制备方法上为散。
16 《妇人良方》卷七引《卫生方》 161 方名牡丹散
162 组成牡丹皮1两,桂心1两,当归1两,延胡索1两,莪术2两,牛膝2两,赤芍药2两,荆三棱1两半。
163 主治妇人久虚羸瘦,血块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饮食。
16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酒半盏,煎7分,温服。
16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66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三棱、莪术、归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气血周流,则结者散矣。
167 附注本方方名,《医统》引作“牡丹皮散”。
17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71 方名牡丹散
172 组成干漆(炒)1分,苏木1分,鬼箭1分,蓬莪术(炮)1分,甘草(半盐汤炙、半生)1两,当归1两,桂心1两,牡丹皮1两,芍药1两,陈皮(去白)1两,红花1两,延胡索(炒)1两,没药(别研令细)1两,乌药1两。
173 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17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8 《圣惠》卷六十八 181 方名牡丹散
182 组成牡丹半两,盐半两,白蔹半两。
183 主治箭头不出。
18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1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9 《圣济总录》卷一四○ 191 方名牡丹散
192 组成牡丹(去心)1两,白蔹1两,桑根白皮(锉)2两,藿香叶1分,丁香1分,麝香(研)1分。
193 主治金疮箭头在骨,远年不出。
19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每日3次。浅者10日,深者20日,箭头自出。
19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0 《圣惠》卷七十九 201 方名牡丹散
202 组成牡丹3分,木香半两,肉桂半两(去皱皮),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延胡索3分,蓬莪术半两,虎杖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澜),芎半两,琥珀3分。
203 主治产后经络不调,脐腹疼痛。
20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热服。
20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1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211 方名牡丹散
212 组成牡丹皮、萆薢、白术、桂(去粗皮)各等分。
213 主治肾虚腰痛。
214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温酒调下。
21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2 《直指》卷二十三 221 方名牡丹散
222 牡丹散的别名牡丹皮散
223 组成人参3分,牡丹皮3分,白茯苓3分,天麻3分,黄耆3分,木香3分,当归3分,川芎3分,辣桂3分,白芷2分,薏苡仁2分,甘草(炙)2分,桃仁(浸去皮,炒)3分。
224 主治肠痈冷证,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225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井水煎,食前服。
226 制备方法上为末。
227 附注牡丹皮散(《外科发挥》卷四)。本方改为汤剂,名“牡丹汤”(见《校注妇人良方》)。
23 《鸡峰》卷十五引《灵苑方》 231 方名牡丹散
232 牡丹散的别名牡丹汤、大效牡丹皮散、牡丹皮散、大效牡丹散
233 组成牡丹皮1两,桂(去粗皮)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芎1两,延胡索半两,木香3分,白术3分,甘草3分(炙),芍药3分,京三棱半两(煨,锉),干姜(炮)半两,诃黎勒皮3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姜汁炒)半两,羌活(去芦头)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当归(切,焙)1两半。
234 功效益血海,退血风,消寒痰、实脾胃,理血气。
235 主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肠不调,阴阳相干,心下忪悸,或时旋运。
236 牡丹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237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238 附注牡丹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大效牡丹皮散(《元戎》)、牡丹皮散(《普济方》卷二二九)、大效牡丹散(《准绳·女科》卷五)。
古籍中的牡丹散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醋汤下牡丹散治妇人血脏虚风攻头目不利可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小便不利者,三仁汤;内痛者,失笑散;虚而痛者,牡丹散;脓出食少者,补中益气汤,升提胃气,或佐以前药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八产后诸疾门]产后血晕药散出圣惠方)用没药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牡丹散(出圣惠方)治产后血晕闷绝野狼狈。若口噤则拗开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三妇人诸疾门]月水不通苦葶苈(制)白茯苓桂心(各等分)上为末。蜜丸如牡丹散治妇人月水不通。牡丹当归(锉微炒各一两半)白芷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肠痈丹皮作用如下:
丹皮
1
清热凉血
丹皮性寒,味苦而兼辛,善透泄血中伏热,凉血而除无汗之骨蒸,用于热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常与生地常用;与青蒿、地骨皮同用,可用于热病后热伏阴分、夜热早凉。
2
活血化淤
丹皮辛苦微寒,清热中有散血之功,丹皮进入身体后能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粘稠性,帮助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好想活血化瘀的作用。
3
消菌抗炎
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都是有抗炎作用的。而且丹皮煎剂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4
抗凝
丹皮水提物及芍药酚均能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A2,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凝作用,从而也能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5
调节脂质代谢
丹皮和其含的丹皮酚、芍药甙对于肾上腺所致的脂细胞的脂肪分解是有着抑制作用的;而且丹皮的水提物可以增加脂细胞中的葡萄糖生成脂肪,特别是增加胰岛素所致的葡萄糖生成脂肪。
6
镇静镇痛
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有着镇静、降温、镇痛的功效,因此使用丹皮是具有镇静、催眠、镇痛的作用。
7
解挛
研究表明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的豚鼠离体回肠的强烈收缩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而且丹皮中含有的芍药苷对于肠道平滑肌也是有显著的解挛作用的。
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四物加柴胡丹皮汤 1 拼音
sì wù jiā chái hú dān pí tāng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芎、归、赤芍、生地、柴胡、丹皮、骨皮、陈皮、柏子仁、秦艽、泽兰、麦冬、白茯苓。
22 主治产后肝虚血燥,阴火上炎发热。
23 各家论述是方四物养血,佐以柏子仁、麦冬之甘寒以滋阴降火,配以柴胡、丹皮、骨皮、秦艽、泽兰退热除蒸,茯苓引心火下行,正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也。
古籍中的四物加柴胡丹皮汤 《血证论》:[卷四]便脓急夺其血。则不酿为脓。以免溃烂之险。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柴胡荆芥山甲治之。如血已化脓。便宜排脓。赤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续法
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用干姜柴胡汤。柴胡(四两)栝蒌根桂枝(一两半)牡蛎(一两)干姜甘草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热入血室去。作寒热。谵语见鬼。日轻夜甚。此上用四物汤等分加柴胡煎。如不退。用小柴胡汤入生地黄捣碎煎服。小柴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久服亦收敛疮口。人参黄当归熟地川芎芍药(各一钱)柴胡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托里健中汤(十二)治疮疡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数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举例目录 1 拼音 2 牡丹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9 《千金》卷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95 加减 96 制备方法 97 各家论述 10 《鸡峰》卷十五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1 《圣惠》卷七十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产宝诸方》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子母秘录》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一五○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圣惠》卷四十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惠》卷九十二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06 用药禁忌 207 附注 21 《圣惠》卷七十二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八十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三因》卷七 231 方名 232 牡丹丸的别名 233 组成 234 主治 235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236 制备方法 237 附注 24 《普济方》卷三三四引《指南方》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牡丹丸 1 拼音
mǔ dān wán
2 牡丹丸的别名消坚丸(《百一选方》卷十五)。
3 处方川乌头(炮令焦黑,去皮、尖)牡丹皮120克 桂心150克 桃仁(炒,去皮、尖)150克(别研)
4 制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功能主治散寒化瘀。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妇人月经病,血刺疼痛。
6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用温酒送下,妇人用醋汤下。
7 备注方中川乌头,原书缺用量。《仁斋直指》作"一只"。
8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
9 《千金》卷四 91 方名
牡丹丸
92 组成牡丹3两,芍药2两,玄参2两,桃仁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虻虫50枚,水蛭50枚,蛴螬20枚,瞿麦1两,芎1两,海藻1两。
93 主治妇人女子诸病后,月经闭绝不通,及从小来不通,并新产后瘀血不消,服诸汤利血后,余疢未平者。
9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以酒送下。血盛者作散,服方寸匕。腹中当转如沸,血自化成水去。
95 加减如小便赤少,除桂心,用地肤子1两。
96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7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以黄芩牡丹汤小变其法。汤以急荡,故用大黄;丸以缓攻,故用桂心,总藉虻、蛭、蛴糟之力也。血盛者作散服,服后血化成水而下。小便赤少,即除桂心而用地肤清热利水,水即血之所化,无限活法,惟在详见证之缓急耳。
10 《鸡峰》卷十五 101 方名牡丹丸
102 组成牡丹皮2两,白薇2两,肉豆蔻2两,当归2两,熟地黄2两,禹余粮2两,苁蓉2两,木香2两,吴茱萸1两,细辛1两,独活1两,茯苓1两,石膏1两,芎1两,黄耆3分,五味子3分,桂3分,椒半两。
103 功效暖妇人血海,壮颜色气力。
104 主治妇人血海冷败伤损。
105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醋汤送下。
10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圣惠》卷七十九 111 方名牡丹丸
112 组成牡丹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赤芍药1两,木香半两,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虻虫1分(炒令微黄去翅足),水蛭1分(微炒令黄),蛴螬1分(微炒),瞿麦3分,芎3分,当归3分(锉,微炒),海藻13分(洗去咸味),桂心半两。
113 主治产后月水不通,胁腹滞闷,四肢烦疼。
11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11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产宝诸方》 121 方名牡丹丸
122 组成当归半两,生地黄半两,川芎半两,牡丹皮半两,紫苏子1两,薏苡仁1两,荆芥穗1两。
123 功效养血气。
12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米饮送下。
125 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子母秘录》 131 方名牡丹丸
132 组成苦参10分,牡丹5分,贝母3分。
133 主治产后月水闭,乍在月前,或在月后,腰腹痛,手足烦疼,唇口干,连年月水不通,血干著脊。
13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丸,日3次,食前以粥清汁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圣济总录》卷一五○ 141 方名牡丹丸
142 组成牡丹皮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赤芍药1两,地龙(去土,炒)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赤小豆(炒)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
143 主治妇人血风走注,上攻头目昏重,下注腰脚酸疼,及遍身刺痛。
14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醋汤或温酒送下。
145 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151 方名牡丹丸
152 组成牡丹(去心)1两,当归(炙令香,锉)1两,芍药1两,白术1两,鬼箭羽1两,桂(去粗皮)1两,大黄(锉,炒)3分。
153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寒热腹痛。
15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时时1服。渐加至30丸。
155 制备方法上为末,如梧桐子大。
16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161 方名牡丹丸
162 组成牡丹皮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细辛(去苗叶)1两,甘草(炙,锉)1两,木香1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槟榔1两。
163 主治心疝,心痛如锥所刺。
16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6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圣惠》卷四十八 171 方名牡丹丸
172 组成牡丹1两,桂心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木香1两,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
173 主治心疝,心腹痛。
17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45服,以温酒送下。
17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8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181 方名牡丹丸
182 组成牡丹皮1分,豉(炒)1分,防风(去叉)1分,黄柏(去粗皮,微炙)1分,滑石(别研)1分,桂(去粗皮)1分。
183 主治小儿阴疝偏肿。
18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5丸,早晨、夜卧各1服,米饮送下。
18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19 《圣惠》卷九十二 191 方名牡丹丸
192 组成牡丹半两,桂心半两,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微炒),桃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93 主治小儿阴肿。
19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早晨、晚后各1服。
19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20 《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 201 方名牡丹丸
202 组成牡丹(去心)2两,桂心2两,乌头(炮)2枚。
203 主治心痛寒疝,遁尸发动。
20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旦起未食服3丸,1日2次。不知,稍增之。药少急,宁少服。
2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206 用药禁忌忌胡萎、猪肉、冷水、生葱等。
207 附注无乌头,附子亦可用,炮之。
21 《圣惠》卷七十二 211 方名牡丹丸
212 组成牡丹1两,(??)生干地黄1两,当归3分(锉,微炒),蒲黄1两,牛漆3分(去苗),琥珀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3分,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庵(艸闾)子1两,水蛭半两(炒令微黄),干姜3分(炮裂,锉),泽兰1两,(??)虫37枚(微炒),黄芩3分,桑耳3分,芎1两,虻虫半两(炒微黄,去翅足)。
213 主治妇人月水不调,或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来又或多或少,淋沥不断,或赤或黄或黑,或如清水,腰腹刺痛,四体虚弱,心腹坚痛,举体沉重,唯欲眠而不欲食,渐加羸瘦。
21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21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圣惠》卷八十二 221 方名牡丹丸
222 组成牡丹3分,代赭半两,赤芍药半两,麝香1分(细研)。
223 主治小儿腹痛夜啼。
22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蜜汤研下,连夜45服。
225 制备方法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23 《三因》卷七 231 方名牡丹丸
232 牡丹丸的别名消坚丸
233 组成川乌头(炮令焦黑去皮尖)4两,牡丹皮4两,桂心5两,桃仁(炒,去皮尖)5两。
234 主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治妇人月病,血刺疼痛。
235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送下。
236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7 附注消坚丸(《百一》卷十五)。《医统》引《医方集成》:有青皮。
24 《普济方》卷三三四引《指南方》 241 方名牡丹丸
242 组成牡丹皮半两,牡蛎半两,附子(炮)半两,大黄(蒸)半两,葶苈(炒)半两,苦桔梗半两,茯苓半两,当归半两,制厚朴半两,吴茱萸半两,川椒(炒出汗)半两,人参半两,芎半两,柴胡半两,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细辛1两半,虻虫50个(去头足翅,炒)。
243 主治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冲任不调,邪气伏留,滞于血海,经候时行时止,淋沥不断,腹中时痛,其脉沉细。
244 牡丹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温酒送下。未知,渐加至20丸,以知为度。
24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牡丹丸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妇人诸疾门]月水不调英桑寄生杜仲(去皮炒)两)牡蛎(烧)米饮下二十牡丹丸(出圣惠方)治妇人月水不调。或一月再来。或隔月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八疝门]寒疝)干姜(十两)上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水七升。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治妇人月病。血刺疼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八疝门]心疝也。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小腹当有形之医方牡丹丸治心疝。心痛如锥所刺。牡丹皮桂(去皮)芍药乌头
《医心方》:[卷第二十三]治产后月水不调方第四十八痛,手足烦疼,唇口干,连年月水不通,血干著脊,牡丹丸方∶苦参(十分)牡丹(五分)贝母(三分)上三物
《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治妇人冷劳诸方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35 运用 36 摘录 4 《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85 运用 86 摘录 9 《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 111 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14 运用 12 《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3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4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55 各家论述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逍遥散 1 拼音
jiā jiǎn xiāo yáo sǎn
2 概述加减逍遥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三首。
3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31 处方当归、白术、柴胡、陈皮、茯苓、牡丹皮、甘草、栀子、白芍药[1]。
3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厥阴经疟,三日一发[1]。
3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5 运用若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1]。
36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4 《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 41 处方柴胡、牡丹皮、焦栀子、煅牡蛎、陈皮各一钱半,茯苓、白芍药各三钱,白术、当归、半夏、白芥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薄荷叶三分[1]。
柴胡1钱5分,炙甘草1钱,茯苓3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3钱,丹皮1钱5分,黑山栀1钱5分,煅牡蛎1钱5分,薄荷3分,广陈皮1钱5分,半夏2钱,白芥子2钱。
4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伤肝疬,凝结不消[1]。
妇人情志不逐,忧郁内伤,阴火上炎,而致生疬凝结不消者。
4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五钱,水煎服[1]。
45 摘录《疬科全书》
5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 51 处方茯苓、白芍(酒炒)、甘草(生)各五钱,柴胡、陈皮各一钱,茵陈、栀子各三钱[1]。
茯苓5钱,白芍(酒炒)5钱,甘草(生用)5钱,柴胡1钱,茵陈3钱,陈皮1钱,桅子3钱(炒)。
52 功能主治《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功能舒肝解郁,健脾利湿[1]。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1]。
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5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54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6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 61 处方牡丹皮 白术各45克 当归 芍药 桃仁 贝母各3克 山栀 黄芩各24克 桔梗21克 青皮15克 甘草03克
62 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痰中见血。
6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64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71 处方当归6克 白芍6克 白术45克 茯苓9克 柴胡24克 甘草24克 胡黄连18克 麦门冬6克 黄芩6克 地骨皮9克 秦艽9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灯草10根
72 制法上锉一剂。
73 功能主治《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功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血虚肝郁,子午潮热。
7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5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8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 81 处方当归(酒洗)1钱,白芍(酒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1钱,柴胡1钱,甘草(炙)5分。
82 制法上锉1剂。
83 功能主治《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8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加煨姜1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85 运用如发热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擅掉,加防风、荆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气恼胸膈痞闷,加枳实、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贝母、瓜蒌仁;如饮食不消,加山楂、神曲;如发渴,加麦门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热,加黄连、栀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枣仁、远志肉;如久泻,加干姜炒黑;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风、川芎以利关节;如吐血,加生地、阿胶、牡丹皮;如自汗,加黄耆、酸枣仁;如左腿血块,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如右腹气块,加木香、槟榔;如怒气伤肝,眼目昏花,加龙胆草,黄连、栀子、白豆蔻;如经闭不通,加桃仁、红花、苏木;如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米。
86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9 《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 91 处方柴胡2钱,白芍5钱,白术3钱,当归3钱,生地3钱,甘草1钱,炒栀子1钱,半夏1钱,青皮5分。
9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怒后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之汤,加芩、连、枳壳之类,杳无一应,更加祛风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属郁怒未解,肝气未舒者。
9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94 摘录《辨证录》卷二
10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01 处方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甘草、柴胡、当归、神曲(炒)、熟半夏、石斛。
10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小儿脾虚受湿,肿胀,或作泄泻,或兼呕吐。
10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10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11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 111 组成柴胡1钱半,白芍3钱,茯苓3钱,白术2钱,甘草1钱,山栀3钱,蕲艾3钱。
112 功效主治《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功在平肝解郁以安胎。主治妊娠胎动不安,或腹痛下血,兼精神抑郁,心烦善怒,肋胁胀痛,时有潮热,嗳气食少,或呕苦吐酸,脉弦而滑。
11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114 运用心烦躁甚者,加黄芩2钱;出血多者,加乌贼骨8钱,生地炭3钱。
12 《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 121 组成白芍1两,当归1两,甘草1钱,白蒺藜1钱,蕤仁1钱,陈皮5分,茯苓3钱,甘菊3钱,柴胡3分,半夏3分。
12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目痛日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怒肉攀睛,拳毛倒睫者。
12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3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31 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白茯苓2钱,丹皮2钱,甘草1钱,山栀1钱。
132 功能主治《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经前潮热。
13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食远服。
14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141 组成当归、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叶、木耳、贝母、香附、石菖蒲。
142 功能主治《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厥阴肝经风热,变为聤豆抵耳。
15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 151 组成柴胡5钱,白芍两半(酒炒),鳖甲3两(醋炒),生地5两,茯苓3两,白术两半(炒),木香1两,米仁5两(炒),智仁3两(盐水炒),生姜2片。
152 制备方法上为散。
153 功能主治《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腹胀潮热,脉弦虚数者。
15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熟地、砂仁1钱煎汤,煎3钱,去滓温服。
155 各家论述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审视瑶函》卷五方之明目地黄丸 51 组成 52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53 功效与主治 6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67 附注 7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之明目地黄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各家论述 8 《饲鹤亭集方》之明目地黄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医学心悟》卷四之明目地黄丸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明目地黄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功效 104 主治 105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1 《中药成方配本》之明目地黄丸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明目地黄丸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 122 处方 123 制法 124 性状 125 鉴别 126 检查 127 含量测定 1271 酒萸肉 127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7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7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714 测定法 1272 牡丹皮 1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724 测定法 1273 芍药苷 1273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7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7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734 测定法 128 功能与主治 129 用法与用量 1210 规格 1211 贮藏 1212 版本 13 明目地黄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131 剂型 132 拼音名 133 标准编号 134 处方 135 制法 136 性状 137 鉴别 138 检查 139 功能与主治 1310 用法与用量 1311 规格 1312 贮藏 14 明目地黄丸药品说明书 141 药品类型 142 药品名称 143 药品汉语拼音 144 药品英文名称 145 成份 146 性状 147 作用类别 1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149 规格 1410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1411 禁忌 1412 明目地黄丸的不良反应 1413 注意事项 1414 明目地黄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415 明目地黄丸的药理作用 1416 备注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明目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míng mù dì huáng wán
2 英文参考Mingmu Dihuang W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ingmu dihua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ngmu dihuang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与明目地黄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033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9g 丸 1 中成药部分 1034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54g 瓶 53 中成药部分 1035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60g 瓶 58 中成药部分 1036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90g 瓶 84 中成药部分 1037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120g 瓶 11 中成药部分 1038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60g 瓶 107 中成药部分 △ 1039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6g 袋 13 中成药部分 1040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30g 袋 56 中成药部分 1041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36g 瓶 67 中成药部分 1042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4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1043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54g 瓶 97 中成药部分 1044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120g 瓶 203 中成药部分 1045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116 中成药部分 △ 1046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120丸 瓶 71 中成药部分 1047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112 中成药部分 1048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38 中成药部分 1049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204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明目地黄丸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7首。
中成药明目地黄丸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1]。具有滋肾,养肝,明目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明目地黄丸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明目地黄丸的药典标准。
5 《审视瑶函》卷五方之明目地黄丸 51 组成熟地黄四两,生地黄(酒洗)、山药、泽泻、山茱萸(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茯神(乳蒸)、当归身(酒洗)、五味子各二两[2]。
52 明目地黄丸的用法用量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淡盐汤送下[2]。
53 功效与主治明目地黄丸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2]。
治肾虚目暗不明[2]。治云雾移睛、青盲、高风内障[3]。
6 《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 61 方名明目地黄丸
62 组成怀生地(酒洗)4两,熟地4两,知母(盐水炒)2两,黄柏(酒炒)2两,菟丝子(酒制),独活1两,甘枸杞2两,川牛膝(酒洗)3两,沙苑蒺藜3两(炒)。
63 功效《增补万病回春》卷五之明目地黄丸具有生精养血,补肾益肝,祛风明目之功效。
64 主治《增补万病回春》
熟大黄简介
本文2023-10-11 11:32: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