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晕常见于哪些病症?
眩晕,轻者闭目休息即止,重者可有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西医的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症,脑血管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症等都可以表现出头晕。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隋海不足均可致眩晕。其次痰浊化火上蒙,也可形成眩晕。
如果感受风寒,湿温一类的病症也可能发生头晕,不过应该有怕冷,头晕,浑身没劲,口淡等感觉。如果是风寒,应该用辛温发表,湿温病则应该用健脾祛湿的方法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内伤眩晕的辨证分型 41 眩晕·痰湿阻滞证 42 眩晕·痰浊上扰证 43 眩晕·瘀血阻窍证 44 眩晕·肝阳上亢证 45 眩晕·肝火上炎证 46 内伤眩晕·气虚证 47 内伤眩晕·血虚证 48 内伤眩晕·气血两虚证 5 关于眩晕 51 眩晕的症状 52 眩晕的病因病机 53 眩晕的分类 54 眩晕的辨证分型 541 眩晕·外感风寒证 542 眩晕·外感暑湿证 543 眩晕·外感燥火证 55 眩晕的治疗 551 刺灸法 5511 肝阳上亢 5512 痰湿中阻 5513 肾精亏损 5514 气血虚弱 552 耳针法 5521 头针法 5522 穴位注射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伤眩晕的方剂 2 治疗内伤眩晕的穴位 3 治疗内伤眩晕的中成药 4 内伤眩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伤眩晕 1 拼音
nèi shāng xuàn yūn
2 英文参考endogenous vertig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内伤眩晕(endogenous vertigo[1])是指内生七情、饮食、痰饮、瘀血与正气亏虚等所致的眩晕,包括痰饮、瘀血阻窍、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气虚、血虚、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眩晕[2]。
4 内伤眩晕的辨证分型 41 眩晕·痰湿阻滞证眩晕·痰湿阻滞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blockade of phlegmdamp[1])又称内伤痰湿眩晕,是指痰湿中阻,以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2 眩晕·痰浊上扰证眩晕·痰浊上扰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phlegmturbidity[1])又称内伤痰浊眩晕,是指痰浊上蒙,以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3 眩晕·瘀血阻窍证
眩晕·瘀血阻窍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orifices[1])又称内伤瘀血眩晕,是指瘀血阻窍,以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4 眩晕·肝阳上亢证眩晕·肝阳上亢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hyperactive liver yang[1])又称内伤肝阳眩晕,是指肝阳亢扰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5 眩晕·肝火上炎证眩晕·肝火上炎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flaring up of liver fire[1])又称内伤肝火眩晕,是指肝火炽盛上炎,以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6 内伤眩晕·气虚证内伤眩晕·气虚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称内伤气虚眩晕,是指阳气不足,以眩晕不止,面色晄白,神清,言语轻微,二便清利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7 内伤眩晕·血虚证内伤眩晕·血虚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称内伤血虚眩晕,是指阴血亏耗,以眩晕时作时休,眼花旋转,形体黑瘦,五心烦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48 内伤眩晕·气血两虚证内伤眩晕·气血两虚证(endogenous 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1])是指气血不足,以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内伤眩晕证候[2]。
5 关于眩晕眩晕(vertigo[1][3])为病名[4]。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2]。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5]、眩运、头旋眼花[4]。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4]。
《医碥·眩晕》:“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
《证治汇补·眩晕章》:“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4]。
51 眩晕的症状病人自觉头昏眼花、视物旋转、难以坐立为主证[5]。
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者属虚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5]。轻者闭目自止[5]。重者旋转不定,伴恶心或呕吐、汗出等症[5]。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5]。
耳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血管病、贫血、神经衰弱等引起眩晕均属本证范畴。
52 眩晕的病因病机多因外感六*,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4]。
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5]。
《东医宝鉴·外形篇》:“眩晕,有风,有热,有痰,有气,有虚,有湿。”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4]。如刘河间主风火[4]。《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主痰[4]。《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主虚[4]。《景岳全书·杂证谟》:“无虚不能作眩。”
常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
素体阳盛,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致肝阳上亢而眩晕;
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亦发眩晕;
劳伤过度,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可发眩晕;
病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亦能发生眩晕。
53 眩晕的分类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4]。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肝阳上亢:兼见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痰湿中阻:兼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肾精亏损:兼见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气血虚弱:兼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脉细。
54 眩晕的辨证分型 541 眩晕·外感风寒证眩晕·外感风寒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windcold[1])又称外感风寒眩晕,是指感受风寒外邪,以头痛,身痛,身热,时时眩晕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2]。
542 眩晕·外感暑湿证眩晕·外感暑湿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summerheatdamp[1])又称外感暑湿眩晕,是指暑令感受湿邪,以身热,微恶风寒,头晕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2]。
543 眩晕·外感燥火证眩晕·外感燥火证(vertigo with syndrome of exogenous drynessfire[1])又称外感燥火眩晕,是指感受燥火之邪,以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晕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等为常见症的外感眩晕证候[2]。
55 眩晕的治疗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如属眩晕综合征应查明原因,先治疗原发病。
眩晕发作时嘱患者闭目,保持安静,如伴呕吐应防呕吐物误入气管。
注意饮食,少食肥腻生痰之品。
551 刺灸法针灸治疗:虚证取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为主[5]。耳鸣加听宫;心悸加内关;少寐加神门[5]。实证取中脘、阴陵泉、行间、丰隆、印堂、风池等穴为主[5]。胁胀加阳陵泉;头重如裹加头维[5]。
5511 肝阳上亢治则 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方义 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取风池、侠溪、行间清泄肝胆上亢之阳,肝俞平肝潜阳,肾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随证配穴 耳鸣-翳风,头胀痛-太阳。
操作 毫针刺,风池、肝俞、行间、侠溪泻法,肾俞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5512 痰湿中阻治则 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 头维 内关 中脘 丰隆 阴陵泉
方义 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内关宽胸止呕,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利湿降浊。
随证配穴 胸闷-膻中,纳差-足三里。
操作 毫针刺,头维、丰隆、阴陵泉均泻法,内关、中脘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一疗程。
5513 肾精亏损治则 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 百会 悬钟 肾俞 太溪
方义 百会属督脉,入络于脑以止眩晕;悬钟为髓会,补益精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随证配穴 遗精-关元、三阴交,耳鸣-翳风。
操作 毫针刺,均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5514 气血虚弱治则 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 百会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方义 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 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 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552 耳针法耳针:取肾、神门、枕、内耳、脑等穴。每次取2~3穴,中等 [5]。
选穴 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 肝阳上亢-肝、胆;痰湿中阻-脾;肾精亏损-肾、脑;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 毫针刺,中等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5521 头针法选穴 顶中线
方法 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每日1次,每次留针30~60min。
5522 穴位注射法选穴 参照刺灸法。
方法 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6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的病因复杂,可由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多种病因所引起。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久远,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痰饮、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方一张氏眩晕方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泽泻24克,生白术9克,钩藤15克。
功用健脾利水,消肿。
主治内耳眩晕。
方解方以泽泻利水消肿,白术健脾利水,钩藤平肝潜阳,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平肝熄风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张氏眩晕方具有利尿、消除内耳水肿、镇静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9克,茯苓9克。
功用化痰降浊,健脾和胃。
主治痰浊中阻型眩晕。
方解无痰不作眩。方以半夏燥湿祛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熄风平肝,诸药合用,共奏豁痰降浊,健脾和胃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调脂、镇静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天麻钩藤汤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天麻9克,钩藤9克,石决明30克,山栀9克,茯苓9克,菊花9克,白芍9克,代赭石15克,陈皮9克。
功用平肝熄风,和胃降浊。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
方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方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代赭石镇肝潜阳,山栀、菊花清肝,芍药养阴敛肝,陈皮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胃降浊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天麻钩藤汤具有降血压和调节血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补中益气汤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9克,归身9克,钩藤9克,半夏9克,茯苓9克。
功用补中益气,养血熄风。
主治中气不足型眩晕。
方解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则发为头晕目眩。方以参、芪、苓、术、草益气健脾,升麻、柴胡提升清气,半夏、陈皮理气和中,当归养血和血,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养血熄风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益气养血汤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钩藤9克,珍珠母30克。
功用益气养血,熄风安神。
主治主治气血二虚型眩晕。
方解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则发为头晕目眩。方以参、芪、苓、术益气健脾,归、芍、芎养血和血,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熄风安神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益气养血汤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镇静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止晕方
出处《中华医药化工》
组成煅磁石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制稀莶9克,西羌活1.2克,北细辛0.45克,甘杞子15克,制首乌5克,紫河车5克,炒当归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参3克,炙黄芪12克,旋覆花5克(包煎),海蛤粉5克(包煎),南沙参12克,法半夏5克,橘络红各3克,川贝母5克(杵),夏枯草9克,云茯苓9克。
功用补精益气,安神和络化痰,佐以熄风潜阳。
主治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
方解本症既非单纯风、火、痰之实证,亦非单纯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虚候,而是精气不足,肝肾并虚,肝阳痰火为患。病情复杂,治应标本兼顾,阴阳并补,气血两益,肝肾同滋。痰火固宜清化,然病久痰逆络痹,须兼而治之,故温清润化同用,苦降和络并施,佐以石决明、牡蛎、白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用羌活、细辛者,取其引药上下分行。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止晕方具有镇静,解热、抗炎、镇痛,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二陈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5两,白茯苓3两,甘草1两5钱。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为患,胸膈痞闷,头痛恶心。
方解痰湿困阻,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发为眩晕。方以半夏、橘红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二陈汤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
用法每服4钱,用水1盏,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八八风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8两,白芷、前胡各1斤,黄芪、甘草、人参各2斤,羌活、防风各3斤。
功用疏散风邪,清利头目。
主治风气上攻,头目眩晕。
方解无风不作眩。方以藿香、白芷、羌活、防风疏散风邪,前胡理气化痰,黄芪、人参、甘草补气,诸药合用,扶正祛邪,以收散风邪,利头目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八风散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钱,食后温服。
方九下痰丸
出处《增补验方新编》
组成白矾1两,细茶叶5钱。
功用化痰祛风。
主治风痰眩晕。
方解方以白矾化痰祛风,风祛痰消则眩晕自止。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下痰丸具有降脂、抗炎等作用。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远姜汤送下。
在中医上,对眩晕进行诊断的同时,需要同中风、癫痫、厥证等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进行鉴别。在中医上,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在闭目后眩晕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一、诊断:
1、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导致肝阴耗损、风阳内动,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肝阳上亢,除出现眩晕外,患者还会伴有头痛、面色红赤、舌红少苔等症状;
2、气血亏虚:患者长期久病或过量失血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会出现舌淡、头痛等症状;
3、肾精不足:可有先天、后天或老年性肾精不足,肾精可以生髓,如果肾精亏虚导致精髓不足,上下都虚就会引起形成眩晕症状,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出现头胀痛、舌淡、苔薄等症状;
4、痰浊中阻:部分患者喜欢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量食用则容易伤脾胃,脾虚则导致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会引起眩晕,还会伴有头沉、上身困重、舌苔厚腻、脉滑等症状。
二、鉴别:
1、中风:中风患者除出现眩晕外,还可以表现为两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等症状,且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灶;
2、癫痫:癫痫是突然性发作,而且患者可口发猪羊叫声,且可能伴随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等症状;
3、厥证:厥证是突发的晕厥,并且患者手足冰凉,但眩晕无此表现。
此外,对于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诊断明确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肾精不足导致的眩晕,选择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使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但是不建议患者自己购买药物后使用,以免用药不当。
中医头晕常见于哪些病症?
本文2023-10-11 12:17: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0466.html