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器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4收藏

古代乐器有哪些?,第1张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用鸟禽类的肢骨制作的笛子,距今约7000年。这些笛子虽然制作得粗拙简陋,但有的还可发出简单的音调。这就是远古人使用的吹奏乐器——骨笛。

从原始时代到夏商时期,我国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类,如土鼓、磬、缶、钟、骨哨等,都是用天然材料所制成。到了商代,出现了很多用青铜制作的乐器,在性能和工艺上已大大高于原始乐器。

西周时期,乐器的种类增多,仅见于古籍中记载的就有70多种,如编钟、编磬、箫、笙等。弹弦乐器也在这时出现,但较为简单,发音单调。到了春秋战国,乐器的发展较快,出现了弹拨乐器筝,吹奏乐器竽等;旧有的乐器如编钟在研制、性能方面也都为此前任何编钟所无法比拟。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共8组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音阶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每钟可发出相距三度的两个音,总音域达5个八度,其精湛的工艺水平深为现代人所惊叹。

秦汉时期出现了排箫、羌笛、笳、箜篌、琵琶等。到了隋唐时期,乐器的品种愈加增多,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共有300余种。拉弦乐器在此时也开始出现,如奚琴,有两条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摩擦发音,这恐怕就是胡琴的前身了。

宋代的乐器又有自身的特点:①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吹奏乐器;②拉弦乐器开始得到重视,如马尾琴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流行。元明清以后的乐器更加多样,性能也更为完备,特别是西洋乐器的传人,又为我国乐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国古代乐器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

唢呐的祖先是谁,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唢呐最早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明代宗室朱载堉是明太祖九世孙,他在郑藩第六代世子位置上,对唢呐的传入和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被尊称为唢呐的祖师。另一种说法认为,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被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明代时期已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而具体的发明者尚未可考。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套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唢呐艺术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沁阳市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 :Ⅱ-37 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演奏风格,结构,种类,代表作品,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唢呐演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套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演奏风格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著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唢呐演奏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以杆的长短分五种 小唢呐: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 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 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套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 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唢呐: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 中音唢呐: 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 低音唢呐: 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 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代表作品 《披红挂花》等 传承意义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唢呐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唢呐演奏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柷(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据《新唐书�6�1南蛮�6�1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头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

锦瑟的意思是一种装饰华丽的古乐器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注释: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犹何故。怨怪之词。

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柱:乐器上用以架弦的小木柱,也叫“码子”。

“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沧海:大海。海色青苍,故名。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可待:岂待,哪里等到。

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锦瑟》一诗约作于作者晚年。

赏析:

这首诗以“锦瑟”为题,却并没有直接描写乐器。李商隐通过五十根弦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每根弦都代表着人生的一段经历。诗人用“一弦一柱思华年”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出现了庄周梦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典故,这些典故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诗歌更具有意境美感。

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是用典故来表达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而“蓝田日暖玉生烟”则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的惋惜之情。这种感慨也是许多人在面对时光流逝时的共同感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唢呐指法表图

 唢呐指法表图,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以下分享唢呐指法表图,一起来看看。

唢呐指法表图1

 图示是全调唢呐, 黑圆是影响音准的严格按孔,黑圈是影响音准的严格开孔 米字圆是夹持唢呐不影响音准的按孔。 上箭头圆是高控制偏移吹奏,下箭头圆是低控制偏移吹奏。 高控制,吹奏时特意提升这个位置的音。 比如把哨片夹紧些气息大些,就使这个孔发出的音的频率增高了。

 一二,二三,五六,六七,这两孔之间是3/4个全音150音分 所以,一三,五七,这两孔之间是1又1/2全音300音分 就是,二,六,这两孔处于相邻两孔的中间音位 这样方便转调更换筒音唱名低音搜5,中音来2等等 实际吹奏,偏移1/4全音50音分即可 图示圆心到圆周是1/4全音50音分 圆周到框边也是1/4全音50音分。

唢呐指法表图2

 首先有的人对正确口形於唢呐吹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确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过程中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接着唢呐吹奏使用气牌,与民间艺人的吹奏有关。以前的唢呐艺人(俗 称吹鼓手) ,为了谋生,长期走付串乡,生活无定,或为婚丧嫁娶红 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赶上集市庙会欢庆节日出力卖艺,酷暑烈日,严 冬冰雪,风吹雨打,饥寒交迫,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而且要吹奏 得好,才不致失去谋生的来源。

 然后鼓腮换气法(这里指大鼓肥) ,必然导致唇肌松动, 口角力减退,这时气牌就能起到弥补缺陷减轻唇肌疲劳的作用。民间 艺人在很多场合要边走边吹,有时一走就是几里、几十里,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时,远要抬头弯腰,扭头转身,遇到人多拥挤远会发生 碰撞,在此种情况下,要保持稳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训练外 ,气牌起著相当重要的弥补作用。

 唢呐吹奏使用气牌是过去民间艺人吹奏的特定环境和 条件形成的。现在,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及吹奏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唢呐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变革和提高。

 采用去掉气牌吹奏的方法训练学生,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了正确的口形,增大了口劲,较快地提高了吹奏技巧。

 最后在吹奏一些特定的乐曲,或舞台演出,或在特殊情况下较长时间用小鼓腮换气的方法连续吹奏时,气牌还是需要的,因此,学生同样需要掌握戴气牌的吹奏方法。

唢呐指法表图3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呼吸法;

 3、吹唢呐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关键,平常需要常练习吸气与吐气。

  吹奏唢呐技巧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

 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演要提示:

 在练习该曲时,要注意气息合理运用,发音要平稳,每小节4拍一定妻欢展。这首乐曲三小节为一乐句,也就是3小节换一口气。在一开始演泰的时候可能气息不够长、可以每小节换一次气。乐曲中的每个音态要周吐音,吐音用符号T表示, 学唢呐基本功很重要 不能急于求成,先练音节 喜欢唢呐的朋友来一起学唢呐吧

唢呐指法表图4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历史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

 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

一、弹弦乐器:

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二、竹制吹奏乐器:

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竹制的,包括笛、箫、笙等。由于吹奏乐器发音原理的不同,所以乐器极具个性化,其种类和音色丰富多彩。

扩展资料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唢呐的历史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成就现如今的地位的?**《闪灵女郎》中有一首中西乐器钢琴曲的对决,当最后的唢呐声响起时,西乐直接,无法相见,唢呐一声顺服。唢呐的音色可以使其他乐器偏向一边,声音非常响亮,音色突出,它只坐在C位。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唢呐从波斯和阿拉伯传入中国。

唢呐的音调明亮而响亮。管体为木质圆锥形。有一根铜管,上端有哨子,下端有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所以它通常被称为喇叭。在台湾,它被称为“古嘴”;它在广东也被称为“滴答”,是广东“八声”乐器之一。西晋有唢呐演奏壁画的记载。金元朝向中原传播;明代古籍中有关于唢呐的记载,对唢呐的最好描述是明代王潘的《天子·号角》,上面写着:“小号,唢呐,小曲,大腔。官船乱成一团,涨价的是你。军队听了他们的担忧,人民听了他们的恐惧,哪里能分辨真假。

他们把这一个吹倒,伤了那一个,但鹅飞走了。”后来,唢呐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唢呐的代表作是最著名的是《鸟祭凤凰》。《鸟祭凤》是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四省流行的民间音乐。它的前身是《百鸟歌》,充分体现了唢呐的艺术魅力;温暖欢快的旋律和鸟儿的叫声展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鸟祭凤凰》更加完整,成为一首优秀的民间音乐。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和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5月6日,吴天明执导的话剧《凤凰之歌》在中国大陆上映。它讲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和他的弟子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该片获得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节最佳剧情片奖和其他奖项。

古代乐器有哪些?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用鸟禽类的肢骨制作的笛子,距今约7000年。这些笛子虽然制作得粗拙简陋,但有的还可发出简单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