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资深人士马未都,古董拿在手里3秒便知真假,这是真的吗?
马未都是收藏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只要经过他鉴赏过的物件,基本上都能辨别出真假好坏。马未都虽然只接受过小学4年级的文化教育,不过后期靠一双慧眼,捡漏了许多国宝级藏品。他手里的藏品大多是捡漏捡来的,买的时候非常便宜,靠的就是他懂得别人不懂,才让他有机会赚了那么多钱。
“神探”马未都马未都是收藏界中人人皆知的大家,他的收藏非常多,而且有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把民间收藏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并且对收藏极其热爱,这份热爱很少有人能赶得上。马未都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从瓷器、金器、木器,到各种古家具、杂项文玩,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这些藏品主要靠捡漏得来,按马未都自己的话说,就是捡了时间之漏和技术之漏。而马未都的捡漏之地,除了农家小院、古玩市场的小摊,也包括相对来说高大上的各类拍卖会。
东西没拿出来就知真假马未都的藏品都放在个人博物馆里,不仅大厅戒备森严,就连地下室都上着重锁。因为地下室里面存放着他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5000块钱“捡漏”来的头盔。马未都在节目上说:“我拿出这件藏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人嘲笑我,但是笑就笑吧。”
这件头盔马未都很少拿出来给人看,就连他妻子,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没见过,因为这是古代皇帝用的头盔。为什么马未都能捡漏皇帝的头盔呢?这和马未都毒辣的眼光分不开干系。
马未都既然是收藏家,自然要靠这门本事吃饭,他把有价值的古董买下收藏,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老祖宗文化的方式呢?马未都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表示自己的儿子没有鉴宝的知识和眼光,这些藏品以后可能都会捐给社会,放在博物馆里供后世欣赏,这也算他为社会做的一点小贡献吧。
古玩鉴定通吃马未都曾在电视节目中说:古代瓷器是有灵性的,我几秒钟就可以看懂。原先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认为他在卖弄自己学识;后来,听到古玩界的一个神秘传说,才猛然醒悟,对他这句话有了更深刻地释读。
古玩界的神秘传说是这样的:古代瓷器经历过多朝众人的过往,便有了灵魂,称为瓷灵,可以幻化成人形,与人沟通对话。当然,瓷灵不可能与所有人对话的,它只能与特殊的人沟通。这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叫抚陶师,不但能看透古瓷的过往今生,还能在子夜时分,唤醒瓷灵的生命,幻化成人,谈天说地。
马未都是不是传说里的抚陶师?不太清楚,但他有一双识瓷的慧眼,对古代瓷器艺术品情有独钟,却是不争的事实。
瓷器收藏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古瓷器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据小编了解,目前的陶瓷收藏队伍中,除了一部分学者型藏家和有实力的企业型藏家追求高端珍品以外,大部分藏友收藏的主要是中低端瓷器,兴趣点在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近年来,随着各类古董藏品的价值飙升,古陶瓷收藏也渐渐风声水起,“以瓷养瓷”的收藏之风愈来愈流行。以瓷养瓷的核心在于要收藏到能够升值的瓷器,这对藏友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瓷器都有收藏价值。因此广大玩家不仅要懂得鉴别真伪的技巧,还要把握住瓷器收藏的尺度,今天给大家分享怎么判断一件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以及瓷器收藏新手注意事项。
一、怎么判断瓷器的收藏价值
一件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需要注意的主要在三点:
1、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很容易理解,比如瓷器的瓷土是否铸炼精细,胎体是否轻薄,造型是否秀巧,纹饰是否精细,工艺是否高超等等,都是判断一件瓷器艺术价值高低的选项,通俗了讲就是这件瓷器是否好看。虽然每个人对美用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好看这个标准大多数人还是大同小异的。
2、文化价值
瓷器的造型、纹饰赋予其极高的文化价值,独具时代特征的器型或纹饰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以反应当时的社会状态与环境,这些都是瓷器价值的加分项,即使是现代瓷器,只要有一方面特征突出,就有价值。
3、经济价值
陶瓷的经济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内,一种瓷器因为受到收藏者的追捧,造成价格上涨飞快。也有可能一种瓷器一直不受收藏界重视,导致价格低迷。当某一天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变,也会对瓷器的选择有所改变。时代的不同,人民的喜好也有所不同,直接造成瓷器的经济价值的波动。
二、瓷器收藏新手注意事项
1、不要轻易贪便宜,轻信“捡漏”
很多初级收藏者在收藏之前,就已经听了很多着名收藏家的故事,因此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花几十块钱轻易买到一件价值百万的古代瓷器,殊不知这些大家在“捡漏”之前,其实都已经在瓷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多年,鉴赏水准很高。对于普通人来讲,与其靠着“捡漏”这种只能靠运气的事情,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一下基础知识。
2、不要轻易购买普通瓷器
在收藏市场上,越是经典的藏品,升值的空间最大,瓷器收藏也是一样。对于希望通过收藏瓷器进行变现的收藏家而言,收藏一件精品瓷器的价值远远超过收藏大量普通的瓷器。
3、不要购买完全不懂的瓷器
俗话说“无知者则无畏”,很多初级藏家对自己完全不懂的瓷器,反而会轻易购买,这种盲目购买往往会让你的钱打水漂。
4、不要被瓷器上的各类名头迷惑
卖家向收藏者介绍自己手里的瓷器时,常常会告诉你:这个瓷器是海外淘来、被某某收藏家收藏过的,这些多半都是唬人的。如果你给一家博物馆寄一封信,你或许可以获得这样的名头。
5、要明确目标
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讲特别重要,没有目标的选择是盲目性的,结果是吃亏上当。初学者要从瓷片标本入手,不要开始就买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高起点”;
6、要多看书籍
多看权威书籍、图册,多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多看实物,经常到博物馆去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但这只能是宏观的感悟;
7、要多实践
多走市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需要到市场中去检验,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市场中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心贪。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知识,就想到市场去捡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中招”。
绝大多数收藏者,都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只看宣传报道,某某花了几千块买的瓷器,上拍了几百万。某某又捡了漏,发了财。抱着这样的心态,再加上一知半解去收藏,走入古玩市场,满眼都是宝贝。这就是行家说的第一阶段,看什么都是真的的阶段。
利之所在,打眼,那是必须的。即便是收藏数十年的行家,也被大雁啄了眼睛,无他,被利字诱惑了。每个成功的收藏家,都有大量打眼,买入假货的经验。十有八九,都不完全是因为眼力不行,而是被利字所诱。
只有真正喜欢中国古代美术,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他才具有成为收藏家的潜质。收藏,自古以来都不是普通吃瓜群众就能玩的。没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财力,再加上机缘。是很难成为收藏家的。
其次,你要静下心来,先研究中国陶瓷史,大学三年,搞清楚了基本要素,才能开始实战收藏。
我这么说,估计站出来反对的一大片。
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没有经过这个阶段,也收藏了不少好东西。
但是,除非你是八十年代就开始玩瓷器,那时候满世界都是真的,便宜得很还没有人要,更不要说仿品。而是从近年来才开始介入收藏界,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不认真研究陶瓷史,就想成为收藏家,拥有传说中的真精稀瓷器,实现自己捡漏的梦想,很不靠谱。
在我国的文物中,有一批文物受到特殊的保护,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它们无比的珍贵,大多是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碎品。2002年,我国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在规定里一共有64件(组)文物不能运出境内参展,“晋侯苏”编钟就是其中一件。
说到编钟,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其实,历史上还有另外一套比曾侯乙钟早出四百多年,同样具有不菲的价值,那就是“晋侯苏”编钟。晋侯苏,史学家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推断,他便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晋国的早期国君晋献侯。
位于今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一个叫曲村的小村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偶然发现了晋国9代19位晋侯及其夫人古墓,其中包括编钟的主人晋侯苏。该遗址冠名“晋侯墓地遗址”,也叫曲村天马遗址,墓葬规模宏大,时间上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费时的考古工程。然而,90年代时,该地的盗墓活动十分猖獗,由于保护得不周到,晋侯墓地8号墓遭到了盗掘,其中很多随葬品被窃取,其中就包括这套14件晋侯苏编钟。
按照正常的逻辑,被盗走的文物一般都会很快找到买家销往各地,可奇怪的是偏偏这套编钟无人相中,久而久之还流落到了香港的古玩市场。
明明是国宝,难道玩古董的人当真就没一个人识货?原来,这套编钟一直被所有“行家”都当成了赝品,其中包括当时拥有这件宝贝的文玩店老板!在出土的所有青铜器中,铭文和花纹都是事先镌刻在陶范上,然后在铸造的过程中再自然留在了青铜器上。这套编钟可好,不仅表面蒙了一层新鲜的土锈,而且上面的铭文也是用利器刻上去的,刻痕至今还非常明显,这“造假”的痕迹也太过了。所以,当时无论是个人收藏家还是博物馆都认为它是假货,根本无人问津。
直到后来,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无意中看到了它,他带着疑问询问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青铜器、简牍研究和鉴定,练就了一双鉴定文物“火眼金睛”的人马承源先生。马承源几乎半辈子都在跟文物打交道,根据自己长期浸*青铜器的经验,单根据张教授从网上传过去的照片就隐约感觉到可能是真品。
后来他又仔细研究了每一个钟,再次肯定这些就是真的国宝,因为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不是单独成篇的,铭文上共刻有300多个字,上一个钟的内容衔接着下一个钟的内容,表达的是完整的叙事,连起来讲的就是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晋侯苏受命征伐夙夷的全过程。如果文物贩子要伪造,也没必要大费周章用金文写上这些连史料都没有记载的事件,另外,他们就算要造假,也应该造得更逼真才对,这样的赝品未免也太糊弄了。
判定出这些编钟货真价实后,马承源当即对此事表示高度关注,决定在古玩市场大胆买回这些“赝品”。申请上海市领导后,他紧急联系了远在香港的张光裕,让他马上和老板协商,无论如何也要“抢到”这套编钟。这老板当然是不知道真相的,有人肯买,价格又不错,自是愿意出手。就这样,14件钟被装进了14个箱子,连夜寄往了上海。除去编钟表面的锈迹,“晋侯苏”三个字显露了出来,令人喜出望外,上博的专家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流浪在外的瑰宝终于重见阳光,喑哑了三千多年的编钟,再次发出了声音。后来,在山西省晋侯墓地又出土了两件小编钟,大小和文字都能与前面14件连缀起来,这也再次证明了被当赝品的14件编钟真的是国宝,而原套编钟一共有16件。如今,其中14件馆藏在上海博物馆,另两件在留在了山西博物馆。
作为一句行话,一句俗话,我觉得它还是很有道理的。 “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古玉收藏过程中捡漏的概率有,但是很小,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首先我们从词义本身来说。“捡漏”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用北方方言“捡”字,就是寓意它的难得。的确,古玩界普遍认为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
古玉行业需要很高的门槛,需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否则不仅不能捡漏,倒是很有可能吃大亏,而且越抱着捡漏心理,吃亏也就越大,甚至倾家荡产。
有位朋友近年痴迷于古玉,收集了很多图谱进行研究,而且结交了很多 “奇”人,一心捡大漏。某天带来十来件商周古玉,神秘地告诉我捡大漏了,是亲眼所见是地底下挖出来的。然而我拿在手里,仅从材质上就发现了问题。从商周开始,古玉基本上都是和田玉,而这些玉器却都是南阳玉,而且连起码的包浆都没有。后来这位玉友拿去权威机构鉴定,其结果可想而知,二十多万就这样打水漂了。这位玉友还觉得委屈,说他不仅仅是亲眼看着它们出土于地下,而且还和收集到的图录仔细做了对比,才买下来的。是的,做工、沁色、包浆,这些都是辨识古玉不可缺少的知识储备,但是图录上哪里又能看得清楚,仅凭图录片面对号入座,怎么可能不吃药?
当下整个古玩市场,已经真东西少,假东西多,仿古玉、伪古玉充斥各种古玩店,能把东西看明白就已经不错了,能用合理低价买到真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把基本功练扎实些,在收藏实战种积累经验。记住,真正的收藏家靠的绝不是捡漏!
“文物”和“古玩”在收藏界还是有比较明确界定的,它们之中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更多的应该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要完全的区分它们,取决于各人的认知。
“文物”要突出“文”字含义,可以理解为有文化价值的物件或有文化底蕴的物体,还可以理解为,具有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纪念价值,或考古价值的文化遗产或历史古迹。
这中间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广泛的,大到一个大型建筑物,比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墓葬群,敦煌莫高窟佛雕,小到一方皇帝玉玺,一个官窑御用花瓶,一本毛主席语录等,物件、物体时代可远可近,有文化价值才是内涵。
而“古玩”泛指年代久远的古物玩件,其中要突出“古”字的含义,存世年限不能低于八十年,既然是古物玩件,必然不是大物体,突出经济价值和鉴赏价值,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只是外延。
“古玩”的种类同样非常广泛,比如:古钱币,瓷器,书画,玉石等。“文物”和“古玩”最大的区别是:“文物”不可以买卖,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古玩”有可能是“文物”,但是“文物”不一定就是“古玩”。
古玩一般指超过五年以上的具有一定人类活动印记的物品,也可以理解为一切老的物件。文物我个人的理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有价值的物件,它应该至少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有代表特定时期的文化符号的能力;二是一定是所处时代的人文产物。
简单的理解就是,文物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价值不菲了。而不单纯的是因为时间沉淀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所有的文物都可以称之为古玩,而古玩却很难跟文物搭上边。
在国家层面上有明确的规定文物是禁止买卖的,而古玩是可以交易买卖。身份和级别不一样,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文物一般都具备: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考证价值。
本文2023-08-04 15:5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